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课后作业有效设计策略

2024-01-07林小凤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作业设计高中历史

林小凤

[摘 要]高中历史课后作业的有效设计能使教、学、评相互促进,进一步检测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程度,是新教材、新课标下的大势所趋。文章以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为例,对高中历史课后作业有效设计策略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高中历史;作业设计;核心素养;统编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5-0061-03

无论是《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还是《关于组织责任督学进行“五项管理”督导的通知》,都是国家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新举措。这些文件给中小学作业设计指明了方向,进一步要求中小学生的作业要注重质量,力求增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出台的。《课标》强调,注重评价目标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尽可能使教学和评价围绕学生学习这一中心展开,使教、学、评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课后作业是检验教、学、评是否一致的重要手段之一。高中历史课后作业是检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主要依据之一,是检测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程度的重要渠道。高中历史课后作业的有效设计,既保障了学生历史学习的效果,又提升了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毋庸置疑,开展高中历史课后作业有效设计能使教、学、评相互促进,是新教材、新课标下的大势所趋。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育教学实践与反思,以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以下简称“本课”)为例,探讨高中历史课后作业的有效设计策略。

一、依标凝旨,确定作业设计目标

《课标》对教学设计和考试命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教学设计要“整体梳理教学内容,把握每个学习专题所涉及的范围、重要史事和核心问题,并将这些核心问题的解决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联系起来”;强调考试命题要“注意试卷中的所有试题是否能够综合考查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水平”。基于这两点,笔者认为作业要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首先要设计与教学目标一致的作业目标。

《课标》提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这意味着,课时教学目标应围绕单元主旨进行设计。围绕单元主旨设计的课后作业可以突出教学的核心要点,整合碎片化的知识,合理地建构课程知识体系。

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为例,该单元的主题为“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包含第19课和第20课。第19课对应的《课标》内容是“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第20课对应的《课标》内容是“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从教材编排和《课标》要求来看,两课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体现了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和紧密的逻辑关联,反映了时代发展演变趋势。

依据《课标》要求,笔者将该单元的主旨概括为:在辛亥革命后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这一特定历史时空下,“新”“旧”冲突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及其特征。本课在历史时序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基于此,笔者再概括本课的教学主旨:理解和探讨“旧的统治已被推翻”和“新的统治尚未到来”之间的“山雨欲来风满楼”。最后,笔者围绕本单元和本课教学目标,进一步得出本课课后作业设计目标:结合“新”“旧”冲突的时代特征,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近代思想解放的特征和影响,解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征;在分析历史现象和辨析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中,感悟历史人物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增强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

这样的作业设计目标综合了“主干知识”“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考查,实现了与单元主旨、课时教学目标一致,同时体现了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涵育。

二、主题统整,提升学习的广度、效度

《课标》要求,深入分析课程结构,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开展单元主旨下的课时作业设计主题统整,既能起到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知识的作用,又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效度。这里的广度指延伸教材主干知识,效度指运用必备知识的能力水平。

本课作业尝试立足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从三个层面统整主题:一是“西学东渐·探索新知”;二是“人物群像·文明共进”;三是“多源互证·社会转型”。这三个层面从表象到实質体现了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发展。第一个层面体现了特定时序下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渐进,第二个层面体现了唯物史观下小人物与大历史的内在关联,第三个层面从史料实证中验证了社会转型的实质。这样的设计符合单元和课时主旨,体现了作业设计目标。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也是感受社会危机激发救亡图存的意识、人物群像推动文明演进、向西方学习推进社会转型等历史情境的过程。

下面以第三层面“多源互证·社会转型”中的一道原创材料阅读题(节选)为例。这道题要求学生结合蔡元培、李大钊等近代历史人物大事年表信息(节选)(见图1),自选一个或两个人物,自拟论题,并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论证。本题横向展示了历史人物的思想轨迹和实践活动,纵向展示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代表人物。学生可以从单个历史人物出发,也可以从多个历史人物的共性出发,探讨历史人物与历史发展的关系。

主题化作业设计围绕单元主旨整体把握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联系,架构线性的历史事件,延展主干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效度。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看待历史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在提升历史解释能力的同时涵养家国情怀,最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严选试题,支架化深度推进

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理论认为,不断搭建教学脚手架,能使学生持续探索自己的未知领域,最终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将该理论运用到高中历史课后作业设计中,就要做到严选试题。

本课的课堂教学完成了对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和高潮阶段的相关知识的梳理,对此,笔者在本课的课后作业中设计了一道支架化深度推进的材料阅读题。该题的材料一选用清朝档案《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中李鸿章关于铁路的看法,材料二呈现近代年画《吴淞铁路开通》,材料三列举近代铁路建设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大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示中国近代早期铁路的发展变化。设问从不同角度层层推进,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中国近代早期铁路修建的意义,包括:从研究中国近代早期铁路的角度分别说明三则史料的價值(史料实证角度);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早期铁路建设发展的特点和原因(历史解释、唯物史观角度);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近代早期铁路建设的历史作用(时空观念、家国情怀角度)。

按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理论严选的试题能够推动学生在由浅入深的学习中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为了解答试题,学生认真提取和解读图文材料,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把握历史事件的演变,在实证、收集、整理、辨析中,实现了深度学习,培养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四、把握生情,适宜化水平架构

历史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等都应以学生为主体,因此课后作业设计也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中只有一小部分选考历史方向,大部分是选考物理方向,因此不同的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和需求是不一样的。学生在初中已初步掌握袁世凯复辟帝制、南京临时政府、新文化运动等零散知识。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学生重点建构了相关的知识体系并梳理了逻辑关联,那么课后作业就要进一步检测学生的历史概念是否清晰、知识体系是否完善、逻辑关联是否准确。

课后作业的难易程度要符合不同学生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质量水平要求进行把握。以本课为例,设计课后作业时,应在把握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要求的基础上,着重研讨学业质量水平2的要求。

以本课在“西学东渐·探索新知”这一层面主题下设计的材料阅读题为例。试题以图文形式展示1915年9月第一卷第一号、1916年9月第二卷第一号、1918年11月第六卷第五号三个时期《新青年》刊物的封面,要求学生观察封面,说明其内容的变化,并分析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学生在分析原因的过程中,需要把握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阶段,这一答题的过程体现了史料实证水平2、时空观念水平2、历史解释水平2的要求。该题的第3问为开放性设问:任选一则封面,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角度加以评述。答题时,学生需要选择适当的时空尺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客观论述中发展自主探究能力,这一答题的过程体现了史料实证水平3、历史解释水平3的要求。这一作业满足了选考历史方向的学生的训练需求。

五、多元形式,动态检测核心素养

《课标》指出,“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是一个动态过程”,“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这就明确了学生的课后作业不能只注重量化的检测,还要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多元形式的课后作业更有生命力,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本课作业中还有探究性作业:围绕“时代兴亡与责任担当”的主题,利用福州地区的乡土资源开展长时段探究性活动。作业提供了三种探究方式,让小组选择其中一种探究方式开展活动。三种方式分别为:“近代人物名言论著·求索”,如阅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李大钊《庶民的胜利》等著作;“近代革命活动遗址·探秘”,如探访三坊七巷的林则徐纪念馆、严复故居等;“近代社会生活展馆·寻幽”,如参观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等。最后小组需要从论文、报告、微视频、情景剧中选择一种方式提交作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提升了收集史料、分析历史现象、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使核心素养发展走出课堂,进入现实渠道,最终成为学生个人终身发展的能力。

本课的课后作业设计发挥了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提升能力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关注课后有效作业设计,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值得进一步探究。

[   参   考   文   献   ]

[1]  於以传.把握课程内容主旨,突破《中外历史纲要》教学瓶颈[J].基础教育课程,2021(2):46-5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徐蓝.历史核心素养统领下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J].课程·教材·教法,2019(9):33-39,20.

[4]  侯桂红.对历史课堂教、学、评一体化(一致性)的几点探讨[J].历史教学问题,2021(4):141-147.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作业设计高中历史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于优化小学语文作业的教学探讨
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业设计策略探讨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