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教养方式导致孩子产生焦虑和抑郁
2024-01-08李新影
李新影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现在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政策层面的高度,多个政府部门出台了多份相关文件。就这个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承担了一些科研层面的任务,我们主要关注的是抑郁、焦虑等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当然,我们也从积极方面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我们采用的技术手段是多样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从生物学入手,探讨脑的发育、基因、激素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环境因素,在做研究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个因素可以很稳定地预测孩子的心理问题,即家庭因素。因此,我分享的几项研究都跟家庭有关。
著名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把环境因素梳理为几个不同层级,但都与孩子个体发展相关。其中,与孩子个体发展最接近的一层叫作小环境因素,包括原生家庭、学校和幼儿园;中间一层是外环境系统,包括邻居、父母的工作单位以及其他亲戚组成的大家庭;最外一层是大环境因素,即教育生态。各个不同层级的环境都对孩子的个体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但其中某些因素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比如说教育生态。对家庭而言,等着大环境发生彻底改变,恐怕自家的孩子会被耽误。因此,围绕家庭环境因素来进行研究,并作出相应的调整是最为直接、见效最快的。
先讲第一个研究探索的故事。2020 年,在疫情非常严重的上半年,学生和家长基本上都居家,暑假过后,疫情有所缓解,很多学校在9月份正常开学。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在开学后的一两个月内,就发生了心理问题,有些还比较严重,那么就需要去调查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了。
我们选择了学校和家庭里两个非常重要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变量,一个是父母的教养方式,调查的是孩子在疫情居家期间,家长是怎么对待孩子的。另外一个是,我们调查了孩子9 月份复学后,在学校里遭到校园霸凌的情况。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模型:如果封控在家时,父母对孩子不好,则导致孩子在学校里面容易受欺负,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不好可以让孩子成为“受气包”,继而受到校园霸凌,最终抑郁。这个假设听起来有点怪,但分析的结果还真是这样。
这项研究结果强调了家长的重要性,如果在家里亲子关系好的话,孩子不太可能出现极端行为,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我们得出的结论可能出乎大家意料,就是,如果家长对孩子不好,孩子会长成一个“受气包”,或者一个“刺头”。无论是“受气包”,还是“刺头”,这样的孩子在学校里很容易被其他孩子排挤,成为校园霸凌的对象。孩子被欺负后,就容易产生各种情绪问题,甚至出现自伤、自杀这样比较严重的问题。
我们还很好奇,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期待会给孩子造成什么问题。根据以往的研究,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报以过高期待,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导致孩子焦虑,甚至抑郁。但因为在家长群体中,对“鸡娃”这事儿存在分歧,有些“佛系”的家长,觉得成绩过得去就行了,最重要的是孩子健康成长,但有些家长觉得还是应该“鸡娃”的,因为现在不好好学习,以后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这一辈子就完了!中国文化中有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在吃点苦,是为了取得好成绩,取得好成绩,是为了以后过得幸福。但真的是这样吗?“鸡娃”能够带来好成绩吗?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在做这项研究的时候,我和我的学生不仅测量了抑郁、焦虑这些心理健康变量,还直接调查了学生的考试成绩。
研究结果让我们略感惊讶:父母的高期待会导致孩子焦虑和抑郁,而当孩子无论是处于焦虑还是抑郁时,他的学习成绩都会降低!
这就回答了家长们的争论:要不要逼孩子把学习成绩提高下呢?根据研究结果,我们认为,不要去逼孩子,因为逼孩子,反倒会使孩子学习成绩降低。
可能有人会说,好多“鸡娃”的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有很高的期待,而且管得挺严的,孩子的成绩确实挺好啊。那大家有没有考虑过另外一种可能性:同一个孩子,如果不去逼他,他的学习成绩可能也挺好的,甚至更好一些?在生活中,是没办法验证这种可能性的,这就需要做研究来比较了。
我们还研究了孩子自己对自己学习成绩的期待,发现自我高期待对学习成绩没有太多的不良影响,这就是自驱力。但是,自我期待过高也会导致焦虑,焦虑也会影响学习成绩。这给父母的提示是,孩子面对巨大的学业压力,本身就已经很焦虑了,家长不要再去增加他的压力,反而应该做“隔火墙”和“减压阀”,要把学校、同伴和社会带来的压力隔绝掉,尽量让孩子在一个比较放松的状态下发展自己。
最后一项研究涉及脑,我们对一些13 岁的孩子进行了追踪。在他们13 岁的时候,调查了他们的父母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到了他们16岁的时候,又进行了追踪调查,并且测了脑成像的数据。结果很有意思,孩子13岁时母亲的不良教养方式,会导致孩子在16 岁的时候,在大脑里发生一些变化。这种变化不是结构上的明显异常,因此在医院里做检查是发现不了。我们用的是功能性脑扫描,发现从大脑的杏仁核到前额叶的一条神经连接的活性发生了变化,导致这些孩子的抑郁水平更高。
根据这项追踪调查结果,我们总结了一句话,“打孩子伤大脑”!骂孩子、过度控制孩子、经常批评贬损也包含在“不良教养方式”中,也会影响大脑的发育,导致孩子未来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很多妈妈可能会问,为什么妈妈责任这么大,难道爸爸就没责任了?我们的确研究了爸爸在这里面的作用,确实没有影响。倒不是说爸爸没有作用,因为爸爸和妈妈的作用方式是不一样的,妈妈的确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更为重要。从先天的生理角度,再到后天的社会角度,孩子对妈妈的依恋的确更多,妈妈做得不合格,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也就更大一些。爸爸当然也很重要,但跟妈妈的作用是不太一样的。爸爸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责任——照顾好妈妈,因为妈妈如果是幸福的,这种幸福会影响到孩子。
最后我建议:全社会共同努力,建立起学校、家庭、社区、医疗机构和媒体的有机联动;努力提高教师群体和家长群体的心理健康素养,帮助这两个群体获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