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样态与提升路径
——基于海南省区域样本高校的审视

2024-01-08王彦飞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海南省思政评价

宋 婷 王彦飞

(1.海南政法职业学院 海南 海口:571100;2.琼台师范学院 海南 海口:571100)

0 引言

2014年,上海率先开展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工作,一系列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引起教育部的高度重视。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思政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7年12月党中央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02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思政建设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调查课程思政的开展状况,对今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海南省22所高校为对象,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以期为今后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1 研究思路与设计

1.1 研究设计

鉴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性、复杂性的特点,为保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本研究采取文献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小组讨论法等研究方法,确定高校课程思政现实样态的研究框架。首先,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选取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比娒提出的CIPP教育评价模式(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为理论依据,确定从课程思政环境建设、资源投入、实施情况和建设成效四个方面编撰访谈提纲和问卷设计(见图1)。接着,经过课题组讨论,按照科学性、广泛性和代表性的原则,编制、完善访谈提纲和问卷。最后,全面开展调研。

图1 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调查思路图

1.2 数据来源和信度检验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 海南省22所高校教师(含教务处、督导组、学管等部门行政工作人员)、学生。调查方式:访谈和问卷调查。主要采取线上访谈和问卷调查方式,并选取10所高校实地走访,进行听课、访谈和观察。

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600份,回收2600份,其中有效问卷2478份。回收问卷后运用SPSS23.0 软件对问卷基本信息外问题做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显示整体Cronbach’sα值为0.932,说明研究中涉及的量表信度水平较高,本次研究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较为准确有效。

2 课程思政建设现实样态分析

2.1 课程思政建设环境

2020年8月16日,海南省教育厅印发了《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工作方案》,标志着海南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全面铺开。通过调查发现,海南省22所高校校领导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均成立了由校级领导带领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此外,通过访谈和网络搜索(学校官网、媒体报道和论文研究),海南省22所高校均针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出台了相关工作方案和政策制度,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有的高校还专门成立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其中选取7所有代表性的高校整理相关信息如表1。

2.2 课程思政建设资源投入

2020年至今,海南省教育厅组织了五次全省范围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培训工作。2021年4月15日,海南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在全省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典型教学案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和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等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经调查发现,海南省高校均已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包括组织教师培训、开展课程思政研讨会、专门设立校级课程思政研究课题、立项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项目等。本文选取走访的HN1大学和HN7学院作为个案分析,分析海南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表1 部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环境建设现状

HN1大学是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21年7月,HNI大学经个人申报、学院择优推荐,专家组评审、学校审核,共遴选出50项校级课程思政典型案例进行立项建设。同年,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此外,HN1大学多次举办教师课程思政培训活动。2022年4月-6月举办了五期课程思政教学沙龙活动,并立项校级课程思政专项研究项目30项。

HN7学院是民办高职院校,2021年3月9日,HN7学院印发了《HN7学院课程思政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2021年4月,三门课程入选海南省课程思政师范项目立项建设。2022年4月,HN7学院成立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并同时拉开第二届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的序幕。

调研发现,海南省各高校都以不同形式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资源投入。具体调查结果见图2。

图2 海南省高校教师了解课程思政建设途径

从图2可以看出海南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环境建设和资源投入比较到位,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支持,但是课程思政评价方面明显不足,仅有16%的教师表示高校将课程思政纳入评价体系。评价是指挥棒,会直接影响教师做什么和怎么做。高校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评价制度对课程思政建设持续发展非常重要。访谈中,教务处长A表示“课程思政评价工作目前没有纳入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我们学校有专门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平台,后续会考虑把课程思政评价纳入平台”。

2.3 课程思政实施情况

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落脚点在于课堂教学。教师对课程蕴涵的思政元素要进行深入的挖掘,将思政元素自然、和谐的融入课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状态,带领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塑造良好的品格,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意识是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对课程内容思政元素的挖掘是否到位,是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是否采用合适的方式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是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关键;因此,课程思政实施情况调研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开展:教师融入课程思政的意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状况和课程思政融入方式现状。

2.3.1 教师融入课程思政的意识状态

通过调查发现(见图3),60.1%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经常有意识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但是 “偶尔”和“几乎没有”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师也占到了将近四成,这表明,课程思政的实施和推进工作还不是很到位。

图3 教师课程思政融入意识调查

此外,在走访过程中,专职教师B表示“学校挺重视课程思政建设的,各项政策、投入比较到位,我自己意识到要在课堂中融入思政要素,但是不太清楚每节课都包含哪些思政要素”、“可能文科课程思政要素比较好挖掘,但是对于理工科挖掘每节课的思政要素有点难度”。专职教师C表示“学校课程思政工作呼声很高,但我觉得难度很大,有的时候不是不想融入,是不知道怎么融入”。

2.3.2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有一些元素是潜藏在课程中的,需要教师立足课程实际、深入挖掘。调查显示(见图4),当前大部分教师课程思政要素的挖掘集中在比较浅的层面,如爱国情怀(92%)、社会责任(85%)、职业道德(81%)、行业精神(74%)等方面。在较深层次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到位,如传统文化(15%)、科学思维(23%)和专业伦理(28%)方面的思政要素挖掘不到位,课程思政要素挖掘程度不够深入。

图4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层次调查

走访中,专职教师D表示“课程思政要素的挖掘很重要,但是由于自身相关知识的缺乏,课程思政要素挖掘的不到位,经常会流于形式”、“比如传统文化这些内容我自己都不太了解,所以根本就没办法挖掘”。督导组教师E表示“课程思政要素的挖掘感觉停留在表面,如给学生讲文化自信,学生根本不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而教师在这方面知识储备又不足,谈何文化自信?相关内容就显得空洞”。

2.3.3 课程思政融入方式

调查中发现(见图5),学生对课程思政融入方式问题反应明显,学生反馈课程思政融入方式“比较单一”、“生搬硬套”,可以看出课程思政在课堂落实中存在问题。融入方式存在问题,反映出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到位,也反映出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内涵的认知存在偏差。在访谈中,学生F表示“课堂中讲到思政方面的问题,老师一般流于说教,不足以引发我们的共情或者共鸣”。学生G表示“没有实践环节可以践行课程思政,这样可能很快就忘记了,不能留下深刻印象”。

图5 学生对课程思政融入方式情况的反馈

2.4 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成效如何,可以从学生对课程思政融入程度、效果的感受和课程思政内容对学生的影响两方面进行考量。

2.4.1 课程思政融入程度

如图6所示,问卷调查中“您认为教师结合课程内容融入思政元素的程度和效果怎样?”51%的大学生表示融入程度高、效果明显;39%的学生觉得融入程度一般、效果一般;8%的学生认为融入程度不高,效果差。可以看出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有47%的学生对课程思政建设反馈不好,表明课堂教学中对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与学生的预期有一定差距。

图6 学生对课程思政融入程度、效果的反馈

2.4.2 学生对课程思政影响的反馈

问卷调查中“高校教师在课程中讲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会对您产生哪些影响?(多选)”调查结果见图7。82%的大学生认为“更加坚定对党和国家的信心,社会责任感增强”;74%的大学生认为“加深了对本专业的认知,提升职业素养”;42%大学生认为“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树立了文化自信;32%的大学生认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改变”;28%的大学生觉得“个人素养和精神境界得到提升”。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图7 学生对课程思政影响的反馈

走访中,专职辅导员H表示“课程思政建设开展以来,觉得学生的思想工作压力减轻了,之前是学管队伍主要负责学生思想工作,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正朝着全员育人的方向前进。”

2.5 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此次调查,可以发现海南省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二是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能力有待提升;三是课程思政融入方式有待改善。因此要正视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以客观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协同优化、调整不足,提升课程思政建设。

3 课程思政建设提升路径

3.1 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体制机制建设是课程思政工作的重要保障,要想持续、高质量的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体制机制建设必不可少。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建立课程思政领导机制。海南省高校课程思政领导机制建设不够完善。高校党委需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委员会,明确职责,统筹协调,稳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委员会承担建设主体职责,结合学校的特点,联合各部门职工,出台可实施性、建设性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并将具体工作内容逐条细化、责任到人、落实到位。二是建立相关保障机制。首先,以课程思政建设专项制度建设为切入点,围绕此类工作进行全面设计,加强、规范课程思政实施力度,强化课程思政监管力度;搭建课程思政建设平台,定期举行成果经验交流会,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其次,搭建共建、共育、共享的各种网络平台,为各类课程教学提供多途径的交流机会,保证教师间、师生间无障碍互动。再次,构建课程思政资源库。全国部分高校已经走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前列,收集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构建教学资源库,供教师交流学习。另外,借助学习强国、人民日报等平台收集整理资源,建设课程思政文化资源库,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源泉。

3.2 建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长效发展和持续优化。海南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注入源动力,以增加其内生动力源泉。首先,建立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建立要涵盖院系、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院系评价层面注重职责划分明确与否、落实相关政策情况、课程思政建设计划、阶段报告和成果展示等方面。教师评价方面注意教师思政理论水平、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融入能力、教学方式选择、课堂效果等,采取听评课、学生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学生评价主要考察学生职业道德、文化认同、开拓创新和做人做事等方面,采取课程考核、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综合、全面评价。其次,建立评价反馈激励机制。评价完成后,评选出课程思政建设先锋院系、先进个人或先进集体等,通过学校网站、公众号等渠道进行精神方面的嘉奖。另外,将课程思政评价结果与教师绩效、评优评先或职称等挂钩,也可设立专门的课程思政研究项目,并予以经费配套支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发展。

3.3 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融合能力

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人员是教师,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水平、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和高尚的职业操守才能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素养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环节。首先,强化教师立德树人的理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因此,可以看出,教师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学生的优良品德,教授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各课程教师都要树立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提高立德树人的思想意识,结合学生特点,进行科学引导。教师还要提升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对学生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其次,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能力。教师在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要在有“宽度”的基础上求“深度”,在对教授课程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找到课程与思政要素间的共同性和相关联系。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方向有:一是从课程内容出发,对知识点进行重组、解读并发掘课程思政元素;认真研究课程内容背后的精神实质,找到其哲学基点,深入发掘课程思政元素;二是从真实案例中发掘思政元素,案例包含正面和反面案例,多角度分析,指导学生进行对比、思考,增强器是非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三观。再次,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融合能力。教师需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将课程思政元素恰当的融入课堂。教师可尝试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体验、社会调查和实地调研等多种灵活形式授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猜你喜欢

海南省思政评价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海南省肿瘤医院
是海南省还是海南岛?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海南省农垦设计院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