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及实施路径

2024-01-08马妙蓉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50期
关键词:劳动标准素养

丁 洁,马 涛,马妙蓉

(湖南文理学院 a.音乐舞蹈学院;b.国际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为了进一步检验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实施效果,许多高校都采用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将其作为评估的重要依据和标准。评估成果能够为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和指导,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当前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完善,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对于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反馈促进作用,高校大学生自身的劳动素养水平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充分发挥评价体系对于提高劳动素养水平的激励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的核心概念

从目前学术界在劳动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来看,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对劳动素养及劳动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必须积极承担人才培养的工作和使命,让受教育者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具备相关素质和能力。大学生劳动素养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意识、知识、能力、习惯、精神、品质等,目前所采用的劳动素养评价标准主要是基于表征评价的学生对象,在劳动实践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各方面特性,以及相互联系的多项指标所构成的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为使劳动素养评价标准能够充分反映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表现情况,在设计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的过程中要包含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精神以及劳动行为,同时也要体现时代特征,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以使这种系统化的评价体系能够充分发挥对劳动教育的激励作用[1]。

二、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建构原则

从培养性质和办学模式的角度来看,高校与职业院校以及其他性质的学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要求和目标不同。从高校内部来看,不同年级和专业之间,对于大学生劳动素养的要求,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设计和贯彻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的过程中,必须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及大学生群体特征,把握好科学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和时代性的原则,才有利于适应当前的学情和校风,充分发挥对人才培养工作的促进作用。

(一)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原则,就是指高校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能够具备一定的针对性,是评价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依据。因此,需要充分结合大学生自身的专业特征以及成长特性,涉及的内容以及标准应当体现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实际状况。在评价的过程中,也应引入最为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才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劳动素养实现长远发展[2]。首先,要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主管部门所发布的相关教育政策和文件规定的要求下设计具体的评价模式,时刻紧跟国家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向。其次,开展劳动教育所形成的劳动素养,要与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相契合。最后,劳动教育的开展效果,要尽可能地贴近预期目标,使大学生能够在接受教育之后增强劳动意识和能力。

(二)层次性原则

所谓层次性原则,主要是指高校要立足于当前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心理和身体发展的规律特征,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推进劳动教育事业顺利开展。不同专业及不同阶段的学生应该贯彻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高校要注重把握大学生的专业特性,将专业学习和实践与劳动素养评价工作充分结合,为人才培育提供有力的指导;要注重把握大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并注重加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尽可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进行结合,从而实现量变向质变转变的目标,并记录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成长变化动态,以便得到更加有效的教学反馈。

(三)可操作性原则

所谓可操作性原则,主要是指在贯彻和实施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的过程中,要结合高校现有的教学条件,便于劳动教育者能够顺利地操作和实施,以有效推进教育工作。在信息化教育手段的支持下,劳动素养评价指标的建立能够通过大数据技术变得更加完善,所采取的措施也应该更加清晰和准确,以充分发挥评价机制在劳动教育和专业学习实践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同时,劳动教育者能够更加容易获得和追踪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变化趋势,并将其作为教学改革的依据,推动劳动素养评价工作更具有推广性价值。

(四)时代性原则

所谓时代性原则,主要是指劳动教育最终实施的效果应当与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需求相适应,让接受教育的人员能够通过生产力活动具备相应的劳动素养。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校教育事业的支持,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劳动人员,因此,应当充分发挥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的导向作用,突出时代特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同时也要呈现动态变化的特征,才能够紧跟时代变化的趋势,根据生产力发展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进而促进我国劳动教育更加完善和高效。

三、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的制定

高校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和指标必须与实际状况相结合,因此在建构的过程中,既要基于大量的文献梳理分析、调查问卷、深度访谈,也要贯彻国家发布的一系列劳动教育文件要求。根据新时代劳动素养内涵,从以下五个维度设计高校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

(一)树立劳动认知

劳动意识主要反映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态度、认知以及价值取向,直接决定并影响了学生今后的劳动实践成果和表现。因此,要对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劳动观念,并通过具体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相关的重要论述和讲话精神,进而掌握马克思主义劳动立场、观点及方法,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观念。

(二)储备劳动知识

劳动知识主要是指学生经过系统化的学习所掌握的劳动法律以及权益相关的知识。这些基础知识能够指导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和缺点,通过勤奋的劳动实践,不断发展自己实现个人成长和完善,同时有利于学生在今后劳动和就业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国家劳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储备大量的劳动知识,更有利于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创业政策,运用法律的手段为自己维权。

(三)培养劳动能力

在储备一定的劳动实践知识之后,学生就能够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从而在社会中实现独立生存和发展。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高素质群体的创新和创造能力,让学生除了具备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之外,也能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培养科学和创新思维,具备善于观察分析以及总结的能力,从自己的劳动体验过程中,形成创新物化能力,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四)塑造劳动情感

劳动教育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并将其作为约束行为的规范与准则,更有利于学生日常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自觉主动参与劳动实践。劳动情感还表现为学生能够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以劳动为光荣,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能够形成吃苦耐劳的品质,提高社会责任感,对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都能够保持高要求、高标准。

(五)铸造劳动精神

伟大的劳动精神,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导向及激励作用。学生要通过对劳动精神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了解劳动精神历史发展的脉络,从而形成有关劳动精神的现实逻辑,将劳动英模人物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自觉性,积极主动弘扬和传播劳动精神,将其外化于自己的行为举止,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四、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的运用策略

劳动素养是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劳动素养评价标准开展劳动教育工作,有利于贯彻我国人才培养要求,因此,高校要注重评估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所获得的成果,确保劳动教育能够推动劳动文化环境的构建,促进我国劳动文化和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同时,也要注重采用先进的技术建立更加完善的评价模式和体系,并积极贯彻评价指标,具体运用策略如下。

(一)将劳动素养评价标准运用到日常劳动素养考核中

要想培养大学生高水平的劳动素养,就要推动大学生将这种劳动精神和习惯进行日常化及生活化,外化为大学生的行为举止,才能够充分彰显劳动教育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对此,劳动素养评价工作应该与大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和生活实践进行有机结合。首先,应当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大学生的劳动情况进行考核和记录,可以更加方便地追踪大学生的行为轨迹以及劳动情况,更有利于提高劳动素养评价标准运用的效率和可操作性,使之全面渗透于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对大学生日常劳动素养的及时性评价和考核,有利于教育者形成完善的成长动态档案,及时发现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将其作为有效的教育反馈来调整教育手段和方法,使劳动教育实施的效果能够契合劳动教育目标。对于高校来说,要时刻将劳动素养评价工作结果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评估大学生日常劳动表现情况以及劳动情感、精神和认知程度,从而更加准确地定位和把关劳动教育实施过程。

(二)将劳动素养评价标准运用到典型示范教育中

大学生群体生活在信息流中,知识接受和吸收能力较强,总体思维较为活跃,但是价值观依然处于发展过程之中,离不开教育者的引导和督促。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正确把握大学生群体的成长规律和特征。在评优评先工作中,可以将劳动素养评价成果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激励大学生群体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增强劳动意识和自觉性。劳动教育中表现突出的一些先进个人和集体,能够作为劳动教育工作开展的榜样,发挥榜样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带动更多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建立激励制度对于劳动教育的开展十分必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充分挖掘劳动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先进分子和做法,将这些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更有利于发挥激励和指挥的作用。同时,高校要加强对这些先进分子和做法的宣传力度,借助新媒体优势进行大力的推广和宣传,有利于营造活跃的劳动教育氛围,也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劳动教育专家学者开展劳动教育,宣讲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劳动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3]。

(三)将劳动素养评价标准运用到毕业评价中

传统的高校大学生毕业评价工作主要以学生的就业动态和去向作为评估标准,集中于对学生智力的考核,但在此过程中,常常忽略了劳动对于人才培养的价值和意义。采用劳动素养评价体系能够充分体现劳动教育对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作用,将其运用在大学生毕业评价工作中,能够推动大学生更加重视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将更多的精力投入自身劳动素养培养工作中。高校可以将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的相关内容纳入必修科目之中,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教育实践,并指导学生在大学阶段按要求完成必修课程,将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的成果,作为学生毕业的重要条件和标准,以这种直观的评价过程激励大学生,使学生从根本上重视劳动教育的开展,在毕业之前达到一定可量化的标准要求,积极参加劳动教育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具备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与学生今后就业存在紧密的联系,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就业环境的适应能力,将劳动评价体系运用到毕业评价工作中,更有利于推动劳动教育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四)采用日常表现和学段综合评价交叉方式

在开展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工作过程中,要结合学情交叉采用日常表现评价和学段综合评价两种方式。首先,应从学校大数据平台所记录的有关学生劳动成长动态的档案手册中,调取相应的数据信息,并结合评价手册的要求,对这些量化数据进行综合的评价,以保证所得结果更加客观和科学,有利于学校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劳动状况。在贯彻劳动思想评价标准的过程中,要注重遵循不同阶段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人才培训目标的原则,将各学段的目标和内容有机衔接,充分发挥教师和先进分子的示范作用。作为教师自身,也应该积极参与劳动素养的评价工作,将其纳入绩效考评体系当中,为学生做好亲身示范,引起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各单位机构也应该将职工劳动素养纳入绩效考评体系中,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评价体系标准单一的问题,在学校营造良好的劳动文化氛围,促进学生能够积极传承和发扬劳动文化及劳动精神。除此之外,应大力采用先进的人工智能和仿真技术,建立完善的情境化模式。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使学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和劳动精神,在今后就业过程中更好地适应环境。由于不同阶段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学校要明确不同阶段劳动素养培养工作的内涵,合理设计劳动教育内容与评价标准,积极将劳动素养评价标准运用在日常劳动素养考核、典型示范教育及毕业评价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交叉评估的方式,充分发挥对大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的激励作用。

猜你喜欢

劳动标准素养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热爱劳动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