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胶州湾渔民谚语集(2023)

2024-01-08盛文强

天涯 2023年4期
关键词:鲅鱼胶州湾渔民

资料收集者前言:胶州湾是青岛的内海,古时称之为“少海”,据说得名于北岸的少山。《韩非子》载有“齐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淮南子》中亦有“东方大渚曰少海”的说法。胶州湾是半封闭式的海湾,面积近五百平方公里,湾口狭窄,仅三公里有余,与黄海相通。北部和西北部为平原,东部为崂山山脉,南和西南为小珠山脉,又有大沽河、墨水河等河流注入。湾内的主要岛礁有红岛、黄岛、冒岛、鲍岛、大赶岛、小赶岛、团岛、马蹄礁等。

胶州湾自古便是重要的渔业区,这里水深港阔,波浪平稳,沿岸渔民的捕鱼经验和日常风俗值得关注。今在大量田野考察的基础上辑录胶州湾的渔民谚语,不限于语言和民俗的趣味,更在于海洋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志书写,由谚语可以引出民间信仰、捕鱼巫术、气候征兆、航行口诀、手艺传承、地方经验、居家习俗、社会角色、孩童禁令、传奇故事等,恰似十五国风,胜在真诚不伪。

狮子红了腚,淹了洪州城。

这是一则古老的民间传说,在胶州湾一带流传甚广。据说早年间胶州湾的位置还是陆地,这里有一座繁华的大城,名曰洪州城。有一个年轻渔夫遇到了神仙,神仙告诉他,有朝一日洪州城门楼的石狮子屁股红了,就会有大灾难,应该赶紧逃命。于是渔夫天天去看,这事被一个屠夫知道了,嘲笑渔夫愚蠢,为了捉弄渔夫,屠夫暗中用猪血染红了石狮屁股。正巧渔夫来看到狮子屁股红了,赶紧回家带着母亲逃到了高处,回身望去,洪州城已经陷落到海中,变成了一片汪洋,这便是今日的胶州湾。

沉了洪州,立了胶州。

意思与上一则大致相同。传说中的洪州城沉没以后,形成一片海湾,在海湾西侧建了胶州城,于是这片海湾被称为胶州湾。

小板凳,腊梅花,俺娘养着俺自家。

买个鸡,下蛋吃,买个鸭,拴着耍。

见于民国版《胶澳志》,在胶州湾沿岸广为流传,以孩子的口吻自述,道出了渔村孩童恃宠而骄之态。搬着小板凳坐在腊梅花下,无比惬意,或许是家中独子,所以说“俺娘养着俺自家”。宠爱到何种程度?母亲买了一只鸡给娃下蛋吃,又买了一只鸭用绳子拴着当宠物玩耍,当真是宠溺到了极点。

打围干跑腿,赶海腥腥嘴。

此句说的是渔猎的不易。打围即打猎,进山找猎物,铺设陷阱,多数时候会白跑一趟,空手而归。到海滩去赶海,采集贝类和小鱼小虾,拿回来打牙祭,也就腥一腥嘴而已。相比之下,“腥腥嘴”似乎比“干跑腿”稍微强一点,但也强不到哪里去,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捉鱼摸虾,耽误庄稼。

在胶州湾沿岸,农业和渔业并存,人们似乎更重视农业,以农产品为主食,以鱼虾作为副食品。说捕鱼耽误种庄稼,可以看出农业和渔业在该地区的对立关系。

刀鱼长,鲅鱼短,花鲅棍子点个眼。

旧时渔民售卖渔获,在账本上用符号代表不同鱼种,这里说的便是其中三种记账符号。在青岛方言中的刀鱼即带鱼,体型较长,故而用长横表示;鲅鱼即蓝点马鲛,体型相对短一些,便用短横表示;而花鲅棍子是指鲐,又短一些,便用点表示。渔民多数不识字,不知鱼类的名称该如何书写,便用符号表示。名词在这里消失了,渔民匆匆记下的鱼虾是充满了暗示的、可辨识的抽象标记。看似简单的符号,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信息。

鲅鱼跳,丈人笑。

每年谷雨前后,新鲜鲅鱼上市,青岛女婿有送岳父鲅鱼的习俗。鲅鱼即蓝点马鲛,体长而扁,背部有蓝点,刺少而肉丰,是重要的食用鱼。胶东又有鲅鱼水饺、鲅鱼丸等精细加工的鲅鱼食品,皆鲜美异常。给丈人送鲅鱼,是以时鲜孝敬长辈,据说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崂山沙子口一带,后来风靡胶州湾沿岸。当地人的家里若有女待字闺中,旁人便对其父戏谑道:“恭喜你,很快就能吃到鲅鱼了。”

夜来说要去登州,今早晨在炕东头。

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许多年前,某君和同伴约定一起去登州做生意,结果第二天早上,同伴久等不见某君来,便到他家中,只见他在炕东头呼呼大睡。在胶东方言中,“夜来”是“昨天”的意思。登州即今烟台,是山东半岛的贸易大港,货物经此转运朝鲜、日本。常有渔民兼营商业,贩运鱼鲞干货到登州。这句谚语常用来嘲讽睡懒觉的人,同时也是印证登州商贸繁荣的一段民间记忆。

待要穷,睡到日头照着腚。

这句也是说睡懒觉。渔民逢早潮时凌晨即起,如果睡到日上三竿,就要受穷了。昔年故乡海岛上有一年轻渔夫贪睡,同船的伙伴来叫,他的母亲心疼儿子,便说:“让他再睡一会吧。”他的伙伴就说:“待要穷,睡到日头照着腚。”这句话流传至今。大年五更啃皮,是荤强起素。

胡秫叶掉进尿罐,冒充宽林刀。

胡秫指的是高粱,林刀是指带鱼,又称鳞刀、银刀,此处说高粱叶冒充带鱼,有滥竽充数之意。

浆糊海,置半碗。

浆糊,是胶州湾内的一种食物,用玉米面和小鱼、小虾、蛤蜊等混同熬的糊状物,玉米面的香甜和小海鲜的鲜美互相补充,吃起来别有滋味。所谓浆糊海,是指海上营生不景气,打到的鱼虾只能做半碗浆糊勉强果腹,也是渔民自嘲之语。

船头挂金甲,暗礁也不怕。咔嚓一声响,两手掐着腰。家有千顷万亩田,不敢置个水上漂。

这则谚语来自一个真实的故事。早年间黄岛有人置办了一条渔船,到胶州湾内捕鱼,船头上的对联写的是“船头挂金甲,暗礁也不怕”,口气很大。结果刚进湾不久就触了礁,幸亏被过路渔船救起,保住了性命,但是渔船没保住,在咔嚓一声响之后,家财荡尽。故而说“家有千顷万亩田,不敢置个水上漂”,这里的“水上漂”是指渔船。

一群蓝狗撵白狗,撵上白狗啃一口。

这则谚语带有谜语的性质,实际是形容海浪堆叠奔涌的场面,蓝狗是喻指海水,白狗喻指泡沫,在互相追逐之中,海水把泡沫推上了岸,即所谓的“啃一口”。

沙光鱼一年长一尺,十年长一丈,三十年赛过老龙王。

沙光鱼即矛尾复虾虎鱼,是一种底栖鱼类,头大,身子呈圆柱状,到尾部渐成尖状。沙光鱼味道鲜美,肉质嫩滑,是佐酒的佳肴。沙光鱼生长速度很快,在一则民间故事里,沙光鱼曾当过一回主角,它为自己的生长速度而洋洋得意,“沙光鱼一年长一尺,十年长一丈,三十年赛过老龙王”这句话就是从沙光鱼嘴里说出来的,恰恰被龙王听到,于是龙王施了魔法,让沙光鱼的寿数只能活一年。从那以后,沙光鱼像庄稼一样,一年一茬。这句谚语也用来警示世人,切勿狂妄自大。

八带蛸戴眼镜,自充海先生。

八带蛸也是俗称,即章鱼。章鱼戴上眼镜,冒充是海里的先生。此句讽刺附庸风雅、装腔作势之辈。

人齐海不齐,海齐人不齐。

此句是说结伴出海采牡蛎的情形。每当伙伴们凑齐了要去赶海时,海潮却落不到理想的位置,而海水落到理想位置,一起出海的人却又没凑齐。带有一种“不如意事常八九”的人生况味,而又纯粹从海上生活中得来。

敢许个猪,不敢许个鱼。

字面意思是:敢许诺给别人一头猪,却不敢许诺给别人一条鱼。实际是指海上风云变幻,捕捞活动的成败难以预测,所以不敢轻易许诺送人一条鱼。

老猫枕鱼,翻来覆去。

此句又作“猫儿枕着鱼睡觉”,指的是猫拿鱼当枕头,睡不安稳,一门心思总想吃鱼,喻指人不安分,总是被利益吸引。

梭鱼头,一丸油,丢了车和牛,不丢梭鱼头。

春季的开凌梭最为鲜美,因为梭鱼平时吃泥沙中的微生物,有土腥味。开凌梭则不同,整个冬季梭鱼潜入深海过冬,很少进食,故而开凌梭少有异味,这时的梭鱼头含油量高,受到人们的青睐。如今则认为梭鱼头部和内脏有一定的毒素,少有人食用这些部位。

六月梭,臭满锅。

梭鱼食用海泥中的微生物,有一股土腥味,除了春季的开凌梭味道鲜美之外,越往后则口感越差。到了六月,梭鱼的肉质开始变得松软,土腥味浸入鱼肉之中,已不堪食用,所以有“臭满锅”之说。

牙鳝头,针良嘴,青板肚皮爬蚂腿。

四种最没肉的海物部位。牙鳝是指须鳗虾虎鱼,形似泥鳅,全身紫红色,有尖利细密的牙齿,头部无肉。针良的学名为扁颌针鱼,嘴部是细长的尖喙。青板又称青鳞鱼,是一种鲱科的小鱼,肚皮也是无肉可食。爬蚂学名日本大眼蟹,是生活在潮间带的一种小蟹,它的腿没多少肉。这四种凑在一起,堪称海鲜界最乏味的四种,也可拿来比喻无利可图之事。

湖岛子,靠海沿,家家挂个四鼻罐。

湖岛村是胶州湾东岸的一个村庄,因靠近海滨,村里人经常赶海,随身带着一种四个鼻儿的陶罐,这种罐子穿绳之后挂在腰间比较稳,赶海人遇到礁石上的牡蛎,就直接用铁铲撬开蛎壳,把牡蛎肉铲下来放到四鼻罐里,四鼻罐也就成了当地赶海人的身份标识。

吃腥不闻腥。

能吃腥的人闻不到腥味。还有另一版本为“吃腥不问腥”,意思大致相近。住在海滨的人在日常饮食中以鱼虾为主,而且胶州湾渔民做海鲜喜用清蒸和水煮等简单的烹饪方式,保持其原味,并不觉得腥,而这样的饮食习惯往往使外来人很难适应。

不吃蛎子肉,住坏了海崖头。

蛎子肉即牡蛎的肉,生于海滨礁石上,用铁铲连壳铲下,下锅清蒸,熟后蛎壳开口,肉质多汁,味道鲜美。有的孩子吃不惯蛎子肉,大人就会说“不吃蛎子肉,住坏了海崖头”,“住坏了”的意思就是说住在海崖头这样的好位置白白浪费了。

船上有屎船上拉,不用带回各人家。

此处说的是旧时胶州湾渔民在船上如厕的陋习,一般是蹲在船尾,手扶着船舷解决问题,本是寻常事。此句说的是在船上生活要随遇而安,不必拘泥于陆地上的生活习惯。

槐花旺,墨鱼浆。

此句说的是物候感应,每年槐花盛开的时候,正是墨鱼的旺季,墨鱼即乌贼。“浆”是指海水中充斥墨鱼的黏稠状态,一说“浆”是指墨鱼的幼体。

麦子黄了梢,打刀鱼上包。

此句也是物候感应,麦子黄了梢是农历小满过后,刀鱼在胶州湾一带是指白带鱼。在麦黄时捕捉带鱼,正当其时,会有成包成包的收获。

清明蟹子谷雨虾。

清明时节捉蟹,谷雨时节捉虾。这两个时间段正是虾蟹肥美之时。

光打落,不打涨。

此句说的是海湾内定置网具的使用诀窍,定置网具布置在海边浅水中,一般是呈喇叭状,张口向着潮水方向,潮水涌入网口,鱼虾也跟着进入,落潮时海水退去,网中有漏斗式的倒茬结构,鱼虾留在网中难以逃逸。这种网要在落潮时去收鱼,所以说“光打落,不打涨”。

舢板眼,直瞪着。

舢板是一种小型渔船,船头画有一对眼睛,盯着水面,象征盯着鱼群。此句是用船眼的僵直形容人的眼睛直愣、无神,也是渔民从身边事物中找到的比附。

二月二来到惊蛰,下海的去张波螺。张的波螺实在多,加上个大葱一拌和。

此句说的是渔家生活中极为惬意的一面,渔夫在二月二去张网捉波螺,波螺即脉红螺,外壳有拳头大,捕到的海螺很多,于是用大葱拌了海螺吃,一般是先连壳一起蒸熟,用筷子把螺肉挑出,再切片凉拌,最能保持其鲜味。

小挂夹,大瓜挞,红娘子鱼一捧笙。鳘鱼黑,黑似龙,又黑又亮又镀青。蛎子肥,刀蚬青,草蚬腰里扎根绳。蚬母蚬妈大海虹,毛蛤蜊扒肉红彤彤。

此句说的是胶州湾内的红岛物产,各种鱼贝连缀成篇,又能兼顾它们各自的特点。小挂夹、大瓜挞是指半滑舌鳎;红娘子鱼是指短鳍红娘鱼;鳘鱼又称米鱼,色黑;蛎子即牡蛎;刀蚬是指大竹蛏;草蚬是指缢蛏,其肉有一条黑线,故而说腰里扎根绳;蚬母、蚬妈是指蛏子中的硕大者;海虹指的是贻贝;毛蛤蜊是毛蚶,里面的肉是橘红色的。

沽鲻淮鲤海中鲳。

大沽河注入胶州湾,河口地带的鲻鱼称为沽鲻,味道最为鲜美,可与淮河鲤鱼、海中鲳鱼鼎足而三。

谷茬鲻,开凌梭,五月黄姑香满锅。

谷茬鲻,是指谷子收割,露出谷茬时的鲻鱼。开凌梭是指春季刚开凌时的梭鱼。黄姑是指大黄鱼,以五月最为肥美。

八月十五露头蛸,一个比一个起得高。

此句说的是中秋节前后的章鱼汛。章鱼在胶州湾俗称蛸,或者八带蛸,中秋前后当年生的蛸已经长成,在水中跃跃欲起。

鱼行一条线,虾游一个蛋。

鱼和虾的不同运动规律。鱼在水中是按直线游动,而虾是成群结队游作一个圆球状。

鲸鱼排队结群游,东风发海兆头来。

鲸鱼排队巡游的场景,旧时渔民称之为过龙兵,认为这些大鱼都是龙宫的兵将,出来巡游四海。实际上是鲸群追逐食物,此时也正逢春季渔汛期,看到鲸鱼排队,说明出海捕鱼的时节已到,而如今已经很少见到鲸鱼排队的场景了。

谷雨见鲅鱼,立夏乌鱼到。

此句说的是胶州湾的渔汛,谷雨前后鲅鱼出没,立夏前后乌鱼来到。鲅鱼是指蓝点马鲛,乌鱼是指金乌贼。将节气和海货对应起来编成谚语,就能提醒渔民不误渔汛。

宁吃本地二指刀,不吃外地三指鱼。

此句指的是胶州湾沿岸居民对本地带鱼的热衷。本地产的野生海捕带鱼,即便只有二指宽,也受到人们的追捧,即便稍微宽一些的外地带鱼,也会受到冷遇。

春天吃鱼头,秋天吃鱼尾,三伏天吃拨拉水。

此句说的是不同的季节,吃鱼要吃不同的部位。春季寒冷未消,整个寒冬鱼的活动量减少,营养都集中在头部,所以说春季吃鱼头最宜;秋天,鱼的营养集中在鱼尾,肉质尤为劲道;而三伏天鱼类活跃,鱼鳍最为发达,此处说的“拨拉水”,就是指鱼鳍。

刀鱼鲜,支鱼香,榨出油来鼓眼浆。辣玻螺,小沙光,红岛蛤蜊格外香。

这几种海产,均产于胶州湾内的红岛,各路鲜美汇于一处,在春季集中涌现。刀鱼是指白带鱼,鲜嫩异常。支鱼是指鲻鱼,肉味香甜。鼓眼浆是指木叶鲽的幼体,油脂含量高。辣玻螺是指疣荔枝螺,潮间带的礁石上常见,螺肉味辣,别有一番风味。小沙光是指矛尾复虾虎鱼的幼体,肉质最为嫩滑。红岛蛤蜊是指产于红岛的一种蛤蜊,胶州湾的泥质滩涂提供了丰富的微生物,蛤蜊也极为鲜美。

末货蘸大葱,喝酒一盅又一盅。

末货是一种小虾的俗称,学名叫糠虾,细如谷糠,是海货中的末流,所以俗称为“末货”。这种小虾生长在胶州湾北岸的河流入海处,以及盐场、滩涂的水湾中,需要用一种极为细密的网捞出,冲洗之后加盐,下锅蒸熟,即可食用。把葱白破开,用葱白的豁口盛满小虾,大口咀嚼,虾的鲜味和葱的辛辣会融为一体。末货蘸大葱,堪称下酒的佳肴。

海猫子不知潮流。

海猫子是海鸥的俗称,因为海鸥的叫声像猫,故名海猫子。海鸥出来吃小鱼时,往往是跟着渔船跑,渔船上有它们想要的小鱼,船尾翻开的波浪也能让小鱼露出水面,所以海鸥觅食是不管涨潮落潮的。这句话也用来形容某些不通潮路的海上新手。

生潮蟹子罢潮虾,死潮底子挖牙鳎。

此句是针对不同动物的习性,分别谈捕捉技巧。蟹是在涨潮时活跃,虾在退潮时出没,牙鳎(牙鲆)喜欢贴在泥滩底部不动。根据这几种动物的不同习性来捕捉,方能事半功倍。

吃了端午枣,才脱小棉袄。

此句是说海边的气候凉爽,要到了端午之后,才能脱掉棉衣。一说是指海上渔民出海要到端午以后才能穿单衣,不然会被海上的寒气冻伤。

大暑小暑,上蒸下煮。

此句是说海边暑热之时无处躲藏,上边仿佛蒸笼,下面仿佛水煮。

出早潮,回晚潮,六月天里穿棉袄,又返潮,虱子咬,脱下棉袄用口咬。

此句是旧时渔民的悲惨生活。一早一晚出海,海上寒冷,六月天也要穿着棉袄,袄里潮湿,又有虱子,只好脱下来用嘴咬掉。

小公鸡,上门槛,锅里煮着地瓜干,爹吃了去出海,娘吃了去赶山,嬷嬷吃了纳鞋底,我吃了赶黄岚。

此句说的是胶州湾内渔民的日常生活。家里养着鸡,在门槛上悠闲觅食,锅里有地瓜干,爹吃了饭就去出海,娘要去赶山,嬷嬷(即奶奶)在纳鞋底,而我要去赶黄岚。黄岚是岛上一片盛产牡蛎的黄色礁石,当地人去铲牡蛎,俗称“赶黄岚”。一家人各司其职,好一幅旧时渔村的生活画卷。

冷水蛎子热水蚬。

指的是贝类的不同适宜温度,冬季海蛎子最肥,夏季蚬最肥。

男虾女蟹。

指的是男人适宜吃虾,女人适宜吃蟹。民间认为虾是阳物,蟹是阴物,故而分男女食用,分别进补,其实并无科学根据。

叫海蜇蛰了一下,梦着海丝蛲都害吓。

被海蜇(水母)蛰了,梦到海藻都觉得害怕。相当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之意。

头大不算大,腚大一扑拉,腰里长着眼,腚里长着牙。

此句说的是一则谜语,谜底是章鱼。章鱼属于头足类软体动物,胶州湾一带俗称为蛸,前两句是说章鱼头和腚都大,后两句是典型的特征,章鱼的眼睛在腰部,牙齿在八条腿的根部,故而说“腚里长着牙”。这类谜语一般是作为儿童歌谣出现,常在饭桌上对着盘中的章鱼讲解,可视为渔村孩童的乡土博物学启蒙。

红娘子,住高楼,腰里别着块小石头。

此句说的也是一则谜语,谜底是金蛤蜊,学名中国不等蛤,是产于胶州湾的一种贝类,圆形薄壳,两壳大小不等,贝肉呈橘红色或金黄色,故而俗称金蛤蜊。这则谜语说的“红娘子”也是贝肉颜色,“腰里别着块小石头”是指贝肉里的石灰质的薄片。

从南来了个老张,身上背着个皮箱,拿着钳子两把,还有筷子四双。

此句也是一则谜语,谜底是蟹,可以泛指一切蟹类。“老张”是蟹的昵称,身上的皮箱是指蟹壳,钳子两把是指蟹的双螯,筷子四双是指蟹的八条腿。

方方盒,两个夹,两边八腿横爬叉。

这是一则谜语,谜底是蟹。方方盒是指蟹壳,两个夹是指双螯,两边八腿是指分列于两边的八条腿,爬叉即是爬行,横爬叉指的是蟹类横行的习性。

千疙瘩,万疙瘩,疙瘩疙瘩又疙瘩。

此句说的是渔网。渔网是由无数的绳结疙瘩组成的,千千万万个疙瘩围绕成千千万万个网扣,所以说“疙瘩疙瘩又疙瘩”。

头上一个尖,腚上两个尖,尖里有个眼,眼里有个尖。

此句说的是织网的梭子。梭子一般用竹片雕刻而成,头部是尖,尾部有两个尖,而头部的尖上还有镂空的眼,眼里又有一个长尖,是拿来绕线用的。

没有脚来没有手,肚皮埋在水里头,山南海北都能去,永不叫苦赛黄牛。

此句也是一则谜语,说的是渔船。没有脚没有手却能到处跑,肚皮贴着水面,可以游弋四海,却从不叫苦叫累。

从南来了个甩哒甩,不脱裤子就下海。

这是一则谜语,谜底是鸭。“甩哒甩”是鸭行走时的摇晃步伐,不脱裤子就下海,是和渔民脱了裤子下海的习惯相反的,鸭本身也不穿衣服,所以直接就下海了。胶州湾一带渔民常在海滩放鸭,让鸭在海滩上觅食,吃的是鱼虾蟹贝,这样的鸭又称为海鸭,而吃了鱼虾蟹贝的鸭吸收钙质极为丰富,下的鸭蛋壳硬,蛋黄呈橘红色,当地人用咸鱼汤腌制咸鸭蛋,称为海鸭蛋。

一棵树,五个杈,结着五个小蛤蜊。

这是一则谜语,谜底是手。把手掌形容成一棵树,五个手指则比作五个枝杈,每个枝杈顶端的指甲盖,则被比喻成小蛤蜊,也是采用了渔民常见之物作比。

平静水皮扑啦响,下面鼓眼莫法挡。

捕捉鼓眼鱼的技巧,平静的海面之下有扑啦扑啦的声响,说明海底有大量的鼓眼鱼在活动,需要用海底拖网捕捞。鼓眼鱼的学名叫木叶鲽,身子扁平,两只眼睛在身子的同一侧,又称比目鱼,生活在砂质的海底,肉厚而刺少,多用面糊裹住再用油煎食。

八月的蟹子顶盖肥。

此句说的是蟹的成熟季节。每年中秋前后,母蟹体内有蟹黄,膏腴饱满,此时的蟹最为肥美。

隹隹朝南,一场大旱。隹隹朝北,一场大水。

隹隹朝东,一场大风。隹隹朝西,一场大雾。

渔民通过观测海鸟的活动预测天气。隹隹是一种海鸟,学名红脚鹬,是胶州湾常见的鸟类。这里说的海鸟朝着东西南北各个方向飞去,兆示着不同的天气,似乎并无科学根据,只是为了押韵而凑成的韵语而已。

月明晌,潮水涨。

月明晌是指满月之夜,每逢此时月球和太阳在一条直线上,两个天体的引潮力就会作用于同一方向,导致海水涨潮。

早出海,晚上山,累得腿痛腰又酸。

就咸菜,吃瓜干,全家没吃个鱼眼。

旧时渔民的艰辛生活写照。出海是指到海湾中去捕鱼,上山是指回到海岛,海岛地势高峻,故而渔民称之为“上山”。捕到的鱼自己家却连个鱼眼也舍不得吃,只能吃咸菜和地瓜干充饥,足见当时渔民的贫困。

艄公一拔锚,上船把橹摇,无风三尺浪,浪头打小瓢。有心调头回家去,全家老少肚子叫。

艄公原本是驾船的人,这里也是渔民的代名词。在风帆摇橹时代,有一种小船只有一人操作,一个人身兼起锚、摇橹、撒网以及分拣加工等工作。小船行驶在波浪中,就像一只小瓢,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想要调头回家去,全家老少却在饿肚子,只能硬着头皮向海中继续驶进。

德国鬼儿,大高鼻儿,眼发蓝,进岛里儿。端着大枪吓唬人儿,谁要从他炮楼过,别带钱来别挑鱼儿,要是叫他看见了,反过来说你偷他的儿。

这是德占胶州湾时期的民间记忆。所谓的“进岛里”,是指德国人进入胶州湾内的红岛。据说路过德占据点,不能带钱也不能带鱼虾海货,会被德国人抢走。每句末尾都有儿化音,表达了对侵略者的轻蔑。

小公鸡,上碾台,望望媳妇来没来。骑着驴,抱着孩,驮篓装着蝤柔、饽饽大油卷。

渔家女回娘家的场景。骑着驴,抱着孩子,当然还有鲜明的海洋印迹,驮篓里装着蝤柔,蝤柔泛指鱼虾蟹之类的海产,还有馒头和花卷,浓郁的渔村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红眼睛,短尾巴,蹦蹦跑跑到海沿,到海沿,找伙伴,大海水深快上岸。

此句是儿童之间传唱的歌谣,拟人化的小白兔形象颇有童话色彩,前两句在别处也有传唱,此处稍有不同者,是加上了小白兔到海边找伙伴玩耍的内容,并且告诫“大海水深快上岸”,对儿童有一定的安全警示作用。

海连山,山连村,自从嫁进小渔村,挑担水,崴断筋,山路石头垫脚心,巴明不醒做艄公饭,手织渔网使煞人。

此句说的是渔村妇女的日常劳作之苦。在胶州湾畔依山傍海的渔村,生活却没有想象中的惬意,挑水崴伤,石板路硌脚,睡眼朦胧早起给艄公丈夫做饭,日常的活计就是织不完的渔网。

盐场猴,盐场猴,啃着小米饼,嚼着萝卜头,住着靠山屋,披着蓑衣头,雨天泥打滚,晴天汗水流,好女要逃生,宁死不嫁盐场猴。

此句说的是早年间胶州盐户的凄惨生活。盐户,时人称之为“盐场猴”,是一种蔑称,吃小米饼,啃萝卜头,住在海边小屋里看着盐场,身披蓑衣,碰上雨天就在泥里打滚,晴天晒盐时又晒得汗水直流。最后一句说,有女儿快逃离这地方啊,宁可死也不要嫁给盐场猴。

清明寒食见海螺,小雪过后就下蛰。

此句是说海螺的活动规律,一般是清明寒食前后开始见到海螺出没,到了小雪节气,海螺就到深水里去了,渔民称之为“下蛰”。

西南山戴帽,小雨大雨要来到。

胶州湾内所谓的西南山,是指小珠山脉。戴帽是指山顶上有云缭绕。雨快来临时,由于云层灰暗且低,往往压住山头形成“山戴帽”的景象,这便是下雨的前兆。

西北雾腾腾,不是下雨就刮风。

一则天气谚语,说的是海湾西北部有雾气上腾,便兆示着要下雨或者刮风。

坷垃云,晒死人。

天上的云像土坷垃那样,一块一块,排列成片,这样的云预示着第二天是响晴天。

星儿稀,晒死鸡,星儿密,待不了三两日。

看星星的分布识天气。据说星星排布稀疏,第二天就是日晒充足的天气。而星星排布细密,过不了两三天就要下雨。

早上雾露,晌午晒破葫芦。

海滨天气的变化规律,早上大雾滴水,到了中午就会有暴晒天气。

初八二十三,两头响崩干。

这是胶州湾一带流传最广的潮汐谚语。每月的上弦月农历初八、下弦月农历二十三,海水退大潮,退潮在早晚各一次,近海渔民在落大潮时到海滩赶海。

初六二十一,早晚晒海底。

此句意思也与上句相近,初六和二十一也是早晚各落出一片海滩。

十七八,初二三,晌午干,两头满。

此句也是胶州湾的潮汐规律。每月农历的十七、十八、初二、初三,海水在中午时分落潮,在一早一晚涨潮。

月亮露头,潮回流,月儿晌,潮头涨。

月亮和潮汐的对应关系,月球引力对海潮施加牵引力,夜晚月亮刚出现时,潮水回流,月亮升到正当空,潮水开始上涨。

出海不赶流,不如蹲炕头。

这里说的“流”,是指海上的洋流。如果渔夫出海不知道根据流向跑船,就不是合格的渔民,所以说“不如蹲炕头”。

海水发黄竖浮草,大风要来到。

此句是指观察海水状态预测天气。海水发黄,海草在水中上下竖直运动,表明大风即将来到。

涨潮骑大马,落潮拾芝麻。

涨潮和落潮时的不同状态。涨潮时犹如骑着大马,奔腾跳跃,而落潮时海滩平静,可以平心静气地捡起芝麻。

二月二,蛸见苗。

农历二月二前后,是章鱼产卵的季节,“蛸”即章鱼,“苗”是指章鱼幼体。

七朝八朝,下海摸蛸。

此句是说初七初八海水落大潮,这时正是出海摸蛸的最佳时机。蛸即章鱼,在滩涂上钻洞藏身,有经验的渔民擅于寻找章鱼洞穴,伸手进洞即可将章鱼掏出,这种方法称为“摸蛸”。

六月二十三,连秋加站。

此句是说捕虾,六月二十三前后,要出海捕捉秋虾和站虾,秋虾是指脊尾白虾的秋季种群,站虾是指周氏新对虾,这两种虾用于煮熟后凉拌食用,或者晒干制成海米。

猜你喜欢

鲅鱼胶州湾渔民
谷雨鲅鱼肥
当流的鲅鱼
鲅鱼跳,丈人笑
秘鲁渔民的生态平衡智慧
平流雾罩,海上蓬莱胶州湾
威海:谷雨到 鲅鱼跳
宣扬渔民一家 鼓励渔民互救 广东省渔业互保协会竭力打造“渔民之家”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
胶州湾夏季盐度长期输运机制分析
德国侵占胶州湾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