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2024-01-11董忠良曹海传徐小明潘正茂
邱 旭 董忠良 曹海传 徐小明 潘正茂
(山东省淄博市中医医院,山东 淄博 255300)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多见于中老年人的冠心病,涵盖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三类疾病,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持久、剧烈的胸骨后疼痛,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易危及生命安全[1-2]。目前治疗ACS的方法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前者能快速恢复患者血液灌注,缓解心肌缺血症状,但存在再灌注损伤的风险,后者能稳定或逆转斑块,但临床效果有限[3-4]。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变的过程复杂,涉及炎症、凝血等多个因素,目前尚无调节斑块易损性的特效药物。据ACS 患者表现来看,可归属于中医“胸痹”范畴,《圣济总录》言“胸痹者……胸膺两乳间刺痛,甚则引背胛,或引背膂”,《金匮要略》记载“胸痹脉缓急……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中医认为胸痹的主要病机在于气虚血瘀,其治疗应以益气活血化瘀为主。本研究观察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ACS的疗效及对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依照《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疗指南》[5]。中医诊断标准依照《中医内科学》中气虚血瘀[6]辨证标准:主症为胸部绞痛、刺痛,痛引肩背或臂内侧、固定不移;次症为心悸不宁、胸闷,胸胁胀满。舌脉:唇舌紫暗,脉细涩。2)纳入标准:符合上述ACS(气虚血瘀证)中西医诊断标准;年龄>18岁且<80岁;充分知情同意。3)排除标准:研究用西药或中药过敏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合并瓣膜性疾病者;合并肝肾衰竭者;存在心脏手术史者;合并近6 个月内存在手术史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21 年10 月至2022 年11 月于我院收治的90 例ACS 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 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1.3 治疗方法 1)对照组:入院后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及常规治疗[5],包括抗缺血、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及他汀类药物治疗。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组方:黄芪30 g,党参、桂枝、白芍、当归、川芎、丹参各15 g,延胡索、炒白术、瓜蒌、黄连各10 g,生姜、大枣、三七各6 g。水煎取汁400 mL,分2次饭后服用。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治疗期间持续随访患者。
1.4 观察项目 1)中医证候积分[6]:选择胸痛、心悸、胸闷为观察指标,按照症状无、轻、中、重分别评为0、2、4、6 分。2)血清指标:治疗前、治疗2 周后采集静脉血5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TGF-β1、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
1.5 疗效标准[6]痊愈: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90%。显效: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70%,<90%。有效: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30%,<70%。无效: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3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11%,高于对照组的75.56%(P<0.05)。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3。治疗2 周后,两组患者胸痛、心悸、胸闷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积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同时期比较,△P <0.05。下同。
组 别观察组(n=45)对照组(n=45)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胸痛4.12±0.49 2.61±0.35*△4.16±0.45 3.12±0.38*心悸4.51±0.33 2.29±0.56*△4.45±0.36 2.88±0.62*胸闷4.11±0.57 2.17±0.34*△4.27±0.59 2.98±0.71*
2.3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介质比较 见表4。治疗2 周后,两组患者TGF-β1 均较治疗前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而IL-1β、sICAM-1 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介质比较(±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介质比较(±s)
组 别观察组(n=45)对照组(n=45)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TGF-β1(μg/L)10.98±2.16 27.32±3.45*△11.29±2.29 22.43±3.08*IL-1β(ng/L)26.69±5.42 12.17±2.13*△26.94±5.35 16.63±3.68*sICAM-1(ng/mL)460.47±54.55 134.19±24.05*△456.49±58.17 164.27±27.38*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 见表5。治疗2 周后,两组患者ET-1、VWF、VEGF 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s)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s)
组 别观察组(n=45)对照组(n=45)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ET-1(ng/mL)166.51±25.13 53.08±11.15*△168.71±26.35 64.63±13.37*VWF(%)223.48±21.86 112.68±12.57*△224.33±23.79 132.87±14.43*VEGF(μg/L)1.53±0.16 0.95±0.10*△1.51±0.17 1.24±0.12*
2.5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
3 讨 论
ACS 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发病机制与脂代谢失调、炎性反应、氧化应激等多种病理生理机制有关[7-8],其病死率高,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中医学认为,ACS可归属于“胸痹”“心痛”“真心痛”范畴。《素问·标本病传论》记载“心病先心痛”,《灵枢经》言“邪在心,则病心痛”,《素问·痹论》言“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认为此病病位在心。ACS患者病程较久,《玉机微义》记载“亦有病久,气血损及素作劳羸弱之人患心痛,皆虚弱也”,认为气血亏虚者阴阳失和,心脉失于温煦,可致心痛,加之年老体虚者,脏腑气化不足,气血亏虚加重,血瘀日久化热生毒,毒邪入血发为胸痹。此外,ACS 患者先行PCI 治疗,再灌注过程会再次损耗梗阻部位血管内皮功能[9]。综上,ACS患者病机在于本虚标实,即气虚为本虚证,血瘀为标实证,且血瘀为普遍存在的特点,故ACS患者中多见气虚血瘀者,其治疗应以通脉益气、活血化瘀为主。
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组成为黄芪、桂枝、芍药各3两,生姜6 两,大枣12 枚,其出自《金匮要略》载“血痹,阴阳俱微……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黄芪为君,有益气固表之效;桂枝可温经散寒通痹,芍药养血合营而通血痹,二者共为臣,以调和营卫;生姜疏散风邪,大枣养血益气,二者为佐使,助黄芪、桂枝、芍药之功。全方行益气温经,合营通痹之效。本研究所用组方与之相较,重用黄芪以加大其补气培元之效;加用党参可养血生津,大补元气;当归可活血化瘀,川芎可活血行气,丹参祛瘀止痛、活血通经,延胡索可活血化瘀,三七化瘀活血定痛,加用上述活血之药助活血通脉、行气止痛之效;另用炒白术健脾益气燥湿,瓜蒌宽胸散结以解表,黄连泻火解毒。全方可活血化瘀、通络益气。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使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ACS患者,疗效得到提升,且中医证候积分提示临床症状被有效控制。此前赵国良等[10]研究证实,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有助于冠心病患者疗效提升,本研究结果与之相似。
临床研究认为,炎性反应与心血管疾病联系紧密[11]。TGF-β1 是由实质细胞或浸润的淋巴细胞或血小板等产生的细胞因子,其具备潜在抗炎作用,能通过抑制多种细胞反应来直接或间接发挥抗炎作用,且参与斑块的发展、破裂及血栓形成[12]。IL-1β 属于炎性因子,可诱导多种促炎介质。sICAM-1 可反映全身炎症情况,广泛存在于炎症部位的多种细胞表面。ET-1可特异性反映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程度,是由内皮细胞分泌的血管收缩肽。VWF 由血管内皮产生,参与机体止血过程。VEGF可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能增加局部血管通透性[13]。从患者上述指标来看,使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炎性介质、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效果更显著。药理研究证实,黄芪中的有效成分能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保护心肌[14];桂枝能扩张血管,有助于改善心脏血液循环[15];党参中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能预防因缺氧诱导的血小板活化[16];丹参、川芎、黄连、瓜蒌均能改善冠脉血液循环,进而减轻患者心脏病变程度[17-20]。上述药物证实黄芪桂枝五物汤对ACS患者炎性介质水平、血管内皮功能有调节作用。从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来看,使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安全性较好。
综上所述,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ACS 有助于疗效提升,且能显著减轻ACS 患者临床症状,对患者血清炎性介质、血管内皮功能的调节效果更显著,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药物安全性较好,具备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晰,且两组患者样本量有限,有待日后展开相应研究,增加结果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