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的影响
2024-01-09钱跃
钱跃
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江苏常熟 215500
脑梗死偏瘫是指由于脑动脉阻塞引起的脑血供减少或中断,导致部分脑组织缺氧坏死,进而导致脑功能障碍[1]。脑梗死偏瘫的主要症状为一侧肢体无力或瘫痪,患者可能面临行走、握持物品等日常生活能力受限的问题[2]。此外,还可能伴随口齿不清、吞咽困难、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情况[3]。脑梗死偏瘫的康复阶段,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肌肉功能和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最大限度降低致残率[4-5]。中医理论认为脑梗死偏瘫主要是因机体的脏腑功能衰退以及正气亏虚而引发气滞血瘀,治疗应以行气活血、通络开窍为主,常用的治疗方法为针灸治疗和中药方剂治疗,其中针灸治疗可刺激经气运行,对脏腑气机产生调节作用,是一种特色治疗手法[6-8]。本文选取2019 年1 月—2023 年3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5 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105 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2例,观察组53 例。对照组中男28 例,女24 例;年龄61~78 岁,平均(73.87±4.12)岁。观察组中男27 例,女26 例;年龄60~80,平均(74.21±5.17)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参照《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7]中相关标准进行诊断,经由临床影像学检查证实;首次发病,且存在明显的偏瘫症状。
排除标准:存在关节功能疾病者;存在认知障碍、精神障碍者或者视听力障碍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接受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具体方法如下:告知患者保持良肢位摆放,当处于侧卧位时,在患侧膝髋部、肩部下方放置垫枕,另下肢处于屈膝屈髋状态。待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之后,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训练,包括偏瘫侧肢体关节的被动活动、健侧肢体关节的主动活动。协助患者翻身、辅助患者坐起,促使患肢在健侧肢体引导下进行活动训练,可以进行健侧手臂牵拉患侧手臂移动活动,可也将健侧下肢放于患侧下肢。给予患者护具支持,利用护具完成床边原地踏步、站立等活动,也可以拄拐行走,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重心转移技巧以及步行方式,刚开始行走时,将重心放在健侧,之后逐渐转移重心,将重心转移至患侧。待患者肌力改善后,指导患者改变运动方式,增大运动强度,可进行上下楼梯训练、平地行走训练、刷牙、洗脸、穿脱衣、如厕、进食等能力训练。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由其家属进行全程陪同,避免出现跌倒意外情况。4 周为1 个疗程,患者共计治疗3 个疗程。
1.3.2 观察组接受针灸联合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具体实施方法与对照组一致。针灸具体方法如下:选取患者尺泽、内关、足三里、太冲、百会、合谷、前神聪、阴陵泉等穴位,待针刺得气之后,留针30 min,间隔10 min 进行1 次行针,实施平补平泻法。对尺泽、阴陵泉、合谷、太冲4 个穴位实施灸法,在针柄位置插入艾柱并点燃,2 壮/次,1 次/d。连续针灸治疗6 d,之后休息1 d。4 周为1 个疗程,患者连续治疗3 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显效:患者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9]评分降低程度>80%,各项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日常活动能力也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神经功能略有提高,NIHSS 评分降低程度处于20%~80%,各项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部分日常活动能力恢复;无效:患者NIHSS 评分降低程度<20%,神经功能以及日常活动能力均未见改变,甚至出现恶化现象,临床症状也未发生变化[8]。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②对比两组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分别于干预前后利用NIHSS 进行评价,分值0~42 分,分数越低代表神经功能越好。利用Fugl-Meyer 运动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 FMAS)[10]进行干预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评价,其中下肢功能34 分,上肢功能66 分,分数越高代表肢体运动功能越好。
③对比两组生活质量。分别于干预前后利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74, GQOLI-74)[11]进行评价,该量表共计包括4 个维度,分别是躯体功能维度、物质功能维度、心理功能维度以及社会功能维度,每个维度满分为100 分,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用(±s)表示,组间及组内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率(%)表示,组间及组内比较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34%,高于对照组的8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上肢功能评分、下肢功能评分以及神经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肢功能评分、下肢功能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对比[(±s),分]
?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治疗前,两组躯体功能评分、物质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以及社会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s),分]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s),分]
?
续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s),分]
?
3 讨论
脑梗死偏瘫会导致肢体功能减退,还可能导致言语障碍,致使社交能力减退,使患者与外界逐渐疏远[12]。康复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恢复受损的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和认知功能,有助于全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3]。中医治疗脑梗死偏瘫常用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中药内服和外敷等。其中针灸和推拿均是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促进患者瘫痪部位的神经功能得以快速恢复[14]。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34%,高于对照组的80.77%(P<0.05)。朱鹤[15]的研究过程中,将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康复训练,给予观察组针灸辅助康复训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55%,高于对照组的78.18%(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上肢功能评分以及下肢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秦龙江等[16]的研究过程中,将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偏瘫肢体康复训练,观察组接受针灸联合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结果观察组上肢功能评分为(47.37±4.98)分、下肢功能评分为(24.76±2.4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38.29±5.23)分、(18.97±3.18)分(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为(6.32±1.27)分,低于对照组的(8.59±1.65)分(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躯体功能、物质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张志红[17]的研究过程中,将50 例接受康复训练的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另外50 例接受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的脑梗死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治疗后,观察组躯体功能、物质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58.42±5.26)分、(55.62±5.64)分、(60.35±5.92)分、(63.24±6.28)分,高于对照组的(49.76±4.31)分、(47.37±4.51)分、(51.27±4.99)分、(52.63±5.01)分(P<0.05)。因针刺尺泽穴具有清热解毒、益气活血的作用;针刺内关穴具有调和胃气、舒缓胃痛、促进消化的作用;针刺足三里穴具有补益气血、健脾胃、活血通络的作用;针刺太冲穴具有舒缓压力、调节心情、促进睡眠的作用;针刺百会穴具有清热、镇静、舒缓头痛、眩晕等作用;针刺合谷穴具有活血化瘀、解痉止痛的作用;针刺前神聪穴具有清热明目、舒缓头痛、眩晕的作用。联合针刺以上穴位可调节气血、舒缓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同时促进脏腑功能得以调节。此外,将针刺与艾灸进行结合,可触发经气、疏通经络,对脏腑气机产生有效的调节作用[18]。
综上所述,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可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提升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减轻神经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