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训兴学历史的再思考

2024-01-09王隽坤

秀江南 2023年5期
关键词:武训义学冠县

山东省聊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居鲁西,临黄河,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有“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美誉。在这里,抓一把泥土就是故事,拾一块陶片就有传说。这块古老的土地养育出无数名人,像璀璨的群星闪烁在历史的星空上。比如,商初的名相伊尹,战国时期的高士鲁仲连、军事家孙膑,唐代的名相马周,宋代的医学家成无己,清代的开国状元傅以渐,抗日名将张自忠,大学问家傅斯年、季羡林,国画大师李苦禅,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青年榜样张海迪等,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在这里,我所考察的是聊城的一位奇人—清朝末年的“千古奇丐”武训。当年,他穿着破衣烂衫、唱着自编的乞讨歌谣走街串巷,做了三十年乞丐,用讨来的钱办了三所义学。他的事迹写进了《清史稿》,民国政要和名家对他多有褒扬。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其进行了批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恢复名誉、大力宣传。这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他经历了什么?为何身后遭遇这么多的风波?带着这些问题,我走进武训故里,在武训纪念馆了解武训的事迹。

千古奇丐发誓兴学

武训(1838年—1896年)于清朝道光年间出生在山东省堂邑县(今属冠县)柳林镇武家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本来没有名字,因在家中排行第七,人们都叫他“武七”,后来皇帝为嘉奖他兴办教育的功劳,以“垂训于世”之意赐名武训。武训从小家境贫寒,7岁丧父,跟着母亲到处要饭为生,每天食不果腹,更别说读书上学了。过了两年,母亲也去世了,他寄居在伯父家,等到稍大点就开始给人家做小工。16岁这年,他到馆陶县薛店村张举人家做佣工,一口气干了三年。一天,伯母生病,他想支点工钱给她看病,不料张家的管家知道他不识字,就拿了一本假账欺骗他,说他的工钱早已支完了。武训据理力争,不但没有结果,还被打得头破血流。

武训气得口吐白沫,病倒三天,最终大彻大悟,想到贫困吃苦、受人欺负都是因为不识字。他决定乞讨攒钱办学,让穷人的孩子免费读书识字。于是他开始乞讨,边走边唱,“扛活受人欺,不如讨饭随自己。别看我讨饭,早晚修个义学院。”

按照常理,靠乞讨办学恐怕难于上青天,所以大家见他天天念叨“义学”,都以为他疯了。可是武训不是一般的乞丐,不但心比金坚,而且非常聪明。他善于包装自己,为了吸引眼球,将发辫剃掉,只在头顶一边留下一撮桃形的头发,把自己打扮成小丑的样子,让别人笑了,要饭要钱就顺畅得多。武训还会编精彩的歌谣,比如“我要饭你行善,修个义学你看看。”“众人钱,不养家,养家雷劈火龙抓。”通俗易懂、脍炙人口。为了办学,武训多大的委屈都能受,多累多脏的活都肯做。每到一家乞讨,他都给人家下跪,用自己的身体给人取乐。他表演“拿大顶”“蝎子爬”的节目,给人当马骑,供人取乐。在当马让人骑时,他一边爬一边唱:“爬一遭,一吊钱,爬十遭,十吊钱,修个义学不费难。”他甚至表演吃蛇、吃蝎子、吃砖瓦,以得到赏钱;他还在脸上抹灰、喝脏水、变小魔术。他帮人打短工干活,为逗人乐,把脸用捂牲口的布捂起来,学驴叫。他还会些手艺,捡些布条、线头,编织成手工艺品卖掉。他编的东西五颜六色,结实好看,妇女、儿童抢着买。趁着走街串巷的方便,他也给人说媒、送信挣钱。就这样,一文一文地艰难积攒着办学的钱。

钱积得越来越多,武训开始买地作为义学的基金,或者交人代存生利息。这时候他已经有不少钱了,但他依然住在破庙里,穿破衣服,吃讨来的饭,把钱都留着办学,不肯为自己花一分。人们被他感动了,有个叫郭芬的乡绅捐出了柳林镇东门外的一块宅基地给武训办学,武训拿出积攒的9000吊钱在这里创办了他的第一处义学“崇贤义塾”。1890年,武训在馆陶县杨二庄(今属临清)兴办了第二所义学。1896年,武训又在临清御史巷办起第三所义学,取名“御史巷义塾”。这些学堂对前来学习的学子一律不收费。为办好学堂,他常做的一个标志性动作就是“跪”—到没有教育意愿的贫寒人家,跪求他们送子上学;为聘请名师,去老师家中跪请;在学堂看到对教学工作负责的老师,跪下表示感谢;对偷懒耍滑的老师,跪下促使他们警觉改正;对学习不用功的少年学生,跪下哭劝:“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在这样至诚至性的感召之下,学堂里的教师没有不认真教学的,学生没有不努力上进的。

武训一心一意办义学,一生不娶妻、不置家。他的亲戚多次向他要钱,都被他拒绝,他唱道:“不顾亲,不顾故,义学我修好几处。”有人劝他娶妻生子,他笑唱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五十三岁不娶妻,亲戚朋友断个净,临死落个义学症。”武训的事迹逐渐传扬出去,名声越来越大,直到清朝皇帝也知道了。皇帝命令国史馆为武训立传,授给他一个“义学正”的名字,还赐给他一件黄马褂,武训的名声大起来了。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4月23日,武训因患疾病,在临清御史巷义塾去世。据《清史稿》记载,“(武训)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就这样,武训在学童琅琅读书声中,含笑離开了这个世界,享年59岁。

武训的事迹感动了后人,人们对武训精神推崇备至。民国时期,蔡元培、黄炎培、邓初民、李公朴等民主人士,蒋介石、汪精卫、戴季陶、何思源等政界要人,冯玉祥、张学良、杨虎城、段绳武、张自忠等军界人物,陶行知、郁达夫、臧克家等文教界人士,都为他题词、撰文纪念。很多人向他学习,捐资办学。冯玉祥在泰山脚下办起了十几处半工半读的“纪念武训小学”,教育家陶行知卖字集资创办了“上海武训补习学校”,爱国将领何思源在曹州办起了武训学校。军阀段承泽被武训行乞兴学的事迹感动,捐出自己的所有财产,也开办了一处武训小学。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国有7个省建起30多处以武训命名的学校。

风云变幻突遭批判

时事变幻,沧海桑田。1950年底,由孙瑜执导、赵丹主演的电影《武训传》在全国公映后引起很大轰动,许多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赞扬武训和《武训传》。但是,1951年5月的一篇题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的社论,指出了《武训传》存在的问题,指责武训“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篇社论一发表,就对《武训传》的导演、主演等许多人进行了批判,还成立了武训历史调查组。调查人员到堂邑、临清、馆陶等武训生活过的地方调查,写出了《武训历史调查记》,给武训扣上了“大流氓、大地主、大债主”三顶帽子。到了特殊时期,狂热的人们掘开了武训的坟墓,焚烧了他的尸骨,砸毁了武训祠、武训塑像、“义学正”匾额等。武训的事迹再也没人敢提了,甚至很多年,连武训家乡冠县也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

恢复名誉泽被桑梓

历史是公正的,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善行义举不会永远被压抑,终有得到人们发现和敬仰的一天。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有热心人士为武训恢复名誉而呼吁奔走,发表了不少文章和言论。其中,我觉得曾经在武训家乡附近的临清教过书的诗人臧克家的一首诗说得最好:“破钵百衲度春秋,心铁情痴为众谋。今古完人究多少,何于一丐作苛求?”武训家乡的人们更是全力为武训正名。1991年、1995年、2006年,冠县举行了三次武训精神研讨会,武训的事迹逐渐被世人重新认识,武训精神的影响力越来越广。受武训精神的感召,1997年,四川希望集团捐资40万元,重修了武训祠。后来政府不断扩建,现在成了当地著名的文化景点。

冠县大力宣传武训精神,促进社会各界重视教育、捐资助学。20世纪90年代,冠县的中小学条件很差,“黑屋子、土台子、里面一群泥孩子”是其真实写照。县里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号召社会各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捐资助学。1997年,在县城新建了一所以武训命名的高中。2008年,冠县设立武训教育基金会,到近期共募集资金3900多万元。其中,冠县籍的一位北京企业家捐资1800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中学,当地群众四兄弟共同捐资300万元用于改善武训实验小学的办学条件。

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力的充裕,冠县教育事业获得大发展。2012年—2016年,全县先后投入12亿元教育资金;2017年以来投入27亿元资金,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县,改善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同时,引进社会力量建成5所民办学校,总投资4.2亿元,在校生有9000多名,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为当地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建设者。

追前思后感慨万千

考察武训兴学的历史以及身后的遭际,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思考。

第一,武训的事迹和精神令人尊敬,值得贊扬。他以一己之力、卑微之躯,执着于理想,历尽千辛万苦,受尽人间屈辱,终毕生之精力,兴办三处义学,做成了人们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也使自己获得了后人长久的纪念。

第二,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是时代的产物。1951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中国人民摆脱了受人欺凌、民不聊生的悲惨境遇,成为国家的主人,正在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地建设国家、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此时,《武训传》却在宣扬武训靠低三下四、自贱人格的乞讨,靠通过地主放高利贷募集资金来办学,这与当时的社会形势完全不相符。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报纸都很少,电影起着巨大的宣传作用,受到批判是形势所需,并非一定要和这个已经去世半个世纪、远在偏僻农村的可怜人过不去。

第三,全社会都要关心教育,政府尤其要承担办学的主要责任。兴办教育是政府的基本职能,是政府不能推卸的责任,“再穷不能穷教育”,民办教育只能是有益的补充。宣传武训精神,呼吁全社会尊师重教,积极捐资助学,的确是好事一桩。但不能使大家认为办学是社会的责任,是慈善事业。我们高兴地看到政府对教育投入越来越大,学校设施越来越好,教师收入越来越高。冠县教育这几年的发展就是个例子,相信教育的明天会更好,武训故里的孩子们会接受更好的教育。

第四,冠县要发挥好武训的名人效应,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武训的事迹和精神成了冠县的一张名片。近年来,冠县修整扩大了武训纪念馆,借助武训策划了不少宣传活动,起到了一定效果,但还要加大力度。冠县应该大力宣传武训,让世人知道冠县自古就是善行义举之乡,扩大冠县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士了解冠县、走进冠县,来冠县投资兴业。同时,要把武训纪念馆同冠县的中华第一梨园、天沐温泉以及周边县的景点串联起来,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旅游业,让武训精神在新时代发挥出更大作用。

作者简介:王隽坤,女,汉族,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武训义学冠县
世界银行考察团来冠县考察黄河下游生态保护与修复创新项目
冠县:校地合作产学研融合迈出新步伐
灵芝,冠县的富民之苗
百年来“武训”形象之变迁与建构
晚清兰州府义学初探
慈善公益视野下的清代山西义学运营实态
航空梦想的摇篮——山东省聊城市冠县第一中学
清代中越边境地区义学教育探析
清代山西义学经费来源初探
《武训传》拍摄的前前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