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鹅副黏病毒病的诊断和防治

2024-01-08张志遥

新农业 2023年12期
关键词:病鹅特征性鹅群

张志遥

(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0)

随着养鹅业逐渐发展,鹅的各类疾病也开始流行,经常导致大批鹅死亡。鹅副黏病毒病是由鹅感染副黏病毒所引起的、一种以消化道病变为特征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雏鹅死亡率可达90%以上,导致养殖户经济顺损失严重,影响养鹅业发展。现将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鉴别诊断和预治措施做一概述,希望为养殖户带来一定参考。

1 流行特点

1.1 病原

鹅副黏病毒呈多形性,以球形居多,大小不均,直径平均为120纳米,表面有纤突和囊膜。该病毒抵抗力较弱,如阳光、腐烂发酵、干燥以及室温以上温度都可将其杀死,常用消毒剂数分钟内可灭活。但该病毒可以长时间存活在阴暗、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在土壤中可生存1个月,在冻结的尿液和绒毛中可存活一年。

1.2 易感动物

各品种、日龄的鹅都可感染,日龄越小的鹅抵抗力越低,发病率越高,死亡率也高,雏鹅在发病后几乎都会死亡。鸡也易感该病毒,该病毒可凝集鸡红细胞,导致鸡的死亡。有报道,鸽子、山鸡、番鸭、鹧鸪等鸟类也能感染此病毒并发病, 发病后死亡率接近100%。

1.3 传染

病毒主要存在病鹅的脑、肝脏、脾脏、肾脏、气管、肠管等组织中。与病鹅、隐性带毒鹅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垫料、饮水器等接触都可传染该病。

1.4 季节性、地方性

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全年都能够发生该病,只要鹅群易感就会发病,夏天依然可以流行。因南方省份水禽养殖量大,存栏量多,发病率较北方高,呈地方性流行。

2 临床表现

本病可有3~5天的潜伏期,小鹅感病初期仅有精神萎靡、呼吸不畅、腹泻等轻微症状。疾病进展后感病鹅经常流泪、眼睑红肿、眼角有泪痕、咳嗽不断、呼吸艰难、嘴角有黏液流出,粪便不成型,灰白色,有的鹅有不自觉全身抖动、原地打转、扭脖子等神经症状,病程末期的粪便呈黄色或绿色的水样便,有的带有血和肠黏膜组织,病鹅最终因机体衰竭死亡,整个病程2~3天。成鹅染病后病程较长,多数为4~6天,很多病鹅可耐过,死亡率较雏鹅低,但也影响后续的生长发育,肉鹅体重增长过慢,产蛋鹅产蛋减少,产蛋质量下降。

3 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鹅发现,几乎全身黏膜浆膜都有不同程度出血,但病灶在消化道集中,胃及整个肠道均有显著特征性变化。肌胃、腺胃充血出血,肌胃角质层易剥离,膜下有条状出血斑和溃疡灶, 胃壁整个呈淡墨绿色或棕黑色。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表面有散在分布的、呈灰白色或淡黄色的纤维素样坏死灶,纤维素膜下有出血性溃疡面。回肠、盲肠和结直肠黏膜充血肿胀、出血。胰腺肿大,表面散在分布着灰白色的小坏死灶。肝脏和脾脏也肿大,表面存在芝麻到绿豆大小不等的坏死灶。临死前有神经症状的鹅, 发现大脑皮层的血管瘀血充血。

4 实验室诊断

4.1 细菌学检查

无菌条件下取病死鹅肝、脑、脾等组织,研磨后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和瑞氏染色后镜检未发现细菌,并在麦康凯琼脂平板和血琼脂平板上37℃培养48小时后,未见菌落生成。

4.2 病毒分离

取病死鹅的脑、脾组织研磨液,加入灭菌生理盐水制成1∶5的乳剂,离心后取上清液,每毫升加入青霉素和链霉素各2000国际单位,置于37℃2小时后,给10日龄的SPF鸡胚尿囊腔接种0.1毫升上清液,继续孵育发现,接种胚在2~3日内相继死亡,死胚全身充血,翅尖及胸颈部有鲜红色出血点,脑部出血,以小脑最为严重。无菌条件下取尿囊液,可用于病毒鉴定。

4.3 病毒鉴定

按OIE标准进行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尿囊液血凝实验效价大于24价以上者判为阳性。血凝抑制实验效价≥5log2判为阳性。用荧光RT—PCR方法,检测研磨液中病毒核酸,试验结果为鹅副黏病毒核酸阳性,确诊为鹅副黏病毒病。

5 鉴别诊断

5.1 与小鹅瘟鉴别

一般20日龄内的雏鹅易感小鹅瘟,日龄越小的鹅发病后死亡率越高,1月龄以上鹅也可感病,但死亡率很低,成年鹅几乎不发病,只成为带毒鹅,纤维素性腹膜性肠炎是该病的特征性病变。而各个日龄的鹅都可感染鹅副黏病毒病,胰腺存在灰白色坏死灶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

5.2 与鹅禽流感鉴别

鹅副黏病毒病与鹅禽流感都具有一些神经症状,而鹅禽流感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头面部和颈部肿胀,脚蹼鳞片、喉头气管、头颈皮下、眼和内脏器官出血,腺胃内有脓性分泌物。鹅副黏病毒病没有这些特征性临床症状。

5.3 与鹅巴氏杆菌病鉴别

鹅巴氏杆菌病病鹅的肝脏上存在很多针头大小的坏死点,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效果良好,鹅副黏病毒没有这特征性病变,且抗生素治疗无效。

6 防治措施

6.1 消毒隔离

须立即将病鹅隔离,并及时进行治疗,将鹅舍封锁,使用75%酒精、含氯消毒剂或是氢氧化钠等消毒剂对鹅舍和饲养用具等进行消毒,每日一次持续一周,同时及时清扫粪污,更换饲料,保持鹅舍干燥卫生。病死鹅及病鹅的排泄物及垫料等要进行深埋、焚烧、发酵等无害化处理

6.2 治疗措施

目前无特效药可以治疗鹅副黏病毒病,治疗需要注射鹅副黏病毒高免血清或者高免卵黄抗体,体重在1公斤以下的鹅每只注射1~2毫升,体重大于一公斤的鹅每只需注射3~4毫升。同时在饮水中加入电解质、抗生素、维生素和黄芪多糖等,可以提高鹅群免疫力,避免肠道继发感染。雏鹅治疗后预后不好,影响生长发育,且治疗成本高,建议让发病雏鹅自然死亡。

6.3 免疫接种

在经常流行本病的地区,需对易感鹅进行免疫接种。在种鹅开产前15天进行免疫接种,每隔3个月后进行一次加强免疫,保证提供给雏鹅高水平的母源免疫,雏鹅在14日龄时注射0.3毫升副黏病毒油乳苗, 青年鹅和成鹅每只肌肉注射0.5毫升。油乳苗是缓释的灭活苗,注射后缓慢但持续不断刺激机体快速产生抗体,使用安全,但使用前要回温至35~40℃,避免温度过低,注射后产生组织脓疱。

6.4 加强饲养管理

全进全出、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可有效减少各种传染病的发生。不同批次的鹅群不进行混群饲养,防止互相传染疾病。在必要的引进雏鹅时,要了解种鹅场的发病史,禁止将传染源引进,引进雏鹅后可饲喂抗生素和黄芪多糖,提升雏鹅免疫力。为预防各种疾病,提高鹅群免疫力,要加强日常管理,对生活环境要勤打扫,定期消毒,粪污、垫料要及时清理,不使用腐坏的垫料,多通风,保持环境干燥,冬季要多加保温,外来人员要求消毒后进入。

7 结束语

鹅副黏病毒是养殖鹅中常见的传染病,传染性强,发病快,致死率高,养殖户要注重预防,才能减少经济损失。鹅在养殖期间要在合适的日龄进行免疫接种,这是最主要、最有效的各种疾病的预防措施。日常饲养中要保持养殖环境干燥卫生、定期消毒等,给鹅一个健康的环境成长,才能让养殖效益最大化。

猜你喜欢

病鹅特征性鹅群
几种鹅寄生虫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
被鹅追
浅析雏鹅痛风病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措施
鹅流行性感冒的防治
种鹅感染鹅羽虱的流行特点及治疗方法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红糖水防止鹅中暑
祁连山南坡不同耕地类型土壤理化特征性分析
病鹅的给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牧鹅技术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