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司令朱育祺的故事

2024-01-09金枝

党史纵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大中华罗汉抗日

金枝

提起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活跃于皖鄂边境、远近闻名的“大中华抗日救国军”,人们自然会想起它的卓越领导人——朱育祺。

1927年,年仅20岁的朱育祺开启了他的革命生涯,用鲜血谱写了一曲壮美的红色乐章。

少小革命热情高,严守秘密不屈服

朱育祺,又名朱超云,1907年出生于安徽省宿松县陈汉三合桥头屋一户农民家庭,7岁进入私塾,14岁进入长溪山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少年时期的朱育祺勤奋好学、大胆泼辣、见义勇为。他傲视地方权贵,蔑视封建礼仪,曾因触犯宗规族戒而多次遭到宗祠族长的囚禁。

1927年2月,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一师和二师从鄂东黄梅挺进皖西宿松。年方20的朱育祺四处奔走,发动群众,准备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不久,他被保送进入黄埔军校安庆分校短训班学习,接受了较为系统的军事训练,掌握了良好的军事知识,为他后来创建“大中华抗日救国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蒋介石公开背叛革命以后,全国革命形势急转直下。朱育祺回到家乡,担任了西三区工农民主政府武装委员。

1929年初,朱育祺与在宿松太湖地区开展建党工作的中共党员甘信元取得了联系,秘密进行革命活动。同年8月,经甘信元介绍,朱育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这个农民的儿子实现了他人生道路上的飞跃,逐渐成长为一名自觉的革命者、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入党后,朱育祺更加广泛地参与革命活动,从而引起了当地反动势力的注意。1932年6月,国民党县政府以“私通共匪”为由,派兵拘捕并监禁了朱育祺。在狱中,他不屈服于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守党的机密。后经家中四处托人说情,被关押3个月后得以保释。是年底,为了摆脱敌人跟踪,他远赴黄梅、九江等地,以做小生意为掩护,联络外地革命者,蓄势待发。

回乡“被抓上罗汉尖”,创立救国军声名振

朱育祺人在外地,心系故乡,时时刻刻打听家乡革命活动进展情况,随时准备报效桑梓。1935年12月6日晚,寄居九江的朱育祺从堂兄朱国璋那里了解到,家乡罗汉尖一带红军游击队活动频繁,革命浪潮高涨,他高兴得一宿未合眼。第二天一早,他简单打点行装,便与堂兄一起匆匆上路,返回故里。回到家,他顾不上与老母亲和妻子多叙离别之情,便与游击队取得联系,第二天即按预定方式被“捉拿上山”。朱家所在的桥头屋距罗汉尖不下十里路程,一路上不少人亲眼看到朱育祺被捉的情形,亲耳听到“打倒朱育祺”“活捉朱育祺”的口号声。可怜朱育祺的老母亲好不容易盼到儿子回家,却又眼睁睁地看着儿子被一帮“凶神”抓走,哭得死去活来。此后一连数日,罗汉尖地区的老百姓都在议论:桥头屋的朱育祺刚刚到家就被红军捉上罗汉尖去了,不知犯了什么罪。其实,这些都不过是制造假象,意在掩人耳目,保护朱家。

朱育祺上山以后,在原游击队的基础上着手救国军的筹创工作,发动群众采取亲串亲、邻串邻的方式,报名参军,壮大队伍。不出两个月,报名者遍及鄂东蕲春、黄梅和皖西宿松3县,报名人数超过千人。其中,不仅有大批手工业者、农民、青年知识分子,而且还有宿松地方反动武装“猎户队”的部分队员和身居古庙的和尚。

1935年12月19日,经请示中共皖西特委书记徐成基同意,“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在罗汉尖正式成立,朱育祺任司令员,司令部设在山顶古庙里。

部队组建后,朱育祺注重抓部队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加强军事训练。为了解决部队物资问题,他组织人员筹措军粮,搭盖军棚10余间,又创办了兵工厂和被服厂,自制火药、罐子炮和大刀、长矛以及军服、军鞋、绑腿带等军用物资,促进了部队的正规化进程。

在短短几个月中,朱育祺带领部队配合红二十八军和便衣队,沉重地打击了敌人,拖住了鄂东“剿匪”司令程汝怀嫡系保安团,为红二十八军和鄂豫皖根据地各地方武装减轻了压力,并成功开辟了罗汉尖游击根据地,成立了皖鄂边区工农民主政权。自此,“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军威大振,朱司令亦蜚声远近。

投身革命永不悔,舍弃小家为大家

“大中华抗日救国军”深得当地老百姓的拥护,但是,反动势力却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当他们摸清底细、了解事实真相后,马上派兵至桥头屋,挖掉了朱育祺家的祖坟,把朱育祺家中的财物尽数抢走,又将他的妻子汪三妹诬为“匪属”,赶出家门,迫使她带着年幼的孩子以讨饭为生。1936年1月,汪三妹来到罗汉尖,见到丈夫,向他哭诉家中遭受的劫难,要求留在山上。听闻丧心病狂的敌人对家庭的残酷迫害,朱育祺怒火中烧;望着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妻儿,朱育祺好一阵心酸。他本想答应妻子,留下母子二人,但转念一想:军营生活,瞬息万变,哪容携妻挈子?想到这里,他心一横,对妻子说:“我已经投身于无产阶级事业,为了这个大家,我顾不了自己的小家了。部队驻地不比家里,战斗随时可能发生,你们留下不便。你还是带孩子下山谋生吧!”妻子无话可说,带上孩子离去。此事被便衣队队长汪少川知道后,他当即派人下山,将汪三妹追了回来,热情款待。又通过当地同志,把母子二人安顿在罗汉尖东面村落的一户穷苦人家。

司令治军有谋略,巧胜敌人成“神兵”

1936年2月,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亲临罗汉尖视察。在听取了朱育祺的汇报后,高敬亭充分肯定了他的办军方略和“大中华抗日救国军”所取得的成绩,勉励部队加强训练、严守军纪,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临走前,高敬亭指示便衣队给救国军配发了10支长枪、1支手枪。

见县保安队与地主武装“猎户队”查抄、迫害救国军家属无法动摇救国军军心,2月8日,国民党地方当局又调集二十五路军第十师一部及宿松自卫团、陈汉“猎户队”数千人,对救国军驻地罗汉尖实行三面围攻。天刚破晓,敌人就展开全面攻势,一步步向山顶进逼,刺耳的枪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面对数倍于我军的敌人,朱育祺临危不惧,果断命令部队突围。他带领部队边打边撤,终于杀开一条血路,避免了更多的伤亡。

是月底,朱育祺带领部队摆脱尾追之敌,转移至鄂东蕲春江家冲休整。3月,部队改称六路游击师,朱育祺任师长。此后,朱育祺率领六路游击师转战于鄂东的蕲春、黄梅和皖西的宿松、太湖4县,以游击战為主,奇袭敌人、威慑敌胆。1936年3月20日,朱育祺精心策划、亲自指挥,兵分三路攻打宿松地方反动武装“猎户队”的老巢三面尖。经过1个小时的激战,击毙顽敌20余人,活捉10余人。同年4月,朱育祺率领部分战士化装成敌二十五路军,大摇大摆闯入太湖蛤蟆石敌自卫团防区,不费一枪一炮,尽数解除敌人武装,被当地百姓誉为“神兵”。

虽然张国焘已经离开鄂豫皖根据地,但大别山三年游击战期间,“肃反”仍没有停止。在红二十八军,高敬亭主持了多次“肃反”运动。1937年2月,高敬亭在湖北黄安七里坪集中各路游击师便衣队进行集训(实为“肃反”),一批杰出的红军指挥员不明不白地倒在了自己人的枪口之下,朱育祺亦在被错杀之列。

忠诚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朱育祺遇难这天,七里坪的天空阴云密布,河水呜咽,群山垂首。“我变卖家产,抛妻弃子,是为革命而来。我永远是党的人,党要我死,我就死,但请允许我死在与反动派搏斗的战场上!”朱育祺临刑前向军部保卫处提出的最后要求未获批准。他对前来送别的部下高喊:“战友们,永别了。大家一定不要因我而犹豫和退缩,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然后,他昂首大步地走向刑场,慷慨就义,时年30岁。

朱育祺牺牲后,他曾率领的这支红色武装继承他的遗志,跟着红二十八军继续转战鄂豫皖,驰骋大别山,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1938年2月,又随红二十八军一起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浩浩荡荡地开赴皖中抗日战场,开始了新的抗日征程。

先烈英名不可磨灭,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新中国成立以后,朱育祺的沉冤得以平反昭雪。1951年8月,宿松县人民政府作出决定,追认朱育祺为革命烈士,并将他流落民间的儿子朱继旺找到,送到合肥烈士子弟学校读书。2019年8月,当地政府在皖鄂两省交界处的宿松县北浴乡罗汉山村建起了“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用一幅幅珍贵照片、一件件历史文物、一个个战斗故事,向后人介绍着朱育祺烈士短暂而伟大的一生。

(责任编辑:计媛媛)

猜你喜欢

大中华罗汉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大中华
巍巍大中华
顾绣罗汉朝观音图轴
彭明治驰骋抗日战场
少林功夫拳(四)
贪珠罗汉
抗日英烈马威龙
李宏禹作品
大中华系统 百善孝为先 家和万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