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艺作品演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2024-01-06孙景乐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24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教学改革

摘要:文艺作品演播课程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大三学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通过散文、诗歌、寓言、小说、广播剧、影视配音等多种文体的演播训练,旨在提高学生对文艺作品的感受力、分析力,以及提升学生有声语言的表达信念。根据2020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各高校均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新目标。虽然各高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都在竭力将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融合,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仍然存在困境。例如,如何调整教学内容才能将专业与思政融合,怎样转变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接受思政元素,调整后的专业课程和思政内容如何进行考核等。文章针对已知困境,提出文艺作品演播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应对策略,旨在通过专业课程内容的改革与专业教研室协同育人教学教育改革两方面建构双维度的课程教学体系。该课程通过“经典阅读—感性体验—理性领悟—价值认同”渐进式的教学方法,化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知识障碍和畏难心理,帮助学生理解文艺作品背后蕴含的哲学道理,为学生的认知发展以及形成健康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驾护航。

关键词:文艺作品演播;教学改革;课程思政体系;协同育人;艺术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24-0138-04

基金項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绵阳师范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讲好中国故事拓宽思想教育边界的创新研究——以文艺作品演播课程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Mnu-JY2021162

一、引言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通知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

二、文艺作品演播课程情况简介

文艺作品演播课程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大三上学期开设,是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重要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可以了解到散文、诗歌、小说、寓言等不同文体的表达技巧、演播特征和情感传播特点。只有了解和掌握不同文体的演播技巧,才能通过标准的语言样态、最美的声音状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传承中华文化,这也是播音从业者的职责所在[1]。文艺作品演播是有声语言的二次创作,要求具备一定的文化、艺术知识,懂得语言表达规律。这门课程就是要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的前提是不断提升相关文化修养,积极寻求语言表达规律和技巧,最终才能实现艺术创造[2]。

三、文艺作品演播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书”的同时也要发挥“育人”的功能,而课程思政就是发掘课程本身承载的思想政治资源,发挥课程本身的教育功能,不仅拓展了思想教育的边界、丰富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涵,还能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播音与主持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就是把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内涵和课程思政要求相结合,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学习中,并非干扰项而是加分项[3]。实施文艺作品演播课程思政教育的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可以了解不同文体的表达技巧、演播特征,使学生有技巧地进行有声语言创作;另一方面,通过文艺作品演播课程思政教育,不仅能够充分浸润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艺术创造意识、良好的审美鉴赏艺术修养和精益求精的艺术创作精神,还可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语言面貌、最美的声音形象,通过自身专业技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和素养[4]。

四、文艺作品演播课程思政教育的困境

课程思政是“大思政课”的核心内容,这也是高校新课改以来的重要尝试[5]。虽然当前高校新课改的课程思政工作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播音主持专业与思政元素融合存在困境

课程思政的核心点就是将专业与思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于日常教学内容中,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改革之初,很多高校教师感到手足无措,踏上了一段摸索前进的教学之路[6]。播音主持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一系列专业技能,如发音、演讲、主持等,但思政教育内容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专业技能的培养。思政和专业的融合关键就在于要找到一种平衡,以确保学生既具备专业技能,又能接受思政元素。思政教育内容通常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政治思想内容,教授播音主持的教师可能不具备足够的思政教育背景,或者不了解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这是对播音教师的一个重大挑战。一些学生可能会对思政教育内容感到抵触,他们可能认为这些内容与自己的专业无关,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如何激发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和认同,是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融入思政元素后该如何进行评估和考核?思政教育通常不同于传统学科教育,评价方法可能需要进行创新。如何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成果进行评估和考核也是一个挑战。

(二)播音主持专业教研室协同推进存在困境

课程思政改革是一项“点”“线”“面”联动系统建设工程,需要从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联动到播音教研室与思政教研室联动,全方位实施育人[7]。不同教研室可能关注不同的学科领域,播音主持专业教研室主要关注专业技能培养,而思政教育教研室主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学科差异可能导致沟通和合作的困难,因为双方的优先事项和目标可能不一致。除此之外,思政教育和播音主持专业可能具有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例如,思政教育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而播音主持专业强调实践技能培养。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在教学目标和方法上产生分歧,因此需要协调。播音主持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建设与推进并非仅仅是某一门课程实施推进,而是需要整个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研室协同推进,这也是协同育人理念的重要体现。但在实际教学中,课程与课程、教师与教师、教研室与教研室间课程思政的组织协同构架没有得到优化,以及系统推进实施路径不清晰[8],造成组织构架不明确,协同育人推进难[9],整体处于单兵作战、单打独斗的状态。

五、文艺作品演播课程体系建设

文艺作品演播课程思政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分为两个部分:课堂教学内容思政改革和教研室协同推进机制。本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将这两个部分嵌入文艺作品演播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考核设计中,寻找课程知识点与艺术审美创造,挖掘艺术学学科文化中的育人资源,做到科学性与价值性、知识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将多种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内容相结合[10]。本课程采用立体化教学手段,以课堂教师引导,课后学生巩固学习效果,期末验收学习成果的高维度课程体系设计,其目的是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经典、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11]。

(一)专业课程内容改革建设

文艺作品演播课程思政教学课程内容体系建设分为:课堂思政、课后自学思政。本次课程思政体系是将思政教学多层次、多维度嵌入文艺作品演播课程教学活动、教学资源、教学评价设计中。通过课堂教学了解经典,懂得创新;通过课后实践做外包项目,实践创新,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经典、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知识传授。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学生改革创新的能力和自觉意识,实现创新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2]。

1.课堂教学内容思政

教材《文艺作品演播》是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授罗莉老师编著的,共九章内容,其中绪论、散文、诗歌、寓言、小说、影视配音六个章节均涉及思政教學内容。

首先,绪论部分讲到文艺作品演播的概念和特征。在讲解文艺作品演播的概念时,会涉及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了解如何在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还结合郑板桥提出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艺术创作过程,让学生明白艺术创作规律和创作重点,避免学生一味机械模仿,而忽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讲解文艺作品演播特征时会涉及主人翁意识、爱国主义精神、工匠精神、文化传承等思政元素。

其次,在散文、诗歌章节,会选取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散文、诗歌来让学生分析、鉴赏。例如,巴金的《海上日出》、鲁迅的《背影》、《木兰辞》、《江城子》等名篇。俗话说“诗言情,歌咏志”,诗歌、散文都是通过塑造“意象”来传递作者的精神品质和抒发情怀。希望通过学习和诵读这些经典作品,学生能够品悟其中体现的高尚品质。

再次,在寓言这一章节中,选择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通过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以及饱满的人物形象,以借喻的方式来讽刺邪恶、歌颂善良,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再则,在小说这一章节中,从冯骥才小说集中精心挑选《珍珠鸟》《俗世奇人》等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作品。冯骥才的小说集是以传记的形式记录民间传奇人物,故事生动有趣、人物惟妙惟肖。诵读这些小说故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描述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民间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精神。

最后,在影视配音这一章节中,选择中外著名的影视作品节选。之所以会选择中外影视作品,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研究,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并且让学生在放眼世界的基础上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主流价值观,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

2.课后自学思政

课后自学思政,具体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让学生课后寻找与课堂上教师授课相关的故事与案例,并进行类比分析,从而巩固课堂学习效果,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的行为习惯,更好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中。课上可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目的是训练学生对新闻事件的复述能力,以及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让学生在大众面前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化被动为主动的方式去了解思政要点。不仅如此,教师可以通过翻转课堂及时干预学生的思想导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3]。

第二部分,将校企合作运用到具体课程教学中,合理运用校企合作项目,驱动教学内容节目化。这样不仅可将课堂环境转化为语音工作室环境,体现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理念,还可以将课程思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学生自己的作品中。绵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设立了两个工作室,“愚谷声音工作室”与“稻米优视”,两个工作室与喜马拉雅、企鹅FM、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都有合作,并且在平台上都有独家电台和账号。

首先,课程依托“愚谷声音工作室”通过喜马拉雅对学生进行声音测评,根据作品的不同风格,将学生分成若干工作小组进行作品录制。其次,教师会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内容指导学生完成作品,将教室变成职场,实现学岗直通。最后,教师会组织学生将作品上传到新媒体平台上,根据受众的反馈进一步修改和创新。校企合作项目引入课堂,不仅让学生了解项目制作的全部过程,而且新媒体平台的受众会参与到学生作业的点评。受众反馈的加入还能让学生明白创作的责任和树立为人民创作的服务意识。

课堂教学内容思政与课后自学思政的结合不仅可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可以展现教师的教学成果,更能让学生通过演绎经典的文艺作品,学习和领悟到经典文艺作品中蕴含的思政内涵与精神品质,从而将生硬的理论知识转化成有温度的“声音形象”,最终实现“用声音传递思想”,使课堂思政良性、有序,感染更多受众[14]。

(二)专业教研室改革建设

专业教研室改革建设可以设立关于播音与主持艺术的“课程思政实践交流中心”,目的在于推进课程思政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切实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15]。建立的“课程思政实践交流中心”具有“协同平台”“新文科建设平台”“思政信息服务平台”等功能,在这个平台上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可以“结对子”,专业、深入交流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全方位提高绵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整体的思想政治育人水平。在教研室建设中,需要结合本学科、本专业的特点,用学科的话语体系和理论逻辑去思考课程思政。不仅要植根于课程、植根于专业,同时又要跳出课程,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所要解决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教研室思政建设改革来说,要急于解决的问题在于统筹协调。

绵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教研室就在不断尝试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在这个探索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绵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经常举办思政教育教学交流会,让各专业教师讲述自己的思政教学经验,不少教师均表示在交流会上受到启发,学习到了宝贵经验。除此之外,播音主持教研室还经常举办红色经典朗诵会,旨在通过舞台传递精神,比如举办师生朗诵会、教师红色专场朗诵会等,通过诵读经典作品,感受红色精神,抒发爱党爱国之情。师生同台演出不仅让学生在诵读红色经典中感受到红色魅力,还可将不朽意志的红色经典融入学生思想情感中,将红色经典永远传承下去。这些生动的教学与舞台经验都可以为建设“课程思政实践交流中心”丰富思政教学素材库,为学科发展制定协同推进的机制和体制。

文艺作品演播课程思政教学通过这两方面的有机统一,将思想政治教育全程浸润于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中,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一方面培养学生艺术实践技能和创造思维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让学生明白作为传播者的责任和担当。这正是“经典阅读—感性体验—理性领悟—人生浸润—价值认同”的渐进式教学方法,能够化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知识障碍和畏难心理,帮助学生理解经典文艺作品背后的哲学道理、思想情感、审美体验等,为学生的认知发展以及形成健康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驾护航。

六、结语

文艺作品演播课程思政建设一直基于课程思政与专业相结合确定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设计一直围绕思政元素与教学重点难点展开,并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展开教学。文艺作品演播课程思政通过恰当的教学内容来弘扬中华文化,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学、艺术、音乐和戏剧等方面的独特之处。课程思政就是发掘课程本身承载的思想政治资源,发挥课程本身的教育功能,不仅拓展了思想教育的边界、丰富了专业课的教学内涵,而且还能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课程思政建设将有助于推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一流本科专业”与“新文科”建设。

参考文献:

[1] 罗莉.文艺作品演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45-49.

[2] 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110-115.

[3] 刘晓川.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路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23(7):10-14.

[4] 张馨.基于成果导向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践教学改革策略:以文艺作品演播课程为例[J].新闻传播,2022(10):77-79.

[5] 靳铭,杨雨霏.课程论视角下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23(4):09-11.

[6] 罗君,张学斌,岑国璋,等.“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教学设计及模式探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23(1):08-12.

[7] 高书苑,朱科钤,陈晶,等. OBE理念下的程序设计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2(24):98-101.

[8] 魏志宇.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在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中的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2(17):84-87.

[9] 楚国清,王勇.“大思政课”格局下统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蝴蝶结模式[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7):11-15.

[10] 侯帆.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80-181.

[11] 周金凤.大思政视域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7):110-113.

[12] 王尧.再论课程思政:概念、认识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学报,2022(7):04-09.

[13] 宋薇.立德树人视角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J].经济师,2022(7):155-156.

[14] 唐芳云.立德树人:高校“课程思政”价值定位的哲学审视[J].理论导刊,2022(2):89.

[15] 胡洪羽.泰勒原理下教育学 公共课课程思政的四重維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7):23-25.

作者简介 孙景乐,讲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新媒体、语言艺术。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教学改革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