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保温护理在儿童血液净化过程中预防低体温的效果分析

2024-01-09陈亚萍杜梦韵华燕萍

中外医疗 2023年29期
关键词:体温净化保温

陈亚萍,杜梦韵,华燕萍

无锡市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江苏无锡 214000

血液净化作为临床上的一种治疗方式,实际应用比较频繁。对于儿童来说,因为自身体质比较弱,且抵抗力较低,所以血液净化治疗也广泛应用在儿科,但患儿治疗期间很可能面临低体温的情况[1]。不管是血液净化还是血液灌流,治疗过程中都可能引起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为低体温。经调查分析,低体温现象的发生率为10.5%~50.0%,人体内的生理功能都需要通过恒定体温来保持,如果体温降低,则患儿的机体生理病理将发生一定变化,从而导致凝血功能发生障碍,引起不良反应[2]。因此,临床建议在患儿血液净化治疗中应用早期保温护理。为分析儿童血液净化过程中使用早期保温护理是否能降低低体温发生率,方便选取2020 年11月—2022 年11 月在无锡市儿童医院进行血液净化的患儿88 例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做出研究报告。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在本院进行血液净化的患儿88 例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表法分组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4 例。研究组:男22 例,女22 例;年龄2~12 岁,平均(7.34±0.45)岁;体质量13~40 kg,平均(26.42±10.34)kg;疾病类型:脓毒血症20 例,肾功能衰竭10例,嗜血综合征14 例。对照组:男20 例,女24 例;年龄2~11 岁,平均(7.33±0.42)岁;体质量13~41 kg,平均(26.44±10.35)kg;疾病类型:脓毒血症19 例,肾功能衰竭11 例,嗜血综合征14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需要实施血液净化;②12 岁以下;③患儿家属对本次研究认可。

排除标准:①患儿存在先天性器官功能衰竭;②患儿在治疗内存在休克;③患儿不配合。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保温护理。整个护理操作需要按照医院血液净化标准进行。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保证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对患儿的生命体征详细监测,全面观察患儿的口腔黏膜、皮肤和面色等各个情况,帮助患儿摆放好体位。轻轻抚摸患儿,使患儿获得更多安全感。必要时加盖棉被,以获取保暖。将回输端管子夹于自带加热器内,温度设定为最高温度41℃,各项操作内容尽量集中,避免因为反复暴露出现体温波动的情况。同时,还需要为患儿和家属提供心理指导,加强镇静处理,确保患儿在血液净化中都能顺利实施。且室内温度控制为23~28℃,湿度控制为40%~60%。

研究组采用早期保温护理。①治疗前评估。一般在寒冷季节或者是年龄为6 岁以下的患儿、体质量为10 kg 以下患儿,则面临低体温降低的情况。所以,治疗前要详细分析,研究是否存在高危因素,能在治疗前提前做好保温措施,以有效降低并发症,提高患儿的舒适度。②对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行优化调整。将室内温度控制为23~28℃,室内湿度控制为40%~60%,使用血液净化机器时,将温度增加到37~39℃,并再次给予治疗。③为患儿提供保温护理。多给患儿盖衣被,加强保暖,注意不能暴露皮肤。因为覆盖表体皮肤能降低大约30%的热量,临床治疗和护理最好集中进行,避免患儿大面积暴露躯体,保证床单干净、整洁。如果患儿的头部较大,可以佩戴帽子,以避免散热。④将额定功率为100 W 的保温毯放在患儿的床单下,在实施治疗前(30 min 内),测量患儿的直肠温度。如果发现患儿的直肠温度控制为37.5℃以下,需要使用保温毯来调整温度。在患儿上机后,详细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分析患儿四肢末梢的温度、直肠温度,如果温度为36~36.4℃需要调为高档,如果直肠温度为36.5~37.4℃需调到低温档。如果直肠温度达到37.5℃,保温毯电源需关闭。做好患儿体温各个情况的监测,加强观察和记录,体温测量保证1 次/h。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低体温发生率和寒战发生率:使用低体温多功能监护仪器对患者的直肠温度进行监测,观察体温是否在36℃以下,同时观察患儿在临床上是否存在寒战现象。

②比较两组家属满意度:应用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评估,总分为100 分,十分满意(80~100 分)、一般满意(60~<80 分)和不满意(0~<60 分)。满意度=(十分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③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体温变化情况:在护理前和护理后1、2、4、8 h 记录患儿的体温,分析患儿的变化情况[3]。

④比较两组睡眠质量: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来评估患儿的睡眠质量(0 分代表睡眠好,3 分代表睡眠差)、睡眠效率(入睡时间和实际睡眠时间比值)、睡眠时间(0 分代表睡眠时间达到7 h 以上,3 分代表睡眠时间为5 h 以下)、睡眠障碍(0 分代表睡眠正常,3 分代表睡眠中多动)、日间功能(0~3 分),总分0~21分,随着分值的不断增加,代表患儿的睡眠质量较差。

1.5 统计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应用SPSS 27.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低体温发生率和寒战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的低体温发生率、寒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体温发生率和寒战发生率对比[n(%)]

2.2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比较度

研究组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对比

2.3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体温变化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体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体温变化情况对比[(±s),℃]

表3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体温变化情况对比[(±s),℃]

?

2.4 两组患儿睡眠质量比较

研究组的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较对照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睡眠质量对比[(±s),分]

表4 两组患儿睡眠质量对比[(±s),分]

?

3 讨论

我国的儿童透析技术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迅速。如今血液净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儿科治疗中,但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不良反应[4]。儿童和成年人不同,自身的生理功能、免疫系统都比较低,实施血液净化治疗的时候可能发生低体温情况。血液净化技术能使溶质清除,为肾脏功能提供保护作用[5]。我国血液净化治疗大多应用到儿童急性肾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以及呼吸窘迫综合征等重症疾病治疗中,所以,血液净化治疗价值良好。

低体温主要是人体温度处于36℃以下,该情况是一种并发症,且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对疾病治疗中,如果患者存在低体温情况,容易给机体的循环系统、免疫系统功能、凝血功能系统等带来影响,所以,增加保温护理是非常必要的,能保温护理,能使患者机体体温逐渐回升,也有利于治疗效果的提升[6]。儿童群体是比较特殊的,如果体质量较低,存在较高血容量,导致在血液净化治疗中发生低体温现象。在大多情况下,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的患儿都为重症危重疾病,所以,给予护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7]。经数据分析,发现在血液净化的患儿中,有39%以上的患儿都可能面临低体温情况。儿童机体较为特殊,由于体质量较低,血容量少的特点,体温调节中枢系统发育还不完善[8-9]。再加上需要进行血液净化治疗,面对这种危急症状,很容易发生低体温的现象。经临床实践研究,如果患儿为6 岁以下,在血液透析中发生低体温的情况概率更大,且因为环境、季节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低体温情况。在季节分析中,一般在春季发生低体温的情况明显,在1 d 以内,夜间最可能发生低体温,一般时间段为23:00-6:00。所以说,6 岁以下的患儿,处于寒冷季节或者是下半夜出现低体温的概率更大[10-14]。

本次研究分析,研究组的体温发生率、寒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家属满意度为97.72%高于对照组的81.81%(P<0.05);治疗前,两组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体温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何栋等[15]在早期保温干预在ICU 患者持续血液净化过程中预防低体温的效果中分析,经220 例患者分析,应用常规护理和早期保温干预,发现干预后,研究组患者满意度为97.72%高于对照组的81.81%(P<0.05),其研究和本文研究一致。结果证明,早期保温护理措施应用到儿童血液净化中效果良好,能避免患儿发生低体温的风险,总体应用价值较常规护理价值高。所以,认为血液净化治疗中应用保温护理具有重要作用,能够降低低体温风险。

综上所述,患儿血液净化治疗中使用早期保温护理措施干预效果良好,降低低体温和寒战发生率,提高家属满意度,总体应用效果良好,适合推广。

猜你喜欢

体温净化保温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门窗是外围护保温中的难点
能“保温”的雪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这条鱼供不应求!虾蟹养殖户、垂钓者的最爱,不用投喂,还能净化水质
肌肤净化大扫除START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陶色净化
给未成年人净化出一片晴朗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