莪术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
2024-01-11秦聪聪杜沁圆展照双王加锋
秦聪聪,杜沁圆,展照双,王加锋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济南 250355)
莪术最早以“蓬莪荗”之名载于《本草拾遗》[1],为姜科植物蓬莪术CurcumaphaeocaulisVal.、广西莪术CurcumakwangsiensisS.G.Lee et C.F.Liang或温郁金CurcumawenyujinY.H.Chen et C.Ling 的干燥根茎。莪术已被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收录,是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并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温经汤的组成药物,莪术中含挥发油1.0%~2.5%[3],是中药材莪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从莪术挥发油中共鉴定出130余种成分,包括萜类(单萜、倍半萜)、酮(醛)类、醇(酚)类、烷(烯)烃类、酸(酯)类、醚类、芳香族等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炎抑菌、抗病毒、抗血栓、保肝、保护神经、抗氧化等作用。近年来,以莪术挥发油为有效成分开发的莪术油注射液、复方莪术油栓等在临床上应用范围较广[4]。目前关于莪术的研究进展概述较多,而对莪术挥发油的综述报道却较少,其中对莪术挥发油的提取方法及其含量的影响因素方面研究较为分散,缺少系统的梳理。本文对莪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为莪术挥发油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 挥发油的提取方法
1.1 水蒸气蒸馏法
水蒸气蒸馏法是指把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材浸湿后,通过水蒸气蒸馏或热蒸馏,药材中挥发性成分能够随水蒸气蒸馏而出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不存在任何溶剂污染,设备成本较低,多用于大规模生产,但加热的温度若过高,则会造成药材活性成分的损失,导致提取效率降低,进而形成热不稳定成分的破坏[5]。水蒸气蒸馏以传统水蒸气蒸馏装置和挥发油测定器为其常用装置,史克莉等[6]将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作对比,研究二者提取莪术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有效成分是否会受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每个挥发油的组分,并对其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此两种方法所得的莪术挥发油化学成分并不完全相同,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组分相同的含量高于水蒸气蒸馏法,其主要有效成分含量也偏高。
1.2 溶剂提取法
溶剂提取法是根据中药材中各种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性质,选取对活性成分溶解度大,进而将有效成分从中药组织中溶解出来的方法。蔡吉祥等[7]研究发现提取温度对蓬莪术油取得率有一定的影响,温度越高,蓬莪术油的取得率便会越高,当温度超过50 ℃时,其取得率便会下降,因温度过高,使得部分蓬莪术油分子出现氧化、分解所致,并测得蓬莪术油的最佳提取温度是50 ℃,此时蓬莪术的得油率是4.42%。
1.3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是通过超临界CO2萃取剂,从混合物中萃取出目标组分的技术,临界温度和压力要求较低,可在温和条件下提取莪术挥发油。王丹等[8]研究发现通过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既能有效地将苍术挥发油溶解出来,又能比较完好地确保其天然有效成分不发生化学反应且不被破坏,能够有效处理莪术挥发油中所含的淀粉粒难于分层的现象,通过气相用半定量法分析可知水蒸气蒸馏法所提取的莪术挥发油中莪术醇的含量为7.47%,虽高于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中的含量,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的出油率较水蒸气蒸馏法高出1.399倍。
1.4 超声波辅助萃取法
超声波辅助萃取法是指利用机械效应、超声波的空化效应及热效应,通过破坏中草药的基质细胞壁,以达到提取细胞内容物的过程。张师辉等[9]分别采用超声辅助乙酸乙酯萃取、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和水蒸气蒸馏法三种方法提取温莪术挥发油,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对其成分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gas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GC-Q/TOF-MS)对提取的温莪术挥发油中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提取方法所取得的温莪术挥发油成分基本一致。赵海燕等[10]利用超声辅助提取法提取广西莪术挥发油,并以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工艺进行优化,初步评价莪术挥发油的生物活性,结果显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液料比15∶1 mL/g,提取时间20 min,超声功率1 000 W,此时挥发油的提取率为4.35 %。
1.5 微波辅助萃取法
微波辅助萃取法是利用微波能萃取物质的一种新技术,通过使用适合的溶剂在微波反应器中从天然植物或动物组织中提取各种化学成分,该技术具有提取温度低、不易糊化、分离容易、后处理方便等优势[11]。蔡吉祥等[7]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对微波辅助提取蓬莪术挥发油的工艺进行优化,并初步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蓬莪术挥发油最佳提取温度为52 ℃,提取时间为302 s,液料比是24.2∶1 mL/g,提取功率为800 W,在此基础条件下,蓬莪术挥发油的得率可达4.68%。王平等[12]研究微波萃取技术提取温莪术挥发油的方法,并对温莪术挥发油的成分及含量进行分析,对萃取功率、萃取时间和投料比进行单因素考察,结果表明微波萃取法的最佳工艺是小于38 μm的莪术细粉加8倍量石油醚,最佳功率为700 W,最佳萃取时间是550 s,在此条件下温莪术挥发油的出油率为4.70%。
2 莪术挥发油的分析
2.1 不同产地莪术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莪术在国内主要分布于台湾、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国外主要分布于印度至马来西亚,多为人工栽培或野生于林荫下,其根茎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倍半萜烯醇,α-樟脑烯及桉油精,此外尚含淀粉、黏液及树脂等[13]。不同产地的莪术受地理位置、种植环境等影响,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迥异。廖彬汛等[14]对黔产莪术不同炮制品中的莪术挥发油成分进行GC-MS分析,确定黔产莪术挥发油中所含的主要成分为莪术烯醇、吉马酮、呋喃二烯酮、桉油精及左旋樟脑等。张军锋等[15]通过检测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4个产地的莪术挥发油红外指纹图谱,用共有的峰率和变异峰率双指标序列法对其指纹图谱进行了鉴别与分析,结果表示四个产地的莪术挥发油红外指纹图谱相似程度高,但也存在微小差异,云南与海南、广东与广西、广西与云南、广东与云南、广东与海南、广西与海南的莪术挥发油的红外指纹图谱共有峰率分别为74.1%、83.5%、84.0%、77.5%、73.4%、82.5%。
2.2 不同品种莪术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莪术种类繁多,不同品种的莪术挥发油化学成分有微量差异。邹传宗等[16]通过水蒸气蒸馏法和乙醚提取法分别提取温郁金挥发油,2种方法所获得的温郁金挥发油成分大致相同,其主要类型均为萜类,以β-榄香烯、异龙脑、β-榄香烯酮、桉油烯醇、β-瑟林烯、吉马酮等为其共有成分。蓝振威等[17]通过GC-MS与化学计量学分析了温莪术、蓬莪术和广西莪术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谱,鉴定出莪术挥发性成分40种,结果显示莪术种间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结合聚类热图分析,产自浙江的莪术样品得以聚拢,但产自贵州样品是离群状态,这表明生长环境对莪术挥发油具有一定的影响,温莪术主要挥发性成分为莪术二酮和芳樟醇,而蓬莪术主要为甲基正壬酮,广西莪术以蛇麻烯和蓬莪术环氧酮为主要挥发性成分。
3 莪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蓬莪术根茎含挥发油1.0%~2.5%,油中主成分为倍半萜烯类;广西莪术主含大牻牛儿酮、莪术二酮及莪术醇等挥发油性成分;温郁金挥发油成分中20%为吉马酮,为其主要挥发性成分,三者挥发油含量及主成分具有显著差别,但其挥发油所含的化学成分大致相同,故而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将蓬莪术、广西莪术及温郁金统称为莪术[2,18-20]。总结有关莪术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文献报道,发现目前从莪术挥发油中共鉴定出成分130余种,种类包括萜类(单萜、倍半萜)、酮(醛)类、醇(酚)类、烷(烯)烃类、酸(酯)类、醚类、芳香族等化合物,其中萜类为其主要化合物成分,现根据官能团分类整理莪术挥发油中已鉴定的主要化合物如下。
3.1 萜类
萜类化合物是由甲戊二羟酸衍生且分子骨架以异戊二烯单元为基本结构单元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单萜和半倍萜类化合物是莪术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共鉴定出49种,单萜和半倍萜类化合物多为在常温下可以挥发的具有特殊香气的油状液体,或为低熔点的固体,萜类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多具有苦味,所以又称苦味素[21],萜类的化学性质与烯烃相似,其中β-蒎烯(β-pinene)、1-Z烯基-1-甲基-1,4-二-1-甲基乙烯基环己烷(1-z-alkenyl-1-methyl-1,4-di-1-methylvinyl cyclohexane)的含量较高,均大于1 %[22]。莪术挥发油中单萜类化合物见表1,倍半萜类化合物见表2。
表1 莪术挥发油中单萜类化学成分
表2 莪术挥发油中倍半萜类化学成分
3.2 酮(醛)类
莪术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9种酮(醛)类化合物,其中表-莪术酮、莪术酮、莪术二酮、新莪术二酮的含量相对较高,广西莪术姜黄酮的含量较高,而蓬莪术中姜黄酮成分所含极少,温莪术、蓬莪术中去氢莪术二酮的含量高于广西莪术,蓬莪术中焦莪术呋喃烯酮的含量较高,而广西莪术与温莪术均未发现焦莪术呋喃烯酮的成分[25]。莪术挥发油中酮(醛)类化合物见表3。
表3 莪术挥发油中酮(醛)类化学成分
3.3 醇(酚)类
醇是有机化合物的一大类,是脂肪烃、脂环烃或芳香烃侧链中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而成的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都是常用的香料,酚类化合物大都具有香气,其品种占香料总数的5%左右[27],在莪术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7种。莪术挥发油中醇(酚)类化合物见表4。
表4 莪术挥发油中醇(酚)类化学成分
3.4 烷(烯)烃类
烷烃即饱和烃,是只有碳碳单键和碳氢键的最简单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烯烃是指含有烯键的碳氢化合物,属于不饱和烃,炔烃可以和卤素、氢、卤化氢、水发生加成反应,也可发生聚合反应。莪术挥发油中共鉴定出10种烷(烯)烃类化合物,其中莪术烯(curzerene)的含量相对较高[26]。莪术挥发油中烷(烯)烃类化合物见表5。
表5 莪术挥发油中烷(烯)烃类化学成分
3.5 酸(酯)类
羧酸或无机含氧酸与醇起反应生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叫作酯,莪术挥发油中共鉴定出9种酸(酯)类成分,其中广西莪术挥发油中9,12-十八烯酸(9,12-octadecadienoic acid)、正十六酸(n-hexadecanoic acid)的含量相对较高[24],黔产莪术挥发油中环广木香内酯(cyclocaryalactone)[14]的含量相对较高。莪术挥发油中酸(酯)类化合物见表6。
表6 莪术挥发油中酸(酯)类化学成分
3.6 其他化合物
此外,莪术挥发油中还包括胺类、薁类、呋喃、吲哚和芳香族化合物等,如从中鉴定出了桉油精(eucalyptol)、白菖油萜环氧化物(calarene epoxide)、异香橙烯环氧化物(isoaromadendrene epoxide)、冰片(endo-borneol)、石竹素(caryophyllene oxide)、狗牙花碱E(coronarin E)、1,3-二异丙基萘(1,3-di-iso-propylnaphthalene)、1-乙酰基-4,6,8-三甲基洋甘菊蓝(1-acetyl-4,6,8-trimethylazulene)和茴香醚(anisole)等,详见表7。
表7 莪术挥发油中其他化合物
4 莪术挥发油的药理作用
莪术中含挥发油1.0 %~2.5 %,是中药材莪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抗肿瘤、抗炎抑菌、抗病毒、保肝、抗血栓、保护神经、抗氧化等药理作用[3]。
4.1 抗肿瘤
查阅2020年癌症数据报告,全球新发癌症病例数约1 930万例,其中457万例癌症新发病例在我国,死亡人数达300多万例,癌症严重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28-29]。孙宏岩[30]以人肺腺癌A549细胞、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为研究对象,基于透射电镜、荧光显微镜、倒置显微镜等观察不同浓度的莪术挥发油作用于人肺腺癌A549细胞、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24 h、48 h和72 h的形态结构,探讨莪术挥发油诱导胃癌SGC-7901细胞和肺癌A549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表明莪术挥发油能够上调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ell lymphoma-2,bcl-2)相关X蛋白表达,下调B细胞淋巴瘤(b-cell lymphoma,bcl)-2基因表达,进而诱导人胃癌SGC-7901细胞和人肺癌A549细胞凋亡。许振国[31]研究莪术挥发油对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组织血管生成及相关调控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莪术挥发油能够抑制乳腺癌癌前病变大鼠乳腺血管生成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表达情况,降低二甲基苯蒽(dimethyl benzene anthracene,DMBA)诱导大鼠乳腺癌前病变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信使RNA(mRNA)表达强度,进而抑制血管生成及阻断乳腺癌的发生。张培等[32]研究发现莪术挥发油中的莪术醇能够调控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抗体(P-p38 MAPK)、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以及线粒体和细胞质中细胞色素(cytochrome,Cyt)c等蛋白表达水平,通过p38 MAPK信号通路促进人舌鳞癌细胞(Tca-8113)的细胞凋亡。左红香[33]基于基质胶侵袭实验、划痕实验、小管形成实验及T细胞杀伤实验研究莪术挥发油中莪术醇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莪术醇通过调控酪氨酸激酶蛋白 (janus kinase,JAK)1、JAK2和肉瘤病毒蛋白(sarcoma,Src)途径降低磷酸化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phosphorylation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p-STAT3)的表达,抑制缺氧诱导因子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HIF) -1α的蛋白合成,抑制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诱导T细胞的活性,进而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赵楠等[34]采用噻唑蓝法(methythiazol tetrazolium,MTT)检测莪术挥发油中莪术醇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发现莪术醇可以下调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al-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信号通路中磷酸化的PI3K、Akt蛋白表达水平,促进人卵巢癌SKOV3细胞凋亡,对其具有生长抑制作用。
4.2 抗炎抑菌
研究发现莪术挥发油能够有效降低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及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的蛋白表达水平[35],具有显著的抗炎、抗菌活性,对于食管炎、胃炎、肠炎等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36]。谷颖[37]将莪术油与思密达及硫酸铝作对比,观察莪术挥发油治疗急性糜烂性食管炎的效果,结果表明莪术挥发油能够有效缓解食管炎症状,莪术挥发油的作用优于胃黏膜保护剂思密达及硫酸铝,是一种天然、安全的特异性的食管黏膜保护剂。白涛敏等[38]研究发现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联合莪术油注射液能够有效降低血清IL-6、IL-10及TNF-α水平,使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的临床症状减轻,加速其治愈时间。王芳等[39]研究表明莪术挥发油能够使实质性脑组织细胞变性、水肿减轻,脑组织病灶淋巴细胞、小胶质细胞等单核巨噬细胞侵袭浸润水平减弱,抑制病毒性脑炎小鼠TNF-α、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TLR)2mRNA和中枢神经特异蛋白(central nervous system specific protein,S100β)的表达,从而发挥治疗病毒性脑炎的疗效。
4.3 抗病毒
李玲等基于琼脂糖凝胶电泳、半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定量PCR及基因报告实验发现[40]莪术挥发油中莪术醇、莪术二酮及吉马酮等成分能够有效减少血清、血细胞中病毒滴度,抑制病毒核蛋白(nucleoprotein,NP)的表达、减少病毒粒子,进而抑制流感病毒复制,减轻肺组织病变。翟晓凤[41]研究表明莪术挥发油中的吉马酮能抑制猪伪狂犬病毒的复制,使该细胞产生凋亡与自噬。此外,莪术油注射液能够有效抑制流感病毒及新型冠状病毒[42],章雄军等[43]通过莪术油注射液治疗流行性感冒患者65例,结果显示莪术挥发油能够缩短患者咳嗽时间,缓解患者咽喉肿痛症状,其总有效率为97 %,高于对照组痰热清注射液的总有效率85 %。
4.4 保肝
莪术挥发油能够有效保护肝部功能,抑制肝脏纤维化的发生[44]。莪术挥发油中的莪术醇可通过调控非编码小分子核糖核酸125 b(microRNA-125b,miR-125b)/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3,NLRP) 3的信号通路,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进而促进肝星状细胞凋亡,减少NLRP3炎症小体相关分子以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 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和胶原蛋白Ⅰ(collagen Ⅰ)的表达,进而抑制肝纤维化的发生[45]。郑洋等[46]将莪术醇与丹参酚酸相对照,观察两组对小鼠肝窦内皮细胞(LSEC)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两组均可降低LSEC中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PECAM-1/CD31)和mRNA的表达水平,调控小鼠LSEC的窗孔结构,从而抑制肝内血管新生,改善肝纤维化,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齐书妍等[47]研究发现莪术醇能够使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肝组织P65阳性率下降,降低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 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TIMP)-1、TLR4、转化生长因子β活化激酶(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activated kinase,TAK)1、核因子 (nuclear factor, NF) -κB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使IL-6、TNF-α及IL-1β的含量降低,从而缓解非酒精性脂肪肝及肝纤维化的病情。侯晓荣等[48]研究五味子油联合莪术油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结果表示二者能使炎性细胞浸润减少,降低肝组织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和TNF-α的含量,改善肝脏颜色、光泽、质地及肝组织中脂肪空泡化,进而防治肝纤维化。
4.5 抗血栓
莪术挥发油能够抗凝血,防止血栓形成[49],张季等[50]研究发现莪术油及其β-环糊精包合物能够影响急性血瘀证大鼠血液流变,改善红细胞聚集及变形的能力,降低血瘀全血黏稠度,进而改善其凝血功能。 刘露露[51]通过蒸馏法、气相色谱质谱等方法观察广西莪术挥发油对血瘀证肝纤维化小鼠的影响,并将其与秋水仙碱组及丹酚酸B组做对比,结果表示改善肝内纤维化,使血瘀证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内的TGF-β1、Smad蛋白 (smad protein,Smad) 2和Smad3表达降低,减轻血瘀证肝纤维化小鼠的症候表现是广西莪术挥发油成分中榄香烯、吉马酮、莪术二酮、莪术醇及β-榄香烯等多种活性成分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的结果。王秀等[52]应用角叉菜胶致小鼠尾血栓形成,观察莪术挥发油中莪术二酮抗凝血和抗血栓作用,结果表示莪术二酮主要通过抑制体内血小板聚集,升高NO含量,降低P-选择素(P-selectin)水平和血栓素 (thromboxane,TX) B2/6-酮基-前列腺素 (6-keto-prostaglandin,6-keto-PG) F1α的比例发挥抗凝血和抗血栓作用。
4.6 保护神经
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均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的治疗药物只能缓解患者的症状,并不能有效控制病情的进展[53]。莪术挥发油中的吉马酮成分能显著改善创伤性脑损伤所致的小鼠空间学习记忆障碍、运动功能障碍,抑制磷酸化p65等炎症反应蛋白的表达,上调核因子E2相关因子 (nuclear factor e2-related factor,Nrf E2)的表达,减少神经元凋亡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降低大鼠大脑中动脉的再灌注损伤,减少脑含水量、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的缺损,发挥保护神经作用,能够用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的辅助疗法[54]。莪术挥发油中的β-榄香烯、莪术醇、莪术双酮等成分可显著延长小鼠氨基脲惊厥的潜伏期时长,提高皮层兴奋性阈值,进而影响脑干的神经功能,对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有抑制作用,能对抗多种实验性动物惊厥[55]。
4.7 其他作用
蓬莪术油对1,1-二苯基-2-苦肼基的清除率可达70%,能够起到抗氧化作用[7]。莪术挥发油中的莪术醇能够诱导白血病L1210细胞的凋亡[56]。莪术醇能够下调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MCP) -1的水平,上调白细胞分化抗原3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减少巨噬细胞甘露糖受体的表达,抑制p65的表达量,调控巨噬细胞功能进而治疗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57]。
5 结语
莪术始载于唐朝的《本草拾遗》,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药用历史,主产于台湾、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国外主要分布于印度至马来西亚等地,为姜科植物莪术、广西莪术和温郁金的根茎,具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之功效,常用于治疗血气心痛、饮食积滞、脘腹胀痛、血滞经闭、痛经、癓瘕痞块、跌打损伤等症。莪术中含挥发油1%~1.5%,近年来,以莪术挥发油为有效成分开发的莪术油注射液、复方莪术油栓等在临床上治疗细菌、病毒感染性疾病效果较好,莪术的相关质量标准已被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其挥发油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总结归纳意义重大。研究表明,莪术挥发油化学成分较为复杂,目前已经报道出130余种化合物,包括萜类(单萜、倍半萜)、酮(醛)类、醇(酚)类、烷(烯)烃类、酸(酯)类、醚类、芳香族等化合物,萜类为主要成分,多数化合物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如明显的抗肿瘤、抗病毒、抗炎抑菌、保肝、保护神经、抗血栓等活性,特别是对肝癌、胃癌、肝纤维化等疾病的缓解作用比较显著。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莪术挥发油的活性方面,对莪术挥发油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仍然较少,因此,有必要对莪术挥发油作用的相关机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为中草药莪术的开发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