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融合视角下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共赢路径探析
2024-01-08管雨肖国良
管雨 肖国良
基金项目:2022年度盐城市政府社科基金项目(22skA168)
第一作者简介:管雨(1984-),女,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通信作者:肖国良(1984-),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生态环境。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自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后,如何在实施过程中深化校地合作、实现双向共赢一直是地方和高校共同关注的焦点。以盐城地区为例分析发现,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输入和社会服务等服务乡村振兴建设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也存在着服务氛围不浓、动力不强、贡献不够和合力不足等问题。提出地方高校应立足盐阜大地,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完善运行机制、加强顶层设计,有计划、有重点、有组织地开展研究与服务,进一步激发主体能动性,提升乡村振兴服务能力;围绕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五大振兴”,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汇聚乡村振兴力量,最终实现乡村振兴和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共赢局面。
关键词:校地融合;地方高校;乡村振兴;共赢路径;三农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1-0177-04
Abstract: Sinc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was first put forward at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how to deepen university-locality cooperation and achieve two-way win-win situation has been the focus of local and university attention. Taking Yancheng area as an example, it is found that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made some progress in ser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construction, such as talent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cultural input, social service and so on. However,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such as weak service atmosphere, weak motivation, insufficient contribution, lack of joint efforts and so o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locality, strengthen policy publicity, improve operating mechanism, strengthen top-level design, carry out research and services in a planned, focused and organized manner, further stimulate the initiative of the main body, and enhance the service abilit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Centering on the "five major revitalizations" of rural industry, talent, culture, ecology and organization, we will further deepen university-locality cooperation, gather rural revitalization forces, and finally achieve a win-win situ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university-locality integratio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ural revitalization; win-win path;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三五”时期启动乡村振興战略,“十四五”时期开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且在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进一步对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做出明确部署[1-3]。作为长三角地区面积最大的平原农业区、27个中心区农业经济总量唯一超千亿元的农业大市——盐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现代农业建设、农村综合改革、乡村面貌整治等乡村振兴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如粮食生产连续7年稳定在140亿斤以上、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迈上3 000亿元台阶、建成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86个、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总数近4万家、“联耕联种改革”探索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在全国推广,以及集聚盐阜特色的生态宜居美丽村庄竞相涌现等成绩[4-7]。但不难发现,盐城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占比不足全市乡村人口的20%[8]、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普及率较低[9]、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层次不高[10]、生产模式单一[11]、新农人紧缺[12]和乡村软文化建设滞后[13]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盐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校地融合作为高校与地方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最为密切的方式,也是推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14]。自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后,如何在实施过程中深化校地合作、实现共赢一直是地方和高校共同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各地携手高校在开展校地合作推进乡村振兴方面进行了一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校地双方支持和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积极探索科教兴农和产教融合的新型服务模式,尤其是地方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表现较为积极。在盐城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盐城地方高校也应进一步充分发挥服务属地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大局的社会职能,借助科技、人才、地缘及成本优势联合地方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务实合作,从而推动盐城乡村振兴建设内涵式发展。鉴于此,本文从校地融合发展的视角出发,以盐城地区为例,探索地方高校服务盐城乡村振兴建设共赢路径,以期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1 地方高校服务盐城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1 服务乡村振兴的氛围不浓,政策宣传有待加强
乡村振兴战略自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后,近年來国家和地方连续出台了一号文件和一系列惠农政策,可见国家和地方对乡村振兴的重视程度之高。但从现场调研及公开资料来看,Y高校对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文件宣传力度还不够深入,氛围营造不够浓厚。如很多师生观念意识滞后,缺乏主人翁精神,存在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产业发展”等概念认识模糊、观念狭隘等问题,甚至认为乡村振兴是农业院校、农学专业人员的事,与己无关;同时,半数以上的二级学院和部门官方网站未涉及到乡村振兴的相关宣传报道。因此,在国家大力支持校地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Y高校应进一步加强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教育、宣传、引导,鼓励师生深入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在全校上下营造出浓厚氛围。
1.2 服务乡村振兴的动力不强,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高校师生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队伍,有效激发其内生源动力是实现乡村振兴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但从调研情况来看, Y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的驱动力明显不足。从学生层面来看,尽管国家大力号召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去实现自己的青春理想,但受制于跳“农门”思想影响及对农村发展滞后的固有偏见,真正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仍然偏低。通过对Y高校某二级学院39位2023年应届毕业生就业意向情况调研,结果显示,有17人(占43.6%)选择非省会城市,8人(占20.5%)选择省会城市,2人(占5.1%)选择直辖市,12人(占30.8%)选择县级市,却无人选择到乡村和农村就业。从教师层面来看,涉农科研成果偏少,以发明专利为例,从中国知网获取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15日,Y高校目前拥有发明授权专利数共计240件,其中与“三农”直接相关联的不足5%;涉农科技创新力量不足,下乡意愿不强,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激励机制,服务乡村振兴建设不如写论文见效快、收益大,导致部分教师服务乡村振兴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因此,Y高校应根据国家政策和地方需求及时做好毕业生就业引导和相关科研政策扶持工作,进一步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建设,从而激发师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内生源动力。
1.3 服务乡村振兴的贡献不够,顶层设计有待优化
当前,Y高校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开展的一些服务多呈现出服务半径小、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低等问题,难以满足当地乡村振兴建设需求。从服务内容上来看,存在服务水平不高、服务定位不准、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如在高素质农民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等推动盐城乡村高水平建设中的贡献率均不高,同时也侧面反映出Y高校在某些方面未能紧密结合乡村振兴需求进行整体统筹规划,学科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从合作模式上来看,合作多为项目清单式或是项目调研式,即单个项目完成后合作即终止,缺乏长效稳定的合作机制,未真正深入服务乡村振兴建设。从服务方式上来看,多以自发式服务为主,顶层设计不够完善,尤其是多学科、多领域、多团队共同参与的乡村振兴协同服务新局面尚未形成,仍停留在“小、散、乱”阶段。因此,Y高校应做好校本政策的顶层设计,用好资源禀赋、发挥学科比较优势、坚持问题与地方需求导向,引导校村建立长期对口的帮扶关系,逐步形成完善的乡村振兴服务体系。
1.4 服务乡村振兴的合力不足,校地融合有待深入
现阶段地方高校与地方、乡村等对接密切,但三方合作多局限在前期信息接洽上,后续在跟进深化合作上,缺少有效抓手和载体,致使三方对接工作偏多,但达成的实质性合作却偏少,区域资源整合能力亟待加强。从行为主体来看,地方政府作为乡村建设的主导者,理应在高校与乡村基层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但目前地方政府在协调双方内外资源、制订激励机制、牵引重点项目等方面仍未能充分发挥有效机能;地方高校主动对接乡村需求的意识有待加强,互动交流的机会偏少,地缘、学科及资源优势未充分激发,服务社会的公益性功能仍不凸显;盐城乡村发展主动对接地方高校的积极性不高,受制于“外来和尚会念经”的影响,仍有舍近求远、追求面子、追求名人名校效应的思想倾向,以致地方高校错失很多服务乡村振兴的机会。因此,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地方高校、农村三者应加强合作与沟通,尤其是地方政府不能成为旁观者,而应扮演协调者、促进者和助推者,为地方高校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促使地方高校同乡村建立起更为紧密的协作关系。
2 校地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共赢路径探析
2.1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
一是认清形势,积极作为。当前我国的乡村振兴工作正处于全面起步阶段,也将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发展战略,地方高校作为人才、资源集聚之地,应肩负起为乡村振兴服务的历史使命,师生应树立起投身于乡村振兴服务的主人翁意识。二是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力度。地方高校应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召开座谈会、印发宣传手册等方式让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时常走进各二级学院、深入全体师生心中,不断提高师生对乡村振兴工作的知晓度和责任感。三是加强媒体宣传报道力度。地方高校应注重在乡村振兴实践工作中好经验、好做法的积累和总结,并加大在省、市、校等各渠道媒体平台上的宣传报道力度,使全校上下形成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良好氛围。
2.2 完善运行机制,激发源生动力
一是加强大学生思想引领。在服務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地方高校应扮演好中介和服务角色,致力于构建大学生群体和国家战略之间的信息中介和培养平台。通过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和职业发展规划、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引导大学生群体从国家乡村振兴的大趋势中寻找可能的职业发展机会,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为乡村振兴建设贡献力量。二是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完善的体制机制是充分激发地方高校原生力量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和保障。在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应进一步优化科研评价机制,在相关学科和研究领域,建立以服务乡村质量或效果作为重要科研评价指标的评价体系、考核办法、奖励机制,从而有效激发高校教师及科技人员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2.3 加强顶层设计,提升贡献力量
一是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契合度。地方高校应深入挖掘当地乡村产业、经济、文化及生态等特点和需求,并充分结合地方高校专业学科特点和优势,构建当地乡村振兴服务体系,统筹配置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合理安排对口服务,做到精准施策、有的放矢,提高服务效率。二是提高学科专业体系与地方发展的匹配度。地方高校应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链、创新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为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专业支撑。如积极增设地方急需的新专业,优先建设新能源、生态农业等特色专业。三是瞄准服务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如,乡村旅游作为近年来炙手可热的项目,前景大有可为。地方高校可以以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美术设计等专业科研力量为基础,强化决策咨询服务,为景区旅游规划、产品开发、特色商品营销等提供可操作性方案,加快推进地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2.4 深化校地合作,汇聚乡村振兴力量
2.4.1 聚焦人才互动,激发乡村活力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乡村振兴建设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校地应进一步聚焦人才互动,激发乡村活力:一是创建乡村振兴人才智库。借力地方高校人才、知识、资源积聚及乡村本土人才之势,以政府相关机构为主导,创建乡村振兴人才库,引流地方高校及本地乡土人才加入乡村振兴建设。二是搭建乡村振兴人才互动平台。地方应抓住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契机,搭建高校和乡村互通互联的直通桥梁,为高校的毕业生、技术专家及乡土人才等提供互动交流平台,精准解决大学生到乡村基层就业及精准获取农业咨询等问题,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人才活力。三是促进校村深度互动。如地方高校采取“团队+农业”“专家+农村”“专家+农户”等帮扶模式,定期开展“专家乡村行”活动,“面对面”指导,让高校人才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建设;同时,农村也应牢牢把握住乡村振兴发展新机遇,主动加强与地方高校的紧密联系,借助地方高校丰富的人力资源及科技力量促进农村本土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壮大乡村振兴的本土人才队伍。
2.4.2 聚焦产教互通,促进科技兴农
产教融合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校地双方应进一步聚焦产教互通,促进科技兴农:一是加强课题调研。校地双方应联合成立调研组开展产业链全要素调研,深度挖掘地方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推动当地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村现代化样板区、农民现代化实践区“三化三区”建设,力促成为当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二是重视技术攻坚。地方应针对自身产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及实际需求,建立任务清单,主动寻求解决方案;地方高校则可通过“定向问诊”“揭榜挂帅”等形式,组建技术攻关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为“三农”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力量。三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根据乡村“产业兴旺”要求,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创新引擎的带动作用,切实转化一批农业科技成果。通过每年定期举办项目推介会,重点对接和推介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可产业化的项目成果,进一步推动科技与农业产业的有效结合。
2.4.3 聚焦文化互融,赓续乡土文化
乡村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乡土文脉赓续的重要空间,校地双方应进一步聚焦文化互融,赓续乡土文化:一是深挖乡土文化资源。如通过校村合作的方式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盘活当地戏曲、服饰、美食、农村手工业和乡村文创等文化内容,形成具有地域特征和文化韵味的特色经济,进一步释放乡村文化的内在魅力,增强乡村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二是加强地方高校与乡村基层文化服务的深度融合。地方高校可通过组织校村结对服务团、文化宣传小分队、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队、博士专家周末宣讲队等,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大舞台、文化广场、图书阅览室等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推动乡村文明建设。三是做好乡村文化创新和传承。文化创新和传承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在传统乡村文化日渐式微之际,地方高校应进一步创新乡村文化传承的方式和方法,主动承担起传统村落、文化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及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成果。
2.4.4 聚焦生态互赢,共建美丽乡村
绿色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校地双方应进一步聚焦绿色共识,共建生态乡村:一是助力乡村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地方高校应围绕农村资源保护与利用、农业环境问题整治等方面,因村制宜,制订生态种养殖、农村污水排放、农业土壤污染治理等帮扶计划,助力乡村切实转变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信念。二是推动乡村绿色发展。坚持乡村绿色发展,绿色技术是关键,在绿色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地方政府应给予地方高校一定的资金资助和政策支持,从而推动环境友好型技术的迭代更新,进一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振兴。三是加强监督管理。乡村生态建设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干预和监督,地方政府应加强乡村环保执法力度,明确监察主体责任,严格整治高污染、高排放乡村企业或个体,杜绝乱排滥放、违规乱建等破坏生态环境现象发生。
2.4.5 聚焦组织互联,助力乡村治理
推動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组织振兴,组织力量是推动乡村发展最强有力的保障,校地双方应进一步聚焦组织互联,助力乡村有效治理:一是密切联系农村基层党组织。地方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应注重与村组建立密切联系,坚持树立基层组织引领基层治理的思路,紧密围绕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建设、乡村法制建设和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等需求,采取送教下乡、知识讲座、法律宣讲、现场观摩、实践教学和结对帮扶等方式,进一步强化村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有效提升其组织力,从而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二是加强结对帮扶力度。校村双方应结合各自党建工作开展情况,探讨共建的主要内容和方法。通过党建引领,形成优势互补、互惠互赢、共驻共建的区域化格局,切实解决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推动双方党建的互联互通互动,从而不断提升乡村振兴建设工作的整体惠益。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两会调查:乡村振兴发展经济也要保护环境[EB/OL].(2018-01-01)[2022-07-12].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8npc/n1/2018/0301/c417507-29841785.html.
[2] 习近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EB/OL].(2022-03-31)[2022-07-12].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2-03/31/c_1128515304.htm.
[3] 新华视点.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EB/OL].(2022-02-22)[2022-07-12].https://mp.weixin.qq.com/s/-_mdQwFzrrdKWjyLhc_o7w.
[4] 卞小燕,祝洁.盐城:发力“一体化”,建设长三角“金北翼”[N].新华日报,2022-05-09(001).
[5] 颜颖.奋力书写农业大市的“三农”答卷[N].新华日报,2022-06-28(003).
[6] 盐城发布.“勇当排头兵、奋进向未来”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五场)农业农村专场举行[EB/OL].(2022-07-13)[2022-07-26].https://mp.weixin.qq.com/s/9riqLtTSx3x5mJ8kWMgpqw.
[7] 盐城市加大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全域建设[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2(7):26-28.
[8] 段羡菊,赵久龙,郑生竹.盐城:“新种粮大军”把种粮当“金饭碗”[N].新华每日电讯,2022-06-28(012).
[9] 王亚江,王玥,张骅.盐城市亭湖区菊花产业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22(6):222-224.
[10] 陈力帆.盐城市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1):147-149.
[11] 登瀛观察.奋斗者正青春|孙靖宇:培育优质水稻带民致富[EB/OL].(2022-07-29)[2022-07-30].https://mp.weixin.qq.com/s/7uNKRR7_O7lq8REsObe7ZQ.
[12] 王振省,杨加祥,周晶,等.乡村振兴战略下盐城市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1(4):238-240.
[13] 赵天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盐城乡村文化建设[J].唯实,2020(9):68-70.
[14] 钟玮.地方大学校地合作应用型转型发展研究:必要性、支持条件与对策建议[J].黑龙江高究,2021(5):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