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视角下的ChatGPT
2024-01-08肖芯妍
2023 年4 月30 日的《扬弃杂志》网站上,刊载了雅各布·约翰森的文章,题为《ChatGPT 是人还是非人:两种人工智能观都不对》。
自问世以来,ChatGPT便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近日,齐泽克等人在《扬弃杂志》上发文指出,我们可将ChatGPT 视为某种义肢或人之无意识的外化,或者干脆就是对无意识机制的复制;它代表着某种没有责任感的无意识,因此构成了对社会纽带的威胁。进而言之,以ChatGPT 为代表的聊天机器人构成了某种新型数字无意识,它使得一般会被压抑的东西显形,因为在线体验没有类似意识的监管阀门。另有人指出,如今在人工智能和其他技术进展后面有一种幻想,即它们可以使得我们自由联想式地表达内心最深处的欲望,并因此将我们的无意识欲望或恐惧直接外化。
但约翰森认为,此类说法值得商榷:无论线上线下,象征性去势依旧存在;主体无意识的运作依旧,尽管可能受到数字平台或人工智能的塑造,但它并未消失或发生巨变。从个体那里提取无意识过程并不容易,我们也只能借助所谓象征性扭曲才能观察到该过程。而象征性扭曲虽然可能会在平台资本主义时代找到新的表达方式,但它仍是无意识机制的特定表达,因此总是会存在处于无意识状态的无意识过程,且其不会受到任何电子技术的触碰。
约翰森指出,与其讨论Chat-GPT 是人还是非人,不如思考人类开发者及其(无意识)欲望和恐惧是如何被编程进聊天机器人的。就此而言,我们可以看到,ChatGPT 在本质上并不展示或体现任何人类特性,但在表面看来它却展示或体现出了人类特性。换言之,它总是在其人类特性与非人类特性之间滑动,这更像是开发者的有意安排,并由此构成某种防御机制——当有人认为人工智能太像人类时,你就可以强调它的非人类特性。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我们可以说,此类滑动所体现的,正是自我的分裂。由此,聊天机器人就一方面弱化其智能的一面并为错误或不完美留出空间,另一方面也为其人工的一面留有余地。但此种境况较之超级智能的人工智能可能更加危险,因为要在某些场景中辨识你的对话对象是人还是机器,将会更加困难。
有人认为,当下的社交媒体呈现出主体对大他者的欲望:主体无意识地欲求某种具有权威和禁止力的角色,其凝视可被越界或打动,以对抗大他者的权威。就此而言,ChatGPT是此类欲求的又一明证。但ChatGPT 的大他者幻想又经常被粉碎,因为它会犯错误、会大方地承认自己对某个问题缺乏知识准备;而主体也知道它无法履行疗治或具有权威功能,因为它自身就是匮乏的。所以说到底,ChatGPT实际上揭示了欲望的不可能——这可能倒是个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