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媒介/环境"

2024-01-08毛斌鑫

天涯 2023年4期
关键词:基础设施媒介物质

2023 年第3 期的《批判性探寻》刊物上,刊载了以“媒介/环境”为主题的一组专题文章,包卫红、雅各布·加博里和丹尼尔·摩根为这组文章撰写了介绍性文字:《引言:媒介/环境》。在文中,三位作者对近年来“媒介/环境”研究的基本状况进行了描述。

处于资本主义压力中的技术转型所引发的生态危机,也促成了人文和社会科学中关乎环境之思考的新模式的诞生。其中的核心地带,就是媒介研究——媒介既环绕我们,又连接我们(以及媒介形式的生产和流通对资源也有巨大需求),此一环境特性使得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当技术正浸润我们整个星球,媒介也膨胀到开始占据了我们整个生存领域。我们的生存环境——空气、土地、海洋、天空——都正被媒介技术所浸润,比如人造卫星、海底电缆、监控摄像头以及无处不在的屏幕,以至于我们也开始从环境的角度来理解媒介。在此,媒介并非处于静态的对象,而是一系列具体技术,并因此演化为有着灵活边界的复杂生态,比如基础设施、系统和网络。在这一扩大了的框架中,一切媒介都可被理解为环境性的:这倒不是要老生常谈地说媒介反映自然或者是自然的中介,而是要说一切自然或人造环境都构成了生命系统的中介场所;这也不是要旧事重提地说媒介结构了我们的外在和内在经验,而是说如果媒介结构了我们的环境感觉,那么我们就不仅应该关注电影、电视、广播等特定的媒介形式,还应该关注一切空间或时间技术,比如钟表、门窗、轮船、建筑或其他基础设施。

进而言之,媒介研究的这一环境转向,又与媒介理论中更为宽泛的物质主义转向密不可分:媒介经常被视为转瞬即逝或非物质,但它却又执拗地具有基础设施特性,它依赖物质环境,甚至作为物质环境在运作,并因此产生具有物质性的后果。另一方面,与“媒介环境”(强调的是技术性媒介构造了我们的环境)或“环境性媒介”(强调的是有些媒介具有环境性,有些则没有)的用法不同,“媒介/环境”的讨论并不将这两者的含义视为理所当然,而是试图进一步探讨二者在不同语境中的相互构造。换言之,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将“环境”从“自然”那里剥离出来,即不是将环境视为某种客观存在,而是将其视为某种知识范畴,如此,技术哲学、政治理论和系统思维有望重新得到连接,且美学与政治、技术与权力之间的细微张力也有望得到揭示。

猜你喜欢

基础设施媒介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