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乐合奏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2024-01-05乔荍俞文祥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11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素质教育

乔荍 俞文祥

摘  要:民乐合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实践演奏、音乐审美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素质与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音乐的兴趣和情感,为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奠基,天然附着思政教育的基因。民乐合奏教学落实思政教育的基本思路有:选择的作品需是具有极高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双料经典”,做到技能训练落实要点、精神引领润物无声,并在互动学习平台不断丰富“同向同行”的素材。

关键词:民乐合奏;思政教育;素质教育

本文系南京艺术学院教学研究立项课题“民乐合奏融入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22JYYB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 民乐合奏教学天然附着思政教育的基因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同时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民乐合奏教学天然附着思政教育的基因。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土壤繁衍了丰富多样的传统器乐以及经典作品,经由一代又一代音乐家传承和发扬。扎根于民间的传统音乐,是我国艺术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绚丽篇章。民乐的演奏有重奏、齐奏、合奏等多种形式,涉及不同的器乐及其组合,不同的演奏形式可彰显不同作品的独特风格。其中,多人多声部的民乐合奏,能综合体现演奏者的欣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民乐合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实践演奏、音乐审美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素质与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音乐的兴趣和情感,为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奠基。这一“奠基工程”需从基础教育的起始学段抓起。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合奏提出了明确的学业要求,如第一学段“会演奏简单的锣鼓经片段或其他节奏型,能进行独奏、合奏或为演唱和游戏伴奏”[2]

“能区分独唱(奏)、齐唱(奏)、轮唱、合奏等,能随进行曲、舞曲、摇篮曲等音乐进行律动、舞蹈”[3],第二学段“能用打击乐器或其他课堂乐器进行独奏、简单的合奏或为歌(乐)曲伴奏,正确表现音乐的节拍、节奏和音高”[4]。小学音乐课程体系下的民乐合奏教学,容易陷入以下误区:重视演奏和合奏技能的实践训练而忽视对优秀民族音乐作品本身的学习,重视辅导学生音乐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人文思想教育,重视作品曲谱的学习而忽略学生创新性、能动性、多元性等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点技能类学习而忽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上,民乐合奏教学是涵育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實践和文化理解的重要载体,立德树人、以美育人是其应然目标。具体而言,要在传授民乐合奏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提升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自信力,增强弘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使命感。

二、 民乐合奏教学落实思政教育的基本思路

民乐合奏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从作品选择就已开始,贯穿赏析、操练、演奏、分享等全过程,要让学生在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所表达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在演绎作品时融入深切的情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音调特色和风格特点。

(一) 精选作品:需是具有极高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双料经典”

选择作品是第一步。面向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群体,所选择的学习曲目与高校学生群体不尽相同。对于高校学生而言,适合的曲目有凸显思政元素的民乐合奏经典作品,如《翻身农奴把歌唱》《中华进行曲》《我的祖国》《走进新时代》《翡翠》等,也有由各地域、各民族的民歌改编的民乐合奏作品,如《在那遥远的地方》《马车夫舞曲》《掀起你的盖头来》《青春舞曲》这几首新疆民歌连缀成的大型套曲《西部民歌主题组曲》,以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时代气息,表现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小学低年段学生,选择的作品应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以简单的旋律配以动感的节奏,可以是他们熟悉的经典之作,如《茉莉花》《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等。对于小学中、高年段学生,则可选择各地域、各民族的“非遗”音乐作品,以期实现对“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不同地域的作品表现的音乐特色截然不同,如“江南丝竹”是由明清以来环太湖地区民俗中的“细乐”“丝竹”“清乐”等丝竹乐合奏演奏形式发展演变至今的丝竹乐合奏乐种,曲调清新典雅,具有江南地域的轻巧细腻、行云流水的音乐特点,代表作品有《三六》《行街》《欢乐歌》等;“广东丝竹”是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广府方言区的传统丝竹乐种,曲调跳跃活泼、欢快流畅,代表作品有《步步高》《紫竹调》《金蛇狂舞》等,这些作品都是具有极高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双料经典”。

(二) 目标升格:技能训练落实要点,精神引领润物无声

民乐合奏教学中的技能训练,包括乐谱的谱面知识要点以及作品演奏的音高、旋律、节奏、曲式结构、调式调性等方面的技能方法,从识谱到演奏再到音乐情感表达都属技能训练范畴。一个难点是,这些技能训练如何在具体的演奏实践过程中被演绎,即“二度创作”。在这一过程中,技能训练应与精神引领并行,这是更高的教学立意。我们曾组织一些校内外艺术创作与实践的主题演出活动,如参加“英雄赞歌”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民乐演出活动,合奏《英雄赞歌》,弘扬新时代精神,缅怀为新中国成立而浴血奋战的革命先辈;举办“传承红色经典  共奏德育之音”民乐合奏汇报成果音乐会,用一首首红色经典曲目,共同表达对伟大祖国的赤诚之爱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这些民乐演奏活动,对学生的精神引领润物无声。

对于刚接触民乐合奏的小学生而言,指导和引领需要更加细致入微。比如,《春江花月夜》是中国民乐经典作品之一,根据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来,也是小学音乐教材中的重要一课。该乐曲描绘了春天江边的月夜美景,以江南丝竹乐合奏演奏形式,将各民族器乐音色相互融合,旋律线条交相呼应,宛如一幅山水画卷,展现了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此曲之前,需要精心设计和巧妙构思。在学习乐曲前,可以放映春江花月夜的画面视频,或是让学生将“春、江、花、月、夜”的五景通过主观想象画出来:在一个春天静谧的夜晚,一轮圆月挂在天空,小船在江面随风漂荡,江面上倒映着花影。一个教学重点是:分析曲式结构。这是一首由“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台”等十个乐段组成的乐曲,让学生分段欣赏乐曲,可以训练形象思维能力,结合画图、唱谱、演奏等一系列感知活动,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达到艺术熏陶、培养情感、塑造人格的育人目标。

又如,《竹石》是笔者原创的一首多声部作品,取材于郑燮的咏竹诗,表现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刚毅品质。这一作品以丰富的和声效果和富有层次的节奏加强音乐的美感和动感,并在古筝的演奏技法和表现形式上进行更多的尝试与探索。乐曲在起始部分“风中竹林”乐段采用演奏新技法模拟竹林里的各种声响,表现摇曳在风中竹子的千姿百态。因为旋律多变、创新技法集中体现,在实际排练和演奏中容易出现声部配合不协调、节奏不对位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分步骤、分声部训练,需经过很多次磨合和修改,克服一个个技术障碍。民乐合奏是团队的协作,既要明确每个人的分工,也需要配合其他声部。如作品第六段的“争锋”,四个声部都是独立不同的旋律,没有从属关系,更加需要将四个声部拧成一股绳,以凸显竹子之间别具一格的争锋傲骨。声部间能团结协作,来源于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成熟的技能方法,正确的精神思想引领可以提高民乐合奏的学习效率和成果。在指导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引领,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困难,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此,作品的演绎过程就是锤炼品格的过程,精神引领渗透其中。

(三) 资源共享:在互动学习平台不断丰富“同向同行”的素材

民乐作品资源需要开发与共享,需要搭建互动学习平台,不断丰富民乐合奏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素材。建立民乐合奏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按照不同的教育阶段、难易程度、风格特点等将作品加以分类,交互界面简洁明了,能够便于师生更快捷地获取。这里,提供三点思路。

其一,收集和整理适合各学段学生的教学资源,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各版本教材和参考书中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音乐的民乐合奏曲目,可将图书馆的实体书籍资料电子化,结合专业院校和专业机构的相关资源加以整合,将乐谱、音频、视频和教学课件等资源整理加入资源库。

其二,邀请专业民乐教师或民族乐团成员针对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制作面向不同群体的线上民乐合奏课程。比如高校的民乐合奏课程要有一定的专业程度,注重演奏技巧与音乐的表现力;而面向小学生,则应编制简单易懂的民乐合奏教程,在注重基本民乐合奏理论和演奏技巧的同时,兼顾课程的生动性、艺术性和思想性。所有课程内容,都以电子资源的方式呈现与累积。

其三,将平台的学习个性化,依托大数据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推荐不同的学习曲目和课程,定制学习计划与练习建议等,帮助学生开展更加智能化的学习。我们还可以在学习平台定期举办相关的团队竞赛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开展红色经典作品专题演出与交流活动,将民乐合奏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与精神引领融合,弘扬优秀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建立双向反馈机制,平台定期向学生提供反馈,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互联网时代知识更新飞速,知识信息储备量远远超出课本所涵盖的内容,有效利用互联网公共资源,建立民乐学习素材和思政教育相结合的互动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将所看所学的优秀民族音乐资料归纳整理,并将学生学习研究的成功经验和成果上传到共享资源平台,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与学的互動机制。

用思政引领民乐合奏,用民乐合奏丰富思政,是落实素质教育、实现精神育人的可行之径。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命题、时代命题,我们的研究刚刚起步,期待从“浅水区”走向“纵深处”,探路不止,求索不息。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3][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7,18,32.

(乔  荍,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乐器演奏及教学研究。俞文祥,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古筝演奏及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网络发展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