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技艺在云南文创产品创新中的继承及传播

2024-01-06周诗涵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9期
关键词:文创产品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是根植于世界各族人民生活、世代流传的的非物质形成的文化遗产,也是一个国家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就的外在体现,更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构成。云南省少数民族众多且文化繁荣,拥有着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近年云南有关部门不断重视并强化非遗技艺的继承及传播,以非遗技艺为基础的文创产品持续发展创新。但基于区域限制、知名度小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非遗技艺在云南文创产品创新中的继承及传播未能实现预期效果。鉴于此,本文对此开展全面探讨,在明确非遗技艺的前提下,分析非遗技艺在云南文创产品创新中的继承及传播现状,随后提出有效的策略。希图本文可以为云南文创产品创新、激活非遗技艺发展前景、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及传播提供有效的借鉴及参照。

【關键词】非遗技艺;文创产品;云南文创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9—034—03

现阶段我国文创产品主要有两类开发形式:一是以各类文物为依托衍生出的各类文化产品,即文博产品;二是则以非遗为依托开发各类相关文创产品。云南非遗技艺及项目众多,以此为基础开发文创产品,即可实现非遗技艺的传承及保护,也可为探究文创产品推动滇遗传承及保护提供可行性方案。

一、非遗技艺概述

云南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集聚区,有着丰富的传统民族工艺与多元的优秀文化资源,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存量最多的省份之一。但因为非遗保护措施及传承途径受限,不少传统手工技艺濒临失传,而这其中多数技艺均属于国家非遗项目,如尼西黑陶烧制工艺、鹤庆银器制作手艺等。而基于非遗技艺拓展其保护及传承渠道,开展文创产品的设计及创新也是现阶段大众最易接受且有效的非遗保护渠道。此举尽可能确保非遗项目得到继承的同时,也使云南优秀文化得以有效传播,引导公众及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到非遗项目的继承、保护及传播事业中,研究并掌握非遗技艺内在精髓的同时,使非遗项目借助各类文创产品得以创新,深挖并延伸其文化价值,使非遗技艺焕发出更鲜活的生命力,在促进云南产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文创产品的设计创新。

二、非遗技艺在云南文创产品创新中的继承及传播现状

(一)文创产品质量现状

现阶段基于非遗技艺的云南文创产品,设计以云南现行旅游产品体系为依托,将非遗技艺融入旅游纪念品这一形式对外销售。就商业角度而言,这样融合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云南旅游经济发展带来可观效益。然而,就云南现阶段文创产品的文化覆盖面来说,则产品设计质量未充分体现出非遗技术的精神内涵及价值传承。一方面,部分非遗类文创成品制作工艺及质量不高,虽说在短期内可以吸引消费者,但就长期而言,因此类基于非遗技艺的文创产品材料、工艺及价格与质量的匹配度不足,最终造成消费难以实现高转化。如如西双版纳傣族织锦这一非遗技艺,为现存傣族民族技艺的典型代表。但基于织锦工艺的文创产品虽突出其以色彩鲜艳及民族风格,但织工精巧性及图案丰富性较为欠缺,导致基于傣族织锦技巧的文创产品种单一且市场份额增幅较慢。另一方面,部分云南文创产品未能全面表达出非遗项目的地域性特征,导致产品缺乏非遗元素的指向性。如鹤庆银器为基础拓展的鹤庆银匠品牌来说,虽说经鹤庆当地多年用心营销,使鹤庆银器具备一定知名度,但其开发出的文创产品并未准确体现与鹤庆银器非遗的符号性表达或理念化创新,导致银器产品非遗特征未得到突出表现,消费群体难以对此产品形成长期、持续的购买意愿。

(二)文创产品顺应性现状

产品顺应性即指文创产品的设计及创新效果与潜在消费群体的理念及偏好相适应,其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文创产品本身与云南非遗技艺彼此间形成较好的顺应性;二是产品创新设计、生产销售要顺应于消费群体的潜在理念。而现阶段云南非遗文创产品在上述方面均存在不足。

就非遗技艺与云南文创产品间的顺应性而言,因为非遗技艺的保护及继承均要突出其符号化表达,但现阶段在文创产品设计上对非遗内在思想进行传达。如建水紫陶作为中国四大名陶,近年相关文创产品开发均为流水化量产,设计者及生产方均未深入研究过此非遗技艺的文化渊源及其制作工艺,导致文创产品缺乏内涵文化及艺术表达,加之普通消费缺乏对紫陶的辨别知识及能力,使文创产品难以与其实现顺应。

就后一问题,则当今消费者对文创产品的非遗元素审美有着较高要求,因此缺乏深刻体现非遗审美的文创产品难以满足其审美诉求,加之云南文创产品未带给消费者独特的消费体验,在功能、审美等方面均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非遗技艺融入文创产品不但未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反而影响非遗与文创产品的融合创新。如呈贡剪纸的特色是突出吉祥图案,但相关文创产品制作与生产却并未突出这一特征,导致相关产品设计无法顺应消费要求。

(三)文创产品融合性现状

产品融合性即指文创产品可以与云南本地非遗技艺间的深度及有效的融合,继而实现实体物与精神内核的双重贯通,对消费者形成强大的吸引力。然而现阶段基于非遗技艺的云南文化产品开发融合性来说,存在下述问题:其一,文创产品因类别受限,导致覆盖面拓展不足。其二,文创产品未对非遗技艺内含的文化属性开展有效处理,或是部分文创产品虽体现出非遗元素的符号化表达,但与非遗技艺内在关联性不足,使文创产品与非遗技艺间融合的交互性及对接性缺失。

三、非遗技艺在云南文创产品创新中的继承及传播策略

(一)突出非遗技艺保护,兼顾产品实用功能

就云南推进非遗技艺传承及保护而言,要基于非遗技艺的有效特征,在强化保护及传播的同时,突出文创产品的实用性及功能性。近年云南在推进文创产品开发也开始突出此方面的设计创新,旨在赋予文创产品除观赏性外更多的实用功能,避免成为单一的装饰品。这便要求文创产品设计人员要实践创新,设计要融合日常事物与非遗技艺,分析相关产品功能并持续拓展潜在的实用性,同时设计多种材质的文创产品,使其具备非遗文化内涵的同时,兼顾实用性及功能性。如云南非遗技艺白族扎染,近年扎染类文创产品的市场销售规模持续扩大,扎染图案、各类及尺寸日渐多元化,衍生出的文创产品有鞋包、衣帽及服装等。扎染非遗技艺所用染料,可直至驱蚊闭虫、保健消炎的养生功效。设计相关文创产品时,可突出此保健功能,同时结合扎染图案变化多、材料纯植物的优势,制作出有益于身体的保健用品,此举在保护并传承扎染这一非遗技艺的同时,也使相关文创产品具备一定的功效,且功能设计完成环保、天然。以此作为切入点,在强化文创产品宣传及推广时,重点突出此项保健优势,并使文创产品及运营更为成熟和丰富,为滇遗传承及文创产品创新提供有效保障。

(二)兼顾非遗技艺传播,挖掘产品文化内涵

云南部分非遗技艺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即其传承及保护要以固定的形式及载体为基础,此类非遗项目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与本土人文风俗极为贴合。开展基于此类非遗技艺的文创产品开发及创新,则要重视将非遗元素合理地融入其中,使文化、价值与产品内涵适配。如2006年成为云南新非遗项目的纳西族东巴书画,其为纳西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构成,主要制作材料为木片、东巴纸与麻布等,借助自制颜料与竹笔勾画轮廓并添加色彩,颜料丰丽可保持数百年始终如新。基于继承纳西族东巴画的技艺、画法、制作方式等内容,同时提炼出东巴书画有代表性的元素如线条、原色、文字,结合东巴书画的各类主题如场景等开展文创产品的设计及创作,设计出以东巴书画为主的对联、麻布盾旗、团扇、杜邦纸袋、宣纸灯等突出东巴优秀传统文化的产品,即可充分对外展示出东巴书画的非遗元素,也可有效提升文创产品的观赏性与品质,借助产品的东巴文字画面及寓意推进此非遗技艺实现更广泛的传播。

(三)推动非遗技艺传承,强化产品审美价值

云南强化非遗技艺继承及传播,还要重视与当地高校相结合,充分利用办学优势,同时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优势,引导学生参与在校内外开展相关非遗技艺的实践中去,以此拓展非遗技艺的传播范围。同时借助高校教学、技术、资源、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强化基于非遗传承的实用型人才培育。

其一,强化遗技艺传承,突出全面继承及保护。高校可设置适当的非遗实践课程,借助教师理论传授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结合文创产品设计,在教师的辅助下完成相关设计,使学生逐步了解非遗技艺在文创产品创新中的实践应用。随后教师可引导对非遗技艺有兴趣的学生与技艺传承人建立起沟通及联系,如可引导学生尝试开展陶艺作品设计进融入紫陶和黑陶等非遗元素,在拓展文创产品家居实用性的同时,也使产品成为非遗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市场选择。

其二,推动非遗技艺的时代化创新,使文创产品审美价值得以提升,继而深入潜在消费市场,引发非遗文创风尚。云南在继承并保护非遗技艺时,可全面开发并利用非遗项目的丰富资源,将文创产品创新互融入于优秀传统文化,使非遗技艺持续得到时代化的全新表达。而借助创新文创产品来强化贝叶经的继承及传播,也要重视贝叶经文化价值及精神内核的物化处理,使贝叶经这一傣族文化百科全书作为提升其覆盖面的有效载体。

其三,云南要对非遗项目开展“国潮”化文创产品的设计。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与利用,其将中国的历史文化元素引入装饰艺术设计中,吸收古代工艺美术思想的精华,通过冷暖色彩、画面主题的选择来表达装饰设计中的情感变化。坚持市场化、品牌化运作,满足消费升级与文化消费需求。传统技藝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性发展需要摆脱“输血救治”性的保护开发,跨过品控、产能和品牌三道关口。如云南华韵刺绣创始人王陆芬即以非遗刺绣为是,在文山白沙坡村组建专业合作社,与全村绣娘一体发展本村刺绣产业。历经多年发展,华韵刺绣作为非遗技艺,在取得突破式发展的同时,建立文旅融合基地,为非遗文创提供专业化的产品工艺设计等,同时其开发的融入非遗刺绣风格的国潮风文创产品在2023年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云南展区大放异彩,即实现了华韵刺绣非遗文创的创新,也为拓展云南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影响力提供了宝贵经验。

(四)健全非遗技艺传承,融入乡村振兴大潮

云南要推动非遗文化继承及传播为乡村振兴的实现提供助力,以便更好地拓展非遗传承及保护的全新天地。乡村振兴与非遗技艺振兴互为影响与依存,近年城镇化建设使乡村人口向外转移的同时,导致包括非遗在内的传统工艺日渐衰落。而乡村与非遗技艺同为文化整体,因此健全非遗传承、保护与发展,要与乡村振兴实现深度融合,确保非遗技艺与乡村这一物质载体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发展共同体。传统非遗技艺要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持,并成为强化乡村生态建设、坚持绿色发展及优化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力量。如非遗技艺洱源凤羽砚,距今已有超过400年的传承历史。可以在凤羽镇鸟吊山建立起以砚石为主的乡村文化园区及生态博物展馆,在推进凤羽砚传承发展的同时,开展相关文创产品的设计,张跃堂作为凤羽砚的第八代传承者,不断创新钻石创新,除制作传统砚台外,先后推出以凤羽砚同样石料制作的茶盘,消费前景看好。同时张跃堂也不断丰富凤羽砚台工艺品厂的产品门类,并定期开设残疾人培训班,由此成为优秀的残疾人农业就业示范基地,为本地乡村与非遗的双重振兴贡献自己全部力量。

四、结语

文创为现代社会融合文化元素提出的产品创新思路,其以包括非遗项目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借助新型载体及媒介形式,赋予优秀传统文化全新的文化思维及情感价值。非遗与文创的互为融合也由此成为文创产品创新的新兴热点。本文在明确非遗技艺内涵的基础上,分析非遗技艺在云南文创产品创新中的继承及传播现状,随后提出有效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汪海波,张群,郭会娟.基于用户行为的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23(1).

[2]刘明晗.非遗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

[3]刘苏萌,宓胜杰.非遗文创产品绿色设计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2(6).

[4]朱庆祥,刘晓彬.基于文化生态的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2(20).

作者简介:周诗涵(1981—),女,汉族,云南曲靖人,本科,云南省红河书院院长,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及活化利用、文化创意开发与宣介、传统文化传承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价值。

猜你喜欢

文创产品
博物馆文创开发浅谈
武陵山片区民间手工艺在文创产品上的应用研究
江苏省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现状思考
人类学视野下的博物馆文创产品
高校文创产品策划课程未来发展趋势
文化文物单位开发文创产品意义重大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传承与创新
苏州昆曲文创产品的再设计研究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民族元素在文创产品中运用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