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动句认知机制研究
2024-01-06荆坤坤
荆坤坤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中动句是英语中的一类特殊句型。 内论元在表层结构作主语,在深层结构做逻辑宾语。 外论元在深层结构中作逻辑主语,在表层结构中没有体现。谓语动词在形式上表现为不及物动词,在语义上却是及物动词。 副词或副词短语在句末做显性修饰性成分。 从语义上看,中动句具有隐性施事、非事件性、情态性、类指性等特征。
以往对英语中动句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派别:传统语法学派、生成语法学派以及认知语法学派。 传统语法学派对英语中动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定义、主语以及中动词的讨论之上。 生成语法学派将研究重点聚焦在中动句的选择限制或动词论元的连接性关系。 认知语法学派主要关注的是这一结构的生成条件和语义限制。 国内外关于英语中动句的研究成果颇硕,但对“英语中动句的认知机制是什么”这一问题,鲜少学者进行探究。 基于此,文章拟从认知角度运用行为链和图形—背景理论对英语中动句的生成机制展开分析。
一、 文献综述
中动句因其复杂的句法和语义特征一直是国内外语言界研究的热点。 Keyser & Roeper, Roberts,Stroik, Fagan, Massam, Lekakou 等国外学者对中动句的句法推导、状语性修饰语、论元移位等问题作过系统研究[1]。 国内学者也运用多种理论从多个研究视角对英语中动句进行了详细分析。 既包括基于生态心理学的动允性理论对中动结构语义本质的分析[2],也有以转换生成语法的题元理论对中动句谓语及物性为研究视角的分析[3],还有以认知语言学的转喻[4]、构式[5]以及原型范畴理论[6]为指导的句法语义和翻译研究。 不仅囊括运用结构主义描写方法对中动结构的语义特征和句法特征定性研究,而且囊括基于语料库数据对英语中动句分类的定量分析[7];不仅包含共时的汉英对比研究,也涉及英语各类型中动句历时的发展过程和发展动因的探究[8]。 然而,鲜少有学者对英语中动句的认知机制进行研究。 鉴于此,文章以认知语法框架下的行为链理论和图形—背景理论为指导对英语中动句的认知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二、 中动句构成成分
中动句指句法上为主动形式、语义上为被动的一类句式。 其基本结构为:NP+V+AP。 NP(名词性成分)位于句首作主语,V(中动词)位于句中做谓语,表述状态的AP(形容词性成分)位于句末做状语。 从语义关系上看,NP 是VP 的受事,同时也是句末AP 的主事。 如例(1):The book translates easily.
从英语中动句的构成成分来看,英语中动句的主语完全由名词性成分充当,不能是动作的施事,除受事外,工具、处所、方式、材料和体验者也可以充当其主语。 从语义角度来看,施事题元是深层结构的逻辑主语,在表层结构没有语音体现。 受事论元是深层结构的逻辑宾语,在表层结构上处于主语的位置。
英语中动句的中动词是一个单一的动词,对其及物性的判定依赖具体的语境,是一个及物性到非及物性之间的连续统一。 中动句具有非事件性语义特征,因此中动词须是完成类动词,时态一般多为一般现在时。 中动词不能由感知动词来充当,因为感知动词小句需要具有事件性。
中动句阐述在中动词作用下主体的特征属性,需要一个状语来表述这个特征。 如例(2):The toys assemble rapidly.“rapidly”用来描述“这些玩具”具有“易组装”的属性。 中动句中表示NP 性质或状态的副词或副词短语不可缺,且这一成分的句法位置不可调换,必须位于中动词后。 AP 既可以由副词或副词性成分充当,也可以由受副词修饰的介词短语或形容词短语充当,还可以由like 短语充当。
三、 理论基础
(一)行为链理论
现实中的各种物体依存于各种能量形式而存在。 运动由能量驱动,一部分实体可以从自身获取能量,另一部分实体只从外部环境或者其他实体获取能量。 根据现实生活中的这一现象,Langacker 提出了解释句子结构成分的能量传递理论。 为进一步解释能量传递的相关概念,Langacker 用行为链的形式来表示能量的传递方向和过程。 在行为链中,提供能量来源的物体或生物被称为行为链的“头”,吸收剩余能量的最后一个实体被称为行为链的“尾”。能量从行为链链首发出,经过多个实体流向行为链链尾,能量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减弱,最终耗尽。
将小句中参与角色与能量传递过程对应时,施事位于行为链链首,句法层面投射为主语。 受事位于行为链链尾,句法层面投射为宾语。 作为能量传递的媒介,工具在句法层面投射为旁语。 如图1 所示是一个典型的行为链模型。
图1 小句能量传递的行为链图式
(二)图形—背景理论
识解是人类所拥有的一种以不同的方式来构想和描述同一情景的认知能力[9]。 语言编码与事件识解息息相关。 识解者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同一事件或场景进行识解,会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识解主要包括五个维度:详略度、辖域、背景、视角和突显。 突显观是决定所表达信息的选择和排列的原则。 突显观解释了如何根据不同程度的突显来选择和安排小句中的信息。 突显观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图形—背景理论在语言表达尤其是介词意义和语法结构中的应用。
图形—背景理论是由心理学家Rubin 首先提出的,后格式塔心理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来研究知觉。在语言学方面,Talmy 首次将图形—背景理论引入语言结构的分析。 图形与背景之间具有不对称关系,图形因其突显度高,成为关注的焦点。 背景突显度低,作为认知参照物为图形提供认知环境,使人们更加关注图形的属性。 所以图形在语言表征中处于较为突出的位置。 图形—背景理论可以运用于句法分析中,在简单及物句中,主语对应突显程度高的图形,宾语对应突显程度低的背景,动词表达图形和背景之间的关系。
四、 中动句的认知机制
根据中动句的主语,英语中动句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受事主语中动句、工具主语中动句和体验者主语中动句。 文章将以行为链理论和图形—背景理论为指导对此三类中动句的生成机制进行分析。
(一)受事中动句
受事主语中动句的句法形式为:NP(受事)+V+ADV。 受事主语中动句最常见也最典型。 在这类英语中动结构中,句子的主语通常是受谓语动词支配的受事者。 如例(3):The wall paints quickly.因为中动句中的施事具有任意性,即被解读为“通常意义上的人们[或任何施事]”。 所以例(3)可以改写成主动形式:People in general (i.e. Mary) may paint wall quickly.能量传输过程如图2 所示。
图2 “The wall paints quickly.”的能量传递的行为链图式
由图2 可知,能量传递过程由两部分构成:施事和受事。 左边的虚线圆圈象征着表层语言结构中隐性行动发起者即施事(People in general)。 虚线双箭头和实线双箭头表示能量传输的方向。 右边有弯曲箭头的圆圈表示能量接收者的最终状态。 仔细观察,第二个和第三个圆实际上是显示两种状态的相同实体。 第二个圆圈代表动词作用的对象(wall),而第三个圆圈表示在动作(painting)完成后,经历状态变化的对象的最终状态。 由于第二个和第三个圆是相同的实体,这个能量传输过程可以简化为如图3 所示。
图3 “The wall paints quickly.”的能量传递的行为链图式简化版本
在能量传递过程中吸引我们注意的是实体的内在特性。 例如,这面墙墙面平整,墙的整体高度比较低。 所以识解者选择侧显受事汲取能量和发生状态变化的部分过程,将能量传递过程的施事和工具遮蔽,因而受事(wall)成为能量流的上游成分,作为唯一的参与者被突显,句法层面投射为主语。
(二)工具中动句
工具主语中动句的句法形式为:NP(工具)+V+ADV。 在这类英语中动结构中,句子的主语是一种工具,充当完成一个动作或发生的事情的手段。 如例(4):The blackboard writes smoothly.在这些类型的句子中,工具的内在特性是通过参与能量传递过程的人的动作来展示的。 因此,上述句子可以解释如下:People in general (i.e. Mary) may write something smoothly on the blackboard.
如图4 所示,从动作链可以看出,能量传递过程由三部分构成,分别为施事、工具和受事。 左边虚线圆圈象征着表层语言结构中隐性动作发起者(people in general)。 虚线和实线双箭头表示能量传输的方向。 中间的圆圈代表施事用来实施行动的工具(blackboard)。 右边带箭头的圆圈代表最终的能量者(something for writing)。 曲线代表了能量被吸收的地方。 识解者选择侧显能量从工具流向受事和受事状态发生变化的部分能量传递过程。 工具占据了能量流的上游方位,句法层面投射为主语。
图4 “The blackboard writes smoothly.”的能量传递的行为链图式
(三)体验者主语中动句
体验者主语中动句的句法形式为:NP(experiencer)+V+ADV。 这类英语中动句的主语是体验者(人或动物)。 这类型中动句的中动词通常是心理动词,用来描述人或动物的心理状态。 如例(5):Cute pets love easily.我们将例(5)改写成主动形式:People in general may love cute pets easily.
在图5 中,能量传递过程由三部分构成:施事、受事和受事的特征。 中间虚线圆圈象征着表层语言结构中隐性动作发起者(people in general)。 能量传输的方向用双箭头表示,而虚线双箭头表示没有能量传输。 右边带箭头的圆圈代表能量吸收者(cut pets)。 曲线代表了能量被吸收的地方。 这类英语中动句的主语扮演着两个角色:能量源和能量接受者。 例(5)可以解释如下:[lovely and obedient property of] pets, make people in general love them very easily.识解者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宠物”本身的可爱、温顺等内在性质上,认为这种特性促使人类看见可爱的宠物都会想要宠爱它们。 由此可见,主语Cute pets 的特性作为主要的能量来源成为图形,使处于深层结构中的体验者有机会提升到主语的位置。
图5 “Cute pets love easily.”的能量传递的行为链图式
文章以上述中动句的三个实例为对象,结合相应的主动句,以行为链理论和图形—背景理论为指导,对三种英语中动句的生成过程进行了探究。 得出以下结论:英语中动句作为认知的一种特殊表征形式,是由于人类以不同的方式对事件能量传递的过程进行识解导致了三种情况下受事、工具、体验者分别得到突显,在句法层面上投射为主语。
五、 结论
英语中动句由于其独特的句法语义特点,得到了不同领域的广泛关注。 以往的研究大多关注中动句的语义特性、中动词及物性和构句限制条件。 文章采用语料分析研究方法,以行为链和图形—背景理论为基础,对英语中动句的认知机制进行了分析阐释。 研究发现,各个实体在能量传递中的位置可以随主体的认知识解发生变化。 人们的场景建构和认知识解能力对句法结构的选择有决定性作用,体验者、工具和受事三者都可以在句法结构中占据主语位置。 英语中动句在实际语言使用当中普遍存在,了解中动句的生成机制,能够帮助学习者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英语中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