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以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光电类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例
2024-01-08胡峥
胡 峥
(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 湖北 武汉:430205)
我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凸显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自2019年开始,国家决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先后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通知》等文件,指导职业院校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优化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建设专业群,组建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1-3],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为大国制造提供技能人才保障。
1 建设教学创新团队的意义
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通知》明确指出,“创新团队建设是加快职业教育和‘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和重要举措,按照‘政府统筹与分级创建相结合、学校自主建设与校际校企协同发展相结合、个人成长与团队发展相结合、团队建设与教学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当地产业特点和学校骨干专业(群),着力打造一批德技双馨、创新协作、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形成‘双师’团队建设范式,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地处武汉光谷。由于智能制造带来了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变旺,企业对光电类专业毕业生提出了“综合型、智能型、工匠型”的要求。如何主动面对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出符合产业链要求的人才,是教育链光电类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专业教师能力的提升,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教师开发创新课程资源的能力有待提高、教材和教法难以满足教学需求、行业企业作用发挥较为有限等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服务光谷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通过组建教学创新团队破冰上述问题,是武汉光谷制造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我校组建光电类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简称“光之梦”团队),教师合力践行教法、教材改革,探索“追光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可为提高光电子产业智能制造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助力。
2 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路径
教学创新团队是指以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为基本载体,以教书育人为目标,组成年龄职称结构合理、专业优势互补,能够运用创新思维和专业能力,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教法实践,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教师群体。
2.1 “五级递进”创建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
每个职业都遵循从新手到专家的成长规律,按照职业成长规律进行培养是职业院校教师成长的最佳路径。我校对教学创新团队教师的培养路线按照“新教师、双师素质教师、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的“五级递进分级培养”路径进行。
为服务湖北“十四五”规划“51020”产业集群,我校以国家示范校重点专业、湖北省优质专业电子信息技术和光电仪器制造与维修专业为核心,联合机电技术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无人机操控及应用、微电子技术与器件制造专业组成光电类专业群。与华工激光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校企协同组建团队,秉承团队创建与教学创新相互依托,团队发展与教师成长同向进步的原则,结合武汉光谷区域经济和产业特点,组建光电类专业群“光之梦”教学创新团队。
光电类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由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领衔,由省特级教师、楚天教学名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市智慧教师、全国技术能手、企业技能大师等组成核心成员,专业任课老师及企业技术人员是团队的基础力量。
光电类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共20人,包括国家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企业导师五个层次,涵盖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实习实训和企业兼职五种类型。团队成员的专业结构均衡、知识结构互补、职称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合适,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二级)职称1人,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7人,中高级职称比例达75%;企业兼职教师3人,双师型教师14人,比例达85%;50岁以上教师3人,占比15%;41至50岁教师4人,占比20%;31至40岁教师11人,占比55%;30岁以下教师2人,占比10%。90%的团队成员有5年以上相关工作的经验,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职称、年龄分析图
2.2 借鉴课题管理的范式创建教学创新团队管理机制
学校通过完成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规划课题《中职电类专业群“产教融合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探索与研究》《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研究》,探索形成了教学创新团队运行机制、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发展路径及能力标准、团队管理制度,形成了可实施、可量化、可视化的团队运行模式。团队的工作目标定为: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推进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考核评价等改革;推进专业教材及教学资源建设;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并进行实践;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基地、虚拟仿真实训基地、高水平实训基地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落实教师培养和教学梯队建设,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团队围绕光电类专业群的建设,分工明确,同步项目建设周期,适时考核业绩,融入末位淘汰机制。
2.3 依托专业群建设强化教学创新团队教师能力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三教”改革任务,其中,教师是根本,教材是基础,教法是途径,三者都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内容。教学创新团队需要依托专业群建设,通过推进“三教”改革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能力。
聚焦“教师成长”,通过任务引领促成教师发展。教学团队依托专业建设,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大胆尝试教学改革,通过项目建设,任务驱动,实现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通过以师带徒,苦练技能,成为双师型教师;通过课题研究,校企联合开发实训项目,申请技术专利,提升团队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通过专业建设、改革反思、提炼总结,申报国家教学成果,提升团队教科研能力。教学创新团队要明确团队人员分工,安排骨干教师对接企业导师,依据专业面向对接企业岗位和工作任务,开展“职业岗位精细化工作任务分析”,梳理出289个光电类专业群的职业岗位能力点;安排专业带头人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课程,以岗位工作过程为依托,以典型电子产品为项目任务,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建立起教学过程与岗位实践流程的对应关系,体现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的需求对接;专业负责人完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修订、重构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设计及实施等;安排骨干教师以企业真实产品为项目,设计教学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将行业企业标准、文化、制度融入课程及实训文化建设,建成具有鲜明光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聚焦“教材升级”,教学创新团队组成专班,实施教材改革,打造团队教学载体的“新形态”,开发规划教材、新型活页式教材、融媒体教材等。将课程改革开发的项目按逻辑顺序编写成新形态活页式教材;深耕课程资源建设,安排团队骨干力量,与企业共同开发教学虚拟仿真项目,开发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及数字化教材,组织团队骨干教师开发成线上精品课程。
聚焦“教法激活”,结合专业群和课程群建设,打造团队教学相长的“新生态”,建立教师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方法互通、教学成果互鉴的“教研共同体”,提升团队教学质量。团队负责人领衔,专业带头人带领骨干教师,联合企业导师,依托典型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以企业真实产品作为项目任务,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实施学生“专业能力”和“核心素质能力”同步提升培养,创新教学情境,营造“教室即车间、实习即生产、学习即工作”的教学场景,聘请企业兼职导师,实施学生做中学、教师做中教、技能做中练,让“做中学、做中教、做中练”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升华。
3 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成效凸显
光电类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三年以来,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团队成员的不断努力下,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
3.1 形成服务光谷经济的“追光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由“中职校-高职院-行业企业”三主体协同,搭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和“专业拓展”四个课程层次;优化“校企岗位实训达标” “职教升学” “技能大赛”“1+X职业技能”四个评价维度,共同打造“四层级、四维度”专业群课程体系,实现“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岗位能力”的“三递进”能力提升。利用智慧管理平台,通过采集、处理教与学的数据,获取学生专业学习的反馈数据,实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案,持续优化教学策略,科学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形成对学生学习的正向激励。实现企业、学校、社会多元多维的教育评价良性闭环。
3.2 教师的业务素质快速提升
团队负责人结合专业群建设,利用国家万人计划名师工作室、湖北省技能名师工作室平台,传经验,带高徒,造就名师工匠,成就了一批全国技术能手、省特级教师、市教学名师、市学科带头人、市优秀青年教师。
教学创新团队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通过项目建设和教学研活动载体,倒逼成员锻炼自我决策、解决问题能力,以获取更广泛的知识、技能素养与经验,达成快速成长的目标。通过开展集体备课磨课、教学设计研讨分享、模块化教学公开课展示、项目建设头脑风暴、教改科研课题研究等系列活动,促成教师形成专业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团队成员素质不断提升,成员中有11人次在国家、省市级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奖,6人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一、二等奖。
3.3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教学创新团队持续的改革创新,改革成果在学校各专业推广实施,带来教育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近两年学校光电专业群毕业生升学率达98.5%,42名学生获得国家、省市级技能大赛一、二等奖,涌现出一批深受企业追捧的优秀毕业生,武汉电信器件有限公司专门设立以我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命名的“张思岗”。优秀毕业生曹博获中华人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电子技术项目金牌,该生通过3+2的联合培养,毕业后回母校任教。
3.4 团队教科研成果丰硕
通过校企合作,采取交互聘用、项目培训、技师培育、跟岗实习等多种策略,使教学创新团队教师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得到显著提升,真正将实践培训成果转化为职业院校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学创新团队主持人,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连续两届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完成国家《光电仪器制造与维修》专业标准;主编的2本教材入选国家“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教材《电子产品装配及调试(第二版)》获得首届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课程《智能制造技术》入选省一流课程建设,并在智慧职教平台上线。
通过制度机制、构成分工、项目任务建设,团队自身的建设范式运行3年来,形成了优化的人才梯队层次及老、中、青、传、帮、带的传统,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技能竞赛等方面已形成明显的优势,在同类中职学校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团队于2021年成功入选武汉市教学创新团队,2023年评为武汉市“工匠杯”工匠之师教师创新团队,团队的建设经验通过湖北省教研中心组平台在全省交流推广,被主流媒体多次报道,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