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写作滋养教育人生
2024-01-08吴维煊
吴维煊
教育写作,表面上看是“写”,实则是对“做与思”的总结、提炼及展望,是思考“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以后怎么做”的“笔端表达”,是拓宽教育视野的重要枢纽,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历练。我的成长经历中,写作对我的滋养是巨大的,确切地说,是写作垫高了我的成长台阶。
1987 年,我的身份由“学生”变成了“中学老师”。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塘市中学是我工作的第一站,任教初二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并担任班主任。初上讲台的我给自己制定的短期职业发展目标是:站稳讲台,做好班主任。有了阶段性专业发展目标,加之浑身使不完的青春活力,我职业生涯的初期基本可用“开局良好”概括。短短3 年时间,我获得过校级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策划的主题班会《迈好青春第一步》被报送到苏州市教育局,并被评为优秀主题班会。
1990 年,我工作调动到江苏北部一所中等师范学校。中学与中等师范学校,由于培养目标不同,在教学方式、学生管理、教育科研等诸多方面都与中学教学有着很大的差别,对我而言意味着一切要重新开始。除了把课上好,我思考最多的是如何通过班级管理及各种社团活动培养学生文理兼修、体艺并进、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能力。
在中等师范学校任教,是“两代师表”同时塑造。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师范毕业生,我必须加强业务研修,必须大幅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有了这一教育生涯发展规划,我开始注意观察教育现象,注意记录教育教学工作的点点滴滴,注意对教育过往进行总结和思考,注意在书中寻求教育问题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我形成了写教育随笔的习惯。需要我反思的大事小情,我都会一一记录在本子上,少则几十字、多则几百字,一本本教育随笔,短期看是在记录自己教育生涯的流水账,长期看是垫高自己成长的一层层台阶。
写教育随笔成为习惯以后,点滴的书面积累让我观察教育的视角也趋向多元,对教育的认识趋向深刻。例如:我不仅仅观察、记录及思考课堂教学及班级管理,还思考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教育合作、学生的终身发展、各项教育政策法规等,思考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提高。
2001 年,我的处女作《班主任如何处理家长的馈赠》登刊,该次发表给我带来极大动力。我开始以“高站位思考、低角度切入”的方式,把有价值的教育案例进行理论上的提炼,对于较难解决的教育问题,自发进行基于自己教育教学需要的小课题研究。面对很多学生不注重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以刷题为主的数学学习方式,我开展《如何构建数学思维“问题链”》的教育实践研究,研究成果以极高的“被引率”彰显其学术价值,也进一步激发我在写作中成长的信心和动力。
2006 年,学校转型,由师范学校转型为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由“培养小学教师”转向“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学校转型初期,我对职业教育的了解基本是空白的,自己后续的教育生涯发展规划向何处去?我茫然了。此时我重新定位自己的教育生涯规划,在把数学课上好的同时,拓展新的学习领域,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加大对行业企业及国家经济发展的研究,加大对适合职业学校各专业发展需求的数学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探讨,在职业教育领域做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的同时,也写出了引发职教人思考的多篇文章。多年来,在写作的道路上,我的成果不仅仅是发表了数百篇研究论文,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写作成果辐射他人、优化学校及区域教育教学实践。
以写促教,在写作中成长的目标导向让自己的教育生涯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愈发符合学生发展需求,让省内外更多教师通过学术成果更深刻地思考教育,在辐射面越来越宽的过程中,引发部分媒体的关注。
二十多年的写作经历告诉我,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只做不写、只思不写,对教书育人的质量一定会造成制约。热爱写作的教师能够发现教育的真问题。真问题在哪里?在教育实践中,在对各种理论成果的学习中,在自己的教育反思中;发现了真问题,自然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把这些过程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一篇篇文章。热爱写作的教师,不会浮躁、不会人云亦云,为了探索教育真谛,他们秉承科学精神,在做、思、写的交织中提升自己、影响学生,既垫高了自己的发展台阶,又把教育带到了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