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电视媒体记录式表达的应用探析
2024-01-06虎妍萍
摘要:融媒体时代,电视媒体如何才能改变江河日下的生存状况,捕捉到生活的热点,生产出富有生活气息的短视频,成为正确舆论的引领者和正确价值观的塑造者?
文章通过热点视频的案例分析与笔者的新闻实践相比较,得出结论:在融媒体时代,必须用镜头忠实记录事件发生的瞬间,记录一个感人的故事,记录一个群体在一段时间的心路历程。这是融媒体时代,电视等传统媒体适应受众文化消费需要,重返热点前沿的必由之路。这不但是融媒体时代的表达需求,还是融媒体时代媒体人的必然选择。
文章认为,电视必须向社交平台转变,给观众参与的平台,如此就有了发展壮大的空间。反之观众无法参与、无法交流,就与电视媒体距离越来越远,电视就离被打入冷宫的时间越来越近。总之,记录是视频的生命,是融媒体时代的必然选择。文章旨在说明,在融媒体时代,电视媒体要找到属于电视本体的表现手法,如此才能有效地传递新闻信息,回到信息传递和表达的前沿。
关键词:社会记录;融媒体时代;共情表达;电视本体;生活热点;情感热点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24-0112-03
融媒体时代,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影像碎片何以成为“流量之王”,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是因为这些影像真实记录了生活的瞬间,展现了个人的勇气,展现了个人的光辉,唤起人们的共情和情感激荡,才让这一瞬间成为永恒。因此,记录是影像时代的生命,记录是融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必然使命[1]。
一、记录的理念是要打破主题先行的误区,不要导演生活,而是忠实记录生活
媒体不要为了一个预设的观点,而刻意在生活中寻找和导演事实上的证据,而应将一种原始的、质朴的、粗糙的、没有任何加工的原生态场景,真实展现给观众[1]。新闻生产者所做的只是记录过程,表现生活中发生了什么,甚至可以没有观点和结论,只是将思考的空间交给观众,结论由观众得出。
长期以来,新闻媒体积极发挥着宣传教育的作用,几乎放弃了对生活本身的发现和记录,由此忽略了发现的价值和记录的魅力[2]。因此,新闻工作者不能无视生活,漠视生活的细节,甚至将真实当作新闻发布的障碍,而是要研究真实的生活,重点记录它的发生,分析它的价值所在[3]。如何真正认识生活事件,理解真实的生活,以什么样的态度记录,这是媒体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媒体团队拍摄微纪录片《半分试验田》时做过一些尝试。《半分试验田》的拍摄历时三年,记录了两位年届九旬的育种专家,他们退休以后,因为腿脚行动不方便,就在自己居住的小区里,开辟了只有四平方米大的一块试验田,进行冰草小麦的育种试验。
这是世界育种领域的难题,需要通过胚胎移植等操作,在试验田完成不同花期两种作物的有性杂交和性状变异。媒体团队和两位老人生活在一起,由此得以忠实记录两位老人长达三年的春播、夏耘、秋收。
编辑成片时,团队最终决定不用解说词,只用画面展现这个故事。纪录片播出后,引起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正是因为本片摆脱了主题先行的误区,所以媒体团队不再去导演生活,而拍摄对象也不必表演。因此,媒体团队不再需要为了一个预设的论点寻找证据,也不需要给出明确的结论。只是记录过程,旨在表现这样一种生活。思考留给观众,结论由观众得出,从而使记录者回归本位,成为生活的目击者。观众认为纪录片主人公说了什么便是什么。
由此,许多专家对本片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不仅忠实践行了真实的记录精神,也为这个时代的传媒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正因媒体团队有了这样的创作观,有了这样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才能够生产出真正高质量的新闻产品和纪录片。否则的话,媒体创作只是在有意论证,论证自己心中的观点,持此种观念创作新闻产品只是在教育别人,而不是在传播事实。
在长期以来的工作中,电视媒体从业者因工作压力大,逐渐放弃了对生活本身的观察,人为地忽略发现生活、观察生活的魅力。只是按照行业既定的套路创作新闻产品,这样的新闻就是无意义的新闻,只会与真实渐行渐远。
二、如何记录生活,才能成为传播的热点
记录是有选择的,选择就是一种态度[4]。
电视媒体记者在拍摄一个题材的时候,总是希望找到一个新颖的观点,即希望借由这个题材表达某种思想,当这个观点足够有价值时,才觉得这次取材是成功的。但当观点没有足够的事实支持时,就觉得这个题材没有价值,不值得拍摄[5]。这是错误的新闻创作理念,只会把新闻作品带入停滞传播的泥潭。记录是完整表述一个事件,让观众清晰了解并参与到事件中,由此找到自己的坐标,而不是媒体论证结论,进而对观众加以灌输。
2021年,我国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一些电视媒体接到任务,要拍摄这个题材的纪录片。然而,此题材的纪录片层出不穷,要想拍出新意比较困难。
事实上,只要采取真实记录的表达方式,这类题材也能充满活力[6]。找准切入点是关键,媒体团队选取了日本NHK曾经报道过的一个村子作为跟踪记录的重点。2003年,日本在这个村实施了一个援助项目,主要扶持当地农民通过大面积种植玉米,发展养牛业,通过农业结构的调整,带来生活上的改变。NHK记录拍摄了这个村子四户人家的故事,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尽管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但中国的西部还有像这样的贫困村,他们如何脱贫?期待中国答案。
媒体团队以日本媒体的这则报道为引子,找到了日本媒体曾经报道的这四户人家,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拍摄。为了让这些村民忘记镜头的存在,展现原汁原味的生活,记者帮农民干农活,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帮助他们售卖农产品,联系医生给村民治病。
最终成品没有让人失望,这部名为《黄土地上的人们》的纪录片里的人物都那么松弛,在鏡头面前那么自然真实。只有当摄像机像空气一样存在的时候,才能够拍摄到最真实的画面。
片子记录了很多感人的瞬间。一家年龄不到10岁的四姐妹凑了17块钱,在农村小卖部买了面包,涂抹上蜂蜜,给妈妈做了一个生日蛋糕。将气球在头发上摩擦,产生静电,这样气球就粘在房顶上,从而营造出温馨的空间,好给妈妈庆祝生日。
一个心灵手巧的农村妇女,自己在家里酿造黄酒,并通过抖音直播酿酒的过程,结果黄酒供不应求,收获了上万的粉丝,成了村里的网红。她还帮助其他农户售卖土豆、玉米等农产品。融媒体时代的山村一点也不落伍。
另外一户人家,孩子的父亲在外打工,节假日工资翻倍。为了多挣钱,父亲两年都没回家了,年仅6岁的女儿依照手机里的照片,给父亲画了一幅画,但父亲照片里的背景却从杂乱的工地变成了蔚蓝的大海。
纪录片中的另外一个主人公老马,已经70岁了,只要有空,就盯着孙子读书写字。用他的话说,书读得太少,就要在山区农村下苦力,把书读多了,才能过上好日子。只有小学3年级文化的老马写了一首勉励孙子读书的诗,一板一眼地朗诵给孙子听。这一个个瞬间让人泪目,唤起了人内心深处的情感,由此可实现共情传播。
这部纪录片长达100分钟 ,审片过程中没有人离席,也没有人玩手机。很多专家感慨:“这些山区的农民太可爱了,他们不屈从于艰苦的自然条件限制的命运,用勤劳的汗水浇灌出了幸福的生活,他们身上蕴含的朴实、不屈、勤奋,是中国广大农民宝贵的品质。”此纪录片还被日本NHK购买版权。
由此可见,记录是这个时代电视媒体的使命,这些感人的瞬间只有通过忠实记录才能被捕捉到[7]。
三、准确把握传播时机,才能使记录影像成为传媒热点
同样的记录素材,在不同传媒人的手中,传播的途径、方式不同,社会影响力天壤之别。
那么,如何才能使记录的影像有生命力、有巨大的传播力呢?
首先,素材须与社会热点关联,做到与当前的热点同频共振[8]。比如,近来,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都是“恶狗伤小孩事件”。这个时候如果持续上传恶狗伤人的视频,显然不合时宜,也无法突破舆论困局。电视媒体可以反其道而行,如收集一些类似小狗勇入激流,拖着小孩拼死游到岸边的视频画面,做成合集上传,将收割多少人的泪眼。既完美实现了与热点的同频共振,又真切表达了多面向的观点。
其次,要为视频素材科学合理命名,以引起受众共情[9]。假如电视媒体要表现小狗下水救人的坚定勇敢,必须找到与恶狗伤人视频热点的连接点,热点的反面也是热点。
比如恶狗伤人视频的标题是《某地,三岁小孩无端遭恶狗撕咬》,那这段小狗下水救人影像的标题可这样——《恶狗伤人?当发现小主人落水后,这条狗作了这样的选择》。标题是新闻作品的眼睛,如果新闻作品的眼睛避开了社会热点,那看到的就是一片茫然[10]。
以纪录片《黄土地上的人们》为例。2022年11月,联合国组织非洲等贫困地区的国家代表观摩学习中国的脱贫模式,在宁夏召开了相关会议。媒体团队适时地在电视节目中推出了这条纪录片,并连夜赶制了英文版,结果引起了与会国家代表的高度关注。他们认为,这部纪录片深刻反映了中国脱贫攻坚的历史进程,故事化展现了脱贫攻坚的中国样本。
最后,必须回复观众的留言,解答视频中没有表达清楚的信息,引起二次热点效应[11]。有了交流互动,观众就有了被关注的感觉,如此一来,电视媒体机构就能收获更多的粉丝。
四、融媒体时代,电视媒体应如何将新闻报道热点化
新媒体平台的强势崛起促成了一个更复杂多元的媒介市场,要求主流媒体须具备更强的产品意识,以独具特色的媒介产品赢得市场[12]。要深刻认识新媒体时代的“变与不变”,“变”的是传播环境和产品形态,“不变”的是主题主线。纪录片《黄土地上的人们》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就是因为牢牢把握住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主线,实现对核心人物的跟踪记录,展示了四个家庭的奋斗故事。
具体说来,首先要找到属于电视本体的表现手法,记录的表述方式,是电视最本真的表述方式,而且是优势最大化的表述方式[13]。我国的许多电视节目过于追求文学性,有的电视媒体竟然请专家培训记者,以写出气壮山河的解说词,不知矫枉过正。
其次,要掌握运用视觉词汇的能力[14]。仍以纪录片《黄土地上的人们》为例,其中有一个绝佳的镜头组合。一个小女孩喜欢画画,他的父亲在外打工两年没有回家。她照着父亲的照片画了一张她和父亲的照片。照片里,父亲笑着,小女孩的表情僵硬怯懦。这张照片就是很好的视觉词汇,无须任何解说,就能表达出小女孩对父亲的思念,但又和父亲有了心理上的隔阂。
最后,要改变看世界的方式[15]。记录是一种选择的艺术,纪录片的魅力都在选择与思考中。电视媒体团队对相关素材的分析、态度、判断和选择,决定了一部纪录片、新闻作品的水准。
五、结语
电视媒体通过镜头看世界的方式要改变,切记须关注观众想看到什么,而不是媒体要表达什么。同时,电视媒体必须向社交媒体平台转变,给观众一个参与的平台,如此自身就有了发展壮大的空间。反之观众无法参与、无法交流,就与媒体距离越来越远。
参考文献:
[1] 徐泓.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会出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07-118.
[2] 吴迪.探析纪录片中的国家形象塑造: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J].视听,2016(4):105-107.
[3] 王沛楠.中国互联网企业海外短视频平台上的中国形象分析:短视频平台TikTok为例[J].电视研究,2019(5):30-32,57.
[4] 刘坚 张旭.从“走出去”到“走进来”:CGTN法语频道微视频对外传播的新媒体探索[J].电视研究,2019(5):46-48.
[5] 丛芳君.小视频大传播:探索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以《中国日报》微视频为例[J].新闻世界,2018(12):73-76.
[6] 李勇,甘险峰.政治主题的对外微传播策略:以“复兴路上工作室”微视频为例[J].现代视听,2017(11):34-37.
[7] 董晓君.融媒体时代短视频对传统媒体的促进作用[J].记者摇篮,2021(7):86-87.
[8] 张红艳.融媒体精品短视频选题策划的方法浅析[J].西部广播电视,2021(6):23-26.
[9] 刘峰,严三九.区级融媒体中心短视频内容生态构建:基于受众信息采纳行为的研究[J].新闻记者,2021(12):51-61.
[10] 李桂英,高晓峰.网络媒体体育新闻专题策划之我见[J].新闻战线,2018(10):138-139.
[11] 黄媛艳.创新融媒体传播方式 助推国际赛事重点宣传[J].体育视野 2020(8):3-5.
[12] 周飞伶,赵雪域.微信视频号的差序格局传播[J].传媒,2022(2):95-96.
[13] 仇苏.疫情之下城市台视频号的内容生产[J].视听界,2021(5):105-106.
[14] 黄芳.融媒体语境下的重大会议报道探索:以澎湃新闻为例[J].青年记者,2022(17):22-24.
[15] 娄和军,王召群.让重大会议报道收获大流量:大众日报的报道实践[J].青年记者,2022(17):19-21.
作者简介 虎妍萍,记者,研究方向:新闻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