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武术:何以止戈,何以行道?
2024-01-08申国卿
申国卿
一直以来,“止戈为武”在中国武术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武以载道”同样构成了传统武术文化的精神标识与哲学追求。与之密切联系的还有众所周知的“武德”规范要求。春秋战国流传的“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武有七德”之说,虽然当时主要指军事领域,亦成为传统武术文化武德理论相关有机内容。
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前行,在时代趋势冲击之下,生存环境更嬗引起的武术变迁持续发酵,无论是“止戈为武”还是“武以载道”,日渐显示出不同以往的现实样态,尤其是当前新时代大环境之下,随着武术健身功能后来居上和商品经济强力冲刷,“止戈为武”“武以载道”都似乎日益远离生活,更多地呈现出寻常纸面上的理解与概念,清醒的武术爱好者都不免陷入一种思考——新时代武术:何以止戈,何以行道?
诚然,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大健康时代,武术技击格斗功能有了较大影响与受限,但大家明显也看到了由于技击特点“消退”而产生的系列武术异化问题,关于武术的“文明的对抗”的呼声近年来持续受到各界關注与认可,新兴的兵道项目以及大众对于太极推手的期待便是客观注解。显然,“文明的对抗”不仅是武术持续传播需要,而且也能更接地气传承武术尚武精神,展现武术特有的教育功能,一旦离开对抗,“止戈为武”自然也无从谈起!
商品经济对于传统武德的冲击严重动摇了“武以载道”的现实根基,武德修养的缺失滋生了接二连三的社会负面事件,少数人的不良行为经过新媒体的扩散与放大迅速传播,影响所至,传统武术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沦为品德笑料甚至智商问题的代词,“武以载道”由此就更成为奢望。这种情况与新时代中华伟大复兴主题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国武术之所以拥有历史口碑和坚韧生命,归根结底在于其承载的优秀中华文化内涵,“天人合一”的文化道统尤其构成了中国武术的内核与本色。忽视技击能力、难以“止戈为武”的社会武术发展无法与“武术”这一词语有效对标、有机联系;疏离德技双修、缺失武德精神的武术习练人群同样与“武以载道”传统貌合神离甚至背道而驰!
新时代武术发展需要认真审视“止戈为武”“武以载道”的传统古训!
新时代的武术人亟待深度反思“何以止戈,何以行道?”的导向问题!
新时代武术传承者更要自发确立技术研习、文化传播、道德修炼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