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县农村供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措施建议
2024-01-08李瑞英
李瑞英
(甘肃省武山县水务局城乡供水服务中心,甘肃 武山 741300)
近年来,武山县实现了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全县自2004年以来修建了55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其中,有千吨万人工程(水厂)有10处、千人工程有35处、千人以下工程有9处、城区供水工程有1处。累计投入资金3.64亿元,铺设供水管线2.86万公里,有效解决了武山县15个乡镇344个行政村1053个自然村9万户40万人的饮水问题,其中,自来水入户83228户,入户率为91.26%,使用集中供水点3935户、小电井4037户,自来水+水窖23950户,供水覆盖率和保证率分别达到了100%和95%以上。
1 武山县农村供水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1 备用水源工程严重不足
全县17个基层供水站仅西南部、滩歌、龙台、四门、南部、温泉、鸳鸯7个供水站建有抗旱水源或备用水源工程,抵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弱,遇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供水保障风险较大。
1.2 2014年以前供水工程管道老化
最早实施的农村饮水工程,大多数工程在山区,当时对山区农村饮水建设方面标准低,因此管材我们统一使用的是PVC管。经过这些年运行,PVC管易老化特点致使水毁事件时有发生,这对群众财产造成一定威胁,而且随着社会发展,群众需求慢慢变高,一定程度加大了解决难度。只能靠大量频繁的维修保障供水,仅2021年农村供水维修资金510万元,平均每年维修资金400多万元。
1.3 运行养护经费不到位
武山县农村供水工程管网覆盖面广、区域大,山区供水人口多,输水管道埋于山沟陡峭之处,很容易出现供水不稳定的问题,全县有将近100处泵站,山区供水工程扬程较大,致使离心泵耗能率高,造成逐年电费增加,仅电费每年高达320多万元。
1.4 管护力量薄弱
全县有管理人员78人员,95%以上为自收自支人员,年龄偏大,平均年龄48.5岁,50岁以上的35人。城乡供水服务中心9人,水质监测中心3人,17个基层供水站共66人,平均每个供水站不到4人,管理62个自然村,且山区2人供水站居多。村级水管员250人,报酬低,每月只有500元,全年工资180多万元。村级水管员未纳入到县级公益性岗位,且报酬低。少数村级水管员思想意识还停留在十多年前,处理纠纷时方法简单粗暴,喜欢命令式强迫群众服从。
1.5 水费收缴难度大
水费收缴虽然从2015年的124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661万元,仍然没有做到全覆盖和应收尽收,收费制度不完善,征收难度较大,智能水表覆盖率仅为44.5%。
2 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措施
2.1 加快推进水源工程的建设和保护
一是实施稳定水源工程建设,按照“十四五”农村饮水安全规划,积极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分批次实施农村供水巩固提升项目,逐年改造更换老旧供水管网,加大蓄水池容量,增加调蓄池数量。二是对现有水源保护,优先利用大中型水库和引调水工程,修建水库作为备用水源。尽快完善当年在建工程并投入使用,增加调蓄能力和供水量,继续完善中央第一批、第二批衔接资金项目和债券资金项目,针对当前旱情暴露出的农村供水设施不足,尽快谋划一批备用水源、调蓄池、备用泵机、管线提升改造等工程,提前做好2023年项目谋划。三是加强水源水质检测,严格按我国制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的有关规定执行。根据国家部门制定的《饮料水源保护区环境污染防治管理规范》《饮料水源保护区划定技术标准》《甘肃地区省水利界定技术标准》等有关法规的需要,确定工程建设供水水源自然保护区覆盖范围和供水工程监管区域,采取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同时不得在工程建设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开展与供水设施监管和水源地环境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等活动,并限制任何环境污染活动。
2.2 补充短板,加强工程建设,确保资金到位
一是以“十四五”农村供水保障规划为把手,实施农村供水工程,武山县“十四五”农村供水保障规划已完成编制,重点解决全县出现问题村庄村级供水管网老化问题。完善供水设施,通过改造、新建、联网、并网等办法,巩固当前工程质量。二是加大农村供水保障资金投入。全县农村供水运行成本每年在900多万元,通过资金和人力保障,进一步夯实运行管理。县发改局、财政局、乡村振兴局、水务局等政府部门要积极争取镇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供水配套建设项目资金,通过吸引社会投资等来共同参与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有效拓宽水利建设投融资渠道。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对标准化示范村部分村级管网进行提升改造,重点对2005年以前人饮解困项目进行改造,推进优质水源置换、配套水厂建设和供水管网延伸覆盖。
2.3 完善运行管护机制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靠实“三个责任”,建立健全“三项制度”。要对“三个责任”“三项制度”及供水服务电话等在官方渠道进行公示,保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运用各方面力量落实村级管护责任和管理人员,明确县乡村户四级管护责任,争取对村级水管员落实公益性岗位,适当提高报酬待遇,调动工作积极性。要以加快水利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四抓一打通”为导向,全面推进水利补短板、强监管和改革创新,着力完善农村供水网络体系。另外针对武山县296个单村工程,我们要因地制宜,将单村分散工程由乡镇或村委会负责运行管理,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稳定运行。二是完善管理体制,要充分建立由县、乡、村联动的供水、管水、用水保障机制。县级层面,水务局要加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后续监管,特别是针对管道老化、水毁工程等方面要及时维修,实施稳定的水源工程建设,及时更新农村供水规模化建设。统筹考虑制约农村供水的各种要素,通过实施提升改造项目系统治理;乡镇级层面,要结合河湖长制的指引,强化管水监管职责,有效推动乡村治理,把供水监管纳入乡村治理的一部分;村级层面,要落实村级公共设施共享监管责任,创新管理机制,制定村规民约,教育引导群众用水必须管水,形成供水、管水、用水的良好保障服务机制。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根据工作需要,通过人才引进或者单位调入的办法,为武山农村供水注入新鲜的“血液”,优化村级水管员年龄,提高村级水管员工资。将山区和川区村庄进行搭配分别承包给水管员,对每年任务完成较好的村级水管员进行奖励制度,对完成任务差的水管员进行更换。
2.4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设立紧急抢修、应急供水、水质检测、后勤保障等应急队伍,确保能迅速有效处置各类供水突发事件。同时要对影响农户安全饮水的各种问题进行自查,全面进行由源头到龙头的排摸工作,对基层供水站点水源状况、净化消毒设施运转状况、水质监测情况与水质合格状况、输配管线基础建设、村级管线与附属设备、管护长效机制、紧急响应状况等进行以“过筛子”的方式,认真进行排查整顿,对出现的问题立行立改,分类研究原因,建立问题工作台账,确定整治责任,限时完成整治,确保全县农村供水安全稳定。要随时随地密切关注农村五保户、低保户、残疾家庭户、留守老人、孤寡老人等特殊家庭,确保农村特殊家庭户内生活用水正常。对基层供水站职工及村级水管员每年进行培训,保证手机24小时畅通,努力提升“最后一公里”服务水平。
2.5 加大水费收缴力度
加快智能水表更换步伐,严格执行县发改局对全县水价批复,全面实行计量收费,山区同价。利用微信公众号、代收点、智能水表等方式,推行便捷方式收费。水费要监督单位合理规范使用,随时管网公开公示水费收支情况,接受群众和各级部门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