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智生活数学“常见的量”教学初探*
——以培智人教社教材《比大小(一)》教学为例

2024-01-09刘文鸽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7期
关键词:培智蛋糕物体

刘文鸽

(马鞍山市特殊教育学校 安徽马鞍山 243000)

量是事物存在的规律和发展的程度,是客观世界中事物或现象所具有的可以通过测量等手段加以认识的属性。量存在于客观世界,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大的方面,如宇宙的起源,地球的引力,岁月的轮回……小的方面,如对物体长短的测量,大小的比较,人民币的应用……可以说量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正确认识和理解量是数学课程学习的基础,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2016年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规定了培智生活数学课程有五部分教学内容,分别是:常见的量、数与运算、图形与几何、统计、综合实践。其中常见的量排在五部分教学内容的首位,足以说明该部分教学内容对于培智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它是培智学生学好数学的起点和关键。只有学好常见的量,才能筑牢数学学习基础,以便进一步进行培智数学课程学习。培智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能力普遍低于正常儿童,在量的认识和理解上呈现出明显的学龄差异,所以常见量的学习内容也是随着年龄增长逐步推进的。培智学校第一学段常见量的学习内容有感知物体的多少、有无、同样多、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厚薄、宽窄等量的特点,会比较并能够正确排序。如何让刚入学不久的培智学生正确认识量并掌握比较量的方法,培养数学兴趣,促进其生活适应能力不断提高,教师需不断思考,在实践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和探索。笔者以人教版新编教材一年级上册《比大小(一)》为例,对常见的量的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多感官能力,精心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在生活中教授量的比较方法,培养学生准确地进行量的描述和表达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巧妙设计导课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事物在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方面的抽象。抽象性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培智学生由于自身存在认知障碍,思维具有形象具体的特点,注意时间短,且注意力易分散,其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严重缺乏。他们普遍对数学课程缺乏兴趣,课堂上常常表现为神情淡漠、眼神空洞。心理学家说过,兴趣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会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思维和注意特点,巧妙设计导课环节,在看似不经意中,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对即将发生的事情产生兴趣,主动参与课堂,乐于学习,并愿意和教师一起共同探究新知。

《比大小(一)》是培智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校园生活》的第3课《我的学校》中的教学内容。篇章页的图片选用培智学生熟悉的校园场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树叶的大小,帮助学生建立大小的直观印象和概念。为了使导课环节生动有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在进行《比大小(一)》教学前,笔者带领学生来到操场进行踢球活动,巩固、复习上节课关于球的认识的学习内容。通过学生喜爱的户外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活动中学生会感到身心愉悦、情绪高涨,从而对课堂产生兴趣。活动结束,笔者有意带领学生穿过落有树叶的校园小径。在欣赏校园美景的同时,引导学生对树叶的形状、颜色等进行观察,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树叶捡起来带回教室。学生落座后笔者并未急着进行新课教学,而是留下悬念。首先让学生观看《孔融让梨》的视频,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注意。请学生试着说一说视频中小朋友叫什么名字,发生了什么故事。接着提问,梨子有大有小,你会比较吗?由于孔融的年龄和培智学生接近,梨子也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水果,学生很容易产生共鸣,课堂气氛活跃。这时,我再让学生拿出捡回的树叶,指导学生进行树叶大小的比较。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对树叶大小有了直观印象和初步体验,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精心打造真实情景课堂,理解量的概念,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育家罗杰斯说过,真实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是最能引起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绪的学习方法。笔者根据培智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精心打造真实情景课堂,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学习量的相关知识。“过生日”是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场景。每个学生从小到大都过生日,大脑都留有过生日的情境记忆。笔者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在进行《大小(一)》教学时,事先布置好教室,告诉学生,今天是天天的生日,我们去给他过生日好不好?黑板上颜色鲜艳的气球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我先让学生目测判断黑板上的两个气球,哪个大?哪个小?再将气球拿下来让学生并排进行比较。为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学课堂的快乐,我给每个学生发了一个气球,让他们试着吹一吹,亲身体验气球从小到大的过程。鼓励同桌之间比一比、说一说,谁吹得大,谁吹得小,培养其团结合作精神和准确表达量的能力。切蛋糕、分蛋糕、吃蛋糕是学生特别期待的事情。我抓住学生迫切想要吃到蛋糕的心理,向学生提出要求,谁能正确回答老师的问题,就能优先吃到蛋糕。我拿出切蛋糕的塑料刀,再拿出吃蛋糕的塑料勺,让学生比较哪个大,哪个小。为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我让能力强的学生亲自动手来切蛋糕,再将切好的蛋糕装在两个盘中,大家一起看一看、比一比,哪块蛋糕大,哪块蛋糕小。在进行数学课堂知识教学的同时,我及时向学生渗透品德教育,教育学生要学会分享,将蛋糕分送给自己的好朋友。为拓展思维,我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品是大的,哪些物品是小的?通过说一说、分一分、想一想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感知“大小”的概念,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培智低年级学生,由于思维水平受限,他们对量的概念理解主要通过直观感知的方式。经过学习,他们能够正确区分两个物体量的差异,但对量的相对性认识比较困难,他们常常认为大的物体一直是大的,小的物体一直是小的,将量的性质绝对化。在教学中,我通过演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量的相对性特质。以《大小(一)》教学为例,听完孔融让梨的故事后,我拿出一个梨,问学生,这个是大梨还是小梨?学生可能回答是大梨,也可能回答是小梨。针对回答是大梨的同学,我拿出一个比它大的梨,问:这两个梨哪个大?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结论:最开始拿出的梨是小梨。针对回答是小梨的同学,我又拿出比它小的梨,让学生比较这两个梨哪个大,哪个小。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结论:最开始拿出的梨是大梨。同一个梨,为什么一会儿是大梨,一会儿又是小梨了呢?教师向学生讲解,大小是相对的,是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比较得出的。为加深对量的相对性概念的理解,教师继续通过对书包、文具盒、橡皮等学生常见的物品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量的概念,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切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掌握量的比较方法,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综合实践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新课标强调,数学的重要功能是应用。培智学生接受新知的速度缓慢,知识迁移能力弱。教师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以常见的量的教学为例,通过常见量的学习,使学生具体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量,感知常见的量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掌握量的比较方法,运用量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在进行《比大小(一)》的教学时,笔者创设了“今天我当家”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来到家政室进行量的比较应用实践。在厨房,我拿出两个碗,让学生说一说哪个碗大、哪个碗小。再拿出两把勺,让学生说一说哪把勺大、哪把勺小,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比较物体的大小时,可以将两个物体放在一起,并排比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知道用直观的方法可以对物体的量进行比较。在卧室,我拿出爸爸的帽子和乐乐的帽子,让学生说一说,哪顶帽子大,哪顶帽子小,你是怎么知道的。在学生出现比较困难时,我将乐乐的帽子放在桌上,爸爸的帽子放在乐乐帽子的上面,让学生回答,你看到谁的帽子了?乐乐的帽子呢?引导学生比较物体大小时,可以运用重叠的方法,被遮挡的物体小,能看见的物体大。大勺和小勺的比较,大帽子和小帽子的比较,都属于相同实物的比较。在学生掌握了大小差别相同的实物比较后,我又将比较范围延伸到大小差异的同类物体比较和大小差异不同物体的比较。书包和铅笔盒都是文具,属于同一类物品。在书房,我拿出乐乐的书包和铅笔盒,让学生比一比哪个大、哪个小。台灯是放在桌子上的照明工具,水果刀是用于削切水果的工具,它们属于不同类别的物体。我将这两个物品放在一起,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大小差异不同物体的比较。教学中,我还设计了我是能干小帮手、我是小小收银员等多种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巩固常见量的比较方法,使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打通学科融合渠道,促进量的正确表达,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方案》中规定,培智学校的课程分为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即“7+5”的课程模式。虽然在组织形式上各学科是分科课程,但在学习内容上,各学科又是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新课标背景下的统编教材,更是强调多学科统整,在同一单元主题下开展分科教学活动。因此教学中,各学科老师要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为宗旨,通过多学科有效融合,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比大小(一)》教学为例。培智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对于量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会区分物体的大小,但常常因为自身障碍,思维和语言受限,有时不能准确地用语言进行量的表达。比如,生活中他们经常会将长的、高的、厚的说成大的,将短的、矮的、薄的说成小的。教师除了创设多种生活情境,加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还可以尝试在生活适应、体育与健康、唱游与律动等多学科课堂教学中融入量的学习,帮助学生在不同学科中加深对量的了解,掌握量的比较方法,充分理解量的真正含义。比如,生活适应课,在教授衣物整理内容时,先出示两双鞋,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哪双鞋大、哪双鞋小。让学生根据鞋子的大小将大的鞋子放在大鞋盒中,小的鞋子放在小鞋盒中。再出示两条裤子,让学生比较哪条裤子长,哪条裤子短。通过两双鞋和两条裤子之间的比较,学生直观感受大小和长短的区别。最后教师让学生选择长的或短的裤子进行折叠衣物示范教学,既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又在技能学习中巩固量的比较方法。同样运动与保健课上,可以让学生比一比乒乓球、篮球哪个大,哪个小,再拿出两根跳绳,比一比哪根长、哪根短。唱游与律动课,让学生比较铃鼓和碰铃哪个大,哪个小,钢琴和手风琴哪个轻、哪个重……通过不同学科、不同形式,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量反复地、不断地比较,真正感受量的含义,从而学会用准确的语言去表达量,提高培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皮亚杰将儿童思维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培智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在感知运动阶段。因此,在进行常见量的教学时教师要巧妙设计多种导课环节,激发学生量的学习兴趣,同时要精心打造真实情景课堂,帮助学生理解量的概念。教师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掌握量的比较方法。同时,培智数学课堂不是孤立的,要和其他学科互相渗透、互相合作,教会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量的准确表述,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培智蛋糕物体
培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教学之我见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回归生活 以生为本——场景模拟为培智高段数学插上快乐的翅膀
创意蛋糕
切蛋糕
做蛋糕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