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民窑陶瓷资源分析与研究

2024-01-05陈雪晴

陶瓷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刻花马口民窑

陈雪晴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武汉,430072)

0 前言

我国在上世纪80 年代开始不断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极为明显,价格实惠、便携耐用的金属、玻璃等制品更加受到人们青睐,民窑陶瓷在此时逐步失去光芒,产品滞销、匠师散失、手艺濒临失传[1]。受历史因素影响,湖北民窑陶瓷一直都不受官方的重视,文献记载非常少,陶瓷文化未获得有效保护,手工技艺传承人不断减少。

湖北民窑陶瓷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有着天然的泥土气息,利用民窑烧制而成,在地性极为明显。它依托地方文化,科学利用各地方窑口的优势,将泥料可塑性与技艺相互配合,赋予泥土艺术气韵。但由于历史原因,学界一直以来并未开展较多的研究工作,相关理论成果较为欠缺。可见,提升对湖北民窑陶瓷的重视度,注重对相关资源进行分析,加大优势整合与研究力度,是有必要性的。

1 湖北民窑陶瓷资源分析

1.1 汉川马口窑陶瓷

马口窑陶业诞生于明末,已有500 余年的历史,不仅实用性极强,还极具审美特性,尤其是光绪年间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也有着民窑之首的美誉。马口窑陶器主要应用的是草木灰釉(图1),器型都是民用器皿,大多都用在日常生活中。时间不断推移的过程中,这些日常的陶器也渐渐成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如坛子这个经典的器型,百姓都将其用于盛水盛酒、腌菜。而江汉平原的婚俗当中,还会要求男方以几坛酒作为聘礼,而女方也会用坛子来装自己的陪嫁品,且坛子都是成对的,主要寓意成双成对。在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马口人还将陶瓷次货堆砌在墙中,可使得材料得到节省,且有着独特的美感,起到双赢的效果。当前的一些文史资料当中有关马口窑发展历史的内容记载相对不足,导致马口窑陶器出现了断代争议,精湛的作品不知源自谁手,让人感到非常惋惜[2]。

图1 马口窑草木灰釉陶器

1.2 麻城蔡家山陶瓷

目前对于蔡家山陶瓷的诞生时间,发展历程等,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蔡家山陶器在清代已有一定的工业规模,也有属于自身独特的刻花艺术风格,造型庄重、刻画手法丰富、釉色典雅,纹样自然,这些都是匠人创造才能的体现。陶瓷艺人在清代中期,在刻花陶器中应用了民间艺术内容,使得艺术表现手法更为丰富,技法也更具探索性。由清代后期开始,图案也更加丰富,艺人们将剪纸手法大胆应用其中,展示民间的质朴。刻花的陶罐将花卉整个生长过程表现出来,主次分明、相互呼应,疏而不散,呈现出立体感,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描金釉是蔡家山窑自行生产的特色釉,有红、黄、黑三种颜色,在胎坯中涂上此釉,有很强的附着力,且抗腐蚀性极佳,釉面晶莹剔透,和玻璃极为相似。

1.3 蕲春管窑陶瓷

管窑陶瓷取材是非常广泛的,有着多样化的风格,釉色凝重,常见的包含烘炉、花坛、酒局等,最具特色的装饰工艺为贴塑、刻花等(如图2)。手工制陶是在前人技艺传承之上,配合国画的创作手法,在器物坯体中刻画生动的装饰图案,纹饰极为丰富。在应用金黄、枯红等化妆土上,将民间题材纹样用手工雕刻出来。画面和传统绘画技艺相结合,生动形象,欣赏价值极高。

图2 蕲春管窑陶瓷

1.4 红安曾福窑

曾福窑位于红安县,有着天然的陶器生产燃料,水资源也极为丰富,主要有坛、缸、烧制罐等产品,烧制的方式为龙窑柴烧,装饰手法有刻花、贴塑、水花等。曾福窑中的一些师傅是来自附近的蔡家山窑厂,所以两者的风格非常相似。曾福窑厂创办于20 世纪60 年代,产品主要销往湖北各个县市以及周边的省份,但在2002 年因为产品出现滞销现象,不得不停产转制。如今曾福窑是曾启明在1997 年创办的,至今都并未停止烧制过,产品依然以生活用器物为主,每年烧制的产品约为35 窑。只是当前的产品只注重实用性,售价也相对较低,为节省成本几乎不会过多装饰,导致产品审美相对不足。

1.5 湖北远安窑

远安窑建立于1581 年,鼎盛时期有着四条窑,76种产品,从业人员34 人。且在民国时期四条窑仍然不断生产,生意也极为兴隆,而后是由于战乱,导致四条窑一同停产,战后复业时生产设备非常简陋,采用的依然为传统工艺。由于远安陶器品种齐全、物美价廉,耐酸耐腐蚀,时常都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附近农民在冬闲时经常都会将陶器挑到各地卖钱。

1.6 沙洋县毛李古窑

毛李古窑有南窑与北窑两个窑址,北窑于明朝初年创烧,生产的陶制器物主要是民用的,而南窑生产的主要为官用的。北窑在改革开放之前,烧制的陶器一直都是缸、壶、盆等,而改革开放后由于滞销停产,农民开垦土地种了庄稼。北窑周边有着多个时期的陶片,表明此处从古至今都是大型窑厂。南窑和北窑间相距只有500 米,其属于特大型古窑址,窑口尽管已塌陷,但四周仍然有一些残砖、瓷片、陶片等。而后陆续出现新型材料与制品,使得生产的陶器长时间滞销不得不停产。

1.7 湖北应山陶器厂

应山有着非常丰富的陶土资源,制陶业都是私营的,利用手工练泥成型,通过坡状罐瓦窑来烧制陶器。私营制陶业在1950 年依然非常兴旺,一座陶瓷至少都有四五名从业人员,多则可达到十余人。而在1978 年后大多都为个体承包经营,很多都是由于滞销而不得不停办。1984 年开始使用机械进行压泥、练泥、塑形,视同九孔推板窑来烧制陶器,且生产的产品种类也更加丰富,加入了紫砂茶壶、陶质酒瓶等,一般几分钟就可出窑1 次,而大部分产品都是在本县销售。

1.8 湖北通城窑

通城县中不同区域的陶瓷土,有着不同的特性,但采用的生产方式过于原始,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资源,且时常会发生倒窑、过火等事故,生产技术都是师承的,不会轻易传授技艺。从出土文物验证了,通城的古瓷器最早出现于唐宋前,此业在明清时期失传。

1.9 大悟县麻岭窑

该窑厂有100 多年历史,最初是归政府所有,之后是村里来管理。制陶最兴盛的时期是在20 世纪60年代,当时龙窑达到数十座,有300 多名窑工,陶器除了在本县销售外,在广水、红安等地也在销售,有些还远销外省。麻岭窑场的制陶工艺已有超过160 年的历史,该工艺的成型工艺技法始终都是最原始的,实用性极强。是以当地的黄胶土作为主要材料,造型器雅致,一次成形,而后不再修坯。坯体通常都很薄,成品普遍较为轻巧,器皿局部上釉,还会有部分的“水花”装饰。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出现了各种新的生产技艺,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更,窑厂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如今只剩下古龙窑,该窑需要烧制48小时后成形,有着汤罐、米缸、陶盆等品种丰富的生活用具。且只有5 名工人,年纪都相对较大,技艺面临失传。

2 湖北民窑陶瓷形成与发展优势

2.1 自然地理条件极佳

民间工艺是在文化生活、社会物质基础之上创作的,此种创作会受到政治、地域经济、宗教文化等的影响,继而呈现出丰富的面貌。对于陶瓷生产来说,充沛的水资源、湿润的气候是极为关键的因素,湖北气候湿润、多元文化交融,有着极佳的陶瓷生产条件。陶器生产拉坯这个环节,需潮湿环境,才可让坯体不容易开裂,且刻画工艺的实施也需在湿润环境下进行,若环境干燥容易使得运刀过程受阻,给艺术效果呈现产生影响[3]。水花这个技艺更要求化妆土需处于流淌状态下进行挥刀,这个技艺能够顺利完成湿润环境恰巧是最佳保障,也由此形成湿地雕刻这个独特技艺。

2.2 物质材料极为丰富

湖北民窑陶瓷能够形成与发展,独特的自然资源是极为重要的因素。湖北地区有着粘土、萤石、石英、石膏等矿物原料,都可用于制陶,特别是江汉平原的制陶原料相当丰富。不管是红黏土、黄泥,或是灰釉料、黄釉料、松柴、芦苇等,本地的藏量都极为丰富,可为物质生产提供良好支持。

2.3 窑口吸收借鉴带来技术的革新

因为历史文献中很少有记载湖北民窑陶瓷的技艺相关内容,所以无法对其的起源进行考证。马口窑陶器在明清时期极为繁荣,刻花技艺非常独特,表现精炼、娴熟,一定是传入了外部的陶瓷技艺。从中国陶瓷史可知,磁州窑、耀州窑的宋代两大民窑,早已应用刻花技艺来装饰陶瓷,这是早于明代就有的,但两者和湖北民窑陶瓷存在较大差异。一是有着不同的雕刻维度,耀州窑可深入胎体中进行刻花,呈现出来的效果类似于浮雕。而湖北民窑陶瓷维度相对较浅,其是平面的工艺,图和地的落差仅是薄薄的化状土。二是形成画面的图地有着不同关系。磁州窑刻花技艺虽然也有化妆土层,无论是正负形视觉图形都能够使用,和中国印章当中的阴文相似,灵活性较强。

2.4 水运交通非常便捷

在产品生产和运输过程中,成本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古人在节省成本方面基本都是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由湖北窑陶瓷历史、运输效率与成本可知,水路运输是使用最便捷、成本最低廉的方式。湖北有着众多河流、水网密布,发达的水系给商品运输提供了极大便利。

2.5 日常生活产品的市场需求

湖北窑的产品生产,是基于民众日常生活需求,生产出坛、罐、壶、缸等实用型的民用器物,所以受到百姓的青睐。江南地区的百姓非常喜欢腌菜这个视频,而食物腌制离不开物美价廉的陶坛、陶缸。因胎体的矿物质极为丰富,所以其器具有极佳的防渗透、耐腐蚀特征,可长时间保持腌菜的新鲜度,使其不会变味或腐烂,老百姓将其作为腌制食物器皿的首选,不仅湖北当地民众非常喜欢,周边省份的需求量也很大。江南地区过于潮湿,尤其是雨季时,很容易导致食物发霉,食物利用陶缸进行贮存,可更好地保鲜防潮。江南冬季不仅潮湿还非常阴冷,湖北窑出产的烘手炉,不仅价格合适,还可防寒保暖,是百姓新闻乐见的日常用具。再者陶枕、陶烛台、陶坛、陶盆等器皿,都陪着处于物质匮乏年代的百姓,度过了漫长的时间。也正是百姓对这些陶瓷制品有很大的需求量,才使得湖北陶瓷业繁荣发展。

3 总结

综上所述,湖北民窑陶瓷是中国陶瓷极为关键的一部分,因学界长期以来对其具有的艺术价值缺乏认知,使得现有的研究相对不足,且过于浅显。近些年,也有收藏家开始热衷于收藏湖北民窑陶瓷,相关研究工作也开始备受重视,但很多研究都是以各自地方利益为主,使得研究过于分散,深度不足,甚至时常都有谬论出现。此种碎片化的研究,必然会影响到湖北民窑陶瓷的发展,因而在后续必须要加强研究深度,做好资源分析和研究工作,弥补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避免今后会继续出现各种各样的谬论。

猜你喜欢

刻花马口民窑
马口鱼
浅谈青瓷刻花装饰艺术的现代表现形式与图案创新
西夏黑釉剔刻花瓷与宋元黑釉剔刻花瓷的对比研究*
明末景德镇民窑青花写意花鸟的文化艺术特征探析
非遗视野下湖北马口窑的保护、继承与开发
耀州瓷刻花装饰手法与创新
来自马口窑的对话
——马口窑文献与当代陶艺创作研究展
马口煤矿分层开采工作面上覆采空区自燃治理技术研究
浴火涅槃釉色凝 妙手幻形刻花魅
景德镇民窑变迁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