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现代化比较与人的现代化建设理论

2024-01-09赵永春

北方论丛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赵永春

比较中西方现代化理论的目的,在于发现中西方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根本区别,在于吸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教训,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和人的现代化建设理论提供历史参照。这件事情做得好,对于在新时代新征程搞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西方现代化历史演进的根本动因及人的主体地位的缺失

西方国家现代化是资本催生的结果,走的是资本侵略扩张的道路。早在14—15世纪初,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本的力量催生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长。到了15世纪末、16世纪初,伴随着新大陆和新航道的发现,为资本掠夺找到了新生地。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相继走上殖民资本掠夺的道路。印第安人国王阿塔瓦尔帕和他的族人之死,为其西方资本掠夺的残酷与血腥留下历史铁证。马克思在总结资本侵略掠夺历史时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871

17—18世纪,资本魔鬼般地对增殖的渴望,促进了资产阶级本身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17世纪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70年代,英国发生了以蒸汽机为标志的产业革命。这是西方真正现代化的历史开端。英国产业革命后的50年,到了19世纪20年代,德国产生了化工革命,美国发生了电力技术革命,人类迎来了化学合成时代和电器化时代。马克思总结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史时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2]36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20世纪中后期,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开始了新一轮的科学技术革命。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伴随着电子技术、空间技术,特别是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高科技的出现,人类开始由工业社会向智能化社会过渡。进入21世纪,智能化社会已初见端倪,并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向社会各个领域拓展。人类迎来了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形态、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交往方式、教育方式、社会管理方式、人的思维方式等各个领域的革命性变革,这是西方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时代性标志。

总结反思西方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现代化水平的实现与发展,不难发现:对资本增殖的无止境追求,是西方现代化生成与发展的根本动因和目的。资产阶级的这个追求,在带来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社会财富增殖、社会样态变化的同时,彰显出来的根本缺陷是人的主体地位缺失。他们虽然也讲人权、民主、自由、平等,但是,在本质上,这些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都服务于资产阶级夺取政权,服务于资本增殖的需要。当人民真正需要的民主、自由、平等威胁到资产阶级统治的时候,资产阶级就会撕去民主、自由、平等的伪装,向人民挥舞屠刀。巴黎公社的资产阶级是这样,十月革命时期俄国的资产阶级是这样,中国的大资产阶级统治集团也是这样。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刻揭露了自由资本主义竞争时期劳动异化的本质,物成为支配劳动者的“异己力量”。这“就是说,工人的劳动产品越来越多地从他手中被拿走,工人自己的劳动越来越作为别人的财产同他相对立,而他的生存资料和活动资料越来越多地积聚在资本家手中”[3]120,工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异化劳动的情景下,其主体地位缺失了,工人沦为机器,沦为资本的奴隶。恩格斯在《英国状况——十八世纪》一文,同样以工人在“赚不到钱的地狱”[3]90般的生活写照下批判和控诉了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人的主体地位缺失的罪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践踏,更是表现在他们先后发动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不惜牺牲千百万人的生命,只为争夺资本利益和霸权。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美国,1949年以来发动了近200次战争,这哪里有什么人权、民主可言。在当代美国这样的现代化国家,还存在骇人听闻的“现代奴隶制”[4]。2023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2022年美国侵犯人权报告》,以大量的事实证明:美国“公民权利保护制度严重失能,美式选举民主日益空心化,种族歧视与不平等愈演愈烈,底层民众基本生存危机加重,妇女儿童权利历史性倒退,恣意侵犯他国人权践踏正义”[5]。

诚然,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教育的发展,并相应带来了劳动者与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发展及生产方式变革的适应性。有关资料表明,科学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改变了生产力的结构。在机械化初级阶段,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为9∶1;在中等机械化条件下为6∶4;全自动条件下为1∶9。目前,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有同一化的趋势。这只能说明,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升,是服从于资本榨取相对剩余价值的需要,并不表明资本主义现代化生产方式下劳动者的主体地位的社会提升。事实上,无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如何变化,产业结构如何调整,生产要素如何更新,新经济形态怎样彰显,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和经济发展并不是由工人说了算,而是服从于资产阶级国家霸权霸道霸凌,服从于少数大资产阶级及其代言人,服从于极少数最高层国际金融垄断寡头的需要。至于生产什么,是生产毒药还是生产炸弹,这些东西是自用还是出卖给哪一个国家,更是劳动者无权决定的。不仅如此,在资本主义国家联盟中,以美国老大为主,其他跟班的小兄弟国家甚至不能体现国家的整体独立性,必须看美国的脸色行事,国家的独立性尚且残缺不全,怎么能有人的独立自主性呢?结论只能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至今,始终遵循资本增殖的逻辑,走的是侵略掠夺扩张打压其他国家发展,只许自己好,不允许别人好,维护自身霸权的道路。西方的现代化是资本至上与价值观念扭曲、文化没落、道德沦丧与现代化并存的现代化,其根本缺陷是人的主体地位缺失。这恰恰是中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也是西方现代化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及本质特征

中国人民对现代化建设的追求与实施,早在洋务运动时期就起步了。那时,洋务派在清政府的支持下,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可惜的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被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甲午战争”打断了,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犯下的又一滔天历史罪行。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对国家的富强和现代化建设怀有美好的梦想。早在1894年,孙中山在《兴中会宣言》中发出“振兴中华”的那个时代最强音。他认为,富国之本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力,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6]7为此,他制定了宏伟的三大“建国方略”[6]104。但是,由于诸多的历史原因,孙中山的“振兴中华”的伟大梦并没有实现。这一伟大梦想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真正起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早在1956年初,毛泽东就提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7]2按照毛泽东的要求,中国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党在汲取1958年“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基础上,1964年12月,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那时,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理解还停留在生产方式变革的技术层面,认为现代化建设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历经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认识日趋深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并不以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四个方面为限,而是覆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个方面。这个理性认识,在20世纪70年代末,叶剑英在庆祝建国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已经形成。叶剑英在讲话中指出,四个现代化只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方面,并不是现代化事业的全部内容。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在这同一时期,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并用“小康”来表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概念,不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后来,邓小平在多篇文本中进一步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他明确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8]135-136邓小平还在1980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把四个现代化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很多旧问题需要继续解决,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8]342这表明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蕴义和基本内容的认识日益深化和成熟。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二十大,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所理解的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着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优秀传文化的统一,内涵着国家硬实力上的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统一,内涵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内涵着“高度民主”与和谐社会的统一,内涵着人与自然和谐的统一,内涵着和平与发展的统一,内涵着改变我国社会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重组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城乡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确立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统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总结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现代化科学认识成果的基础上,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凝练成:“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9]23-24至此,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从“四个现代化”的局部层面,上升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壮丽的外观。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又有中国特色。

比较中西方现代化建设,不难发现:中西方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主要表现在,在生产力发展方面,都以当代最新科学技为载体,在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上实现高技术含量的最佳组合,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的直接统一。在社会产业方面,都构建现代化的新型工业化体系,现代化的农业经济体系,现代化的国防工业体系,现代化的国家科学技术创新体系;都以构建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业发展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现代化社会服务产业体系,现代化国民经济金融体系,社会产业合理布局作为现代化国家的社会物质支撑。在社会管理方面,都以构建现代化国家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国家安全保障体系,现代化市场经济管理体系,作为现代化社会实施管理的基本体制。在教育卫生体育方面,都以构建现代化国家人才教育培养体系,现代化国民健康医疗保障体系,现代化全民体育保健基础设施体系作为奋斗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区别是多方面的,有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不同、目的不同、动力不同、道路不同、理念不同。但是,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解决的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性、先进性和抢占科学技术制高点的问题,也不仅是经济目标质的提升和量的扩张问题;不仅是完善生产关系的问题,也不仅是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的问题,其中重要的是使中国式现代化“有基于自己的国情的中国特色。”[9]22这个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9]22-23中国式现代化呈现了鲜明的以人为本的特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9]24。这里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重大时代课题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载体,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进一步发展完善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同时,如何构建人的现代化建设理论,推进人的现代化建设,进而实现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理论与人的现代化建设理论的内在统一性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理论内容十分丰富,从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层面说,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如何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关系如何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发展完善,中国社会经济如何发展,如何进行中国社会产业化建设,如何实现中国治理体系和治力能力现代化,如何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文化建设,如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时代新征程中的一系列现实问题的理论体系;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格局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理论包括“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开放”[10]23-27理论;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理论包括“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0]28理论;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理论,包括“发展全过程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10]30的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和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建设方面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理论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0]35理论;从坚持党对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层面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理论内涵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理论,治党、治国、治军的理论。可以说,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中,哪一个方面都不可缺少,哪一个方面都必须建设好。这其中,人的现代化建设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现代化建设作为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一个较长的过程,必须放在首位,全面搞好人的现代化建设,才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现代化”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当时,我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邀请我国著名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实际工作者30多人,座谈国民经济现代化含义、标志,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以及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等问题。座谈会上提出“现代化的概念应该是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单纯地提出国民经济现代化很不够,还要提出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11]这样“人的现代化”问题就提出来了。至此,“人的现代化”建设理论,成为学术界的理论工作者久久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主题的,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的现代化建设理论。这一理论强调现代化的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12]17,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12]17,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2]18,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12]18,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12]33,要“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12]37,坚持男女平等,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12]38,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人的现代化建设理论,初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征程如何进行人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诉求;初步回答了社会经济发展主题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人的现代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问题;初步回答了人民健康与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关系;初步回答了世界之变、历史之变、时代之变对人本身之变的要求问题。

进一步地说,人的现化建设理论,就是要系统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征程的现实对人的发问: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人能够干什么,人会怎么样?这些问题就是人的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

人的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和目标是什么?人的现代化建设就是在总体上,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把中国14亿人口建设成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人。即他们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新发展格局中,基本适应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适应国家治力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人的现代化建设说到底,是解决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或者说,是由传统的人向现代人的转变,是由“旧我”向“新我”的脱胎,是人的现代性重塑。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完美理论愿景是:在人的自我方面,人的本质与人性、人的存在与行为、人的理念与追求具有完美的现代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呈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壮美图画;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呈现的是人的主体地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人人爱社会,社会为人人,人人心情舒畅,社会稳定和谐的场景。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共享人类发展成果。

从学术理论的视角审视人的现代化建设理论,这一理论内容体系的构建,应当包括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一是人的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人的本质现代化建设、人的自然存在现代化建设、人的社会存在现代化建设、人的观念的现代化建设、人的精神文明的现代化建设、人的技能的现代化建设、人的主体决策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人的管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人正确对待社会问题的思想建设、人应对世界之变历史之变时代之变的行为能力建设、人的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探索。二是人的现代化建设的实现途径、保障条件。主要包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大力发展现代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0]28,实施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实施。三是人的现代化建设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国民人口与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中高等教育人数相比指数,以此反映人的现代化建设数量发展和质量提升状况;国家产业化体系中体力劳动者与体力和脑力一体化劳动者相比指数,以此反映高新技术产业中现代化素质的人在国家产业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同类传统产品中的传统产品与现代产品相比消费指数,如算盘与电子计算机相比消费指数等,以此反映人的现代化建设与现代科学技术及相应产品使用的吻合度;社会总人口与社会总犯罪相比较,以此反映人的社会本质与社会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程度;自然生态破坏度与自然生态建设恢复度相比指数,以此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状况;社会公众对社会评价指数,以此反映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状况。这些指数的综合评价,基本反映出人的现代化建设成果。

总之,人的现代化建设理论要充分体现中国式现代化以人为本的特征,充分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人的现代化建设的保障条件,充分体现人的现代化建设的评价。

四、人的现代化建设理论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人的现代化建设理论是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关键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内涵着人的现代化建设,人的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终极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理论的本质规定是以人为本。在其现实性上表现为,中国式现代化是14亿人口整体实现四个现代化,是14亿人口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人民过上“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生活,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建设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理论的内在展开,其理论展开的目的是引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现代化建设理论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理论一样,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人的现代化建设理论是推进人的“自我革命”,完成由“旧我”向“新我”转变,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时代人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这需要我们深度的挖掘和理论整合,才能更好地回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人的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时代之问。如人应该有怎样的思想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有什么样的社会发展理念,人应该怎样对待社会上的两极分化问题,人应该怎样对待自然环境的保护问题,人应该怎样对待和认识西方推行的“普适价值”等问题。我们的人民正确回应了这些现实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由“旧我”向新时代的“新我”的转变,这恰恰是人的现代化建设理论需要完成的任务之一。

其次,人的现代化建设理论在推进人的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其重大理论作用在于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服务。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本质要求、也有发展战略、目标、中心任务、发展道路、发展趋势和特征的要求,全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国家、社会、家庭、人民的美好存在方式、行为要求和基本生活准则,全面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中华民族复兴取得的各项事业成果,全面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经济、政治、精神、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相统一的文明形态。其中,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人的文明始终是人类文明的载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人的文明的靓丽外观。人的现代化建设理论就是推进实现人的现代化,保证人的现代化建设与社会其他各方面的社会现代化建设同步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现代化建设理论,一方面是推进人的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是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服务。

最后,在推进人的现代化建设现实性上,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但是,这又是必须进行的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人的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又是实现现代化的目的,没有人的现代化,不可能有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人类的发展史有过科技精英引领现代化发展的先例。没有瓦特发明蒸汽机,就没有工业革命和工业化;没有爱迪生2000多项的发明,就没有电力革命时代。可见,人的现代化建设既涉及培育科学家,又涉及整个人类的现代化建设。人的现代化建设理论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人的现代化建设的全体性、全面性、协调性、长期性、有效性问题。各级党的宣传部门、高校和理论研究院所,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的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进行人的现代化建设,尽快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这就是人的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