APP下载

中医典籍英译研究(2000—2022):成绩、问题与建议❋

2024-01-11蒋继彪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英译本典籍黄帝内经

蒋继彪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3)

2021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推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以《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等为代表的中医典籍为中国同世界的科技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载体。目前,有关中医典籍的英译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关于中医典籍英译的理论依据研究,包括功能翻译理论、生态翻译理论、多元系统理论、目的论、原型范畴理论、关联理论、阐释学、深度翻译理论、文化翻译观、概念隐喻认知等[1];二是关于中医典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研究,包括中医核心概念、病证名、方剂名,以及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等[2-3];三是关于中医典籍英译历程及其特点研究,包括从节译到全译,从初期传播中医基础知识到后期对中医医理和文化内涵进行整体诠释等[4];四是关于中医典籍英译本的比较研究,包括文本特征、历史语境、翻译风格、语义辨析、释义准确性等[5-7];五是关于中医典籍英译本的海外译介和接受研究,包括海外图书馆馆藏情况、被引情况、海外畅销书排名情况、海外读者评论等级,以及海外受众评论等[8-9]。国内学者近年来在中医典籍的翻译理论依据、翻译方法、翻译历程、翻译风格、版本比较、海外译介与接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目前对中医典籍英译研究进行全面梳理的关注暂付阙如。鉴于此,本文拟对中医典籍英译研究进行全面梳理、分析、比较,总结取得的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进一步提升中医典籍英译研究水平,促进中医典籍英译事业的发展,推动中医更好地走向世界。

1 中医典籍英译本概况

自从1736年第一部中医典籍英译著作诞生以来,中医典籍英译先后经历起步阶段(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缓慢发展阶段(1900年至1950年)、理论初探阶段(1951年至1991年),以及理论争鸣阶段(1992年至今),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绩。通过对中国知网上有关中医典籍英译研究的整理,目前已经完成的中医典籍英译本统计如下,见表1。

表1 中医典籍英译本统计

2 中医典籍英译研究统计及分析

为了全面梳理中医典籍英译研究现状,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2000—2022年间发表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所刊载的所有中医典籍英译研究文章。根据《中医古籍英译史实研究综述》[10]、《中国科技典籍英译研究(1997—2016)》[11]以及《中医药海外传播与译介研究:现状与前瞻(2009—2018)》[12]的研究发现,目前已开展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难经》《脉经》《洗冤集录》《千金方》《温病学》《濒湖脉学》《医林改错》《医学源流论》《银海精微》《温热论》《救荒本草》《针灸大成》《饮膳正要》《神农本草经》《备急千金药方》《中藏经》《丹溪治法心要》《汪机和石山医案》《傅青主女科》《妇科心法要诀》《医学传心录》《遵生八笺》《敦煌医学卷子》《格致余论》《图注脉决辨真》《马王堆医书译注》《黄帝针灸甲乙经》等31部中医典籍的英译研究。因此,本文分别以“中医典籍”、上述31部中医典籍名称、“英译”、“翻译”等为关键词,通过多轮检索,删除会议通知、翻译实践报告后,共收集到有效论文149篇。下文将分别从发文概况、研究对象、研究主题、理论视角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2.1 发文概况

根据检索结果,中医典籍的英译研究论文共149篇,平均每年6.5篇。从图1的发文统计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中医典籍英译的关注度在不断提高,发文数量呈现出总体上升的发展趋势。2000—2011年发文量为13篇。2012—2022年发文量达到136篇,较2000—2011年增加了9倍。究其原因,这与我国党和政府提出的文化走出去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有关。中医典籍英译在国内受到重视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工程,大中华文库项目《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英译本陆续出版,这都为国内学者开展中医典籍英译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图1 中医典籍英译研究发文统计(2000—2022)

2.2 研究对象

通过文章研究对象的考察,可以展示149篇文章对哪些中医典籍予以关注。表2的统计显示,在149篇文章中有100篇(占67%)涉及《黄帝内经》的英译,内容涉及《黄帝内经》的译作介绍、语篇和术语的翻译策略、不同英译本之间的翻译比较、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等。其次为《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洗冤集录》等典籍的英译,而有关《备急千金要方》《脉经》《神农本草经》的英译研究很少。

表2 中医典籍英译文本研究对象统计

2.3 研究主题

149篇文章的研究主题涉及翻译策略、译作介绍、翻译评价、传播接受、译者主体性等6种,见表3。其中,翻译策略的研究占比最大,占79.2%。总体而言,中医翻译应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基础上,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既要准确传递医学信息,又要尽可能完整地体现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在翻译过程中,要实现两种翻译策略的有机融合。译作介绍主要表现为对文树德《黄帝内经》英译本的介绍,包括译者背景简介、译著主要内容、译者翻译思想等。翻译评价主要涉及对《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籍中句法、语篇和中医术语等的英译对比评析。传播接受主要体现为围绕全球图书馆馆藏量、被引情况、海外读者评论等级、畅销书排名以及受众评论等方面考察《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典籍英译本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情况。译者主体性则主要表现为译者必须根据所处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语境,主动确定《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籍文本的选取、翻译目的、目标读者、翻译策略与方法等。

表3 中医典籍英译文本研究主题统计

2.4 理论视角

在149篇文章中,有61篇采用了理论视角,占发文总量的40.94%。经统计,共有27种不同的理论视角,涉及哲学、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文学等不同领域。通过研读文章发现,2010年前所发的文章集中在中医典籍译法的技巧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而2010年以后所发的文章则更多的是借助于一定的理论开展中医典籍英译,使得中医典籍英译更加具有学理性。通过表4可以发现,理论视角主要涉及阐释学、生态翻译学、认知语言学等。同时还发现,有学者利用文献计量工具CiteSpace可视化技术、语料库技术开展中医典籍英译研究,使得中医典籍英译研究由质性向量化、由规定性研究向描写性研究转向的趋势。此外,还有学者不再局限于简单地译作文本考察和对比,利用权力话语理论、翻译操控理论、场域理论等分析影响译本的外在社会文化因素以及相应的译文表达。

表4 中医典籍英译理论视角统计

3 中医典籍英译研究的主要问题

3.1 研究对象较为单一

从文本考察的统计来看,在149篇文章中有100篇涉及《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的英译,占比高达67%。不难发现,中医典籍文本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黄帝内经》,研究过于集中、过于单一,同质化研究较为严重。《洗冤集录》《备急千金要方》《脉经》《神农本草经》等中医典籍英译鲜有研究,而《脾胃论》《医林改错》《饮膳正要》《医学源流论》《傅青主女科》等中医典籍英译则更是无人问津。

3.2 研究方法欠科学性

通过研读149篇文章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文章以质性的、规定性的和解释性的研究为主。讨论的焦点是译文“该怎么译”和“不该怎么译”,主观性因素占主导。虽然有学者利用文献计量学、语料库翻译学等实证方法开展中医典籍英译研究,但量化和描写性研究非常少。研究结果往往主观性较强,难以令人信服。

3.3 研究内容较为局限

149篇文章侧重对中医典籍翻译实践进行探讨,而对翻译理论的应用则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同时,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涉及中医术语的英译,主要探讨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翻译策略主要涉及归化或异化,而翻译方法则主要涉及直译、意译、音译、增译、减译、转译、阐释、加注、直译加注、意译加注、音译加注等。研究内容较为局限,重“技”轻“论”的现象仍未得到根本改善[13]。重复性研究较为严重,缺少对词汇、句法、语义和语篇等层面的描述性研究。同时,中医典籍的海外传播与接受研究亦不能仅仅围绕全球图书馆馆藏量、被引情况、海外畅销书排名等方面进行评论,而基于读者读后评论文本数据、负面反馈意见的追踪研究有待进一步丰富和拓展。

4 中医典籍英译研究建议

4.1 拓展中医典籍英译的研究范围

根据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结果,中医多年来稳居最具代表性中国元素的前三位[14]。尤其在当前突发的新冠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疫情防控的亮点[15]。中医已经成为感知中华文化的生动载体,这为中医典籍的英译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鉴于此,要主动契合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除《黄帝内经》外,还应进一步扩大研究对象,加强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其他中医典籍的英译研究。

4.2 加强对描述性研究方法的运用

中医翻译研究可借助跨学科的范式和方法,向实证性研究、基于大规模自然翻译语言的描述性研究、向量化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向拓展[16]。数字人文是指将数字技术或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人文学科研究的研究领域。数字人文视域下翻译研究是以语料库和数据库应用为基础,将数字技术与翻译研究融为一体的研究范式,其特征具体表现为数字化、实证性、文本挖掘技术的应用和微观描写与宏观解释并重等特征[17]。以语料库翻译学为代表的数字人文视域下的翻译研究可为中医典籍英译研究由质性向量化、由小规模的规定性研究向基于大规模翻译语料的描述性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

4.3 运用数字人文技术开展中医典籍英译研究

要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积极运用数字人文技术,围绕中医典籍英译本语言特征研究、中医典籍英译本比较研究、中医典籍翻译策略研究、中医典籍译者风格研究、中医典籍英译本的传播效果研究等方面开展中医典籍英译研究。一是,中医典籍英译本语言特征研究。基于语料库方法和文本数据挖掘技术,围绕形符数、类符数、形符/类符比、词汇密度、词汇丰富度、平均句长,典型词汇或句式结构应用的频率或趋势,以及译本的词丛、搭配、类连接等,在词汇、句法、语义和搭配等方面开展中医典籍英译本的语言特征研究。二是,中医典籍英译本比较研究。以语料库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为基础,围绕中医典籍英译语言特征、翻译策略与方法应用和文本共现模式等层面,对不同译者的英译文本进行比较,分析这些英译本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及其成因,揭示这些共性和差异背后的社会文化处境。三是,中医典籍翻译策略研究。基于语料库方法和文本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典籍中的中医术语、修辞手法和句式结构为检索项,在分析目的语和源语之间对应关系的基础上,归纳不同译者翻译这些中医术语、修辞手法、句式结构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四是,中医典籍译者风格研究。基于语料库方法和文本数据挖掘技术,通过综合使用数据挖掘、计量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和计量风格学,围绕词序-频率分布、重复率、相似度、依存句法等参数[18],从词汇、句法、语义和语篇等层面开展译者翻译风格研究。同时,以不同中医典籍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译者目的语词汇和句法结构形式、翻译策略的应用、译本前言、后记和译注等副文本信息等方面所表现的规律性特点,总结、归纳译者风格的具体特征,并将译者语言习惯与译者的社会文化处境结合起来,深入解释译者行为及其背后动因。五是,中医典籍英译文本的传播效果研究。利用Python采集西方主流图书社交平台(包括GoodReads, Amazon等)关于中医典籍英译本的读者评论文本并构建数据库。借助Python量化数据呈现读者星级评价、情感态度、发帖趋势、主题词云图、语义网络图、热度引文指数和主题认知[19]。同时,选取高影响力读者评论文本进行质性分析,探究其对中医典籍的具体情感态度、临床价值的认同以及译本质量的关注维度。结合量化研究和质性分析结果,探索提升中医典籍英译本海外传播的有效路径。

5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统计了中医典籍英译本概况,围绕发文概况、研究对象、研究主题和理论视角等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2000—2022年间中医典籍英译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并深入阐释了当前研究存在的研究对象较为单一、研究方法欠科学性,以及研究内容较为局限等问题。鉴于此,可采取以下对策:在研究对象上,要契合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进一步拓展中医典籍英译的研究范围;在研究方法上,要由质性研究向实证研究、描写性研究、量化与质性研究结合的方向拓展;在研究内容上,要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积极运用数字人文开展中医典籍英译研究。在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时代背景下,开展中医典籍英译研究,对进一步提升中医典籍英译研究水平,促进中医典籍英译事业的发展,推动中医更好地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英译本典籍黄帝内经
《孙子兵法》罗志野英译本研究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浅析《红楼梦》两个全英译本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