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人才培养模式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2024-01-11杨丽洁姜海斌易法云陈延
杨丽洁,姜海斌,易法云,陈延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湖南常德 415000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模式 的转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愈发迫切,为适应该趋势,许多高校以及医疗机构开始尝试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1+1+1”人才培养模式以其在教学医院遴选、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等多方面创新,获得广泛关注及讨论[1]。“1+1+1”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通过校院共同制订医学教学计划,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以及临床经验,从而达到全面提升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2]。但与传统的常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是否可以真正取得预期效果以及该人才培养模式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影响,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及评估[3]。基于此,本文选取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107 名2021 级医学生(2021年9 月入校)及108 名2022 级医学生(2022 年9 月入校)作为研究对象,探究“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学院医学系107 名2021 级医学生纳入对照组,随机选取108 名2022 级医学生纳入研究组。对照组中男45 名,女62 名;年龄20~22 岁,平均(21.05±0.16)岁。研究组中男47 例,女61 例;年龄20~22 周岁,平均(21.06±0.14)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18 周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排除标准:中途请假、退出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人才培养模式。①理论教学:通过讨论、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传授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知识。②实践技能训练:针对基本手术技能及注射等临床技能开设相关实训课程,学生在模拟环境中接受训练;模拟病例,学生练习诊断及治疗等操作。③临床实习:安排学生到医院进行临床实习,要求其参与到患者诊疗工作中,学生在不同科室中轮流实习。④病例探讨及学术讲座:组织学生对实际病例展开探讨,互相分享教训及经验;邀请医学领域专家学者到校拓展学生医学知识。⑤科研能力培养:开设文献检索及科研方法等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团队或教师的研究项目。
研究组采用“1+1+1”人才培养模式。(1)制订教学医院遴选标准: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从医院的性质、级别、承担教学任务的意愿和能力、相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的条件等方面制订教学医院遴选标准。(2)校院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①重构课程体系:以“必须、够用、实用”为原则,整合医学基础课程;围绕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整合临床课程;根据医院教学实际,调整课程开课时段。②重建实践教学体系:打破原来以“校内实验实训、医院实习”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以“校内实验、教学医院实训见习、医院实习”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③改革公共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确保公共课课时不少于专业总课时25%的基础上,对公共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改革,以适应“1+1+1”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3)校院共同制订医院临床教师遴选及培养办法:从学历、职称、从事专业、承担教学任务的意愿、教学能力等方面制订医院临床教师遴选办法;从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学习教学资料的编写(如教案的编写)、提高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指导能力等方面制订并落实临床教师培养办法。(4)新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校院共同制订并落实一系列教学质量保障制度,确保第二年在医院进行的临床教学同质化。
1.4 观察指标
评判性思维能力:选择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Assessment, CTDI-CV)对两组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展开评估,评估内容包括7个维度,分别为求知欲、寻找真相、分析能力、开放思想、系统化能力、评判自信心及认知成熟度,各维度分别含有10 个条目,各条目分值1~6 分,各维度分值10~60 分,总分70~420 分,所得分值≥350 分即表示存在较强的正性评判性思维能力,分值<210 分即表示存在负性态度倾向。
培养质量:(1)专业课程理论学习:期末结束后两组医学生均接受相同期末考卷的理论知识考试,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统一命题及集体阅卷,共包括5科,分别为内科学、儿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及诊断学,每科总分为100 分,分值越高说明培养质量越佳。(2)操作能力:①病历书写(满分100 分):书写时间控制在1 h 内(25 分),要求字迹工整清晰(35分),可真实且客观反映病情,与最新病历书写标准相符(20 分),病历中具有符合规定的医务人员签名及日期(30 分)。教师及临床医师按照标准对学生上交病历并进行评分。②社会实践(满分100 分):组织学生到乡镇或者社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给居民测量血压(25 分)、血糖(25 分)、脉搏(25 分)及病情咨询(25 分)的服务,由居民对医学生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教师及学生代表根据学生服务人数及服务质量统一打分。③技能竞赛:医学院与教学医院一同举办临床技能竞赛,医学生表现由教师及临床医师一同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评分,竞赛分为3项,分别为体格检查30 分、问诊技术30 分及病例讨论40 分,满分分值为100 分,分值高说明培养质量高。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表示(±s),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医学生评判思维能力评分比较
研究组评判思维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医学生评判思维能力比较[(±s),分]
表1 两组医学生评判思维能力比较[(±s),分]
指标求知欲寻找真相分析能力开放思想系统化能力评判自信心认知成熟度总分对照组(n=107)57.51±1.75 56.72±1.09 57.47±1.88 57.71±1.24 57.69±1.66 56.81±1.21 57.74±1.77 401.65±2.14研究组(n=108)58.13±1.02 57.45±2.11 58.15±1.23 58.13±1.21 58.11±1.15 57.37±1.27 58.26±1.04 405.60±2.19 t 值3.177 3.183 3.141 2.514 2.158 3.310 2.629 13.374 P 值0.002 0.002 0.002 0.013 0.032 0.001 0.009<0.001
2.2 两组医学生专业课程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研究组专业课程理论考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医学生专业课程理论考试成绩比较[(±s),分]
表2 两组医学生专业课程理论考试成绩比较[(±s),分]
科目内科学儿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诊断学对照组(n=107)94.14±3.87 94.35±1.26 95.38±1.26 97.21±1.21 95.57±1.65研究组(n=108)95.58±3.31 95.54±3.56 96.34±2.81 97.88±1.71 96.37±2.55 t 值2.933 3.261 3.227 3.314 2.728 P 值0.004 0.001 0.001 0.001 0.007
2.3 两组医学生操作能力评分比较
研究组社会病历书写、社会实践、技能竞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医学生操作能力比较[(±s),分]
表3 两组医学生操作能力比较[(±s),分]
指标病历书写社会实践技能竞赛对照组(n=107)95.69±2.87 96.99±2.14 96.58±2.13研究组(n=108)96.68±2.47 97.55±1.89 97.27±1.22 t 值2.712 2.034 2.918 P 值0.007 0.043 0.004
3 讨论
“工学结合”“师徒制”均为既往临床医学专业常见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强调理论与实践具有同等重要意义[4]。以往我国高职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由于招生规模相对较大,主办学校并不具备足够的附属医院以及教学医院,从而不得不选择“2+1”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是指在第一、第二年于学校将所有课程教学内容完成,第三年开始于医院完成实习,这种培养模式具有显而易见的弊端,部分学生在三年学习中并未遵循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这一规律,从而导致理论教学以及实践存在严重脱节现象,预期人才培养目标无法达到[5-7]。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第一年在学校将公共课以及专业基础课学习完成,于第二年在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将临床课学习完成,第三年则到实习医院将临床实习内容完成,该培养模式可有效地利用医院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解决学生临床课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8-9]。“1+1+1”人才培养模式与“2+1”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学生第二年在医院完成临床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近年来,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克服种种困难,采用“1+1+1”人才培养模式来提高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10-12]。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评判性思维能力评分、专业课程理论考试成绩、社会实践及技能竞赛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1+1+1”人才培养模式更利于达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校院共同建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落实办法,可促使各教学医院“同教不同质”难题破解。基于现状,重构课程体系以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和适应教学医院的临床教学、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以确保各教学医院的临床教学同质化,使“1+1+1”人才培养模式能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3-14]。
综上所述,“1+1+1”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临床医学专业人才评判性思维能力、专业课程理论考试成绩、社会实践能力及技能竞赛成绩均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