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

2024-01-06范凤芝

现代英语 2023年15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英译外语

范凤芝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当今,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全球发展及全球安全倡议、“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理念和中国行动,为全球治理注入了中国力量。 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离不开全球治理人才的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9 月27日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提出了全球治理人才的六个必备专业素养,即“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和精通国际谈判”[1]。 这需要外语教育一改过去偏向语言工具性的学科定位,立足国家战略发展大局,围绕语言作为知识、技能和价值载体的新定位,培养学生既具备扎实的中华文化功底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分享中国发展经验,贡献中国理念,又能够包容开放地借鉴其他国家优秀的思想和科技资源,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提高学生全球话语能力[2]。

一、 文献回顾

高校外语教育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围绕外语教学与中国文化展开的研究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性分析,如探讨中国元素的内涵和价值(严明贵,2021[3]),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外语教学设计(李弢、王铁利,2023[4]),高校外语教师文化自信的构建与实现路径(马辉,2023[5])。 另一类是实践性研究,如摸索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读写课中的融入(樊晨,2023[6])。 相关研究为开展中国元素融入外语课程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路径参考,但仍存在尚未解决的问题:①实践性研究不足,缺乏中国元素与培养目标、教材内容的有机深度关联及可行性实现途径;②大学外语课程设计主要从国家要求和教师认知层面出发,没有考虑学生的成长需求,没有关注教学实际效果。

文章基于学情调查,结合国际、国家等各级学生素养培养目标,以关联教材内容与培养目标为主线,探索以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为对象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和有效实施路径。

二、 大学英语课程建设

要践行培养全球治理人才素养的理念,必须结合外语学科专业特点,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将中国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一)课程特点

大学英语课程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亦为铸就学生家国情怀和融通中外能力的通识课程,小班授课,历时长。 教材内容丰富,宜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于细微处逐渐实现培养目标。

(二)课程培养目标

为适应时代之变,大学外语课程必须摒弃过去对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应用能力的片面重视,将价值观引领与两者有机结合,并把价值观作为最高和最终目标。 具体来说,深挖教材中蕴含的文化和人文素质点,恰当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适合提高语言技能的教学活动。 结合《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形成教学目标简表如表1 所示。 其中,能力目标的设定依据为当今大学生必备的4C 技能(collaboration, communication, creativity, critical thinking)(Wei-Lun Lin & Yi-Ling Shih,2022)[7]。

表1 课程培养目标简表

(三)教材特点

教材语言规范,题材广泛,涵盖人与自然、中外教育、民权运动、名人成长、全球化趋势、道德与科技等主题,传统文化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异曲同工之妙,为教师提供了融入中国文化的广大空间。

(四)学情分析

好的课程教学应基于学生成长需求和学习需求。 通过访谈、问卷、前测、后测或参照学生作业,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困难,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途径。笔者所教授的学生来自大学一年级各理工科学院,他们的优势:勤奋、善于合作、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不足:学习惯以期末考试、考级为主要目标,价值观意识较弱。

(五)教学方法

基于学情和教学目标,笔者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任务驱动、情景式、提问启发式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核心目的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并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六)教学设计

总原则是努力培养和造就“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全球治理人才[2],实现非英专业学生语言技能提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结合《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生成单元教学设计思路如表2 所示。

表2 教学设计细表

三、 教学效果

(一)学生反思日志

课堂教学任务结束后,鼓励学生及时编写反思日志。 在学完第五单元“Giving thanks”后,有的学生写道:通过学习,我体会到及时致谢拥有神奇力量。 我愿意在以后的生活中心怀感恩、帮助他人,从而提升自我。 还有的学生表示:只知道美国有基督教渊源的感恩节,不知道我国的感恩文化更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二)学生问卷调查

笔者针对中国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需求和《三字经》英译[8]进课堂教学效果展开两次问卷调查,均采用问卷星收集数据,利用SPSS 26.0 软件测试问卷的信度和效度,Cronbachα系数值为0.905,大于0.9,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很高,效度如表3 所示。

表3 KMO 和Bartlett 球形度检验

效度分析用于研究定量数据的设计合理性,表3 表明:KMO 值为0.901>0.8,研究数据非常适合提取信息(从侧面反映出效度很好)。 Bartlett 球形度检验显著,p值<0.05,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1. 中国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需求

旨在形成既适合受试学校又能推广开来的英语课程体系,受试群体为长春市三所高等学校的700名大学生。 剔除无效卷后,共收回691 份有效卷。结果表明,69%学生认为所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失语,而除了专业学科知识,学生还希望在英语课堂接触到更多的中国文化,其次是西方文化,最后是英语语言知识。 问及对中国元素的具体内容需求程度,结果如表4 所示。 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儒家经典、唐诗宋词等;党政文献包含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国内时事热点如新能源汽车、高速铁路建设、航天工程等;国际局势中的中国声音涵盖体现中国智慧、中国立场、中国价值等的理念、方案等;科学家、模范人物属于模范典型事迹。

表4 中国元素需求排名

2. 《三字经》英译进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个民族的精神信仰深植于民族文化之中,为贯彻传统文化教育这一固本工程,结合学生需求,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融入儒家思想的缩影赵彦春主编“《三字经》英译课堂”[8]。 期末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67 份有效卷。 结果显示,学生非常喜欢对比学习多版本的《三字经》英译,94%学生坚信《三字经》英译教学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79%学生认为传统文化的英译应既忠实于原文内容,又要做到诗性的还原,即兼顾形意张力。 具体意见如表5 和表6 所示。

表5 多版本英译的学习效果

表6 最欣赏的《三字经》内容

四、 教学启示

新时代赋予外语教育新的内涵和使命,外语教师应顺应时代和国家之需,不断重塑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充实细化课程设计,为教育强国贡献全部力量。 反思以上课程教学设计,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值得推广:第一,在调查、分析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设计课程教学活动,并深度关联培养目标,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二,利用比较法学习中外文化更加有利于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调查问卷显示教师根据单元主题适时融入中国元素,增加了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和价值,能够助力学生从中国视角和比较视野走出一条坚持文化自信的创新之路,从而提升学生的全球治理素养,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文化支撑和人才储备。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英译外语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