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高密度核心区中小学校园设计探索
——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西校区为例

2024-01-08李华艳LIHuayan

城市建筑空间 2023年11期
关键词:西校区附属中学北京师范大学

李华艳 LI Huayan

随着国家教育发展,中小学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发生转变,基础教育对空间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近年来大量地区学位指标需求增长,导致中小学校园增容需求迫切。而一、二线城市核心区用地紧张,校园建设用地严重不足,新校园的设计与建设面临巨大考验。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西校区为例,从文化传承与创新、多层次空间拓展、多功能空间利用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高密度城市环境下适应当下教育模式的高品质校园空间设计。

高密度;核心区;中小学;校园设计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现有校园规模已无法满足不断增加的学位需求,许多学校面临师生体育活动场地及设施严重不足、现有教室数量不能满足教学改革需要、校园内无停车位等问题,城市核心区用地紧张及规划限高要求严重制约学校发展。随着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传统的中小学校园设计模式已不能满足多元化教学需求,中小学校园面临改革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以如何在有限的用地范围内尽可能发掘建筑与场地的可能性,形成紧凑高效的校园空间为议题,对城市高密度核心区中小学校园设计进行探索。

1 项目概况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教育部直属北京师范大学的第一附中,位于北京市核心区,毗邻大栅栏琉璃厂地区,虽为建校有百年历史的名校,但学校占地有限,体育活动场地面积、各学科专业教室数量、停车位数量及图书馆容量均无法满足现阶段校园使用需求。故秉承整合教育资源、集约利用土地的指导思想,对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西校区进行改扩建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西校区与学校本部隔街相映,东侧为低层住宅,南侧为北京第一实验小学,西北侧为规划四合院。规划总用地面积12274.12m2,场地不规整,现有绿化率仅为8.03%,现状及周边情况较为复杂。根据抗震加固鉴定报告,校园南侧保留现状教学楼主体部分,但其与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教学楼之间仅距6m左右,教室相互干扰,因而将其改扩建为学生宿舍。为满足西北侧规划四合院的建设需求,控制西北侧建筑设计高度。同时保留现状国槐、银杏等10棵大型乔木(见图1)。设计不仅要解决场地现状与新建建筑的矛盾,还需满足使用功能的多样性要求。

1 体块生成分析

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26088.66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2210.24m2,地下建筑面积13878.42m2,容积率1.0,建筑限高18m,除普通教室、专业教室、教师及行政人员办公室等基础功能空间外,还包含宿舍、图书阅览区、多功能报告厅、篮球馆、游泳馆、车库。在满足中小学校设计规范及项目规划条件的前提下,设计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采用多级院落空间布局,创造立体化的校园,尽可能拓展绿化面积及室内外活动场所。

2 文化传承与创新

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位于北京市核心区,毗邻大栅栏琉璃厂地区,拥有百年历史,见证了我国教育的发展与变迁,承载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教育理念。老校园作为既有的城市空间要素,是已知城市体验和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要尊重这种由时间产生的痕迹[1]。设计根据场地情况,保留原教学楼主体及场地内国槐、银杏等10棵大型乔木,使其成为构筑空间的一部分,使建筑与环境相互融合,延续场地记忆。

校园内建筑以传统的院落式布局配以青砖立面,为校园增添古朴、庄重的氛围,呼应老城文化特色,表达对原有建筑与周边建筑风貌的尊重(见图2)。建筑内部面向现代化教育理念进行设计,注重创造舒适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场所促进师生交流与合作。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与现代化教育理念结合,使学生在丰富的文化背景和现代化的教育环境中全面发展。

3 多层次空间拓展

在有限的用地条件下,为创造更多室外活动场所,采用多级院落空间布局,包括中心庭院、下沉庭院、屋顶庭院,实现校园外部空间的多层次拓展。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庭院内外交融,“院”成为学生课外活动及“相互授业”交流的场所。

设计将教学楼、体育馆、宿舍楼通过2层屋顶篮球场、2层屋顶慢跑道和首层风雨廊紧密连接,形成扩大的中心庭院(见图3~5)。庭院景观由西侧下沉广场贯穿至地下1层,由东侧室外直跑楼梯延伸至2层(见图6)。在教学楼3层和4层均设置屋顶活动平台。上述空间的介入可促使建筑实体与外部空间相互渗透,同时有利于其主要使用者——学生在课间更自由地活动[2]。多级院落设置形成首层共享空间及各层室外活动场所,创造立体化的校园空间。

3 中学宿舍楼

4 屋顶跑道

5 中心庭院

6 下沉广场

建筑内部将教学空间、阅读空间、办公空间、展览空间、交通空间及休闲娱乐空间整合,满足学生学习、交往需求,打破原本分散、单一的模式,形成紧凑、利用率高的校园空间。因用地紧张,受规划容积率的限制,将图书阅览区、多功能报告厅、篮球馆、游泳馆、车库等对采光要求不高的功能空间设置在地下。其中篮球馆与游泳馆设置在场地西侧体育馆内,篮球馆位于地下1层,与首层形成通高空间,东西两侧的高侧窗很好地解决了馆内自然采光通风问题(见图7)。体育馆东侧设置下沉庭院,为地下2层的游泳馆营造良好的微环境,可改善地下空间品质,带来更加丰富的视觉感受(见图8,9)。开放式阅览区设于教学楼地下1层,与首层空间通高,自然光线的引入为学生带来良好的读书体验,内设各式各样的开放式书架,使“书”随处可见,学生可随时随地与“书”对话(见图10)。

7 体育馆

8 下沉庭院

9 游泳馆

10 图书阅览区

4 多功能空间利用

城市高密度核心区校园内公共教育空间需考虑空间的多功能、多元化使用。设计适当加宽教室外走廊,结合侧墙设置学生储物空间,并局部放大走廊,形成开放式学习交流空间与展览空间节点,为学生提供教学、阅读、交流、游戏场所,摆脱以往常规的长条状形态,具有多变性,赋予空间多重性格[3]。伴随走廊的展开,交流讨论区、开放式答疑区、思维匣子、思维广场融入教学楼与宿舍楼,使生活和学习空间复合式地融通在一起,为以教学为中心、课内外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提供空间载体(见图11)。

11 思维广场

当前,核心教学空间的设计趋势从“封闭式”逐步向“开放式”转换,打破传统的封闭式墙体,使空间实现多重定义和角色转变,以多功能公共空间的附加值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乐趣,从而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西校区利用灵活可变的设计,实现不同教室组合成的教学单元可分可合。体育馆兼具礼堂、演出、多功能活动功能。多功能报告厅内采用电动伸缩座椅,既可满足演出汇报需求,又可作为集会活动场地(见图12)。在有限的空间内,各功能用房做到多功能灵活使用,极大提高空间利用率,为空间集约化的城市高密度核心区中小学校园创造更多可能。

12 黑匣子剧场

5 结语

城市高密度核心区中小学校园设计需协调使用需求、紧张用地及既有法规之间的关系,无论在规划层面,还是在建筑空间设计层面,均给设计师带来诸多挑战。在各种约束条件下,文化传承与创新、多层次空间拓展、多功能空间利用可为学生提供更多室内外活动空间,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提供良好的空间载体。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西校区的设计适应老城区城市风貌,回应场地特点,校园中不同形态与尺度的院落空间是古都文化特征的提取与植入,集约、高效的布局为师生多层次的交往提供丰富底景,为师生多元化的学习生活提供便利条件。校区建成后,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学用房严重不足的问题,大大提升了学校的教学环境。

猜你喜欢

西校区附属中学北京师范大学
去上学
我的妈妈像什么
北京师范大学长春附属学校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宿迁分校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葛建全
你还好吗?
只是个传说
意料之外
Moliere’s Sublimation of the Three U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