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茎基腐病的研究进展及防治效果探索
2024-01-08王庆丰柳福军
赵…岩,吴…涛,王庆丰,张…珺,柳福军
(1.新宾满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新宾 113200;2.新宾满族自治县红庙子乡农业技术推广站,辽宁 新宾 113205;3.新宾满族自治县平顶山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辽宁 新宾 113208)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粮食安全生产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落实小麦病害防治工作,已然成为我国粮食安全首要工作。小麦茎基腐病又称旱地茎基腐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病害,同时已严重影响我国小麦主产区并且流行趋势不断扩大。该病由禾谷镰刀菌、假禾谷镰刀菌等多种病原菌侵染引起,可在小麦生长的各阶段发生。1951年由澳大利亚最早报道,小麦茎基腐病是由假禾谷镰刀菌引起的,随后该病在美国、意大利、阿根廷、叙利亚、土耳其等小麦主要生产国陆续出现。目前在我国江苏、河北、河南、山东、安徽、陕西等省份均发现该病害,已呈现大面积流行趋势。
小麦茎基腐病的流行已严重影响小麦生产。相关报道显示,澳大利亚,该病害造成小麦年均减产约10%,部分人工接种地区产量损失高达85%,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7900万澳元;在美国西北部地区该病发生率高达76%,年均减产9.5%,严重年份可达到35.4%,每公顷可直接造成219美元的经济损失。据相关报道称,我国河南部分小麦产区因遭受小麦茎基腐病的影响,其产量损失已达到30%~50%;2018年陕西关中县区该病的发生率已达到70%,造成了10%~20%的产量损失,个别严重田块造成损失率可达到近半数以上,严重影响了小麦生产。
1 研究进展
1.1 发病特征
小麦茎基腐病属于小麦发生的病害中危害较大的,其中受害最为严重的部位为小麦根部。小麦种子如果在萌发前就遭受病菌侵染,幼苗鞘可发现褐色病斑,严重时种子会直接腐烂甚至死亡,最终导致麦田出苗率下降。小麦出苗至返青期病菌侵染麦苗,发病较轻的植株,其裸露于地面的部分无明显感病症状,在胚芽鞘、地中茎处会出现黑色病斑,根部腐烂;发病较重的植株,幼苗暴露在外面的叶面发黄,生长发育缓慢,植株矮小;严重时会出现麦苗发黄最终死亡;成熟期感病,严重的植株会产生枯死白穗,且籽粒瘦秕。
1.2 发生原因
1.2.1 小麦品种抗病能力不强 不同的小麦品种其抗病水平也存在一些差异。在相同地块、相同管理模式下,若小麦品种的抗病性较弱,则田间小麦茎基腐病的侵染程度重。种植品种单一,即使刚开始种植时抗性较强,但经过长期种植后品种抗性也可能降低,导致小麦茎基腐病重发。近些年,对黄淮流域大面积田间调查,小麦栽培无免疫品种,高抗品种也较少,多数品种感病或高度感病。所以需要加强抗病品种的筛选和培育。
1.2.2 水肥施用不合理水肥施用不合理,导致土壤养分不足。近些年,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也随之提高,大大改善了田间灌溉条件,然而灌溉量过大、田间湿度较高容易造成该病的发生,小麦生长后期会发现明显白穗现象。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与土壤中钾、磷含量多少密切相关,磷、钾含量低时,小麦茎基腐病发生重;磷、钾含量高时,小麦茎基腐病发生轻。
1.2.3 气候因素影响 近些年,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程度不断加重的重要诱导因素之一就是多变的气候条件,气温及降雨因素的影响导致该病的发生。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返青期至拔节期小麦茎基腐病易发。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生长、蔓延温度为22~28℃,气候干燥、炎热是小麦茎基腐病易重发的原因。当外部环境温度低于12℃时,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菌侵染能力降低;当外部温度低于4℃时,病原菌失去侵染能力。每年4~5月,如果外界降雨多且有效积温多,则小麦可快速生长,抗小麦茎基腐病能力相对弱,易被病原菌侵染,小麦茎基腐病重发。
1.2.4 耕作与种植方式影响 小麦种植密度过大,大大缩减小麦苗间距,麦苗对养分及水分的吸收存在激烈竞争,导致小麦无法正常生长发育、抗病能力降低。田间机械操作会导致土壤板结,不利于土壤吸收养分,影响小麦生长,出现弱苗,导致小麦易被病原菌侵染。在秋季温度较常年高的年份,秋收后立即进行播种,可能导致小麦植株长势过旺。播种过早的麦田在春节前即可拔节,影响田间的通风效果。一般在栽植密度过大、郁闭度过大等情况下,小麦茎基腐病易发且重发。
2 防治措施及效果
2.1 农业防治
2.1.1 适期晚播,避免播种过深 在小麦苗发育期间,适当推迟5~10天播种,有利于小麦苗发育,降低苗期染病概率。另外,播种深度不宜过深,适宜的播种深度为3~5厘米。
2.1.2 清除病残体 目前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是秸秆还田,但是在秸秆还田这一措施进行的同时,带菌病残体也为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致使病原菌在土壤中不断积累,加重病害发生。因此,防控作物病害公认有效的途径就是清理田园、清除病残体。研究表明,对于只有极个别植株发病的麦田,可将患病植株带出并统一销毁。对于发病严重的麦田,秸秆不能直接还田,需要进行过腹还田,从而减少土壤中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的数量。
2.1.3 提高防控认识,强化病害检测 从根本上出发,重视小麦茎基腐病防治工作,提高农民防控意识,做好田间病害监测工作。结合监测结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可在小麦茎基腐病等关键防治阶段,通过多种方式在基层开展宣传、加大培训力度,为农户提供帮助,尽可能降低农户的经济损失。
2.2 药剂防治
王宁堂等为筛选有效防控小麦茎基腐病的种衣剂,进行了3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6%戊唑醇悬浮剂、27%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悬浮种衣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和30%戊唑·吡虫啉4个药剂拌种处理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3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6%戊唑醇悬浮剂、27%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悬浮种衣剂拌种后小麦的病茎率防效均在85%以上,白穗率防效在90%以上,防效显著;25%氰烯菌酯悬浮剂、30%戊唑·吡虫啉拌种后小麦的病茎率防效也在80%以上,白穗率防效在85%以上,防效较好。4种药剂处理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出苗没有不良影响,均可有效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达到保产的目的。
郭成瑾等通过研究表明,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31.9%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和40%苯甲·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对小麦生长安全。其中对小麦茎基腐病防治效果较高的是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31.9%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灌浆期和乳熟期分别调查,其防治效果可达到88.95%、74.53%和92.87%、88.83%;与清水对照相比药剂拌种处理的小麦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均明显提高,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31.9%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试验区产量最高,每亩产量分别为505.68公斤和514.87公斤,较对照组分别增加32.28%和34.69%。综上所述,在小麦播种前可使用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31.9%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拌种,可更好地预防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