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文化的融入与思考
2024-01-08夏天
夏天
【摘要】数学文化是数学学科的重要构成部分,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数学文化知识的认知.文章分两部分阐述数学课堂中对数学文化的融入,一是数学文化融入课堂的意义,二是数学文化融入课堂的方法.其中,融入的方法是数学教师需要重点研读并思考的内容,能够对现阶段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启发,从而实现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文化;课堂教学;融入
引 言
数学文化是指在发展过程中,数学学科累积下来的故事、经验、技巧等内容,具有一定的人文色彩,对数学学科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教师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知识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学科,使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认识到数学文化对学生成长的意义,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数学文化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
一、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数学兴趣的形成
学习兴趣是小学生重要的学习动力,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众所周知,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等特点,而这些特点对小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再加上以往的数学课堂上,部分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重视,导致数学课堂始终存在教学效率不佳的情况.而数学文化的融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让数学课堂也能充满趣味故事、历史知识,做到对数学内容的调节,这对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有重要的帮助.
(二)促进学生数学精神的培养
数学文化的融入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还能对学生数学精神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在数学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涌现出许多数学概念的开创者,还有许多推动数学学科发展的贡献者,在他们的身上,不仅可以看到对数学知识的热爱,还能体会到他们钻研数学知识的刻苦精神,而这些精神文化食粮同样能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影响,让学生透过表象深化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因此,在数学授课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呈现,为学生介绍对数学学科作出过突出贡献的人物,并引导学生向其学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知识与人的成长、与生活环境的关系,以实现对学生数学精神的培养.
(三)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上,许多教师会将教学的重点落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上,并且会对重点的知识内容进行多次重复的讲解,以帮助学生做到对数学知识的完全理解.这种形式的数学教学虽然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深入认知数学知识,还会影响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便可以将文化知识与数学知识进行结合,借助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做到对数学知识的深层掌握,并且能够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二、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方法
(一)借助教学情境,渗透数学文化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教师需要采取设置教学情境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内容,如分数.同时,在情境中,教师需要适时地渗透数学文化知识,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具体实践操作中,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数学文化内容,避免因引用的文化知识难以理解,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带有文化属性的趣味故事、数学案例等内容,以教学素材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这样不仅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更好地实现对数学文化的渗透.
以苏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章“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为例.在进行“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这部分的知识学习时,学生应根据教师设置的学习目标完成相关知识的掌握.如学生的学习目标主要有:能够结合情境,正确认识将一个物体或一个平面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几份;能够学会使用直观的方法对同分母分数进行大小的比较;能够了解和掌握关于分数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对此,为了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充分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将与分数相关的文化知识呈现给学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教师可以列举史书中记载的关于“分数”的内容,并为学生做出翻译,使学生了解分数在中国古代便开始运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分数知识的兴趣.具体而言,如《左传·隐公元年》中记载“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这句话的含义是“根据先王的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面积不能超过国度的三分之一.”再如《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这句话的意思是“整个关中之地占据天下(土地)的三分之一”,如果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便是“将天下分为三部分,关中占据其中一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便借助数学文化知识为学生呈现了以中国古代分数应用为主的教学情境,而且,通过分析,学生会发现这些关于分数的用法在春秋时期便已经出现,这对激发学生思考分数知识、探索分数内容有重要作用,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分数知识.
(二)借助概念解读,融入数学文化
在学习数学课程时,学生会遇到许多数学公式、定理、定义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存在,不仅是让学生借助定义、定理等内容实现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定义概念中,会暗含着相关的数学文化知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对数学概念的研读,从中找寻数学文化,运用数学文化解读数学知识,从而将数学文化悄无声息地融入数学课堂,让学生能够在了解更立体的数学信息的同时,实现高效的数学学习.
以苏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章“千米和吨”为例.在进行“认识千米”部分的知识学习时,学生应重点掌握的内容便是了解千米的含义,并建立起千米的长度观念.因此,在實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长度单位的数学故事,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基本的认识,并建立起长度单位的概念.长度单位的确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三千多年前,人们用前臂作为长度单位,叫作“腕尺”;在公元前6世纪,人们曾将一个人向两侧伸展手臂时,两个中指尖的距离定为长度单位1英尺;在我国古代,治水英雄大禹,曾用自己的身体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治水工程的测量.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发现长度单位会随着历史的更替、人物的变换、上位者的权力等因素而进行不断的变化,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至此,人们便非常希望找到一种长度固定不变的度量单位,最终人们想到了.在1960年的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将同位素氪-86同位素在规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橙色光在真空中的波长的1650763.73倍作为1米,而这种光米尺不仅精确度很高,而且不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便一直流传下来.
通过对长度单位历史的解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形成、确定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促进学生后续对长度相关知识内容的学习.
(三)借助数学实验,探寻数学文化
从数学学科自身的角度讲,许多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数学知识内容,都是经过众多数学家的多次实验得到的.这说明数学学科有着很明显的实验属性,基于此,在数学教學中,教师可以抓住数学实验属性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带领学生进行数学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获取知识的乐趣.同时,教师可以将曾经进行过数学实验的科学家的故事融入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知.
以苏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章“可能性”为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感受事件发生的随机性,学会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对生活中的可能性事件做出描述,并能够判断出可能性的大小.基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数学实验的形式,带领学生探寻数学文化,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首先,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摸球实验,让学生认识可能性.教师在黑色的袋子中放入了一个红球和一个黄球,学生需要进行十次摸取,每一次摸取后,需要将球放回,并记录下摸到球的颜色.通过摸取,学生最终获得了下面的结果:
学生根据结果发现,红球和黄球都有被摸到的可能.接着,教师又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数学实验:曾经有五位著名的科学家为了测试硬币在同一条件下进行抛落会有怎样的结果,进行了上千次乃至上万次的实验,获得的实验结果是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在数学实验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对科学家实验故事的了解,能够发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而且,即使面对一个存在许多可能性的知识点,科学家也能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实验,这种求知的数学精神值得学生学习和践行,这对学生钻研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借助课堂小结,探索数学文化
在上文中,笔者提到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逻辑性,正是这样的特点使得数学知识具有非常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对数学知识的呈现,是由简入难,并且是由基础概念分析、理解,再逐渐深入对复杂题目的讲解.基于此,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结的形式,在每节课的最后阶段,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梳理,并在梳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探索.
以苏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章“年、月、日”为例.在学习“认识平年和闰年”这一部分的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对平年与闰年的知识内容进行清晰的梳理,教师可以在课程的结尾,带领学生对课上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整理,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框架.具体来讲,在课程中,教师会带领学生通过对2011—2022年中二月份天数的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平年与闰年,并对平年与闰年的定义进行介绍,即二月份只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二月份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继续对这些年份进行分析,学生发现,每四个年份中,便有一个闰年.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用“闰年的年份数除以4”看看能够得到怎样的结果,经过计算,学生发现闰年的年份数都能被4整除.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而后,在课堂小结中,教师再次带领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谈论为什么会出现闰年的情况.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了解了什么是平年、什么是闰年,也知晓了闰年出现的原因和计算方法,既完成了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也对数学文化进行了探索.
(五)借助延伸训练,对接数学文化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基础数学知识的讲解,也要注重对知识的实践练习,这样才能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真正掌握.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增加阅读材料、实践调查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开展数学知识的延伸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接触到数学文化,并对其形成一定的认知.
以苏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为例.在本节课的知识学习中,学生需要学会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应做到对运算顺序的熟练掌握,并能够进行混合运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对延伸训练题目的设计,将与括号相关的数学文化知识讲解给学生,实现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的对接,让学生做到“知其所以然”.在带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中,教师先根据设计的题目,带领学生对括号的发展史进行简要的了解,如“括号”最早是以“括弧”的形式出现的,后来,在朱文熊编撰的《江苏新字母》一书中,便把“括号”称之为“括弓”;经过不断发展,1951年《标点符号用法》正式公布,并将其定名为“括号”,并一直沿用至今.而在小学数学中,学生常用到的便有“圆括号()”“方括号[]”“大括号{}”.在分享完这部分知识后,教师可以继续带领学生完成剩下的四则混合运算题目,从而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知识,达到延伸训练的目的.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重视数学文化的融入,让数学文化赋予数学课堂更多的文化属性,为学生带来更丰富的学习体验,这对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在数学文化的影响下,学生对数学知识也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李燕.试论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10):173-175.
[2]崔杨顺.小学数学课堂中融入数学文化的教学策略探究[J].读写算,2022(27):153-155.
[3]薛娇.小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有效融入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16):89-91.
[4]何晓军.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路径[J].江西教育,2022(28):69-71.
[5]刘建军.小学数学课堂上数学文化的有效融入[J].亚太教育,2022(12):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