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扎根红色土地,追逐蓝色梦想

2024-01-27汪水辉马璐琪

中国德育 2023年24期
关键词:红土课程体系育人

■ 汪水辉 汤 敏 马璐琪

学校秉持“红土地上的蓝色梦想”的办学理念,依托区域信息化发展,实现了云端校本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了线上、线下并列式的教研新形态,有效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学全环节的深度融合。

江西省弋阳县华东师范大学弋阳实验学校创办于2018年9月。学校秉持“红土地上的蓝色梦想”的办学理念,依托区域信息化发展,实现了云端校本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了线上、线下并列式的教研新形态,有效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学全环节的深度融合。在德育工作方面,学校围绕文化育人、课程育人、全员育人的三大目标,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信息化、数字化、现代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好校园。

一、文化育人,培育“蓝梦少年”

学校的办学文化是两种文化融合的产物,一种是以方志敏烈士为代表的弋阳红色文化,另一种是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先进教育文化。两种文化如同红土与蓝天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自然和谐、鲜明生动的文化氛围。

(一)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扎根弋阳,一方面积极传承红色基因,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另一方面又引进了华东师范大学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为学生种下飞向蓝天、遨游大海的蓝色梦想,让他们从小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中,“红”指的是校园红、中国红、心灵红,具有团结、爱国、善良的内涵,提倡明德、修身、敦厚的精神。“红土地”能包容万物、成就万物,其具备的踏实、朴实、务实的精神与华东师范大学的“务实”思想一脉相承;“红土”精神同时也契合了方志敏烈士的奉献精神;“蓝”是海洋蓝、世界蓝、智慧蓝,具有理想、智慧、素养的内涵,提倡尚新、开拓、进取的精神,象征着梦想、未来、科技、创新。

(二)确立育人目标

学校将育人目标确立为“培养具有中国智慧、国际视野的蓝梦少年”。其中,“中国智慧”对应了办学理念中的“红土”,希望学生有知识、有本领、有担当;“国际视野”对应了办学理念中的“蓝梦”,希望学生有理想、有远见。

(三)一训两风建设

学校积极践行“弘德养正、尚学明理”的校训。其中,“弘德”要求全体师生都要以修德为本,德厚才能学严;“养正”是指“培养正气”,要求学生养一身正气、弘扬正能量;“尚学”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明理”则强调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正确的认知和观念指导实践。

学校弘扬“各美其美、卓而不群”的校风,鼓励学生追求个性发展。其中,“各美其美”就是希望教师和学生都努力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做最好的自己;“卓而不群”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够追求卓越,发挥自己的特长,成为独具特色的个体。

学校倡导“慧学慧玩、力行致远”的学风,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慧学慧玩”是希望学生能在学校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中增长智慧;“力行”来自《中庸》中的“力行近乎仁”,希望师生都能学以致用,把知识变成能力和素养;“致远”则是鼓励师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并通过踏实的行动来实现这些目标。

二、课程育人,促进全面成长

学校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顺应学生自然成长的天性,构建了集整体性、结构化和实践性为一体的“红土蓝梦”课程体系,并分阶段、分步骤进行科学实施。

(一)“红土蓝梦”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

“红土蓝梦”课程体系分为“红土课程”和“蓝梦课程”两大板块,共同指向课程体系的五大目标,即弘其志、健其身、雅其性、启其智、笃其行。

其中,“红土课程”注重结合“红色文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等课程,以加强学生的品德与修养。同时,“红土课程”渗透校本社团课程,以激发学生的体育精神、加强健康意识。此外,“红土课程”还利用学校的劳动教育基地,提升学生的劳动与实践能力。“蓝梦课程”注重结合科创教育,借助3D打印馆、智慧教室、科创教室等现代化的功能室,以提升学生的人文与数科思维。此外,“蓝梦课程”还积极落实音体美等国家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与审美水平。

(二)“红土蓝梦”课程的实施路径

“红土蓝梦”课程体系是动态发展、不断生成的,包含了五大课程群,即“志·德”课程群、“健·勇”课程群、“雅·艺”课程群、“博·慧”课程群、“思·创”课程群,分别对应了不同的核心素养。

“志·德”课程群属于品德与修养领域,意在激励学生做志存高远、厚德载物之人。学校开设了红色弋阳、升旗仪式、入队、团仪式、各种典礼、传统节日课程、美德少年等拓展课程,以及“红色雷锋月”综合性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人格教育,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

“健·勇”课程群属于体育与健康范畴,意在激励学生做健康向上、勇敢正义之人。该课程群包括体育、心理健康、生命安全等基础课程,大课间、游泳、花样篮球、花样跳绳等拓展课程以及象棋、乒乓球等选择课程,并最终在“绿色体育节”上进行综合呈现。

“雅·艺”课程群属于艺术与审美领域,意在激励学生做志趣高雅、才艺超群之人。该课程群包括音乐、美术、艺术等国家课程,艺术版画等校本课程以及创意美术、葫芦丝、弋阳腔戏剧等十多个艺术社团课程。

“博·慧”课程群属于人文与数科领域,意在激励学生做博学广识、聪颖敏慧之人。学校在国家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拓展出经典诵读、主题阅读、“趣”英语等课程以及可选的文学社、英语角、乐高机器人等社团课程。

“思·创”课程群属于劳动与实践领域,意在激励学生做善思明辨、乐于创造之人。该课程群包括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基础课程,七巧板、趣味数学、数学探究、电脑绘画等拓展课程以及编程、航模、3D打印等选择课程,并最终在“蓝色科技节”上进行综合展示。

(三)“红土蓝梦”课程的实施效果

“志·德”课程让学生心胸宽广、大气磅礴;“健·勇”课程让学生活力四射、充满朝气;“雅·艺”课程让学生陶冶情趣、充满灵气;“博·慧”课程让学生饱读诗书,充满智气;“思·创”课程让学生思维活跃,更加自信。“红土蓝梦”课程体系的创建和实施让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加深入,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努力进取和自我提升。

三、全员育人,共铸卓越未来

学校结合当前德育工作的新形势,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为目标,践行“全员育人”的德育工作理念,努力打造全员育人的德育局面。

(一)班主任队伍发挥骨干作用

学校持续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从理论素养和管理能力入手,以应聘上岗的方式选拔出优秀的班主任教师。学校要求班主任要成为班级的“领头羊”,以抓好班风、学风建设为突破口,规范学生的言行、净化学习生活环境、树立良好的班风、形成良好的学风。此外,学校还要求班主任将工作“抓在细微处,落在实效中”,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动态,不断学习、实践、创新和总结。

(二)党员教师进班协助管理

学校将党员教师分配到各个班级中,参与班级的管理工作。驻班党员教师每周给学生讲红色故事、读红色家书、品红色文物,以红色精神熏陶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负责监督各班实施“红土蓝梦”系列课程。

(三)心理健康教师团队保驾护航

学校将心理教师分配到各个班级,负责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团辅活动等,并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教师团队有效保障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全体教师进行伴随性评价

学校积极响应市县关于使用信息技术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号召,依托伴随性评价系统,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劳动实践、艺术修养等方面,开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教师实施“首遇评价制”,对学生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及时的管理和引导,对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表扬和评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班主任教师借助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每周评选“周明星”,每月评选“月明星”,每学期评选“学期明星”,定期向全班同学通报评价结果,并给予适当奖励。

综上所述,学校秉持“红土地上的蓝色梦想”的办学理念,以传承革命精神、弘扬优秀文化的“红土”精神培根铸魂,以汲取世界智慧、激励开拓创新的“蓝梦”精神启智润心,帮助学生打好人生底色、树立远大志向、培养卓越技能、实现人生理想,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英才。

猜你喜欢

红土课程体系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朽木颂
失眠记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红土象湖感化溪
红土镍矿中的钙、镁、铁、钻、镍等含量测定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