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剧影视表演课程改革实践思考

2024-01-06邵宇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9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实践

【摘 要】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下,人们对戏剧影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场所,高等院校理应根据时代的不同要求对戏剧影视表演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创新,这不仅是创建双一流高等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还是高等院校教研教改的关键构成部分。因此,本文首先对戏剧影视表演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其次提出了相对应的创新改进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戏剧影视表演;课程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J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9—064—03

引言

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教学内容复杂抽象。要想有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一定要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案。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表演艺术家,若依然采取传统教学模式,那么学生是无法充分掌握戏剧影视表演技能的。对戏剧影视表演课程进行改革,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提升学生的表演水平,從而使高等院校培育出更高素质、高质量的戏剧影视表演人才。所以,对戏剧影视表演课程改革进行研究非常必要。

一、戏剧影视表演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实训设置较少

实操性、应用性是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最突出的特点。[1]纵观与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相匹配的工作岗位,比如戏剧演员、影视剧演员、音乐剧演员等,都需要站在舞台上,面对镜头。因此,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学生在舞台上、镜头前以及故事情境中的真实情境表演能力培养,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使学生在毕业后更好适应工作需要。现阶段,高等院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教学中也设置了一些实践项目和实习环节,但是普遍不具备“实境”价值,难以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行为处理与心理控制能力。所谓实践项目,也就是“说、唱、妆、编、演”,在日常教学中设置情境表演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表演实操能力,但没有真实舞台、现实镜头的真实感,也就无法达到实践化的表演训练效果。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在真正进入实际表演情境中时,因为紧张而无法正确分析角色、无法有效处理行为等。因此,高校应尽可能多为戏剧表演专业学生提供一些实训机会,借此提升学生实际表演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联系不紧密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下,信息技术成为了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之一,教育行业亦是如此。不仅仅是中国,世界各国均对信息教育非常重视,其中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更是通过构建信息素养论坛、设置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等方式,促进教育信息化。我国也颁发多个指令文件主张教育信息化,但是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已经在教师心中扎根已久,要想落实教育信息化改革十分困难[2]。主要是因为戏剧影视表演教师未曾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戏剧影视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没有利用信息技术的便捷性等优势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予以创新,导致戏剧影视表演课程教学效率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当前,更多高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课程教学都是以实训为要点,并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因此使得戏剧影视表演教学和信息技术联系不紧密,和新时代表演教学存在脱节问题。

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课程改革策略

(一)建设特色课程

考虑到当代大学生不断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的表演学习需求,以及当前各个高校戏剧影视表演存在的单一、雷同的课程内容,在对戏剧影视表演课程进行改革时,应加强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的创新性与丰富性改革。

1.课程内容改革

在建设戏剧影视表演课程内容时,应采取个性化培养方式,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为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教师需要对学生展开分类和准确定位。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结合自身喜好选择角色形象,这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缺乏针对性和类型化的精准定位。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表演能力、专业水平以及性格特点,为其匹配更合适的角色,创编性格鲜明的教学剧本,对学生实施类型化、差异化培养教学。同时,教学内容也要采取分层方式予以设计。开展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之前应先对剧本予以整理,将有正能量、有思想教育意义、与艺术创作要求相符且贴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剧本挑出,并在课堂教学中对其进行合理运用。剧本中的剧情内容也要从简到难、角色性格从相近到相反、情节发展从简单到复杂递增呈现,加强戏剧影视表演教学内容的层次性,进而实现个性化培养的目标。除了在教学内容上要个性化之外,在课程设置上也要做到个性化。可增加专业性更强、戏剧影视特色更丰富的课程,比如《戏曲身段》《少儿戏剧教育方式与实践》《影视武术》《影视动作基础》等基础性课程。

2.课程结构重组

每个高等院校的生源结构、人才培养目标都有很大区别,所以在设置戏剧影视表演课程时不可照搬其他高校,而是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比如高职院校,其与本科院校相比,学制不同,授课总课时量也相差甚多。基于此,高职院校在设置戏剧影视表演课程时应与自身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即重视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可将传统单一式的课程结构向复合式的“编、导、演”融合方向改革创新。该结构不仅满足当前市场的标准,而且对学生就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结合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教学过程,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可将“编、导、演”复合式结构分为三个环节:(1)元素训练环节。在学生掌握基础性表演知识后,即可进入该环节,主要内容是“编和演”的训练;(2)改编训练环节。该环节主要是对第一环节的巩固与提升,也是为接下来的“导”打基础,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3)综合实训环节。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导、演”能力。此外,在设置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选修课程时,应注重灵活性,保证选修课和专业课无缝衔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从而使学生在专业领域中获得更好的发展,进而提升戏剧影视表演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构建校内外实境教学平台

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最后都会用到戏剧影视实境表演项目中,其对学生的表演技能、心理素质、舞台经验都有着严格要求。针对当前戏剧影视表演课程教学存在的缺乏实境训练这一问题,应为该专业学生建立校内外实境教学平台。在校内,定期组织学生自主策划设计舞台剧、学期展演活动;鼓励学生多多创作影视作品,比如微电影、短视频等;指导学生参与各种表演比赛,包括双创、挑战杯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综合能力。在校外,教师应重视学生实习实训,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科学的指导,为学生争取更多的登台和出境机会。或者采取工坊式教学模式,即学校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员联合对学生进行培养指导,强调“做中学、学中做”的一种新型校企合作育人模式。通过在学校和企业学到的理论+实践知识,学生的专业能力会显著提升,真正做到知识和技术并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具体来说,工坊式教学模式集学校、企业于一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这种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可有效解决传统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缺乏实训的问题,使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升。比如,学校可与当地的文化宫、影视传媒公司、沉浸体验式剧场等机构协作,引进一些当前较火的舞台剧、影视短片当做教学内容。校企合作既可以丰富戏剧影视表演课堂教学内容,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能够为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外出实践表演机会,强化学生的校外实践能力。

(三)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在传统戏剧影视表演教学活动中,剧目排练往往都有现成的剧本,很少会用到网络、媒体等信息手段进行教学。在新时代下,教师应与时俱进,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并灵活运用,在教学活动中积极运用电教媒体、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这种可视化、形象化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创作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更精准理解角色。作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媒体形态,新媒体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特别是在5G背景下,新媒体的传播速度远超传统媒介。基于此,高校戏剧影视表演教师应充分了解新媒体的优势功能,根据新媒体受众对戏剧影视的要求,鼓励学生不断创新戏剧影视写作、表演的思路与方法。在以往的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教师通常会更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教授,这无法激发学生的表演兴趣。而新媒体的加入,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动画集为一体,生动形象,大大提升了教学的趣味性,可以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新媒体还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资源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为学生带来丰富强烈的感官冲击,使学生在课堂中一直保持积极专注的状态,极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戏剧影视表演教学时,应遵循实用性、趣味性等基本原则,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信息教学方案,使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

比如,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更多有效的影视艺术资源,包括优秀影片的视频片段、名家朗诵的音频资料等。但是当代大学生在面对这些无穷无尽的信息资源时,很难对其进行准确分辨选择,对此,教师应建立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库。通过对资源进行梳理统计、分类贴标,让学生更方便的查找使用资源。另外,教师可赋予学生一定的权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资源库的建设活动,不断优化教学资源库,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浏览资源,实现对戏剧影视表演教学的课外延伸。

(四)加强学生文学修养培养

当前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大多存在“重艺轻文”的现象,而专业课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并未意识到该现象的严重性。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对学生的艺术素养要求比较高,但艺术素养再高也无法为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经典角色的塑造会使观众产生赏心悦目的感受,而这需要演员深入理解剧本、揣摩角色内心,即只有演员具备深厚的文学修养才能塑造出成功经典的人物。对此,戏剧影视表演教师应先对自身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创新,在教学中重视文学与艺术的互相融合,向学生推荐有价值的文学作品,比如中外经典名著,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并引导学生重视自身文学修养提升。其次,高校应设置科學合理的文艺课程体系,改善“重艺轻文”的问题。比如设置中国文学欣赏、中国文学创作、中国艺术史、表演艺术与审美、表演心理学等课程,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合适的课程,这样在提升学生文学修养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巩固。再次,高校教师在制定说、唱、妆、编、演教学计划时,应结合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特点,有意识地引入文学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时更容易理解,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拓宽学生表演领域。

(五)建设戏剧影视表演课程思政

高校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人才时,应坚持德育为先的理念。要始终将立德树人当做根本任务,在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也就是说,除了要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之外,在专业课程中也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其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对戏剧影视表演而言,教师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在教学活动中落实课程育人。首先,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选择正能量、有深刻教育意义、红色主旋律的戏剧片段,比如《红岩》《觉醒年代》等。通过此,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加深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对学生文化素养提升也有帮助。同时,学生对这些视频进行欣赏,能够感受到革命先辈的人格魅力、优良作风和伟大精神,从而培养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将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脱离传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枯燥无趣,而用艺术创作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符合学生的期待和需求,既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在开展戏剧影视表演教学活动时,可适当丰富教学内容,比如对当下时事、新闻热点进行引用,以此为基础创作编排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小品、情景剧等艺术作品。或者以当下典型的人物案例、事件作为素材,引导学生展开艺术创作,借此落实思政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知不觉接受思想教育。表演专业教师不但要讲好专业知识,还要做好课程思政教育,将二者进行充分结合,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对于传统只是纯艺术的专业教育予以创新改革,有目的的引入思政教育,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传播效果,加强戏剧影视表演课程的艺术张力,提升艺术教育的思政效果,使学生真正爱上表演艺术,拥有健康阳光的思想价值指引。

三、结语

影视行业的更新换代明显要比其他行业快,基于此,在戏剧影视表演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当前市场需求、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现状对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改革创新:建设特色课程,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校企合作,构建校内外校内外实境教学平台;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信息化;重视学生文学修养教育;在日常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等,从而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高专业的综合型表演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娟.简析艺术类职业院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教学问题及建议[J].文化产业,2021(18).

[2]李晔飞.高职院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实训课程创新途径探索[J].艺术评鉴,2021(3).

[3]陆源.高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分析[J].戏剧之家,2019(30).

[4]肖魁.高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思考[J].传媒论坛,2019(3).

作者简介:邵宇(1983—),女,满族,辽宁锦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表演、戏剧。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实践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