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视阈下送王船非遗数字化创新传承
2024-01-06吴宛恬
吴宛恬
摘要:基于符号学理论与数字化技术手段,构建创新设计与应用方法,解决当前送王船非遗文化传承问题与传播困境。以罗兰·巴特提出符号学理论为基础,通过二级意指系统的外延与内涵符号提炼,提取送王船非遗文化视觉符号,转译并编码设计元素,应用在新型数字媒介中使用。为送王船非遗提供数字化设计实践,解决数字化技术流于文化表层问题,弥补非遗文化传播路径的局限性,保存送王船文化的内核价值。数字化创新技术提供传统文化新样态,重构虚拟场域在线体验,为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路径之一。
关键词:符号学;送王船;非遗文化;数字化创新;创新传承
中图分类号:J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23-0049-04
Abstract:Based on semiotic theory and digital technical,it builds innovativ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methods,and solves The Wang Boa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al problems.Based on the core concepts of Roland Barthes semiotic studies,propose two different levels of meanings through the extension and connotation symbol extraction,abstract connotation of The Wang Boat.Provide digital design method for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Wang Boat. Solve the digital technology is on the surface of culture problem.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of cultural time and region,make up for the limitation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nd preserve the core value of The Wang Boat culture.Digital innovation technology provides a new form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reconstructs the online experience of virtual field.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ths for digital innov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eywords:Semiotics;The Wang Boat;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Digital innovation;Innovation inheritance
引言
送王船活動来源于闽南沿海渔村和马六甲海峡等地区保留的民间习俗,为一种独特且反映地理特征的常民文化。2020年12月17日,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仪式及相关实践”项目经评审通过,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相较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存与维护更为不易,送王船多以口耳相传方式传承,文化保存成为亟待解决问题。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2],指媒介的更迭会影响人类和社会关系再造,当前数字化技术能有效采集、记录、存储非遗内容,但仍然存在许多不同层面问题,如流于数字技术效果、视觉形象塑造不足、传播载体单一等诸多困境。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呈现非遗文化的内核,有机融入文化内涵与生活场景,是当今非遗文化重要的探究议题。由此,从符号学视阈引入转译设计方法,为非遗文化数字化创新提供新路径。
一、送王船非遗文化与发展现况
送王船非遗文化主要分布厦门、漳州、泉州、台湾及马来西亚等地区,形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东南滨海地域文化。闽南沿海地区地理景观多丘陵,气候炎热潮湿,自古便频繁发生许多自然灾害,加上早期社会医药不发达,容易产生瘟疫等传染疾病,天灾和瘟疫造成人们恐慌,因而寻求特殊的信仰经验和行为。送王船活动精髓在于凝聚地方社区群体认同,各地传统习俗表现形态同中存异,在历史背景、信仰传说、祭祀主神和绘画技法不尽相同,如漳州地区船身彩绘色彩纹样丰富,台湾地区祭祀主神叙事多元,马来西亚地区有泉州古船特征等。然而,随着科技发展进步,人们能预测气象和洋流变化,多数流行传染病也可治愈,祈求平安信仰需求逐步降低,时代局限性不适应社会发展内涵,制作王船步骤繁琐且耗时漫长,需历经十几项制作流程,方能完善王船的整体设计,难以适应批量化生产方式进行。另外,送王船工匠技艺传承采师徒制,靠代代口耳相传传授,鲜少应用数字化记载制作流程,对文化保存带来极大不确定性,老一辈工匠师傅年纪偏大,造成后继无人,难以传承的窘境。送王船活动出巡范围较大,在疫情防控下传播路径有一定的限制,以厦门岛内送王船为例,在狭小都市空间中不便移动,易造成交通拥堵和管制问题,疫情期间各地暂停群体性活动,送王船以聚集社区人群为核心,涉及人员众多,易造成疫情防护的缺口。因此,送王船活动从简或变异,习俗原生态和完整性受到破坏,祈求平安需求逐步降低,在世代传承中产生观念断层和教育隔阂。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与保护采取了数字化复制与存储、2D与3D的数字影像记录、增强现实再现等手段并取得了大量重要成果,如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数媒专业学生毕业制作《送王船》,以2D动画方式记录送王船文化,记载送王船文化习俗祭祀场景与人之间的信仰关系,说明采用数字化技术存储非遗文化有效途径。当前送王船非遗文化传播途径单一,线性叙事难以感同身受文化内涵,身临其境体会送王船文化意义,记载主体着重在“送王”活动叙事,并非整体文化“造船”“迎王”记载过程,无法完整存储送王船文化精神,使得传承与传播受到限制,造成文化不易被保存下来。通过符号学剖析送王船文化符号,转译为设计元素应用在新媒介发展,解决数字化技术流于文化表层问题,提供送王船非遗文化创新传承新路径。
二、送王船文化符号提取与转译
文化符号的理论基础源自符号学,将社会文化作为符号的现象,探讨隐藏在其背后意义的一门学科。现代语言学之父索叙尔提出符号学理论应用在语言符号结构,符号由形符(能指)与意符(所指)组成,能指所呈现的外在视觉表征,可透由五感感官体验存在,具有显性艺术特征,包括色彩、纹样、图像及构图等;所指为内心所唤醒的意象或想法,具有指示性和隐喻性意义,包括象征、心理、观念及信仰等,两者存在一种约定俗成的关系。罗兰·巴特以索绪尔符号学理论为起点,视文化结构和组织形式与语言相同,一切文化现象表达方式皆可视为文本,并以符号看待之。送王船在传统技艺、视觉内容、文化内涵有自身独特的叙事方式,剖析文化符号特征和内涵寓意两个层次,提出送王船文化转译设计方法。
(一)送王船文化符号解析
送王船为闽南地区的民俗信仰文化,蕴含丰富传统技艺和艺术价值,是具有鲜明地域性的文化符号。罗兰·巴特将符号学转移至文化学理论的研究,提出二级意指系统的论述,包含第一层次外延意义与第二层次内涵意义,主张每个符号都具有两个不同层次的意义。第一层次为外延意义,亦称作明示意,包含第一层次的能指与所指,即符号本身外显意义,为生活中能直接被感知的视觉要素,送王船船身为仿泉州式古官船造型,船身以吉祥色彩、纹样及图腾为主,此宗教仪式合而为一外延性符号;第二层次为内涵意义,也称作隐含意,包含第一层次能指与所指形成所谓外延性符号的能指,以及另一具象征意义的所指,指的是此符号与用户情感或文化所产生的互动,船身彩绘图像、图式及纹样表现地方信仰、历史故事及吉祥寓意,代表平安、祈福之意,具有消灾解厄、除瘟去晦信仰的象征,如图1。当第一层次符码表意涉及沿袭历史传承或文化论述时,便产生了第二层次的内涵意义与神话。罗兰·巴特认为,神话是一种文化思考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具有汇集文化、意识形态、人文观及价值观等诸多因素,反映出与民间情感或文化联结的关系。送王船成为主体精神的寄托,人们从中寻求集体性的认同,解决现世社会所带来的焦虑。
(二)送王船文化符号转译
“转译”属于语言学范畴的词汇,是指将一种文字通过媒介语言翻译成另一种文字的特殊翻译行为[3]。文中的转译是基于二级意指系统的解析,将送王船非遗文化进行元素提取,筛选代表性的文化特征,如色彩、纹样、图像、造型及构图,并通过转译设计方法,如解构、同构、重复、分割及变异等方式,整合构建出送王船视觉符号体系,用现代视觉语言传达,以数字媒体为信息载体,探索数字创新路径,促进非遗文化传承,如图2。
送王船庞杂的视觉文化符号中,提取代表性的文化形象,具体化视觉符号能让人产生共情及联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中,五色为吉祥之色,具有吉祥与祈福象征意义,送王船船身彩绘多以五色为主要色彩,红色是传统文化中崇尚的基本颜色,用来绘制双龙抢珠、辟邪獠牙及牡丹双凤等装饰;五色中的黄色位居中央,有尊贵之意,常绘制龙与凤等神灵祥兽题材。送王船装饰性的纹样象征人们对宗教信仰的冀求,也是彰显民间对美感的表达,卷草纹、吉祥花卉及回纹为主要常见纹样,卷草纹有连延绵长的特性,具有福寿连绵之意;吉祥花卉的牡丹代表花开富贵,莲花代表出淤泥而不染,有高风亮节之意;回纹由古代青铜器上演化而成的几何纹样,具有驱邪避凶之意。送王船彩繪图像以神仙人物、圣贤故事及历史故事为主,人们希冀生活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将情感寄托在除瘟人物形象,如王爷、福禄寿三星、麻姑等。船身的造型装饰表现古代航海需求,如五方旗、兵器、文房四宝及执事牌等。船身构图依故事题材不同有所变化,主要以直幅、横幅及圆形构图为主,垂直构图自下而上展现故事连贯性,产生庄严及肃穆效果;横幅构图场面开阔,呼应王船航行顺风千里,展现出不同韵律美感;圆形构图象征给人安定平衡之意。
提取色彩与纹样进行主题的挖掘,转译出新的文化视觉符号体系,应用在数字化视觉资源,如界面交互、标签及图标等元素。图像与造型装饰转化非遗文化IP,如产品设计、表情包及人物IP形象等。演绎送王船图像叙事的内容,建构沉浸感的虚拟场景空间,如互联网、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全息投影及元宇宙等。伴随多元化跨媒介整合新趋势,互联网有实时在线的特性,虚拟现实具高度拟真同步文化信息,元宇宙建置虚拟身份与社群于一体的沉浸空间,多种数字新技术共筑新型虚实相融的社会形态。鲍德里亚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曾提出“我们正处于一个拟真的时代”[4],数字化沉浸技术能产生更多的联觉感官效果,重构非遗文化场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弥补非遗文化传播路径存在局限。另外,数字化技术支持存储文献资料,跨整合、融媒体保护当前非遗文化,有助非遗文化保留与传承。在开放的数字架构中,文化符号意义的演化与日常生活空间叠加,蕴藏着创新发展机遇的可能性。
三、送王船数字化创新设计实践
数字化应用与传播是当代保护非遗文化重要形式之一,不断迭代且有多元化发展趋势,虚拟技术激发非遗文化传承新思考。美国图像科学艺术家奥利佛·格劳最早提出“虚拟艺术”一词,以计算机技术为基本工具的艺术形式,虚拟艺术符合现代计算机数字化、网络化、交互化、符号化及沉浸感的属性,设计师以独特方法和策略将虚拟应用在创作中,探索并创造图像最新模式的美学可能性[5]。随元宇宙技术诞生与更迭,其整合互联网、虚拟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及区块链等多重技术,具备虚实结合场域空间、多感官沉浸体验交互及虚拟人物IP社群化等虚拟艺术特性,其技术突破性创新可提供非遗文化再现。根据当下数字化技术创新应用,《王船赐福》采用“虚拟艺术+元宇宙”设计思路,通过Oculus Quest设备为载体,将送王船非遗文化作为设计实践目标,以符号学为理论指导,提供了非遗文化不同跨度和创新,再现了非遗文化虚拟空间活态性,弥补了非遗文化时间向度的限制。
2.传承的价值。文创产品以现代语言对文化进行更深层次诠释,挖掘蕴含文化内涵与功能价值。设色鲜明的王爷和王船形象形态,设计具传统韵味与活泼鲜明的形象,满足用户喜爱与青睐,有效传递文化的价值,弥补非遗文化传播断层。通过游戏互动与关卡机制,让用户明晰非遗文化的寓意,理解祈福文化的内核,传承闽南文化精神,满足人们对生活美好期望,提升送王船非遗文化的价值,如图12。
总结
麦克卢汉所说“没有一种媒介具有孤立的意义和存在,任何一种媒介只有在与其他媒介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自己的意义和存在。”[9]通过符号学提炼非遗文化符号,以现代美学编码重构,多重数字化技术转译,从中获得不同文化意涵。送王船自古有扫除瘟疫流行病,祈求平安的信仰需求,在后疫情时代更具代表含义,重新唤起人类与环境和谐共识重要性。文化场域的再现、虚拟人物IP形象及文创产品设计等演化新的社会关系和情感连结,进而建构新的“后人类社会”达到安抚人心之用,解决后疫情时代所带来社会焦虑,解决非遗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限制,非遗文化教育传承等问题,将技术、工法和术语做数字化永续传承,以数字化技术体验传统非遗文化精髓,兴起民族文化自信和认同感,从而实现文化传播与交流目的,留下非遗文化之根。
参考文献
[1]于莉.“送王船”,人与海的约定[N].福建日报,2021-01-21(12).
[2]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江苏:译林出版社,2019.
[3]李志榕,姜紫微.基于文化转译的地图信息设计探索[J].图学学报,2018(04):629-634.
[4]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5]Gigliotti C. The ethical life of the digital aesthetic[J]. The Digital dialectic;New essays on new media,1999:46-63.
[6]沈珉,杨柳牧菁.賽博空间的非遗传播——媒介环境传播学视阈下的思考[J].未来传播,2020-02-07(01):915+116.
[7]凯萨琳·海勒.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8]喻国明.未来媒介的进化逻辑:“人的连接”的迭代、重组与升维——从“场景时代”到“元宇宙”再到“心世界”的未来[J].新闻界,2021(10):54-60.
[9]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江苏:译林出版社,2019.
[10]黄博韬,魏煜力.基于莫里斯符号学的非遗类文创产品设计——以南通蓝印花布为例[J].设计,2023,36(4):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