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施应急医疗队伍管理模式的效果分析
2024-01-11李璐璐孙慧隋玉涛
李璐璐,孙慧,隋玉涛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办公室,山东滨州 25660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毫无征兆突然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2]。医院应急管理则是针对医院需要应对的各类突发型公共卫生事件所开展的防范、准备等活动,其目的是最大化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医院运行带来的不良影响,避免正常医疗工作受到干扰甚至中断[3-4]。卫生人力资源是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基石,医护人员是卫生人力资源系统中最大也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中坚力量[5]。故合理利用医院当下内外部资源,实现有效性管理,打造科学应急管理模式,使得医护人员能够提前明确自身职责、工作重点、保持高度责任心极其关键。既往实施的传统管理模式包括应急训练,但训练程度较浅,未能完成整体的统筹计划,使得医护人员的应急能力、合作能力等尚且不足。应急医疗队伍管理模式是专门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延伸而来的管理模式,其可以针对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完成针对性提升,锻炼医护人员的应急能力和合作配合能力,为医院应急管理工作积累更多经验[6-7]。基于此选择2020 年8 月—2022年9 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1 340 名在职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医院在职医护人员1 340 名,根据时间不同分为管理前(2020 年8 月—2021 年8 月),记为对照组,管理后(2021 年9 月—2022 年9 月),记为观察组。年龄22~55 岁,平均(34.94±3.56)岁;职称:护士及护师619 名,主管护师133 名,副主任护师85 名,主任护师13 名,住院医师116 名,主治医师255 名,副主任医师83 名,主任医师36 名。护理人员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下19 名,本科822 名,研究生9 名;医师人员文化程度:本科124 名,硕士320名,博士46 名。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医护人员可胜任本院日常临床医疗及护理工作,且工作时限≥1 年者;②身心健康,无慢性疾病者;③积极参加本研究者。
排除标准:①研究期间因家庭或者其他原因导致频繁请假者;②预见性离职、调任、外派学习者。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管理模式。①设置应急小组。院长办公室为应急管理的综合统筹部门,统一规划建设,根据科室情况对应分化各自职责,如药房人员负责药物分配、医务处人员负责应急物资调动以及人员协调,各科室医护负责病患等。②划分小组成员。各科室根据科室情况对应上述小组完成小组成员划分。各位医护人员均需要明晰自身工作职责,由各科室中心主任及护士长完成对应监管。
观察组实施应急医疗队伍管理模式。①统一领导架构。医院坚持搭建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心,分别设置专家指导组、医疗物资调配组、感染管理组、社会资源对接组、经费保障组、医疗救治组、人员疏散组、安保维稳组。②设置应急医疗队岗位。立足于医院医疗卫生人员资源严重不足的基础上,公立医院应急队伍需要设置应急梯队,对外可以建立以多学科协作、医护技人员合理配比的应急志愿医疗队伍,并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应急医疗救援服务,随时准备应急救援活动。作为突发公共事件中容易出现医疗需求骤增的重症医学科室、感染科、呼吸科、传染科等类型科室在日常情况下可保障无外援人员,但在突发公共卫生时立即能够达到应岗配人,完成结构完整、功能齐全的应急团队。如专家咨询小组、心理干预小组、紧急救援小组可以作为应急志愿一梯队,发热门诊、采样分队为第二梯队,预检分诊、就诊导诊为三梯队,采样分队专科特色应急梯队包括重症科、传染科、呼吸科、心脏外科等。③完善应急处置方案和流程。管理者需要制订并完善各种传染性疾病、不明原因疾病、物资调配、紧急疏散和应急医疗队员替换等的应急预案,强化不同类型预案之间的衔接和演练。同时明确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援工作中的防护设备使用、标本采集运送、职业暴露、消毒医疗处置流程。④加强应急医疗队员培训。医院可依托高等医学院和应急管理机构教学资源和实战经验,搭建固定的规范化的培训基地。建立应急医疗队伍培训课程,设置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两类,实践课程重点加强专业医疗救援、传染病防控、应急条例法律知识、急救知识、自我防护等,理论课程重点加强医疗器械使用、医疗废物处理、消毒隔离工作等。⑤完善应急医疗队伍激励和保障制度。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危害性,会严重威胁医护人员的生命和健康,医院需要为医疗队员统一购买意外险、健康险等,设置统一的查体保障机制。将日常训练成果纳入继续教育学时,给予职称和职务的优先晋升。
1.4 观察指标
应急质量:选择本院医护人员应急质量自拟评分表,包括人岗匹配、弹性排班、岗位分层、层级搭配、动态调配等5 个项目,每个项目计1~20 分,分值越高代表应急质量越高。
演练考核成绩:记录本院医护人员的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成绩,分值0~100 分,完成对比。
职业使命感:采用张春雨编制的职业使命感问卷[8],包括利他贡献(4 个条目)、导向力(4 个条目)、意义和价值(3 个条目),每个条目计1~5 分,总分11~55 分,分值越高代表职业使命感越强。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医护人员应急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医护人员人岗匹配、弹性排班、岗位分层、层级搭配、动态调配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医护人员应急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医护人员应急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n=1340)观察组(n=1340)t 值P 值人岗匹配16.32±1.35 17.58±1.27 24.885<0.001弹性排班16.64±1.25 17.85±1.38 23.789<0.001岗位分层16.81±1.58 17.69±1.56 14.508<0.001层级搭配16.75±1.85 17.35±1.47 9.295<0.001动态调配16.44±1.86 17.28±1.28 13.619<0.001
2.2 两组医护人员应急演练考核成绩比较
观察组医护人员理论成绩、操作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医护人员应急演练考核成绩比较[(±s),分]
表2 两组医护人员应急演练考核成绩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n=1 340)观察组(n=1 340)t 值P 值理论成绩92.63±4.36 95.63±4.18 18.182<0.001操作成绩91.58±4.55 94.26±4.72 14.964<0.001
2.3 两组医护人员职业使命感评分比较
观察组医护人员利他贡献、导向力以及意义和价值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医护人员职业使命感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医护人员职业使命感评分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n=1 340)观察组(n=1 340)t 值P 值利他贡献14.32±1.25 16.85±1.31 51.148<0.001导向力15.84±1.29 17.36±1.25 30.976<0.001意义和价值12.52±1.47 13.86±1.26 25.335<0.001
3 讨论
突发类型的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然性、严峻性、危害性等特点,只有在常规条件下充分准备,才能够有效提高医护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使得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向预定目标发展[9]。在应急体系建设方面,要通过应急体系的全方位建设,优化应急预案管理、编制和演练,切实形成有效的应急机制,以保障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快速反应,避免次生灾害发生以及事件危害扩大[10-11]。同时在管理过程中,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个封闭和统一的整体进行分析和优化,并注意到外界环境发展以及内部人员的实际变化,侧重积极改进管理策略,全面促进医院整体工作水平的提升[12-13]。
本研究发现,管理后医护人员应急质量评分显著高于管理前(P<0.05);管理后医护人员应急演练考核成绩评分显著高于管理前(P<0.05);管理后医护人员职业使命感评分显著高于管理前(P<0.05)。分析原因:应急医疗队伍管理模式包括统一领导架构、设置应急医疗队岗位、应急处置方案和流程、加强应急医疗队员培训、完善应激医疗队伍激励和保障制度等。其中统一领导架构能够明确各组职能,形成规范性的组织架构,避免了“多龙治水”的现象,实现多元参与的优势。设置应急医疗队岗位因当前我国公立医院医疗卫生人员资源严重不足,在保障常规医疗服务的前提下,无法再抽调充足的人力资源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爆发后激增的医疗卫生人员需求[14-15]。而设置梯队化替补,能够保障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迅速形成结构完整、功能齐备的应急管理团队,迅速投入工作,避免试错环节,更好地挽救生命和保障人民健康。完善应急处理方案和流程能够理顺并完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医疗队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高效性和规范性。加强应急医疗队员的培训能够将突发应急演练形成规范化、常态化的人才能力培养体系,并收到反馈,持续改进,强化应急医疗队伍培训质量,同时实现全院医护人员能力的提升[16]。最后完善应急医疗队员激励和保障制度能够调动应急医疗队员参与培训和救援工作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公立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施传统管理和应急医疗队伍管理两种模式的对比之下,应急医疗队伍管理模式在改善医护人员应急质量、应急考核成绩以及职业使命感等方面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