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三重向度、演进动因与未来趋势
2024-01-09刘爱玲
□ 刘爱玲
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做好新时代外交工作”的重要讲话,强调:“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世纪以来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国际格局日趋均衡,国际潮流大势不可逆转。”(1)习近平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21.2018年6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2)习近平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28.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再次强调:“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3)习近平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94.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何反复强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内涵及其现实表征是什么?其形成的原因和发展的趋势如何?这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三重向度
所谓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本质是世界秩序的重塑,而核心是世界权力的重新分配。变局不是局部的结构性调整,也不是某一个领域内细枝末节的调整,而是全球范围内的大变革、大调整,具有全局性、深入性和深刻性。从范畴而言,是全球之变与中国之变的大变局;从领域而言,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大变局;从内涵而言,是世界格局、秩序和体系的大变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核心是“变”,本质是重塑,实现方式是调整。
(一) 时间范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承接了从1900到2000的上个百年,处于2000到2100的新的百年,同时也孕育着2100到2200的下一个百年。而实际上百年强调的是一个长时间的跨度,而不是具体的数字上的百年。就时间维度而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近代以来的全球大变局,是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内涵需要将其置于人类五千年文明史的历史方位中来理解。自近代以来,整个世界是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无论是欧洲的殖民扩张、美国和苏联的两极争霸,抑或是美国霸权主义的形成,在这百年的历史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一直担任着管理者的角色,世界秩序由欧美国家掌握。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和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世界经济中心出现了百年未有之大转变,即从欧洲大西洋地区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经济贸易多边主义发展,“世界地缘经济与政治重心‘东升西降’,国际体系主导权‘南升北降’。国际关系行为体‘非(国家)升国(家)降’,世界经济与科技动能‘新旧转换、新陈代谢’,中西互动趋于‘平起平坐’”。(4)陈向阳.从世界多重矛盾演变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J].旗帜,2019(09):57—58.当前,科技创新和治理现代化成为百年之变的依托,国际规则、国际力量、国际秩序不断演变和调整,世界范围内的利益、权力、观念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人类发展新千年的历史交汇期,是对世界之变的新定位与新认识。
(二) 空间范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力量对比变化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空间范畴而言,是处于大格局的各个国家位置关系的变化和调整,简而言之是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的深刻调整和变化,核心是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迅速崛起。
百年变局,意味着对世界经济持续繁荣作出重大贡献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已发生深刻转变,也意味着政治体系的多边主义体制正在酝酿深刻调整,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革命性的调整和重塑。从对比力量来看,“北分南合”倾向明显。首先,美国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兴起,接连“退群”使二战后形成的多边格局面临深刻调整。自20世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方面一直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中国、俄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也拥有推动世界经济走势的影响力。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传统西方强国的优势日渐削弱,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势头强劲。西方一些国家将全球化变局中各国经济力量对比出现的结构性变化归因于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国际合作意愿开始减弱,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陆续退出TP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巴黎协定》、万国邮政联盟、伊核协议等多项国际协定和多个国际组织。美国等部分西方国家的“退出主义”行为和保护主义行径,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全球正进入一个全面收缩阶段。其背后的原因是原有经贸体系中各国的收益不对等,特别是美国认为中国是最大受益者而美国没有实现预期收益和最大利益。因此,美国开始抛弃原来的体系,另起一个体现“美国第一”的经贸框架。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崛起,单极格局明显弱化,由中国倡议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组织和“一带一路”等全新多边合作机制成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有益补充,已经成为改善全球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
(三) 政治范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的调整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国际社会秩序革故鼎新的大变局,核心是国际秩序的重塑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17世纪《威斯特伐利亚合约》正式确立,规定了国家主权、领导与国家独立等国际行为准则,确立了“威斯伐利亚体系”,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国际秩序确定。时至今日,国际社会秩序始终都是在依靠实力来均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核心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格局的调整与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国际分工的完成、世界市场和世界货币体系的出现、殖民体系的建立,一个世界性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在这一体系中大英帝国崛起为世界霸主、美国崛起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崛起为亚洲强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提出了关于全球和平计划的问题,提出了在民族自觉权基础上恢复和建立欧洲民族国家的主张,此体系被认为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二战后,具有地缘政治特色的雅尔塔体系建立,形成了美苏争霸的世界格局,美国巩固了其在美洲地区的秩序,苏联确立了在东欧地区的霸权地位。
现行的国际秩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建立的,各项国际制度都是美国一手制定的,各个国际机构也由少数美欧发达国家所把持。全球有效治理供给不足日益凸显。一方面,公平性愈显不足,现有全球治理机制对新兴国家的诉求关注不够,弱势国家和弱势群体利益未被顾及,被剥夺感增强。另一方面,霸权主义仍然存在。美国以全球治理的领导者自居,并积极推行美国的全球治理战略。一旦全球治理机制不符合美国利益,美国对全球化的消极态度就会传导至其对外政策上,这种建立在美国霸权主义基础上的全球治理领导权存在潜在的不稳定性。在应对繁多且日趋复杂的全球性议题时,以往传统的全球治理机制“已经失去前进的动力”,形成事实上的治理失灵。半个多世纪以来,一大批发展中国家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加之一批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日益高涨。新兴经济体中的大国日益成为全球治理改革创新中的主要力量。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体制机制中,代表发展中国家所提出的诉求日益受到关注。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国家积极重塑国际秩序,但不是以推翻旧秩序为目标,而是采取和平、渐进的方式,积极完善现有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机制,从而使新旧秩序实现和平转变。
二、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进与动因
(一)世界格局之变的历史演进与动因
20世纪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世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全球体系实现了凡尔赛—华盛顿体向雅尔塔体系的转变,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以美苏两极为中心两极格局上的瓦解,也象征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美国一家独大的国际格局和以世界领导者自居的霸权政治成为20世纪后期的主要架构,美国的霸权政治也引发了新的世界性矛盾。
2000年,人类社会进入新的千年,美国一国独大的世界垄断体系的弊端日益凸显,新千年的变局也正在孕育发生。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恐怖袭击,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是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推行“美国式秩序”的结果,也是对美国干涉他国内政的“警告”。随后,美国派兵进驻阿富汗,推翻了塔利班政权。2003年,美英等国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拉克进行大规模军事打击,战争以萨达姆政权的倒台而结束。但是,之后伊拉克国内不断爆发反美武装袭击、教派冲突,伊拉克的政局极为动荡。美军阵亡人数突破4000人,超过了“9·11”恐怖袭击的死亡人数。(5)董秀丽.世界能源战略与能源外交总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98.伊拉克战争被称为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至此拉开了美国武力改造中东的序幕。国际局势瞬息万变、局部战争和社会动荡时有发生,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在国际社会动荡的发展中,中国秉承“做好自己的事情”的价值判断,不断加强政治体制改革,简政放权,提升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
2008年的经济危机是一个分水岭,此后,美国霸权地位逐渐削弱,主要表现为: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国际影响力的减弱,全球正在形成新的国际秩序。美国《外交事务》杂志回顾了美国过去20年的外交,指出:“(美国)没有一个自信的领导人;2003年入侵伊拉克,造成中东地区的动荡;2008年的经济危机等”“今天,美国在应对COVID-19流行病毒的控制方面比任何其他主要国家都要糟糕。美国人只占世界人口的4%,但其感染病例却占到了全球的25%,其中死亡病例占到全球的19%。”报道称美国的失败发生在各个层面:“令人震惊的国家领导层的缺乏,疏离的民众不愿为共同利益做出小小的牺牲,医疗保健系统极度不公平,行政管理也支离破碎。”(6)Jessica T Mathews.Present at the Re-creation?: U.S. Foreign Policy Must Be Remade, Not Restored[J]. Foreign Affairs,2021,100(02) :10—16.与美国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不断崛起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攀升。《美国新闻之声》强调,“新冠疫苗被认为有可能提升中国在印尼和菲律宾的形象”“中国希望在国外被视为一个好邻居,并将美国的地缘政治影响降至最低,如果疫苗奏效,中国可能会在东南亚两个最大的国家获得青睐”。美国《外交事务》2021年4月发文指出,中国共产党越来越有信心,到2030年末,按市场汇率计算,中国经济将最终超过美国,创造世界上最大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外认为,“正如毛泽东之前一样,习近平已成为美国的强大战略竞争对手。”(7)Kevin Rudd. Short of War: How to Keep U.S.-Chinese Confrontation From Ending in Calamity[J]. Foreign Affairs,2021,100(02):58—64.
(二)时代主题之变的历史演进与动因
世界主题随着世界大势的发展而不断地调整和变化,形成了符合世界历史发展实际、为世界各国所接受的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竞争和战争的世界。时代主题主要表现为战争与竞争,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无可调和的民主主义热望和不可逆转的军事时间表。(8)[美]斯坦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册[M].吴象婴,梁赤民,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728.20世纪初的欧洲强国大多卷入了关税和对外市场的竞争,例如,1906年至1910年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之间就爆发了关税之战。再如,英国和德国激烈的经济竞争,建立海军力量以保护贸易航线和商船运输的海上贸易的竞争战略,加剧了英德两国的紧张关系,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世界各国经济上的竞争和国内困难激起了殖民地的争夺,这些对殖民地的争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达到最激烈的地步。如,英国和德国在东非和西南非、英国和法国在暹罗和尼罗河流域、英国和俄国在波斯和阿富汗、德国和法国在摩洛哥和西非的争夺等。殖民地的竞争又促成互相冲突的联盟体系的形成,并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战争。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缔结三国同盟,为反对三国同盟、保护自身利益,法国、俄国、英国签订三国协约。到20世纪初,欧洲所有强国都加入了两大敌对联盟体系,因此,每次争端都会扩大为重大的危机,而两大联盟无论愿意与否都会被卷入其中。萨拉热窝刺杀事件(9)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和他的妻子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人培训和指使的青年革命分子刺杀,点燃了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伴随着俄国和美国的参战,因欧洲问题而开展的战争转变为了全球范围内的战争。从全球的观点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启了欧洲霸权的削弱——这一过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宣告完成。(10)[美]斯坦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册[M].吴象婴,梁赤民,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55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世纪20年代是相对稳定与和解的几年,20世纪30年代则是萧条、危机和战争的10年。因此,20世纪前半叶的世界主题被竞争和战争所充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争与和平成为时代主题。两次世界性的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战争中失去亲人,家庭流离失所,极度的贫困和生活的艰辛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们对战争的选择。以往,人们认为战争的目的是实现国家的强大和胜利,可是巨大的牺牲换来的不是和平和安定的生活,而是战争和贫困,因此他们转而更加注重财富的拥有与自我的安定和发展。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超过了世界反动力量,并且正在向前发展,形成了克服战争危险的有效力量。第三世界的崛起成为一支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重要力量。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发展期,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这一繁荣让位于“滞胀”。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对第一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第一世界经济出现衰退。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也出现了放缓,苏联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从1950年至1970年间的5%至6%下降到1971年至1975年间的3.7%,进而又下降到1976年至1980年间的2.7%。(11)[美]斯坦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册[M].吴象婴,梁赤民,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869.相比于战后的繁荣,20世纪70年代后期经济所遭受的挫折让人们觉得不安,都希望争取一个较长的时期及和平的环境实现自身发展。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5.
(三)科学技术之变的历史演进与动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总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百年来,世界先后经历了五次科技革命。18世纪欧洲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19世纪全球性的工业革命,20世纪40年代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90年代世界开始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当前正处于第五次科技革命的转折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对其评价指出:“正是由于这种工业革命,人的劳动生产力才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致在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创造了这样的可能性:在所有的人实行明智分工的条件下,不仅生产的东西可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丰裕的消费和造成充足的储备,而且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社交方式等等——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57.科技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推进,为19世纪欧洲霸权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一个以欧洲为核心的全球经济秩序的形成,欧洲获得了世界的指导性地位。
19世纪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首先,帝国主义以资本输出的方式向殖民地倾销商品,使得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被卷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市场体系。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自己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世界各国的大门,开启了瓜分世界的狂潮,美国和西欧列强纷纷抢占自己的势力范围和殖民地,构建起了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这标志着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结合构建了人类历史上完整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
第三次科技革命形成于20世纪40—5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美国和苏联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力量,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地联系更紧密”。(14)周洪宇. 第三次工业革命[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4:2.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获得同资本主义美国共同发展的机会,其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较大发展,形成了以苏联和美国为代表的两极。
第四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后期,以系统科学的兴起到系统生物科学的形成为标志,其核心任务是发展新能源。第四次科技革命加速了苏联的解体,美国科技独霸全球的形势基本形成,“苏联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最高领导层都对新兴的科学技术革命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加之未能及时与西方发达国家开展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导致苏联大大落后于新技术革命的潮流,经济势力和科技实力急剧下降,20世纪80年代GDP年均增长率低于日本,也低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甚至出现了经济的负增长,在发展速度上原有的优势已荡然无存”。(15)魏玉东. 苏俄STS研究的逻辑进路与学科进路探析[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17:29.第四次科技革命没有使苏联保持在军事及技术上的优势,民用技术上的落后反而影响了军事装备上的先进性。20世纪90年代初,加之错误政治路线的引导,苏联模式最终走向解体,促成了美国霸权体系的形成。托夫勒在著作《力量转移:临近21世纪时的知识、财富和暴力》中分析了全球三大权力的转移;一是苏联解体后,莫斯科的巨大权力转移回华沙、布拉格、布达佩斯、布加勒斯特和柏林;二是“南方”的解体,未能使“欠发达国家”组成一个对付工业国家的真正团结一致的阵线,而是分裂成了一些需要颇为不同的明显的集团;三是日本和欧洲变成了美国的对手。(16)[美]阿尔温·托夫勒.力量转移:临近21世纪时的知识、财富和暴力[M].刘炳章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467—468.
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发展趋势
(一)世界格局之变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美国频频“退群”,让欧洲陷入治理困境。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积极倡导各国协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展“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新格局发展态势下,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经济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政治带来了致命的打击,但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强劲、稳定的发展态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展现出强大优势。可以预期,随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纵深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必将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大的比较优势,展现出更为旺盛的生机活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坚定了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也给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道路成为世界各国学习、借鉴的模板,中国的发展受到了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可以预测,中国将代表社会主义国家在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占有重要一席。美国经济的衰退、欧洲发展的乏力,昭示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渐尖锐,这些国家将进入一个较长的衰弱期,资本主义制度从形式上或将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极大地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或将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超越,引导人类社会向马克思所描述的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迈出坚实的一步,中国将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文明的贡献者和良好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二)时代主题之变的趋势
时代主题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时代主题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影响,它反映了一定时期世界的基本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强调:“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5.现如今,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深入发展,全球一体化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的交互影响日益深入,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治理更凸显了其交互影响的深入性。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加深了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各国利益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了互相依赖的共同体。世界各主要国家间形成彼此制衡、相互牵制的制约关系,没有哪个国家会率先挑起战争、没有哪个国家会破坏良好的发展环境、再次遭受世界大战的浩劫,这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发展和壮大,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的格局,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百年变局的世界,发展与合作或成为新的时代主题。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力量对比发生结构性调整,整体变化有利于保持国际局势总体稳定。但是,格局的调整也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诸多严峻挑战。一些国家长期固有的单边主义倾向不会自然消失,或将呈现出施展空间越是受到挤压,越是奋力反抗的斗争态势。此外,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愈加凸显,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连续攀升、选举丑闻层出不穷,在新发展格局中,发达国家“以邻为壑”,通过转嫁危机来躲避危机,或通过“绥靖政策”强迫别国“吸纳”危机。
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未来世界发展格局中全球化仍然是不可抵挡的潮流,大变局所引发的大调整将给世界各国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发展与合作或将成为时代主题。但是,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同样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诸多共同挑战。只有和平发展、共生发展,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消解社会性质、政治体系、价值观冲突所引发的冲突和战争。
百年变局中一国独大的世界格局必将被打破,多边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或将成为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格局。当前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立于世界之外而存在,未来合作将成为主旋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将主导世界,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将会被合作所取代,人类或将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合作交往新路径。
(三)科学技术之变的趋势
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逻辑看,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引领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欧洲的科学革命推动了科学和其他技术的结合,推动了欧洲新的工业产生。科学技术成为西方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深深影响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方式,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得欧洲在技术上取得对世界的霸权成为可能。第五次科技革命以IT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变革为开端。目前正处于第五次科技革命的转折点,“从导入期到拓展期的转折点”(18)周洪宇. 第三次工业革命[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4:4.。当今的国际竞争主要是以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创新发展是不容忽视的新要素。以5G基站、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基建”或成为激发新的发展动能的引擎,从而开启发展的新境界,造成经济、社会,甚至文化的大变局。各国应该以科学技术创新为推动力,实现世界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为世界文化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深化全球的文化联系,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新的科技革命中,中国将呈现出后发优势,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出领先态势,而且逐渐演变为国际主要科技推动力的代表。以科技为动力的国际竞争加强,伴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崛起和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其长期以来形成的科技优势逐渐减弱,几个科技强国共同引领世界技术发展的鼎立态势将初见端倪。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国或者多国长期处于科技优势的态势也将被打破,科技实力的国际演变频次增强、增多,未来会有更多的国家因自身科技实力的增强而有机会成为科技强国。
(四)全球经济之变的趋势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预示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追溯500年全球史,不论殖民时代、美苏争霸时代,还是冷战后的美国独霸时代,全球格局的基础都是以经济实力为前提。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苏争霸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直接反映了两国格局的基本面。一方面是美国经济在徘徊中发展,之前的优势逐渐减弱,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异军突起,经济出现大幅增长。数据显示,1945年到1955年的10年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1 646 690、1 306 889、1 287 205、1 335 896、1 341 076、1 457 624、1 601 107、1 669 482、1 731 641、1 719 727、1 816 591,单位百万盖一凯美元(19)金重远主编. 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下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535.,10年间的增比为10%。苏联在这10年间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33 656、332 727、369 903、420 555、465 631、510 243、512 566、545 792、569 260、596 910、648 027,增幅为183%。(20)金重远主编. 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下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535.从二战开始美国经济就出现了衰退,而社会主义苏联的增幅却出现了大幅度增长,以经济为基础,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增强,促成了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重大调整。一大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目前,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80%,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接近40%。若保持现在的发展速度,10年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将接近世界经济总量的一半。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势不可挡,将使全球发展的版图更加全面均衡,使世界和平的基础更为坚实稳固。
以经济力量为基础,未来国际力量对比将发生重大转折。根据IMF的数据,2007—2017年“西方七国”(美、加、日、英、法、德、意)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从54.82%下降为46.38%。相比之下,一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呈现出比较快速的群体性的梯次崛起态势。其中,“金砖五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的经济发展虽不同程度地面临困难,但整体实力持续提升。2007—2017年,五国GDP总和占世界GDP的比例从13.79%增长到23.09%。这种巨大的变化在历史上前所未有。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成为东西方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的重要标志,其在国际机制中的投票权和话语权不断提高,开始参与国际制度的顶层设计,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权力流散趋势看,主权国家仍是国际体系中最重要的行为体,也是国际事务中最重要的权威来源。但是享有权力、权威以及能影响国际事务的行为体不断增多,包括各类国际组织、企业和个人等私有权威迅猛发展。预测随着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国际体系也进入深度的转型调整,大国博弈互动关系更趋复杂,国家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特别是随着美国对外政策的不断调整,美欧关系、美俄关系、中美关系等都经历着新的考验,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大变局下,国际经贸规则面临深刻调整与结构性重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构建新型经贸规则“三箭齐发”的政策组合,推动国际经贸规则深刻调整和重构。在新一轮的规则重构中,推动市场更加开放、削减贸易与投资壁垒仍是规则制定与完善的基本方向和核心,新一轮规则调整重构的范围不断扩大,规则重构更加强调高水平高标准,在WTO框架下的多边谈判进展愈显艰难。总体来看,虽然国际经贸规则调整表现出许多积极的方面,但随着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上升,新一轮规则重构也呈现出保守化、碎片化、排他性的新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