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育融合”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2024-01-11曾晓燕

中国德育 2023年24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五育校本

■ 王 蕾 曾晓燕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促进“五育融合”育人理念落地见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东莞外国语学校以“活动育人”为着力点,结合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五育融合”校本课程实践的基本范式,为“五育”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校本课程实践的思路和方法。

一、“五育融合”校本课程的设计

(一)设计理念

学校秉持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学科育人的理念,通过德、智、体、美、劳五种课程,塑造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德育贯穿其他四育之中。

(二)设计目标

“五育融合”校本课程的设计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兼具健康的体魄、睿智的智慧、高尚的道德、审美的情趣、行知的能力,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

(三)整体框架

“五育融合”校本课程的开发始终围绕“一个育人目标”“三项课程结构”和“五种课程功能”展开。“一个育人目标”是指五育融合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三项课程结构”是指五育融合校本课程中的“融+”主题课程、“四节”文化课程和博雅选修课程;“五种课程功能”是指五育融合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指向树德、尚智、健体、润美、行知五个方面的品质。

二、“五育融合”校本课程的实施

在“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成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立足校情和学情,通过开发“融+”主题课程、实践“四节”文化课程、设计博雅选修课程、构建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等措施,打造了一体化的育人体系,旨在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

(一)开发“融+”主题课程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主张“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学校根据活动育人的德育理念及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开设了大主题学习“融+”课程。每年级设立一个跨学科的长线课程,围绕我与自己、我与他人、我与社会三大领域展开设计。具体来说,学校在一年级开设“百日筑基”课程,在二年级开设“二十四节气”课程,在三年级开设“变化的我们”项目课程,在四年级开设“英雄的旅程”成长课程,在五、六年级开设“信念与选择”成长课程。长线主题课程以跨学科大概念组织课程内容,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实施教学,旨在实现学生学科素养与跨学科素养的融通与发展。

(二)实践“四节”文化课程

在“五育融合”理念的指导下,学校着力构建了“校园节日”校本课程体系,并将此课程体系的打造作为一项重点校本课题来研究。其中,“五育”中的“德”渗透在各类课程体系之中,体育节主要指向“五育”中的“体”,艺术节指向“五育”中的“美”,文化节指向“五育”中的“劳”和“智”,科技节指向“五育”中的“智”。“校园节日”校本课程体系自成一体,具有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学校秉持“体育使人快乐、体育塑造人格”的理念,积极开展不同主题的“体育节”活动。体育节的运动主题一年一调整,并且根据主题进行语文、美术、音乐、舞蹈等学科的拓展。例如在主题为“演绎名著,点亮未来”的体育节上,学生在进行完相关阅读后,需要运用美术、音乐、舞蹈等元素对所选名著中的一个章节进行情景剧表演。还有在面向中华民族的“多彩民族,活力莞外”主题体育节以及面向世界的“缤纷世界,魅力莞外”主题体育节上,学生体验到了参与的快乐、竞争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沉思,掌握了各种体能的学练方法,激发了运动潜能、培养了协作精神、实现了“体”的培养。

“艺术节”中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教师根据不同的主题组织各年级学生进行艺术项目式学习、书画创作与展示、文艺汇演等,让艺术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学生在一次次的艺术活动中得到了成长与提高,实现了“美”的培养。

“文化节”的课程建设尤为丰富,包含了受学生欢迎的美食节、文化浸润的读书节及中英文戏剧汇演,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价值,锻炼了各项生活技能,提升了文化素养。其中,“味蕾上的中国节——美食节”实现了学校文化类和活动类课程的统一。横向为内涵认知的文化课程系列,纵向为实践感知的活动课程系列,德育元素贯穿其中,形成了一个分年级的三维课程框架。美食节围绕着我国传统节日,开展了节日主题的系列美食节活动。目前已开展了“团圆的除夕”“美丽的元宵”“悠远的清明”“醇香的端午”“美好的中秋”和“温暖的重阳”美食节主题活动。通过各种体验教育和实践活动,学生感受了节日内涵、了解了节日风俗、传承了节日文化、弘扬了中华文明、提升了文化自信和礼仪修养,实现了“劳”的培养。

“科技节”的相关课程在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更是进一步弘扬了科学精神。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活动,如科学秀、科技小达人、创客比赛等等,旨在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在深度学习中实现了“智”的培养。

(三)设计博雅选修课程

为了能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根据各学段学生的特点,开设了博雅选修课程,如趣味剪纸、戏剧家表演、创意手工、名著欣赏、奇趣数学等,以拓展五育融合课程的深度和厚度。选修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最能彰显学校特点,是学校因校制宜、个性化办学的“名片”。

(四)实施校本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评价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教师、学校综合素质的考量,还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避免出现评价模式统一化的现象。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差异,结合育人目标,学校基于五育融合理念创建了校本课程多维评价体系。

学校注重过程性评价,制定了相应的评价量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性评价分为以下四类。一是习惯类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在课程活动中是否有良好的倾听、发言、独立思考、书写端正等习惯;二是操作类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掌握操作、表达等相应技能;三是活动类评价,主要评价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程活动,调动学习兴趣,养成积极参与课堂的习惯;四是展示类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参与各类展示活动的情况。此外,学校还邀请家长参与评价,通过亲子互评、师生互评等方式,增强评价的有效性。学校通过五育融合特色校本课程的实践形式和多维评价体系的构建,达成了课程育人的目标,实现了评价育人。

三、“五育融合”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

在“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不仅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隔阂,更在教师育人理念和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一)消除“五育”割裂状态

“五育融合”校本课程的实施成功实现了知行统一,消除了国家课程中“五育”相对封闭、互相割裂的状况。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实践,不仅领悟了知识、磨炼了意志、培养了行为习惯,还提升了劳动和运动等方面的相关技能,从而能更加全面地发展和成长。

(二)转变教师育人理念

“五育融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转变了教师的育人理念,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教师从仅关注单一学科的知识教学转向了跨学科知识的统整和全景式教学,从专注学生的知识获得转向关注学生知识与见识的增长、道德情操的陶冶以及积极和谐的人格塑造。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通过整合概念、任务、主题和项目等形式,将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领域的内容、知识、思想和经验与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进行了有机融合和渗透,形成了学科间融合、领域间融合等融合形式。“五育融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打破了学科壁垒和“五育”界限,为学生提供了成长的多维平台,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未来,学校将继续开发更多跨学科、实践性强的校本课程,进一步促进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领导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综合素养,为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撑。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五育校本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红楼梦》(新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