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适应性测试作文题《这里是中国》解读
2024-01-07吴倩
吴 倩
高考命卷者在考查内容的探索路上步履不停。“小步快跑”的革新理念在目前的命题实践上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诸多考查新思路如强化基础、重视逻辑、融合情境、关联比较等都在试题设置上得到了明确的体现。2023 年上半年相关省份组织的“适应性测试”作文题也不例外。三道作文题都在“情境化”上持续发力,既不受限于“任务驱动型”命题模式,又在设题时加强了思维审辨力的考查,以情境式的设计贴近生活,以生活化的路径触发思考,在作文命制形式上展现出新的动向。本文以安徽、云南等地使用的作文题“这里是中国”为例,对此类新题的审读及写作思路进行总结。
一、设题新思考
将阅读体验融入作文审题过程。这是一个将阅读与写作进行关联的新题型案例。在以往试卷中从未出现,也代表着命题者在当前课改形势下的新探索。2017 版新课标的一个重大突破是“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这道作文题的设计无疑是指向这个目标的。因为它需要考生对阅读材料有较好的把握后将自己的思考沉淀下来,通过信息的筛选、整合与迁移来生成对作文题意的深度把握。从阅读到写作,从吸收到表达,本就代表语文教学的天然状态;从阅读《这里是中国》的片段,到思考现实中的“祖国之美”,也本应是从“审视他人的思考”走向“感悟自己的生命”的必要之举。
材料本身情境的隐喻性质较强。近年来隐喻性质的材料屡见不鲜。2022 年新高考Ⅰ卷的作文题“本手、俗手、妙手”同样是一则颇具隐喻性的材料,作文材料虽在“下围棋”的情境中探讨三手关系,但走出棋局的情境不难看出,材料情境实则隐喻了更为普遍的生活情境中“守正”与“创新”“取巧”的三元关系,即立足现实、顺应规律,方能渐入佳境;若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就会流于平凡;但若一味取巧、好高骛远,则易自我倾覆。可见,材料虽然说的是下棋,但学生在写作中需要在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中进行探讨。
2021 年新高考Ⅰ卷的“体育之效”也是以锻炼身体的情境打比方,实际要写的是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问题;2018 新课标全国Ⅱ卷以“战机保护”的情境为喻,实则希望考生们探讨幸存者偏差,勿忽视失败带来的教训;2014 新课标全国Ⅱ卷以“给野生动物喂食”的情境为喻,则强调要重视教育中的溺爱问题,所谓“不能消磨掉动物野性”正是揭示“不能消磨掉一个人本性”的教育之思。综上,以材料表面上给出的具体情境为喻,希望考生去思考和阐发它在生活情境中的本体以及本题概念之间的转化关系,是目前考场作文的常见设题思路。
二、立意有侧重
强调用议论的文体呈现二元关系。“这里是中国”作文题的撰写方式是十分开放的,考生可用散文方式描摹印象深刻的秀美山河,也可用说明文的方式展现过目不忘的区域地貌,但这些都不如以议论性文章的方式呈现寻常事物的不凡之美更能展现考生的思维力。
材料第二句“祖国之美,在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既是审题的关键,也是难点。表面上看,这句话是在强调“名胜美”和“平凡美”虽带给人不同的享受,但它们同属于“祖国之美”;但实际上,因为“名胜”和“平凡”两个表述都颇具主观意味,不免触发内心对于山水景致的认知与界定——引人遐思的山水中,何处不是“伟大”与“平凡”对立统一的体现呢?
若从山水情境中走出,不难发现整个时代无论从自然风光、社会风貌还是人群组成来看,都是“平凡”与“伟大”二者共存交织而成的画面。看似对立的二者不仅共存于当下,在一定条件下甚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拿历史演进的经验来说,名留青史的虽只是为数不多的典型人物,但细探便知社会发展的背后定是大量人民群众共同推动的力量。每个时代显而易见的伟大最终都来源于微不足道的平凡,“平凡造就了伟大”是考生由话题情境出发而呈现的二元关系结论。
立足青年的立场阐发前行方向。阅卷现场评判考生立意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观照这个立意与青年的关系大不大,是否能够呈现出青年个体在泥沙俱下的时代洪流中如何自处。无论是以散文还是说明文的方式,考生的个人体悟或较易流于表层。要想立足自身使文章具有社会意义,就要建立起话题情境与个人处境之间的联结,在这道试题中不止是抒发旅行感悟,更需建立起“游览阅历”与“青年发展”之间的有机联系。
“平凡”与“伟大”不止是山河之辩,更是人生母题——作为目前置身于“平凡群体”中的青年个体,亦拥有成长为“卓越”与“伟大”的无限可能。考生基于“平凡”与“伟大”相互转化关系的思考,才是这道作文题于青年的撰写价值——一方面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的当下处境,找准自身定位;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努力的过程期望在某个领域成长为一个“不凡”的人。这种“不凡”,虽不必是“全能型”的不凡,但必定是某个层面上的“卓越”。由此可知,青年人能从“平凡”与“伟大”的关系中阐发的,首先是悦纳普通的现状,并心存成就不凡、追求卓越的心态,才不会由普通平凡落入一种庸俗的得过且过中。
三、行文须重构
由现状反思中呈现立意缘由。割裂开“伟大”与“平凡”二者关系的人自然也忽视了“平凡”向“伟大”的转化,消解了个体成长的可能性。既因认为“天塌下来有高个顶着”而否定自身使命者更不在少数——以上都是把“平凡”与“不凡”彻底对立起来的表征。这样的对立观带来的是对自我价值的忽视,也是对人间最为普遍却各有价值的普罗大众的忽视。一旦个体陷入二元对立的单向度思考,势必会带来群体的对立与割裂。
在时代境遇中完善做法逻辑。立足现实,考生需敏感把握到作文题目的第一个有效信息“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国地貌景观极富变化”不仅为言明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其真正的作用是提供典型现象的“时代成因”,即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国际形势变化的“碰撞时代”,正是这样看似危机四伏、日新月异的时代才恰恰更有可能见证更多不凡的诞生。以记忆犹新的疫情时代为例,我们见证并歌颂的很多不凡便都是在困难时期诞生的平凡英雄。可见,这道题真正要引发关注的议题正在于:看似“平凡”的小人物从来不是动荡时代的被动参与者,恰恰是无数小人物的努力与付出才成就了一个“伟大”时代的波涛汹涌。
综上,命题人以这道作文题引导青年思考“如何审美”的同时亦在教其“如何认知自己并设定人生的目标”,两相比较下,后者显然更具典型性与感召力。放眼当下,“鼠鼠文学”掩饰下甘于平庸的人生观念或应重构,“平凡”并非碌碌无为的躺平与沉沦,平凡个体在每一秒达成稳定专注、追求极善的状态,就有可能在不断精进中成就不凡。置身于“平凡”群体的青年代表能否在这篇文章中切实呈现出自身的困境与方向,才是这道题真正的考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