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程思政中培养医师职业素养
——以临床本科专业“预防医学”教学为例
2024-01-08魏小庆
魏小庆
(攀枝花学院 基础医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1994年,美国内科医学委员会首次对医学职业素养的内涵做出定义[1],此后不断有各国医学协会和学者丰富其定义。2005年,中国医师协会正式宣布加入推行“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活动[2],国内学者也逐渐开始重视医师职业素养的内涵研究,并基本形成共识,认为医师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人文素养、职业技能、沟通、工作态度和信息素养等,其评价指标可以总结为道德、人文、沟通、技能、工作态度、心理和信息能力等几个方面[3]。基于国内学者的认识,国内各高校开始探索如何培育医学生的职业素养[4-5]。攀枝花学院也从2015年开始开设了“医师职业社会学”“医师职业沟通素养”“医师职业伦理素养”“医师职业心理素养”“医师职业法律素养”等五门课程,分别从医患角色认知、医患沟通、职业伦理要求、患者心理特点和法律维权等方面,采取理论讲授、专题讲座和课外实践等形式,有针对性地提升了医学生职业素养。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推动高校学者积极探索在各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要素的途径和开展课程思政的组织形式。就医学教育而言,《纲要》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素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等重点思政内容,天然与医师职业素养相契合。如何将医师职业素养培养与课程思政要求有机结合,理应成为医学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尝试总结国内学者和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在临床医学本科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思政中培养医师职业素养的教学设计,以期能为此类课题研究提供参考。
一、课程思政的一般原则
(一)基于“大思政课”的教育理念
有学者提出课程思政应基于“大思政课”的教育理念,即对受教育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国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正能量教育[6]。笔者认为“大”字还应涵盖以下几点:一是教育者的群体“大”,专业课教师要与辅导员发挥各自的作用,建立协同育人机制[7],专业课教师还要与思政课教师建立交流、协作机制;二是教育形式的类型“大”,要有理论课上挖掘出的思政元素教育,也要有课内外实践、课程相关“双创”活动中各种优秀素养的沉浸式体验教育[8],还要有师生在课堂内外的正能量言行渗透式教育;三是教育内容的范围“大”,既要开展传统道德修养、家国情怀教育,也要开展人文素养、职业素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所有这些课程思政相关的,能实现潜移默化育人目的的活动,都应算作“大思政课”范畴,也属于“三全育人”范畴,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9]。
(二)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本身特点
课程思政最大的特点是要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开展,通过接触本专业前辈的相关事迹,在教学案例中理解背后隐藏的道德标准,在实践教学中体会科研精神,从而实现潜移默化的精神品质塑造。这样的思政方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采取的公开宣扬道德品质的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它必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课程本身的培养目标设置课程思政目标,根据课程思政目标挖掘合理的课程相关教学素材,通过优化教学方法[10],实现情感交流式的、润物无声的思政效果[11]。按照教育部《纲要》的要求,对医学类专业,课程思政要着重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引导学生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高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12]。教师应基于这个总体医学人才思政培养目标,再结合具体课程特点设计思政教学。
(三)基于效果评价
及时开展课程思政效果评价,是不断提高思政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课程思政的目的是要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培养其家国情怀、人文素养、职业素养,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其人才培养的效果评价应该基于对学生在不同场景下的言行评价。这也意味着,多维度、多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应该是课程思政效果评价的基本框架要求[12]。多维度,可以是在专业考试题中融入思政元素测量,可以是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对融入思政元素后的课程认知、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方面的评价[13-14],可以是通过对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的讨论情况进行分析,得出思政教育效果评价[15],可以是教师基于自己观察到的学生在学习兴趣、科技创新与数字意识、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方面的提高情况进行评价[16];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针对上述思政目标的实现情况或改善情况的评价等。这也就意味着,对思政效果评价的主体也应该是多元的,可以是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师、辅导员、学生,也可以是见习或实习期间的带教老师、服务对象等,可以视课程特点而定。
二、临床本科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思政的基本目标
临床本科专业的“预防医学”课程思政目标,是要使学生能运用现代预防医学观点和思维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临床工作中的各种与健康相关的问题。通过人体健康与环境关系相关学习,学生可以深刻理解疾病和健康问题的多因多果特点,深刻感受“预防为主”工作方针对“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意义,自觉将健康教育、心理指导、社会支持等综合防治手段运用于临床诊治过程。通过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相关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关注病患群体健康问题和主动探究医学未知领域的意识,同时培养医学生在执业和医学研究过程中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行为准则。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挖掘教材知识点背后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也要积极在典型案例、补充材料、课后作业中适时引入思政元素,还要在课堂内外的实践过程中强化学生对思政目标的理解。
三、“预防医学”课程思政中培养医师职业素养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大纲对课程思政目标的调整补充
按照临床本科专业“预防医学”的课程特点和既有人才培养目标,通常其课程思政目标包括:促使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自觉贯彻新的健康观和医学模式,具有临床预防思维;主动关注群体性健康问题的防控等。按照医师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求,还应将职业道德、工作态度、人文素养、信息素养、沟通意识和技能等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加入前述思政目标中,恰当地贯彻到相关章节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并显化于课程的综合考核成绩中,从而完善人才培养工作。
(二)师资力量的准备
“预防医学”教学团队应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思政培训和交流活动,不断增强课程思政意识和技巧。近年来,攀枝花学院“预防医学”教学团队每年都会参加至少2次校内外课程思政培训会和1次课程思政设计比赛,并通过组织教研室集体备课和跨学科交流等活动,探讨在临床本科专业“预防医学”教学中融入各类医师职业素养的教学设计和考核方案,并将成熟、有效的思政案例设计纳入不同的课程思政案例库。
(三)主要章节思政教学设计举例
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效果和其他研究者的经验,列举如下几个在临床本科专业“预防医学”教学中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医师职业素养的教学设计案例,供同行参考指正。
《绪论》部分通过阐述预防医学的相关概念、基本策略,引导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理解预防医学思维对其职业生涯的重要意义。思政目标是培养医学生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而奋斗的民族信念、责任担当以及关注群体健康、整体健康的大爱精神、人文素养。为此,本章节需要要求学生围绕多个主题开展课前预习和资料查阅,课堂上展开讨论或成果汇报,从而实现对学生相关思想精神的塑造,即使学生深刻理解“健康中国”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健康”的现代含义和一般表现、临床开展“三级预防”的意义以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对临床医学的要求。在对这些主题的深入思考中,临床专业学生会深入领会贯彻预防医学思维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感受到自己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责任担当,能够以更宽阔的视野看待健康问题、定义自己的职业角色。
在《营养学》章节讲述蛋白质的作用时,课前安排学生观看《中国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相关视频报道,并要求学生在进一步查阅文献后,在课上阐述自己对《人民日报》评论此研究成果“战略意义重大”的理解。通过从不同角度阐述高效合成饲料蛋白质的战略意义,能够促进学生理解蛋白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生理意义,熟悉人体摄入蛋白质的各种主要食物来源,从而理解由一氧化碳合成饲料蛋白质对我国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并自然而然产生深刻的民族自豪感,萌发开展医学科研的兴趣。由此实现对学生家国情怀的思政教育和追求卓越的职业素养教育。
在《环境卫生学》章节,要求学生分组提前查阅并在课堂汇报“水俣病”“痛痛病”“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等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对人群健康、社会生活造成的危害,讨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含义和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促进学生深刻理解保护环境对预防疾病、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性,意识到疾病防控需要社会各部门共同合作,理解“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含义,从而自觉参与到公共卫生工作中,完善对医生职业角色的认识。同时,在讨论中强化了学生关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家国情怀和对党的无比信任、爱戴之情。
在《职业卫生学》章节,课前要求学生完成社会调查或文献查阅:(1)调查自己认识的人中是否存在职业病或与工作有关疾病,是否发生过职业性外伤,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后果有哪些,思考职业性损害“防”和“治”的关系。(2)查阅近年来各地发生过的重大职业性损害事件,思考经验教训。课上根据学生完成的质量,指定部分学生报告调查、查阅结果,并介绍两起典型尘肺病案例,较全面地体现尘肺病形成的原因、发病特点、病人类型、疾病负担,以及对病人生命质量的严重损害。课后,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尘肺病防治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参与在线讨论:为什么说尘肺病是最严重的一种职业病?通过以上教学设计,让学生充分认识尘肺病的严重危害,唤起学生对患者的高度同情,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同时,深刻理解“三早预防”对各类严重疾病的重要临床意义,在采集病史时要全面关注患者存在的各类健康危险因素,既有助于病情的准确诊断,也有利于制订综合性的临床干预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增强健康教育意识,使学生愿意主动与患者进行更多的沟通交流,改进患者就医行为;关注专业领域的研究进展,不断改善病人生命质量,理解“关注病人胜于关注疾病”的全面含义。以上教学设计,可以较全面地培养医师职业精神。
在《临床预防服务》章节中,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就医或陪医经历,描述感受到的临床预防服务与自己期望值间的差距,反思临床医生的工作职责,思考我国现有医疗卫生服务在应对井喷式的慢性病及其防控上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明显的原因。再结合典型案例对“以健康为中心、预防重于治疗、防治结合”理念[17]开展讨论,深入理解在当前疾病谱、死因谱背景下,防治结合策略对改善临床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完整理解追求卓越的职业素养。
提高医学生的医师职业素养是用人单位和患者对医学教育的重要期盼,将其融入课程思政成为必然要求。为此,教师要在充分把握课程思政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医师职业素养培养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