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现状及对策建议
——以西安工程大学为例

2024-01-08马贵梅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50期
关键词:实操人力资源管理

马 冰,马贵梅

(西安工程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各行各业的转型调整。核心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使得作为“伯乐”的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在社会和企业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数字化背景下企业管理和控制日益复杂,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开展工作所需的素质和能力也发生了改变[1]。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如何面临挑战、把握机遇,加强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成为现阶段亟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西安工程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设立于2000年,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为社会培养了若干专业人才,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但是,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对任职者提出了更加专业和复合的要求,这就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需要关注本科生培养现状、改进人才培养过程,尽可能契合新时代企业的实际需要。基于此,本文在对西安工程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发现了现阶段本科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期望能够为数字化背景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现状

本文基于问卷调查分析西安工程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现状。通过李克特五点量表让学生对数字化背景下企业招聘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非常看重的四个维度20项能力要素进行自我评价,其中,1~5分分别表示“很差”“比较差”“一般”“比较好”“很好”。此外,还调查了学生在日常学习方面的实际情况和主观感受。考虑到该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课程学习主要集中在大三和大四阶段,因此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18级和2019级的所有学生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12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09份,回收率为90.83%。

(一)学生个人能力自评状况

利用SPSS软件计算能力要素及能力维度得分均值,发现:四个维度中个性特质(3.88)得分最高,持续发展能力(3.72)次之,而专业能力(3.45)和相关支持技能(3.41)得分偏低,均低于3.50。可见,西安工程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对于自身抽象的持续发展能力和个性特质具有较高的认可度,而在专业能力和相关支持技能这些具体能力认可方面,评价稍显不足。就四个维度下的20项要素而言,责任心(4.03)要素得分最高,其他多数要素得分也在3.50以上,但是业务实操能力(3.29)还有待提升,英语应用(3.09)和文本写作能力(3.35)仍需要针对性学习和训练。

此外,根据能力要素各等级人数分布可见,业务实操能力、英语应用能力、文本写作能力三项得分均值较低的要素都存在10人以上“很差”和“比较差”的情况;办公软件操作技能、数据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及抗压性四项要素也都存在5人以上“很差”和“比较差”的情况。上述7项能力要素恰好是数字化背景下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关注和重视的重要方面。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企业在吸引和激励人才方面竞争激烈,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熟练的实践技能[2];当然英语应用和文本写作能力也是其开展工作的重要支撑。另外,熟练的办公软件操作技能能够直接提高工作效率,快速应对外界变化;精准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帮助企业快速、恰当地运用大数据资源,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3];创新能力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能力;抗压性是市场高效运转中对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质要求。

(二)学生学习状况评价

学生学习状况评价包括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学习结果四个方面。就学习状态而言,97.25%的学生对于专业学习都有明确的目标,约三分之一的学生仍需要进行学习态度方面的积极引导。对学习过程的调查发现,93.58%的学生能经常做到保质保量完成作业任务,但是只有59.63%的学生会经常或较多进行课前预习,自评课堂参与度非常高或较高的学生仅占四成,这表明学生课前预习及课堂参与程度还有待加强和提升。

在课堂教学方式上,56.88%的学生偏好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思考为辅,36.7%的学生偏好学生思考为主、教师讲授为辅,这表明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因课而异”灵活开展教学活动。在学习任务完成方面,47.71%的学生更愿意以个人为单位独立完成任务,但是84.40%的学生在面临团队学习方式时往往也会积极表现。在企业实习等校外实践、沙盘模拟等校内实践上表现很积极或比较积极的学生分别占85.32%和56.88%,表明学生更愿意走出校园、参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实操,校内实践的内容及方式在满足学生需求方面仍有待改进。

就学习结果而言,73.39%的学生认为自身学习效果非常好或较好,60.55%的学生认为自身能力能很好或较好地匹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能力需求,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在接受专业培养过程中获得了能力积累,对自身充满自信。在提及目前就业满意度或未来就业情况预期上,34.87%的学生表示很满意或较满意,58.72%的学生表示一般,表明就业情况不及学生预期,如何更好地满足数字化背景时代对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的能力要求,成为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能力结构不协调,具体能力自评不佳

能力自评结果显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抽象性能力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具有诸如责任心、吃苦耐劳、踏实细心、上进心、乐观开朗等优秀特质和内在素养,且在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计划组织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持续发展能力方面表现较佳。但是,在具体工作技能方面存在短板,亟须改进加强。如专业方面的业务实操能力相对薄弱,在校园与课堂中未得到有效培养,有待提升。再如,英语应用能力、文本写作能力、办公软件操作技能、数据分析能力这四项相关支持技能,仅仅在低年级时期涉及相关课程,后期得不到持续且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改进,以致整体表现不佳。此外,创新能力及抗压性也需受到关注,有效提升。

(二)岗位能力需求不清晰,就业情况不符预期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目标是明确的,对自身岗位能力匹配度也是认可的,但是就业满意或未来就业情况预期却未展现较高的满意度,这可能与其对现实中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能力需求认知模糊有关,导致就业认知与实际不相符。例如,能力自评结果显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业务实操能力、英语应用能力、文本写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相对重要的岗位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导致真正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时存在短板,难以适应岗位需求。再如,相当比例的学生在学习任务的完成方面,相比团队合作更倾向于以个人为单位,而在现实中,团队合作精神在人力资源管理这类职能岗位上必不可少,也深受企业重视。可见,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能力需求不清晰,将会影响就业认知和就业质量。

(三)有效引导学习过程,提升培养质量

学习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学习态度、课前预习、课堂参与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课堂是学生学习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战场和途径,而课堂学习与课前预习、课中参与、课后复习有着紧密联系,教师只有重视各阶段的衔接,精心设计整个过程,以结果或产出为导向培养人才,才能有效提升培养质量。并且,学生习惯于传统教授式课堂,乐于听取和吸收他人的见解和建议,不太擅长深入联想或思考,不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也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此外,学生在实践方面偏好企业实习或参观等校外实践,在沙盘模拟等校内实践方面积极性不高,然而只有校内外实践的协同和互补才能真正地使学生熟练掌握业务实操能力,满足用人单位需要。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改进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课程设计和师资力量,加强学生能力的均衡发展

人才培养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均衡发展,尤其在数字化背景下更要关注业务实操能力和相关支持技能的提升,因此,可以从课程设计和师资力量两方面进行改善[4]。在课程设计方面,一是要强化专业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学习。在数字化背景下,专业课程不仅要在体系设计上注意专业课间的联系,在整体视角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内容的协同学习,而且要在每一模块单独授课时注意专业知识内容的与时俱进、跟进学科前沿动态。二是除了单独的支持类课程学习以外,还需考虑与专业课程学习的协同或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文本写作、办公软件操作、数据分析等支持性能力。在数字化背景下,支持性能力的提升不能只依赖于已有的通用性课程的学习,而要与专业课程学习相结合,如将大数据分析能力嵌套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或者在一些双语课程的学习中提升英语应用能力。在师资力量方面,一是要调整校内师资力量,适当增加业务实操型教师数量,同时鼓励理论研究型教师走向企业,参与企业项目以更多地了解市场,进而提升学生的业务实操能力。二是可适当聘请校外导师,通过校内外相结合的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引导理论知识学习,校外导师培养业务实操能力,有效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另外,校外导师既可以为学生讲授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务,也可以为在校生的实习实践、职业规划与就业提供指导与帮助,有效弥补大学以科研型教师为主的师资力量的不足。

(二)明确学习成果和培养目标,满足社会需求的发展需要

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需要和期望,确立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全过程人才培养体系[5]。适应社会需求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最终的学习成果,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上,因此,应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认知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能力需求的变化,从而自觉地接受系统的教育,追求更准确的人岗匹配。而且,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要树立素质教育理念,除了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以外,培养目标更应该瞄准数字化背景下复合型人才的市场需求。此外,在明确学习成果和培养目标以对接社会需求方面,要意识到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上并非严格的“产出—接受”关系,加强校企合作对企业和高校而言是一项双赢决策,非常有利于高校毕业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同时,让企业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中,不仅能够为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加强人才储备,而且可以增加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与交流,使相对封闭的教学领域得到扩展与翻新,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校企合作可以为自身提供实习平台甚至工作机会,不仅可以增长见识、拓宽视野,更重要的是能够熟悉并掌握数字化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岗位所需的能力要求。

(三)重视在校学习和校内实践,引导学习过程的积极主动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养主要通过在校学习进行,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改进应首先体现在学校与课堂上。强化并改进学校与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其积极主动性。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意味着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能动性,教师只是保证学习过程进行的维护者和解答学生问题的帮助者。课上,应由学生展示思考过程与学习成果,教师更多地作为倾听者;课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探讨问题,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为学生答疑解惑。丰富教学手段意味着要在传统的讲授式方法之外,寻求创新和改变。例如,在总体的教学形式上,可以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合理运用慕课、智慧树、雨课堂等当前国内主流的学习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师生互动[6]。又如,在具体的教学形式上,可以采取情景教学法等更加丰富的教学方法,增强学习乐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就实践环节而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对待校内实践的积极性明显不及校外实践。事实上,校内实践在学生之间团结互助、师生之间交流指导方面更占优势,容错率与趣味性会更高,且学生承担的压力也会更小。此外,高校应该改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的环境及设备,引进科学、先进、便捷的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平台,在实验课的设置频数、考核程度上提高相应比重,提升校内实践对学生的吸引力,以满足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要。

猜你喜欢

实操人力资源管理
石材板材研磨与抛光的准备与实操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为健康中国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特许经营进入实操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