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关于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基于目标、步骤、路线、方针等四方面的探析

2024-01-09李泽泉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战略目标小康现代化

□ 李泽泉

现代化是指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向以工业为主的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以人为中心的多层次、多阶段的渐进式推进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征程。在新中国70多年的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不同时期,党根据当时实际,从目标、步骤、路线、方针等四方面,为确立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进行了艰辛探索,并取得了积极成果。对中国共产党关于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研究,学界已有不少成果,但从目标、步骤、路线和方针等四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成果尚不多。本文尝试从上述四方面入手进行探析,以期推进中国共产党关于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的整体研究。

一、在战略目标上,党先后确立了工业化、“四个现代化”、小康、全面现代化等层层递进的阶段性目标,使新中国现代化内涵越来越科学全面

现代化的目标,关乎现代化的方向和基本内涵。方向决定命运,内涵决定形式,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是制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首要任务。现代化的目标是动态的,是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完善的。新中国70多年,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曾用工业化、“四个现代化”、温饱、小康、基本现代化、全面小康、全面现代化等概念表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尽管这些不同概念所表达的战略目标包含的内涵有所不同,但都是围绕国家和人民两个层次展开的,都引领新中国向着国强民富的方向发展,都引领中华民族向着伟大复兴的目标挺进,都引领中国人民向着幸福美好生活的方向前进,反映了党确立的新中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科学性与可行性、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一)工业化和“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工业化既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旧中国之所以长期落后挨打,就是因为工业落后和工业化进程缓慢。我们党对于工业化在立国兴国中的重要性,早已了然于胸。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认为,工业是“最有发展、最富于生命力、足以引起一切变化的力量”(1)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46.。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毛泽东认为要在政治条件成熟时“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1.。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讲话中,毛泽东进一步提出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建国目标。(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7.新中国刚成立时,现代工业在经济总额中只占10%左右,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这时候,无论是对内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条件,改变中国“一穷二白”面貌,还是对外粉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甚至侵略,使新中国站稳脚跟,都迫切需要加强工业建设特别是发展重工业。因此,党在新中国启动现代化建设时把工业化作为战略目标,是由当时国内外形势决定的。1952年党提出的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就把工业化作为主体,而把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作为两翼,两翼就是两侧,起辅助作用。总路线的内容简称为“一化三改”,也被称为“一体两翼”(4)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2:412.,其中心就是工业化,“两翼”是为工业化服务的。可见,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正式确立,标志着以工业化为战略目标的新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正式形成。1953年开始实施的我国“一五”计划,重点是重工业建设,充分体现了工业化的战略目标。

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我们党逐步加深了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对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定位逐渐从单一的工业化扩大到农业、科学文化等其他领域。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03.,极大地丰富了新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内涵。之后,党围绕“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继续探索,用“现代科学文化”替代了“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毛泽东于1959年12月在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首次作出了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和国防“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完整表述。在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正式宣布了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23.这表明党和政府将现代化建设的内涵从单一工业化拓展到经济、文化等多元领域,突破了单纯物的现代化的局限,人的现代化含量开始增加。党确立“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的心声,成为21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时间的奋斗目标。

(二)温饱、小康、基本现代化和全面小康——改革开放新时期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毋庸讳言,“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要求迅速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但它的目标比较笼统,党主要以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这样的定性标准进行描绘,而没有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具体要求。实际上,经过新中国成立20多年来的现代化建设,到了197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大约是1495亿美元,尽管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相比,增长了好几倍,但由于底子薄、基础差,不用说与当时美国(7)1978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35万亿美元。相比,差距甚远,就是与当时的日本、德国、法国、英国(8)1978年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1.01万亿美元、7404亿美元、5067亿美元、3358亿美元。等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相差也很大。从人均GDP来看,当时我国只有381元人民币,而美国在1977年就达到了8700多美元,差距就更大了。面对我国现代化在经济水平上与国际上现代化水平的差距,富有实事求是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邓小平,于1979年3月明确表示,我国的现代化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9)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496.。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正式提出,表明邓小平在谋划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时,开始思考用贴合中国实际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话语来表达。同年12月,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邓小平进一步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883:237.,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小康目标。后来,邓小平进一步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八百到一千美元,具体阐述了小康目标的内涵,并认为“这个目标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雄心壮志,是一个宏伟的目标”(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7.。可见,邓小平阐释“四个现代化”目标时,不仅用了小康这一个中国传统文化范畴,而且用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个当时国际通行的概念具体描述了小康目标,使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在话语表达方式上不仅更加中国化,还接轨世界,在内涵上不仅更加符合中国实际,而且更加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紧密联系起来。

邓小平提出小康目标后,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不断思考和深化研究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于1987年8月同意大利朋友谈话时完整地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阶段性战略性目标,即“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1.。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要依次达到的温饱、小康、中等发达国家三个阶段性战略目标正式写进了大会报告。党的十三大报告在阐述这三个现代化战略目标时,主要用经济范畴和人民生活水平来表达:20世纪80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可以看出,党的十三大报告表述的新中国现代化建设三个战略目标,主要用了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民生活水平这三个经济范畴,富有深厚的中国式、民生型特色。这表明,当时我们党主要是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现代化的水平,用经济指标来阐述小康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内涵,这显然是抓住了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中的主要内涵,因为现代化的目标是全面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内涵,但经济建设是中心,经济指标在现代化各项指标中起基础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74.。

随着20世纪末小康这个第二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由于距离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三个战略目标还有50年左右的长时间段,如何进一步细化现代化第三个战略目标日益摆上了我们党的重要议事日程。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决定21世纪头20年继续建设小康社会,具体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第二个十年使经济更加发展,制度更加完善。这实际上提出了宽裕小康和全面小康两个更高的小康目标。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全面分析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二个战略目标——小康社会的建设情况,一方面认为我们胜利实现了这个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另一方面又认为目前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因此有必要在21世纪前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4.。这样,全面小康战略目标由党代会报告正式明确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丰富发展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内涵,特别是详尽阐述了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社会和谐的相关要求,使全面小康战略目标的内涵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大建设,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融为一体。党的十八大报告全面回顾和系统总结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程和经验,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格局。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还正式明确了“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即在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建国100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3.。至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也就成为“第一个百年”目标。

可见,从党的十五大开始,历经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我们党在确定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上,实现了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渐进式转变,使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升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日益相融合。

(三)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新时代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部署,发出动员令。同时,把“第二个百年”目标划分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战略目标。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比预计快,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提前15年即在2035年前完成,在此基础上,将建国100周年时建成中等发达国家的战略目标提升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新中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内涵,还增强了战略目标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实现了内涵和档次的双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宣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7)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8.习近平总书记还对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战略目标的内涵作出了深刻阐述。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从属于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是实现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性战略目标,而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认真总结党领导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深刻分析新时代以来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提出的新中国现代化建设全新的战略目标。

综上可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谋划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历经从单一的工业化到多方面的“四个现代化”,再从与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的温饱、小康、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美好生活的全面小康、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递进式发展,在内涵上实现了从单一的经济指标到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项指标在内的综合指标跨越,在覆盖面上实现了从国家富强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安康的全面性跨越。

二、在战略步骤上,党先后明确了“两步走”“三步走”“新三步”和新时代“两步走”等相互有机衔接的计划表,使推进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越来越清晰

步骤是实现目标的时间计划,明确切实可行的步骤是制定和实施科学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围绕不同时期的现代化战略目标,根据当时实际,先后制定了“两步走”“三步走”“新三步”和新时代“两步走”等相互有机衔接的战略步骤,为推进现代化作出了周密的有序的时间安排。

(一)“两步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现代化的战略步骤

早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们党就开始围绕工业化和现代化战略目标探索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步骤,当时党中央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先后制定了农业和科技发展12年规划。毛泽东于1957年提出了超英赶美“两步走”的战略步骤,即先用15年时间赶超英国,然后再花8至10个五年计划赶超美国,以近百年时间分两步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强国。“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化进展喜人,各方面建设开局良好。于是,从1958年起,党内普遍形成了加速度推进我国现代化的认识,一再压缩战略步骤,缩短赶英超美时间,出台“大跃进”战略。1958年8月中央下发的《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意见》更是提出,到1962年全国就可以建成强大的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就能接近美国,并在主要科学技术方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很明显,这个时间短促的“大跃进”步骤与我国具体国情不相符合,也严重违背客观规律,结果使我国现代化建设遭受严重挫折。

“大跃进”战略步骤付诸实施后,我们党和毛泽东很快发现错误并着手纠正。毛泽东于1962年根据我国底子薄、人口多的国情,认为赶超先进国家,没有100多年是不行的,实际上在我们党内第一个明确提出了要用100多年时间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安排。1964年12月,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正式提出了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步骤:“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8)周恩来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39.。在1975 年召开的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对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步骤作了重申和时间上的具体明确:第一步是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是力争在二十世纪末,使中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19)周恩来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79.在党和人民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下,“两步走”战略步骤的第一步战略目标于20世纪70年代末基本实现,而第二步如何走好走出,历史没有把时间留给毛泽东、周恩来等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而是留给了改革开放以后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二)“三步走”——改革开放新时期现代化的战略步骤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亲身经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现代化建设曲折实践的邓小平,认为我国生产力基础差、人口多,实现现代化急不来,必须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经过深思熟虑后,邓小平认为原先我们党提出的到20世纪末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步骤过急过快,难以按时实现,要按照中国实际情况来。在1987年8月同意大利朋友谈话时,邓小平完整地提出了“三步走”战略步骤:“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2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1.党的十三大报告采纳了“三步走”战略步骤,从而使“三步走”战略步骤成为全党的共识。可以看出,在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步骤中,前两步是对毛泽东时代“两步走”战略步骤中未完成的第二个战略步骤的继承与深化。第三步时间比较长,构想也富有弹性,为后续的发展和创新预留了空间。

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战略步骤,尊重我国具体国情,使我国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时间进一步具体化,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既从战略思维上克服了过去党内长期存在的“左”的问题,又从战略步骤上指出了我国现代化循序渐进的现实路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按照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战略步骤有条不紊推进,到了20世纪末,“三步走”战略步骤中的前两步顺利完成,不仅极大地增强了综合国力,而且大幅度提高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使全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为走好第三步战略步骤奠定了坚实基础。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当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战略步骤完成前两步后,由于第三步时间跨度较大,实现难度也较大,如何进一步深化细化第三步战略步骤,成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现代化战略决策的重要内容之一。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战略步骤进一步细分为了小三步,并提出了具体时间表,明确了“新三步”战略步骤:第一步就是经过21世纪头十年的努力,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第二步就是第二个十年即到建党100年时,使经济更加发展,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就是到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由于“新三步”战略步骤中的第一步和第二步都是围绕一个总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因此到了党的十六大,把“新三步”发展步骤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合并为一大步,统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并认为这阶段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经的承上启下的阶段,走好这一步,就能在更高的起点和更好的基础上走好预定的第三步,顺利地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带领全国人民沿着“新三步走”步骤奋力前行,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1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首次超越日本,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三)新“两步走”——新时代现代化的战略步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带领全国人民奋力实现全面小康的同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现代化战略步骤作出了新安排。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作报告时认真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综合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提出了新“两步走”战略步骤:第一步是从2020年到2035年的15年时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的15年时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设计的新“两步走”步骤,首次对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战略步骤中的第三步战略步骤,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任务的基础上,作出了极为重要的“两步走”战略安排,使30年较长时间段被划分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15年时间段,使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比原先设计的提前了15年,从而使我国现代化推进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更清晰、更明确,阶段性更强。

综上我们可以庆幸地看到,新中国现代化战略步骤历经几代共产党人的精心筹谋,经过“两步走”“三步走”“新三步”和新时代“两步走”等相互有机衔接的时间表,终于绘就了新中国壮丽100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计划图,使路标更清晰,阶段更明确,计划更周密,进程更可见。

三、在战略路线上,党先后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等管全局、定长远的生命线,对新中国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战略路线是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走好战略步骤所制定的思想上、政治上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路线从范围上看,分为基本路线或总路线和具体工作路线,战略路线就是指基本路线或总路线,是管长远和全局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先后制定和执行了四条战略路线,对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走好现代化的战略步骤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新中国成立后,在确定工业化战略目标的同时,毛泽东和党中央就开始根据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点,准确把握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谋划相应的战略路线。1953年12月,毛泽东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04.这条总路线的中心内容是“一化三改造”,其中“一化”就是工业化,就是发展生产力,推进现代化;“三改造”是为了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生产关系更好地促进生产力发展,为工业化服务,所以,这是一条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的总路线。1954年2月,党的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决议,正式确立了这条总路线。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犹如璀璨的灯塔,指引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各项事业顺利向前发展。从 1953年到1957年底,我国提前完成“一五”计划,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度超额实现,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很快就有了一批基础工业。实践有力证明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正确性。虽然后来由于要求过急、工作有些过粗,人为地缩短了过渡时期的时间,使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工作做得比较简单划一,但是,在一个生产力十分落后、发展很不平衡的五亿多人口大国,在这么短时间内,顺利地推进改造与建设并举,成功实施了以工业化为主要任务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工业基础,不能不归功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正确指引。

(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93.,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形势,对当时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科学判断。显然,在这个主要矛盾中,落后的经济文化是主要方面。毛泽东和党中央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迅速发展生产、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实现“四个现代化”上。“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和超额完成,使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进一步凸显,给我们党带来了对人的积极性估计过高的片面认识,上至领袖毛泽东,下至各级领导干部,普遍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思想和做法。在这种背景下,1958年5月,党的八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63.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旨在通过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推进现代化进程,反映了当时全党和全国人民要求迅速发展生产以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愿望和决心,但由于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把速度当作总路线的灵魂,把“快”当作总路线的中心环节,使本来就存在的“左”的指导思想更加膨胀,结果导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全国高潮,事与愿违,出现了严重脱离实际的“假、大、空”现象,走向了发展生产力的反面,迟滞了现代化进程。

从现代化建设战略高度看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必须联系当时实际情况进行历史的、具体的分析。一方面,它把加快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中心任务,说明了党中央对实现现代化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当时我国人民尽快改变“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强烈心愿。另一方面,它片面突出人的主观作用,在实践中轻率地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等违背客观规律的群众性大运动,致使国民经济出现了大倒退、大挫折,也暴露了它在现代化发展战略上的急躁冒进错误。

(三)“以阶级斗争为纲”——“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基本路线

20世纪50年代后期,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左”倾思想越来越严重,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状况的分析和估计越来越脱离实际。1962年9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认为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都存在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斗争,都存在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并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对于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24)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2:518.。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党的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和正确判断。党的九大又通过了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以阶级斗争为中心(25)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2:568.。这就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

历史证明,我们党在“文革”期间确立和坚持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无论是从理论上看,还是在实践中检验,都是错误的。在它指引下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实质上是一场全面内乱,致使我国生产力发展遭到了严重破坏,经济效益全面下降,人民实际生活水平没有多大提高,新中国现代化建设付出惨重代价。

(四)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路线的同时,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英明决策,并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最终形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奠定了思想和政治前提。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我们拨乱反正,就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2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8.在明确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的同时,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开始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核心内容。党的十三大报告根据邓小平的重要论述,系统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

从党的十三大开始,党的历次党代会都重申和强调了要坚持这条基本路线,邓小平更是强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党的十九大报告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强调必须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这条基本路线的指引下,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先后实现了温饱、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实践充分证明这条基本路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28)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0.。只有清醒地牢牢地把握和坚定地贯彻这条基本路线,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才能不断走向胜利的彼岸。

综上不难发现,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效与党的战略路线密切相关。当党的战略路线正确,对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作出科学判断,确立中心工作,明确基本原则,新中国现代化进程就顺利,成效就明显;反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遭受挫折甚至严重失败。

四、在战略方针上,党先后制定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四个全面”等战略方针,引领新中国现代化持续发展

现代化战略方针是引领现代化持续向前发展的纲领,有针对性地指导现代化战略目标和任务的落实。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根据不同时期的现代化战略目标,从当时具体实际出发,分别制定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四个全面”等战略方针,促进战略路线的贯彻,引领新中国现代化稳步向前发展。

(一)“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战略方针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鉴于苏联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十分注重我国人口多、生产力落后的实际,重视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认识与处理。早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在发表的《论十大关系》等著名论著中,就把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强调我国经济建设在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要实行工业与农业同时并举。毛泽东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党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战略方针,提供了认识先导作了思想铺垫。

在纠正“大跃进”“左”的做法的同时,毛泽东提出并丰富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思想。1959年9月,毛泽东在山东济南视察时明确指出,我国发展要以农业为基础,以农轻重为序。在1959年底至1960年初期间,毛泽东一边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边研究我国经济建设实际问题,认为在工业与农业之间,要以工业为主导。同时,毛泽东又强调农业的重要性,认为农业不上去,许多问题无法解决。毛泽东这些富有见地的“以农业为基础”和“以工业为主导”的论述,为我们党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战略方针,奠定了思想前提。继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明确提出“以农业为基础”方针之后,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正式把毛泽东提出的“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表述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这样,历经几年对苏联工业化经验的借鉴,特别是通过对“大跃进”错误的总结和纠正后,我们党最终确立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关于“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战略方针的实践效果,邓小平于1964年有过中肯的评价,他说:“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采用这个建设方针比较适合我国的情况。”(29)邓小平文集(1949—1974):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87—188.近60年过去了,从今天眼光看,“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不失为当时推进“四个现代化”的科学战略方针,它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也切合我国具体国情,既有利于兴国强国,也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为民以食为天,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中,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牢牢把握人民的吃饭问题,而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必须把基点放在国内,这就决定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同时,工业又是强国之路,没有强大的工业,不仅现代化难以推进,农业也很难搞上去。因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这个方针,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独创性的观点”“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发展”(30)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N].人民日报,2015-11-25(001).。

(二)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

改革开放后,为了确保新时期稳步走好现代化战略步骤,持续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从政治思想、法制社会等各方面保证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如期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邓小平和党中央先后提出并确定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方针。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明确要求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8.。在组建经济特区时,邓小平又强调要一手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一手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3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9.。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因为符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很快就被党中央吸收而确定为党和国家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党的十二大报告强调:“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3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5.第一次以党代会报告形式确定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并且强调:“是否坚持这样的方针,将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5.党的十三大报告也明确“我们必须一手抓建设和改革,一手抓法制”(3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6.,坚持和发展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过后,邓小平对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作了进一步强调、总结和发展。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又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作了深刻论述。党的十四大报告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贯彻“两手抓”方针的经验,对这个方针的内涵作了完整概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为了给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和精神动力,“党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战略方针,强调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3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同时,党的十四大报告在论述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时,对深入贯彻落实好“两手抓”战略方针作出了专题部署。

由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辩证法,体现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唯物史观,得到历届党中央持之以恒的贯彻落实,有力保障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如期实现。

(三)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方针

进入新时代,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面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的经验,逐步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确立了科学的战略举措。由于全面建成小康的战略目标已在2021年建党100周年前胜利实现,目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已经成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方针。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首先是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进行了深刻论述。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首次提出了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3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2.。2015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将“四个全面”明确为战略布局,指出“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3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定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并一致表述为“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39)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室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790.。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和中央相关文件的阐述中,可以看出,围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者缺一不可,相互协调和促进,其中,改革是推进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到了新时代新征程,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提高整体思维,加强顶层设计,敢啃硬骨头,敢于突破利益藩篱,从理论、制度和实践等各方面入手,全面深化,全面推进。法治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新时代依法治国的目标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同时并举,一体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两者好比“鸟之双翼”,不改革,无以开路;缺法治,无以保障,只有既勇于改革,又忠实法治,才能形成合力助推新时代现代化这只雄鹰展翅高飞。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是根本政治保证,不管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依法治国,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党的领导要做到坚强有力,党必须自身过硬,必须全面从严治党。可见,“四个全面”是紧扣现代化强国建设这个中心,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开展的一场深刻变革,旨在进一步理顺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成果分配机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的深层次逻辑,更好地发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综上可知,新时代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继承和发展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这个指导方针围绕现代化战略目标,不仅强调要抓全面深化改革,抓全面依法治国,还强调要抓全面从严治党,将新时代现代化建设事业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紧密结合起来,是对新时代新理念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了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新时代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系统观念。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先后确立的三个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是三个不同时期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总方略,为党和国家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了总依据,有针对性地促使现代化建设有关任务落到实处,有力保障了新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正确方向和稳健发展。

五、 结语

党领导的新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获得70多年持续稳定发展,与党在不同时期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密不可分。从目标、步骤、路线和方针等方面看,无论是在内涵上,还是在话语表达方式上,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都日益中国化和时代化,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都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引领作用。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启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在比较视野下从目标、步骤、路线和方针等方面研究新中国各历史阶段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努力在继承中创新,在学习中借鉴,一方面要增强落实好已有发展战略的历史和时代责任感,另一方面要增强深化中国式现代化未来发展战略研究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猜你喜欢

战略目标小康现代化
我家的小康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下煤炭洗选技术的发展
边疆治理现代化
我家的小康
京东方大学堂:提升组织业绩 推动战略目标实现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小康之路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第一生产力”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目标的内在动力
推行综合平衡记分卡的战略目标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