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民办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4-01-06张盟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24期
关键词:新文科应用型人才民办高校

摘要:“新文科”的概念自提出后就以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拓展了新闻传播学科的外延。在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民办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新文科背景下进入了新的征程。文章借鉴“胜任力冰山模型”并根据研究的现实问题构建出外显和内在两个维度,包括人才的学历背景、专业技能、职业素质、个性特质四个指标,对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共300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任职资格说明进行分析。在调研民办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上,收集长春财经学院等10所民办高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分析,得出目前民办高校在网络与新媒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的特点:专业课相似性高,区分度低;课程理论讲授多,实践操作少;专业选修课程方向固定化。文章通过衡量民办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与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要,总结出目前民办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存在的问题:专业培养方向与就业市场需求匹配度低、专业知识体系建构未能实现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中品质和性格培养缺失,提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跨学科”,提升人才知识素养;“调结构”,确保人才市场双匹配;“育灵魂”,保障人才性格品质。

关键词:新文科;民办高校;网络与新媒体;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G2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24-0135-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吉林省高教学会高教科研课题“新文科背景下民办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JX2023D695;2022年度长春财经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新 文 科背景下民办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Y202206

一、引言

5G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在新文科背景下,民办高校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仍存在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科融合不到位等问题。因此探索出一条新文科背景下民办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十分必要。

二、研究设计

胜任力冰山模型是用来评估个体胜任力的工具,是对胜任力构成要素的形象描述。本文在研究中借鉴麦克利兰的胜任力冰山模型,结合本研究实际来构建指标,具体为外显和内在两个维度。外显维度包括应聘者的学历背景和专业技能,内在维度包括应聘者的职业素质和个性特质,一共4个指标。

为使样本更具代表性,研究中涉及的工作岗位包括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具体为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职位表,吉林省、北京市、湖北省各级机关202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职位表及事业单位职位表,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智联招聘,BOSS直聘,猎聘,脉脉招聘平台共300条网络与新媒体人才任职资格说明,对以上4个指标的内容进行分析。

三、就业市场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需求的数据呈现

第一,学历背景:79.42%的岗位要求人才的学历是本科及以上,其中97%的公务员及事业编岗位要求本科以及上学历。

第二,专业技能:77.3%的企业和23.5%的公务员及事业编岗位要求人才熟悉新媒体运营,并具有相关运营经验。66.05%的企业要求人才会使用Premiere、Photoshop等软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33.12%的企业要求人才具有其他专业方面的知识,如财经知识、汽车知识、医药知识等。

第三,职业素质:51%的企业提到人才应“遵守法律法规”,36%的企业提到“保守数据秘密”。

第四,个性特质:“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社交能力”是企业对网络与新媒体人才的个性需求,13.57%的公务员和事业编岗位说明中提出人才要“吃苦耐劳”,9.54%提出要求为“抗压能力强”。

四、新文科背景下民办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本文综合考量了新一轮教育部评估结果、高校的地域分布、学校类别等因素,最终确定10所民办高校为培养方案的分析对象,分别为南京传媒学院、武昌首义学院、四川传媒学院、广州华商学院、重庆财经学院、长春财经学院、河北传媒学院、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沈阳城市学院、成都锦城学院。通过分析可见,目前民办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专业课相似性高,区分度低

目前在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与新闻传播其他类的课程相似度较高。尤其表现在与广播电视学和新闻学上,除了新闻传播专业的基础课程外,大多数民办高校的课程中直接将新闻学专业的写作类课程与广播电视学的摄影摄像技术类课程套用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中,造成专业课的区分度不显著[1]。目前的培养方案对新媒体、新技术的适应性课程较少,从培养适合新媒体的“专才”变成了培养新闻传播的“通才”。

(二)课程理论讲授多,实践操作少

专业基础课是对新闻学、传播学等基础理论课程的讲授,提高学生对新闻传播知识的认知,并为后期进行实际动手操作的课程提供支撑[2]。经过对培养方案的统计分析,10所高校专业基础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比平均为8.46。专业核心课程是考虑学生学情而制定的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这部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比平均为2.07,体现出高校对实践类课程的安排不足。

(三)专业选修课程方向固定化

专业选修课是用于丰富和补充学生知识体系,实现跨学科交叉,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课程[4]。在10所高校的培养方案中,不同地区的不同高校之间相似程度较高,影视艺术概论、新媒体文案创意写作这两门课程在半數以上的高校专业选修课程中均有体现。

大多数民办高校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设置都偏向于融媒体新闻和影视两个方向[5],很少有学校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选择。尤其是带有学科优势的,如偏向财经类的院校在选修课中未能体现出学科优势,体现出目前专业选修课程方向的固定化,缺乏校内特色。

五、新文科背景下民办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

(一)专业培养方向与就业市场需求匹配度低

专业技能的学习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学生们无差别的专业体现。从目前的300条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看,近八成的企业都要求人才必须有新媒体运营经验。以往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只对考生的“行政职业能力”和“申论”成绩有要求,但目前也要求了考生的实践水平,这反映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需求都更偏向于应用型人才。对于大多数应届毕业生而言,新媒体运营就需要在课程实践中完成,运营自己的账号,或者从专业实习中积累工作经验。目前的民办高校在开设相关课程时仍然以理论讲解作为课程的主体[6],学生实际操作的课程不到理论课程的一半,最终在毕业时拿不出实际的新媒体作品。

(二)专业知识体系建构未能实现学科交叉

从目前的培养方案中看,10所高校均未在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中开设具有学科交叉的课程。当下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不断与其他领域融合,“新媒体+”成为当下火热的方向,并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如果高校仅将网络与新媒体作为一门技术学科或是其他专业的辅助性学科,那么如今的新媒体最终将会被更新的媒介和技术取代。

就业市场也从原来的对“新闻传播技术型人才”的需要逐渐转变为对“网络与新媒体知识型人才”的需要,具体体现在要求人才要具有其他学科的储备知识,如财经知识、汽车知识等。如果民办高校一直未将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引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中,那么将会拉大与就业市场的差距。

(三)人才培养中品质和性格培养缺失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社会主义传播事业培养人才[7],更加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培养起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人格特性[8]。纵观10所民办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培养方案,将媒介素养等培养学生职业品质和性格的课程列入培养方案的不到半数,但在实际的岗位需求中,“遵守法律法规”和“保守数据秘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对于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

另外,高校的培养方案中与沟通技巧、演讲相关的课程开设较少。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演讲能力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加分项,在岗位需求中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将“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社交能力”纳入人才衡量的指标,高校对学生品质和性格培养的缺失会使学生在个人成长和职业生涯中遭受磨炼。

六、新文科背景下民办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

(一)“跨学科”,提升人才知识素养

新文科背景下,民办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立足于本校特色和优势学科,打破专业和学科间的界限,以丰富和拓展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内涵和外延。“新文科”不等同于学科的简单加法,而是要求在跨学科课程设计上找准两门课程之间的相交点[9],如经济学知识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知识之间的交叉在于传媒经济学部分,那么在交叉学科课程建设上,应多讲授和练习传媒经济学的知识,避免学科之间的“水火不容”。“教赛融合”是新文科背景下促进学科融合的方式之一[10],民办高校应鼓励不同专业学生组队参加“互联网+”等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激发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对新文科交叉知识体系的学习兴趣。

(二)“调结构”,确保人才市场双匹配

在课程设置上,民办高校要满足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市场的需求,调整理论和实践课时比[11],让学生在课堂上出成绩、出作品。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探索出OBE理念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习的新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运营个人、班级、学院、学校的新媒体账号来丰富运营经验,更好地匹配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市场对应届毕业生相关经验方面的要求[12]。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更好地培养就业单位需要的人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人才是培养社会主义传播事业的人才[13]。校、院两级应多方发力,建设好產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平台,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对标企业和社会要求。在此过程中,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生产要素转化为高校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高校的教育要素也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的“三盈”[14]。

(三)“育灵魂”,保障人才性格品质

民办高校对学生职业品质和性格特性应发挥着引领作用。由于未来工作的特殊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高校在课程中应增设培育人的性格品质的课程,同时在专业课中加入课程思政元素[15],帮助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教学方式上,优化以往由教师主导课堂的模式,以“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作品制作和汇报中提升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社交能力,为社会主义传播事业培养“懂技术、有思想、善表达”的全能人才。

七、结语

“新文科”为民办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考。在现实环境下,提升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的知识素养、保障教育成果与市场的双匹配,培育学生高尚性格品质是实现高校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应有之义。民办高校作为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更应不断思考,为培养出学习能力强、综合实力高的人才探索出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周茂君,柏茹慧.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国际新闻界,2022,44(2):133-156.

[2] 李卫东,邓雯.应用模式创新设计能力: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的核心目标[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4):148-153.

[3] 余红,李婷.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人才需求调研与专业培养[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2):134-138.

[4] 杨华.智媒体时代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群建设[J].传媒,2023(16):84-86.

[5] 束秀芳,梁梦琴.新文科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路径[J].新闻世界,2021(12):69-72.

[6] 安珊珊.建制激增、学科互渗与课程互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育的结构性特征与关键问题[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8):158-163.

[7] 张合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缘起、动态及其建设探究[J].新闻界,2015(4):62-66.

[8] 燕道成,张佳明.新文科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一流专业建设探索[J].中国编辑,2021(9):76-80.

[9] 王偲,李薇.从“交叉学科”到“平台性学科”:“新文科”语境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刍议[J].记者摇篮,2022(9):45-47.

[10] 曾飞.“课赛融合”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山西青年,2023(19):133-135.

[11] 王文婷.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华东科技,2022(6):64-66.

[12] 邵泽宇,郭玉锦,陈律言.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逻辑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J].传媒,2023(16):90-92,94.

[13] 谷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能力体系之构建:基于“国家标准”与“国内样本”的探索[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8):155-160,168.

[14] 张宏邦.新文科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J].青年记者,2020(34):63-66.

[15] 刘玉婷.“四全媒体”框架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探索[J].传媒,2023(16):87-89.

作者简介 张盟,助教,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效果。

猜你喜欢

新文科应用型人才民办高校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