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基因识别与表达的传统古村落保护与活化更新研究*
——以珠海市会同村为例
2024-01-08许秀娟XUXiujuan
许秀娟 XU Xiujuan
传统古村落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景观基因视角出发,以传统古村落珠海市会同村为例,运用景观基因分析法构建会同村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并进行景观基因特征识别与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景观基因表达视角提出相应保护更新策略,为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文化继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景观基因;保护;活化更新
0 引言
传统古村落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是我国乡村类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农业现代化和旅游化的直接冲击,我国传统古村落逐渐衰败,面临村落“空心化”、传统建筑风貌破坏、传统文化丢失等问题。从2012年至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已连续公布5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加强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2021年9月,我国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2]。在此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如何活化传统村落人居环境,重现传统古村落往昔活力成为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李伯华等[3]运用景观基因分析法分析张谷英村显性物质文化景观基因与隐性非物质文化基因特征,从聚落“双修”视角提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活化方案;王银霞等[4]借助景观基因理论对福建省泉州市土坑村进行分析研究;高璟等[5]借鉴吸收文化地理学3层文化体理论,提出传统村落旅游活化的可持续路径模型。本文以中国传统古村落珠海市会同村为例,借助景观基因识别方法,对会同村景观基因及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并基于景观基因表达提出相应的保护更新策略,对会同村的保护、开发及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也为中国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更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概况
会同村位于珠海市北部,唐家湾镇西南,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因纪念开村始祖莫会同而取名会同村。会同村拥有风貌完整的古建筑群及院落式民居,外形色调一致,呈现规整的“棋盘式”方格网布局,具有广府传统村落特征,彰显近代多元融合的建筑风格,是买办文化的物化缩影(见图1)。2006年,会同古村成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评定为省级传统村落,2020年入选第二届“广东十大美丽乡村”。
1 会同村鸟瞰
1.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景观基因分析法挖掘会同村的基因特征,景观基因学说是刘沛林[6]提出的新理论,主要用于传统村落保护,该理论借鉴生物学基因的研究方法,定量分析传统古村落的文化特征。参考已有研究并基于会同村具体情况,结合景观要素构建会同村景观基因识别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景观基因识别,采取元素提取法、图案提取法、结构提取法、文本提取法、含义提取法等景观基因提取方法,得到会同村的景观基因识别结果,根据不同景观基因类型采取不同提取方法[7-8]。
2 珠海市会同村景观基因识别
2.1 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
作为岭南传统村落的典范与买办文化的见证,会同村既形成“三街八巷”的空间布局,又形成多元融合、独具特色的思想文化,村落景观在产生和演变过程中受地理位置、岭南文化、买办文化、海洋文化等影响。根据会同村景观基因产生及演变特点,将其分为6个方面,其中物质景观基因包括村落环境、民居建筑、主体性建筑3个方面;非物质景观基因包括宗族特征、民俗礼仪、家风信仰3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构建会同村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见图2)。
2 会同村景观基因识别体系及方法
2.2 景观基因识别结果
基于会同村景观基因识别体系,采用景观基因识别方法,结合实地考察、网络搜索、现场访谈等方式获取调研资料,从物质景观基因和非物质景观基因2个维度进行分析,其中主体性建筑选取祠堂(调梅祠、会同祠、莫氏大宗祠)、南北碉楼、栖霞仙馆为识别对象(见图3~7),得到会同村景观基因识别结果(见表1)。根据识别结果发现,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开展,会同村作为市级乡村振兴样板村,不断推进古村落修缮活化及利用,村落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原有调梅祠改造为会同电影小馆,会同祠改造为阅潮书店,莫氏大宗祠改造为会同村史馆,同时将部分民居改造为咖啡屋、美食店、音乐馆。会同村培育“乡村+旅游”的产业新业态,民居外立面及街巷如图8,9所示,同时,与周边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等高校融合发展,初步形成“大学小镇”格局。但仍存部分新建、改建的民居风貌与原有建筑风貌不协调,“三街八巷”空间布局不清晰,村落内基础设施有待改善及非物质景观基因亟需传承和保护等问题。
表1 会同村景观基因识别结果
3 北碉楼
4 南碉楼
5 莫氏大宗祠外部
6 莫氏大宗祠内部
7 栖霞仙馆
8 民居外立面
9 街巷
3 基于景观基因表达的会同村保护更新策略
景观基因视角下传统村落传承和发展重点是保护村落内景观的完整性、原真性和延续性[12]。
3.1 完整性保护更新策略
1)保护村落历史的完整性,应搜集会同村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料,包括图形数据、属性数据等,可通过村落族谱查阅、地方志咨询、当地年长居民访谈等方式获取基础资料,通过实地考察验证其正确性。
2)基于搜集的资料,运用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虚拟现实技术(VR)等建立会同村历史资料数据库,实现会同村历史资料的数字化存储,作为后期修缮、文物保护的依据。
3)保护会同村现存景观的完整性,针对会同村“三街八巷”格局、村落环境、祠堂碉楼等建筑实体应统一进行修缮恢复,尽可能保持与历史资料中整体风貌的一致性,形成较完整的村落整体景观。
3.2 原真性保护更新策略
对会同村景观基因原真性的保护从物质景观基因和非物质景观基因2个方面展开。
1)物质景观基因 ①祠堂、碉楼、特色民居等文物保护单位和典型建筑应按照历史原貌进行修复,修补墙体、屋顶、门、窗、栏杆、浅浮雕、题字等装饰,突出会同村的传统建筑特色与风格;②对现存的民居进行保护、整饬、更新,根据民居个体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整理和修缮措施,如对与整体村落建筑风貌相悖离的新建民居或改建民居应进行整饬,通过外立面改造实现村落整体风貌的协调一致;③重现“三街八巷”原有空间结构,维护“三街八巷”通道断面形式、尺度、走向,对通道断面、院墙、出入口及街道铺地等进行恢复,按照历史资料配置环境小品,最大限度恢复原有空间肌理和建筑风貌。
2)非物质景观基因 可增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室,通过三维场景重建、VR体验等技术还原会同村以往居民生活、劳动、祭祀等真实场景。通过非物质文化还原原始生活状态,完善景观基因保护体系,实现会同村非物质文化基因的数字化留存。
3.3 延续性保护更新策略
传统村落的延续性保护包括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保护及经济发展的可持续保护3个方面。
会同村景观基因延续性保护措施应在保证村民生产和居住前提下,适度发展旅游观光业,将保存较完好的建筑进行活化利用,如开发游客参观和体验项目,加大“会同艺术节”“会同文化节”的宣传力度,打造“会同旅游”“会同文化”“会同艺术”等新名片,通过文创、历史文化、艺术等多维融合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针对非物质景观基因,可合理挖掘非物质景观元素,通过开发设计相应的文创产品、游览体验项目及举办蕴含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等,促进会同村非物质景观基因传承与发展。
4 结语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传统古村落数量不断减少,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随之消失,乡村振兴战略为传统古村落的发展带来机遇。本文从景观基因角度出发,以传统古村落会同村为例,运用景观基因分析法构建会同村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从景观基因完整性、原真性、延续性3个方面提出会同村保护更新策略,推动会同村的景观保护与文化多样性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