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报纸校对工作中增强编辑意识的策略探究

2024-01-06林洁松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24期
关键词:流程管理创新方法报纸

摘要:报纸出版过程中,需要对报纸内容和原稿进行反复核对,发现基础性错误并及时修改。文章采用文献总结、实地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分析报纸校对工作的基本要求,指出编辑意识的内涵及对报纸校对的重要性,详细阐述报纸校对工作中增强编辑意识的策略,总结新形势下报纸校对工作的创新方法。研究表明,报纸校对工作中,校对人员树立编辑意识能更好地展示新闻事件全过程,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和新闻宣传效果。要想增强编辑意识,就应发挥校对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不断丰富知识结构,掌握校对技巧如重点校对、诵读校对、身份校对等,并加强校对流程管理。新形势下,为更好地开展报纸校对工作,文章从制度、方法、岗位、人员四个方面提出创新建议,旨在为报纸校对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提高校对工作的效率和报纸整体质量,为受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新闻信息服务,推动报纸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报纸;校对工作;编辑意识;流程管理;创新方法;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24-0105-03

一、报纸校对工作的基本要求

校对人员的工作内容就是对校样与原稿进行对比,看原稿在政治、思想、科学、知识等方面有无差错,看语言表达、字体字号、体例格式等有无差错,并与编辑人员及时沟通予以纠正解决。

(一)校版式

校版式是校对工作的基础内容,一是检查版面、格式、文字(字体、字号、字距等)、图表(位置、图题、表题等);二是检查文章标题位置、层次,注释和参考文献,目录、页码等;三是检查目录对应的内容顺序,封面及封底文字、年月期号等[1]。

(二)校是非

校是非是校对人员利用自身知识储备,参考權威资料,对原稿中的是非进行判断,确认“是”可以通过,确认“非”则提出疑问,和编辑人员沟通处理。和校版式相比,校是非的难度更大,能弥补作者的疏漏、编辑加工的不足,从而提高报纸文章质量[2]。校是非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纠正政治、意识形态和科学知识方面的不准确词句和提法;二是纠正语法修辞上的差错;三是纠正歧义和错别字。

(三)校异同

校异同是以原稿为依据核对校样,分辨两者的异同,“同”则通过,“异”则订正校样,消除两者在内容、格式、批注等方面的不符之处。校异同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核对标题、署名;二是核对数字、公式、名称(人名、地名等);三是核对文字(多字、漏字、错字)、标点与符号[3]。

二、编辑意识的内涵及对报纸校对的重要性

(一)编辑意识的内涵

编辑意识是编辑主体对编辑客体的心理反应形式,包括把关意识、社会意识、历史意识、受众意识、危机意识和成就意识。校对人员树立编辑意识,需要具备以下能力:一是鉴别能力,掌握信息鉴别标准,判断信息是否全面真实反映事物原貌,判断读者是否对信息感兴趣,预测新闻报道带来的社会影响;二是写作能力,即新闻编辑撰写、稿件修改中的文字运用能力;三是创造能力,包括敏锐发现问题、积极大胆探索、综合性的思维结构、从新颖的角度解决问题等;四是现代技术与工具运用能力,能正确熟练使用现代通信手段和语言工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校对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二)编辑意识对报纸校对的重要性

1.更好地展现新闻事件全过程。时效性是新闻报道的首要特征,时间、地点、对象、事情发展经过构成了新闻的基本要素[4]。在编辑一篇新闻报道的过程中,编辑人员会根据采访资料,从不同角度分析、从不同侧重点撰写。校对人员树立编辑意识,可以纠正文章中的错误,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为受众更好地展现新闻事件全过程。

2.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和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相比,报纸文章中所用的文字不够优美,情节不够跌宕,要想吸引更多受众,就要做到一目了然,方便受众及时抓住关键信息。基于此,新闻报道在形式、内容上均具有“一眼功效”,校对人员树立编辑意识,与编辑人员积极沟通协作,能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得到受众的认同[5]。

3.增强新闻宣传效果。新闻宣传的直观效果是产生社会舆论,因此新闻报道具有舆论引导作用[6]。一篇新闻报道从选题开始、到刊发结束,离不开中间每个环节和各岗位人员的努力。校对人员树立编辑意识,能优化新闻报道生产流程,尤其在后期排版中利用版面语言突出侧重点,可增强新闻宣传效果。

三、报纸校对工作中增强编辑意识的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闻采编工作基本实现了智能一体化,尤其是随着计算机编程的应用,校对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发生了改变。例如,一些稿件的质量问题,原本需要编辑人员负责处理,如今校对人员也会参与其中。新闻稿件经过三审,利用专业软件发送给校对人员,一校、二校完成后,排版进行三校,最终出版。随着校对内容改变,校对工作的范围变得更加广泛,需要修正的内容明显增多。而且,文章内容更加复杂多样,这就要求校对人员丰富知识储备,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不断增强编辑意识,才能把好报纸出版的质量关。

(一)发挥主观能动性

校对人员和编辑人员分工协作,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增强编辑意识的有效手段[7]。第一,报纸校对工作中,校对人员应具有较强敏锐性,通过调整工作环节、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校对效率,及时发现文章中的问题和差错。第二,校对人员和编辑人员分工协作,前提是明确两项工作的区别和岗位职责。编辑人员在审读过程中,主要精力应放在知识性问题、社会和学术价值上,而不是基础的语言文字上。校对人员在核对中,应将重点放在校版式、校是非、校异同上,如此才能增强协作效果。第三,校对过程中,先看大样、再看细节,能避免出现重复交叉的情况,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达到提质增效的目标。

(二)丰富知识结构

校对人员要求有扎实的语言文字能力,此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首先要有良好的语言基础,专业方向、学历水平要满足校对岗位要求[8]。其次在校对工作中注重积累,了解不同编辑人员的写作特点,总结常见的问题和习惯性错误,消除知识盲区,在校对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最后还要勤于学习,校对能力的提升不仅是经验积累的成果,还离不开不断学习,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包括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等。

(三)掌握校对技巧

1.重点校对。以标题、固定用语、逻辑关系为重点对象,避免出现严重的差错。第一,先看大小标题,再对文章内容通篇校对,既能发现标题错别字、序号错乱等问题,又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旨。第二,核对文章中的数字时,同时关注后面的单位,如“xx城市大小约1500平方米”,正确的单位应该是“平方千米”。第三,看固定用语的使用是否规范,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时需要保持一致。以政府机关部门的称谓为例,可以用全称,也可以用简称,如“中国共产党xx市委员会”简称为“中共xx市委”,而不能写成“中共xx市委员会”。

2.诵读校对。从头至尾朗读文章,进行深化细化校对,适用于汇报、讲话、发言类稿件。第一,根据语境分析用词是否准确,因为文章使用电脑编辑,不同输入法均可能出现错字错词,如五笔输入法输入“浓厚”时,会出现“浑厚”“深厚”,拼音输入法输入“期中”时,会出现“期终”。第二,针对句子过长的问题,在不改变语意的前提下,合理使用标点将长句转化为短句,从而提高其通顺性。第三,一些词语组合起来,虽然是正确的,但读起来拗口,可根据语言习惯进行修改。

3.身份校对。身份校对是根据文章的“身份”类型,核对调整遣词用句,满足行文风格、语言特点和时代特征[9-10]。第一,部署动员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道理、提出要求,总结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做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调查研究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事实、提出建议。第二,对于官方文件,文章服务对象不同,使用的语言也会有差异,应做到不失位、不越权。

(四)校对流程管理

1.明确稿件要求。在“三校”过程中,校对人员应明确每个校次的要求,对这些要求进行量化处理。对于不满足“齐、清、定”要求的稿件,原则上不能校对,即使校对也不能纳入“三校”范畴[11]。

2.落实评价机制。每个校次完成后,负责人对校对情况进行检查,指出存在的问题。编辑人员也要对校对情况进行客观评价,让校对人员明确自己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上的不足,帮助其在后续工作中调整校对思路和方法。

四、新形势下报纸校对工作的创新方法

新形势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报纸行业受到极大冲击,机遇和挑战并存。在此背景下,校对工作也要随之创新,从制度、方法、岗位、人员等方面入手,具体如下。

(一)管理制度创新

一是责任校对制度。责任校对人员是对稿件的校对工作进行指导,并负责最后整理的校对人员,其职责包括参与各校次的校对,进行文字技术整理,检查校改质量,通读付印样,利用专业软件检查排版错误。责任校对人员要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掌握一定科技知识,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并且与编辑人员保持有效沟通。二是“三校一读”制度。一校、二校的侧重点是发现录排差错并纠正,三校的侧重点是消除是非问题。在此基础上,“一读”是在印刷前进行通读检查,解决三校中的遗漏问题,消除改版后的新错误[12]。

(二)工作方法创新

随着电子稿件的广泛应用,应对传统的校对工作方法进行创新,例如使用平板电脑。平板电脑采用电容或电磁控制技术,使用触控笔或手指就能在屏幕上操作,注意事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合理选择设备。以iPad mini 2和联想S5000为例,实际应用中发现前者容易出现反应迟钝的情况,降低了文字输入效率;后者的灵敏度高、操作性强,更适合用在文稿校对中。第二,合理选用软件。例如一意智校、黑马智能等软件,作为校对人员的帮手,可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13]。智器阅读是一款PDF阅读软件,利用该软件打开PDF校样,可利用批注工具栏、钢笔工具等完成校对工作。

(三)部門岗位创新

1.设置独立的校对部门。一些小型报社并没有单独设立校对部门,而是由出版部门管理。新形势下,这种组织结构问题暴露出来,不满足校对工作创新发展的需要,应设置独立的校对部门,归属于编辑部门,开展日常管理工作。编辑部门、校对部门平行设置,才能为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的沟通协作创造良好条件。

2.设置专门的校对岗位。报社首先要落实“三校一读”制度,取消三校以外的校对技术职务,只聘任编辑系列的技术人员,从而明确校对岗位的技术属性[14-15]。其次根据相关规定,已经获得助理编辑职业资格的人员,将其聘任为专职校对人员,专门开展校对工作。同时,设置合理的奖惩激励措施,既能约束校对人员的行为,又能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四)人才培养创新

培养专职校对人员,一方面要注意校对和编辑、作者之间的联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只有确保这三者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才能发挥出各自的价值,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目标。另一方面要增强校对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有多思、多想、多疑的精神,在校对过程中不过度依赖原稿,对文稿存在的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核对,如查阅工具书、上网搜索、致电询问等。

五、结语

报纸校对是报纸发行的一个重要环节,校对人员只有增强编辑意识,才能更好地展现新闻事件全过程,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和新闻宣传效果。文章从发挥主观能动性、丰富知识结构、掌握校对技巧、校对流程管理4个方面,阐述了校对工作中增强编辑意识的对策。未来,应对校对管理制度、工作方法、部门岗位、人才培养进行创新,满足新形势下的校对工作要求。

参考文献:

[1] 杜万勇.增强报社编辑策划意识和能力的对策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9):184-186.

[2] 李燕.互联网时代,报纸须守“众”创新[J].中国传媒科技,2023(8):116-119.

[3] 马雪飞.新媒体时代报社编辑如何增强读者意识的分析[J].记者观察,2022(26):25-27.

[4] 张兰.融媒体时代提升报社编辑策划意识和能力的思路[J].记者观察,2023(11):64-66.

[5] 朱春雅.新媒体环境下对新闻编辑素质的要求[J].传播力研究,2021,5(26):109-110.

[6] 郑惠壬.融媒体时代如何提升报纸编辑创新意识与融合能力[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22):293.

[7] 李旭东.报纸版面校对人员应有语言敏感性[J].新闻传播,2019(16):109-110.

[8] 王立君.报纸校对工作的转型研究[J].采写编,2020(6):113-114.

[9] 冯建.校对工作中报纸语言文字规范性的把控方法[J].采写编,2020(5):116-117.

[10] 崔荣.融媒体时代新闻编辑校对改革探析[J].环球首映,2020(8):35-36.

[11] 张青艳.图书编辑和校对的分工与合作模式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16):229-231.

[12] 冯小妹.网络编辑软件在出版稿件编加中的应用探析:以黑马校对为例[J].新闻前哨,2021(8):109-110.

[13] 郑晓慧.数字化校对技术在数字出版中的应用[J].中国传媒科技,2022(5):126-128.

[14] 赵颖.数字出版时代图书校对工作探究[J].中国报业,2023(1):92-93.

[15] 王燕凤.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文本自动校对系统及实验结果分析[J].科学技术创新,2023(5):109-112.

作者简介 林洁松,记者,研究方向:党报新闻采编、校对,新闻摄影。

猜你喜欢

流程管理创新方法报纸
报纸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无人值守远程计量系统在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物资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提高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工作的方法
浅析举报线索流程管理之不足及完善建议
从提升科学水平角度分析高校党建工作
用流程管理解决图书编校质量的不确定性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