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字技术+民族文化视角下的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2024-01-06田婧

设计 2023年23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田婧

摘要:为促进民族区域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转型工作,将数字技术与民族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中,培养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设计类人才。本文基于数字技术+民族文化视角探讨了民族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基本思路与设计实践,架构了以学生创意思维培养为主体,通过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和校企联合培养3类设计实践为载体。形成了数字技术资源+民族文化课程+地域人才培养+服务地方产业一体性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基于数字技术+民族文化视角探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方法。

关键词:数字技術;民族文化;设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23-0053-03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training mode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for design needs to be reformed urgentl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ethnic regions,digital technology and ethnic culture are integrated into curriculum teaching,and ethnic culture education and digital diversity in design courses are effectively implemented. education,and cultivate design talents in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novation process and design practice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for design professionals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technology + national culture. Technology as the means,through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subject competitions and schoolenterprise joint training three types of design practice as the carrier,to form digital technology resources + national culture courses + regional talent training + service local industry integrated design talent training model,aiming to be based on digital techn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 + national culture,it discusses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design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Keywords:Digital technology;National culture;Design class;Applied Undergraduate degree;Talent training

一、地方类应用型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时代背景

教育部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对转型改革期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1]。传统设计教育模式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创意文化产业的转型对设计类专业教育模式提出了新要求,特别在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和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同,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更为注重创意思维的锻炼和项目实践能力的开发。创意型设计艺术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重要保障,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的结构转型起到了重要作用。

传统高校的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注重学术理论性研究,从地方行业发展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亟待进行突破和创新。民族地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大力开展优势特色化教学和数字化教学模式,积累地域文化的实践教学,培养具备民族化+数字化优势明显的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其实践性教学应以学生创意思维表达为主体,将广西民族地域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数字技术优势融入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去,借助科研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校企联合培养3类设计实践为载体,形成数字技术资源+民族文化课程+地域人才培养+服务地方产业一体性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旨在结合于地方类应用型本科院系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代背景下,培养出具备扎实的设计理论基础、较强的项目实践能力和丰富的民族文化素养的设计类专业人才。

二、基于数字技术+民族文化视角下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所解决的核心痛点

广西壮族自治区有着浓厚的民族历史底蕴和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符号,各市区创意产业发展要求加快广西区域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形成广西民族特色文化创意品牌建设,对西部民族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基于数字技术+民族文化视角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符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对应用型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且也是作为西部民族地区设计类专业教育改革凸显地域特色所必需的[2]。桂林信息科技学院地处广西民族地区,应用型设计类专业教育开办近20余年,不断深化对设计类专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为广西民族区域培育了大批优秀的设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為传承发展广西民族地域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应用型设计教育上累积了大量的实践教学经验,为民族地区培养设计类应用型专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借鉴。设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不仅是为西部民族地区设计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需要,而且能为桂林市区,乃至于自治区内同类应用型转型院校的设计类人才培养起到了参考作用。基于数字技术+民族文化视角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解决了以下几个核心痛点:

(一)借助于数字技术+民族文化架构了独特的民族区域设计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在充分调研民族区域创意文化产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产业与新兴媒体创意产业的内涵特征,通过对两者之间的差异,并结合西部民族区域的实际情况对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方面的异同,制订了新的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3]。

(二)实现了教学理念的延续与更新。在课程教学中强调“为用户而设计”,把民族文化与数字技术结合设计课程及用户市场需求进行结合在一起,使设计创作提供用户使用的过程中,凸显时代特色与地域文化内涵,从而促进设计类学生文化创新能力,从设计文化要素的挖掘及文创及工设产品的产出上推动西部民族区域经济文化的增长。

(三)强化了学生的设计创作与就业能力。在结合设计类专业应用型院校课程现状分析,了解了当前设计类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问题基础上,通过科研课题项目、各类设计类比赛的以赛促教和校企联合培养以及产教融合的深化,着力强化学生对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适应性,拓展学生就业的市场竞争力,以数字技术+民族文化为特色手段,综合民族地区产业需求为具体的实践导向,培养应用型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设计类人才。

三、基于数字技术+民族文化视角下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施的基本思路

(一)以学生创意思维培养为主体是基于数字技术+民族文化视角下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最为核心的内容。创意设计思维的表达其本质在于学生设计创造与表达的展现,作为设计类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教学中的首要目的。创意思维灵感表达是作为评价设计作品优劣的重要依据,对于表达设计者思维能否有效地被用户或欣赏者所理解至关重要[4]。在应用型本科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及大纲的修订、从大一课程增加设计思维表达相关课程的学习,利用数字技术优势,借助慕课、云课堂等资源,开设与广西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相关性课程、通过项目式实践性教学等设计手段来强化对学生创意设计思维的培养。

(二)以广西区域民族文化和数字技术手段为重要手段将西南民族地区村落文化、民间工艺和非遗文化融入于设计类主干课程的教学中去,让学生从民族地区的村落生活模式、建筑装饰、服饰特色及文化符号元素中启发学生的设计实践,扩展学生创意思维能力的表达。借助教师纵向课题中的田野考察、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设计类专业采风考察等课程的实践,采取模型软件的绘制及文化符号的挖掘对民族区域的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的保护,在课程学习考察的同时,能锻炼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洞察力,并通过相关手绘形式及设计手段进行启发自我的设计思维,将西南民族区域文化符号进行现代化的转译(见图2)。

(三)从科研项目、学科竞赛、校企联合培养三类设计实践载体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强化应用型设计类人才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首要是通过教师的科研项目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采取数字技术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并以图表形式进行汇总;其次是通过各类设计专业学科竞赛的参加与鉴赏提高自我专业水准,最后则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及产教融合等手段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教学或与企业对接进行毕业生的市场培养,让设计类专业学生的设计能力得到充分展现[5]。

(四)形成数字技术资源+民族文化课程+地域人才培养+服务地方产业一体性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四者的有序互动对民族地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了解民族地区的村落文化,挖掘广西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从古板传统的简单保护到通过设计思维的文化转译凸显民族价值的复合型保护,起到了促进作用。并借助数字技术的推广与传播,弘扬地域民族文化,进而有效地服务于地方性产业,形成“数字技术资源—民族文化课程链—地域人才培养—服务地方产业”的良性互动。

四、基于数字技术+民族文化视角下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践的主要措施

(一)以赛促教深化设计类学科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调整桂林信息科技学院设计类专业教学的管理设计和计划,深化课程竞赛机制的改革,成立课程教学管理委员会,实现其在学科建设、学科竞赛以及学科未来发展中的指导作用。定期举行教师课程竞赛的分享,并分析学生作品中的各类创意性角度,提高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架构多层次、全方位的课程教学与竞赛内容融合体系,让学生及教师通过各类赛事内容与工作问题进行各个角度的沟通与交流,并最终转化为设计类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更新与补充,每月展开教研室教学督查及自检,注重设计实践过程中学生竞赛的创新性问题,并及时积极反思、促进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在设计实践测评、竞赛反馈、设计改进与修正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培养[6]。

(二)校企联合促进设计类学科专业地域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全面深化校企联合培养方案,优化环境设计、动画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和产品设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实现课程培养目标的改革,将数字技术和民间非遗文化、传统村落文化找寻合适的契机融入于课程教学过程中,尤其应该以各专业的校企联合项目设计实践为主。改变传统院校的设计教学理念、授课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实现“设计思维+地域文化+校企联合项目设计实践”的教学模式,结合“民族案例分析+地域文化符号的提取+文化产品的再造”等课程结构,突破专业间的设计壁垒,综合考究课程内容、师资状况和教学设施情况等制订特色设计课程建设与课程计划,摸索出一套符合于民族区域院校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用且特色的教学方法,凸显民族区域的专业课程特色。

(三)数字技术资源更新设计类学科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由于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区别于传统性的理论性院校的人才培养,使得灌输教学方法不再适用于应用型院校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数字技术介入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从知识灌输到学习引导的角色改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理论学习、设计调研、问题意识、符号提取、设计过程、团队协作等,在基于学生为主导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身份化被动为主动,转换为课程内容的框架搭建者和问题的提出者,将团队协作研究过程转化为创意思维应用实践的过程[7]。

(四)民族文化科研项目融入课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将《广西民族传统村落文化》《广西民间美术图案与创新》《设计考察》等课程,结合教师自身的横向课题及纵向课题的资助,突破时间、空间和资金的局限延展至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等地域文化性空间中,使学生近距离观看到民族非遗产品制作的相关过程,通过传承者的教学示范,了解设计从符号构思到设计制作的整体性环节,并根据不懂的流程现场提问并交流。此类开放式教学提升了学生的设计自主能力,培养了在案例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设计思维的转化能力。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可以进行指导学生利用数字技术+民族文化进行传统村落文化与非遗产品的二次设计、二次创作等,其中涵盖了图案符号的提取、色彩的整合与归纳、工艺流程把握与记录等。而在设计考察过程中,将考察过程中收集到的图案资料、设计造型、设计工艺流程采取图片、视频、三维建模等手段进行复刻还原并记录,并整合形成设计类专业数据云资源库(见图3),充实学校云端数据库并提供学生下载使用[8]。

教师在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地域民族文化等相关的科研课题内容教学,或是结合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项目教学基地,在其设计作坊中进行民族文化的学习及体验民族相关的实践活动[9]。借助特定民俗节日、文化展览和项目的田野调研等形式,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与技术和了解地域传统村落的活化保护与传承教育,让学生全面掌握广西民族区域的非遗现状、制作技艺与地域人文内涵,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符号的创作灵感,从视觉上感观认知到设计创作的灵感迸发,进而彰显设计实践在民族非遗文化保护中的重要性。

(五)重构设计学专业的应用型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体系服务地方产业。借助于民族地区的传统村落空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拓展校内外考察写生基地,延展课堂外的实践教学。依托于数据云平台,结合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各类民族文化实践活动,丰富课堂内容教学,强化设计类软件的基本技能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提升了设计专业教学与民族产业需求的贴合度[10]。另外,将设计专业竞赛融入于理论课堂设计教学中,通过专业比赛进行以赛促教,能够让课堂教学与时代社会需求接轨,促进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并从比赛发布到方案的完成使学生完成向设计师的转变。积极吸纳当地企业资源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带动地方经济产业的发展,实现立足民族区域、服务地方产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数字技术+民族文化视角下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广西民族地区设计类专业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的差异性,为广西民族地区设计类应用型院校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基础。以学生创意思维培养为主体、结合广西民族地域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字技术为手段、通过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和校企联合培养三类设计实践为载体,形成数字技术资源+民族文化课程+地域人才培养+服务地方产业一体性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充分依托民族区域地域资源优势,精准找到了西南民族地区设计类专业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的区位优势,实现了“培养有地域特色、教学有时代特色、为地方产业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11]。

设计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在产业需求导向及教育教学导向的交互作用下亟需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民族区域文化创意产业日益崛起的现在,设计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急需从民族文化中找寻设计灵感,充分调研广西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适应于民族地区设计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强调培养学生在理解设计理论与软件技术的基础拓展学科交叉相关方法,架构设计学科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增强学生问题意识,训练其设计实践能力及日后工作团队协作能力,从而培养能促进地方产业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专业人才[12]。

结语

本文为解决传统设计类专业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内容迭代更新,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单调等问题,试图搭建一种以“设计竞赛为主导,以项目实践为深化”,突出理论与实践教学协调统一与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优势教育特点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参与国内外设计艺术大赛及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来有效地培養学生设计能力,让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从而达到设计创新和突出民族特色的目的。通过实际设计项目操作,增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数字技术+民族文化的视角促进设计类艺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让我院设计类教学能够培养出符合地域社会需求的设计人才。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2 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2JGA41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褚海峰. 以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地方高校设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研究[J]. 广西教育,2022,(09):137-140.

[2]谢志敏,杨民. 民族文化传承下高职设计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20,2(10):147-149.

[3]王廷荣. 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银饰刺绣蜡染产业工匠人才培养的探索——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06):18-19.

[4]李雪. 民族文化传承視域下地方高校特色音乐人才培养模式——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37(03):100-102+156.

[5]徐祥伍,朱超. 基于数字媒体视角下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设计,2022,35(11):103-105.

[6]李飞. 探究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录音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以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录音艺术专业建设为例[J]. 长江丛刊,2019,(09):12-14.

[7]周亚辉,王卓敏. 民族地区高校设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 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7,(02):28-32.

[8]赵月桃,胡明. 基于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建设的思路及路径选择——以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民族音乐(侗族大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为例[J]. 文教资料,2017,(24):57-58.

[9]覃勇鸿. 基于“大师工作室”为载体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例[J]. 北方文学,2018,(15):151-152.

[10]岳梦雯. 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培养具有云南区域文化特色艺术设计人才——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室内设计区域文化特色专业建设[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03):237-238.

[11]贵州省少数民族文化与贵阳高职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融合[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3(10):72-74.

[12]徐祥伍,葛万宝,欧阳国辉. 基于MOOC和云课堂的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以公共空间设计为例[J]. 湖南包装,2022,37(03):166-170.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