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民至上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遵循
2024-01-05刘辉
刘辉
摘 要: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须充分彰显人民性这一政治品格。人民是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源泉。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决定了理论创新的价值导向。新时代新征程坚持人民至上,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前提是心中时刻装着人民,关键是牢牢把握人民愿望,重点是广泛集中人民智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理论创新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3.04.001
[中图分类号]A81;D6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3)04-0005-05
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持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是一个各有侧重而又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为在新时代新征程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位列“六个必须坚持”首位,体现了党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价值取向,鲜明体现了党的人民立场,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1]马克思主义来自人民、解放人民、造福人民,是革命的理论,是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求得解放的思想武器。
(一)马克思主义为人民而生
19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公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马克思主义是在欧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日益激化背景下诞生的。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405然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并没有改变无产者的悲惨命运,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依然饥寒交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2]412
19世纪30—40年代,随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对矛盾的激化,有组织的工人起义此起彼伏,特别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欧洲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但这些工人运动都失败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作为广大工人阶级开展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应运而生。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无产阶级及广大劳苦大众解放自己的行动需求,是为人民而生的,必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人民性。
(二)马克思、恩格斯毕生追求为人民立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志同道合的挚友,他们的人生追求和奋斗目标高度一致,那就是解放无产阶级进而解放全人类。习近平指出:“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3]从青年时代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就耳闻目睹劳苦大众的凄惨命运并立志为人类求解放、为人民谋幸福。1835年,17岁的马克思在高中毕业作文中规划了自己的选择,即“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4]。他认为,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纵观马克思的一生,虽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但他初心不改,始终为求得人类解放而不懈奋斗、鞠躬尽瘁,牺牲了小我,成就了大我。青年时代,马克思作为主编和撰稿人,奋笔疾书写下了大量文章并分别在《莱茵报》《德意志—布鲁塞尔报》《新莱茵报》《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为人民呐喊,挺身捍卫人民利益。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后,马克思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始终站在斗争第一线。1864年,在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革命斗争日益高涨的形势下,马克思指导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使全世界无产者有了一个可信赖的组织、一个温馨的家。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始终支持马克思的事业并积极投身于革命的洪流。特别是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成为众望所归的工人阶级领袖,继续领导国际工人运动达12年之久,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事业呕心沥血。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毕生追求的理想事业决定了他们的学说必然是人民的理论。
(三)为人类求解放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一条主线和全部理论的落脚点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3]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精辟概括,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属性。马克思主义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求解放作为一条主线始终贯穿这一理论体系始终,成为联结各个部分的纽带。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对人的解放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人民立场鲜明。比如,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分析了政治解放的非彻底性和局限性,指出人的解放一定是包含政治领域、市民社会领域的各个领域的解放,“只有当现实的个人把抽象的公民复归于自身……人的解放才能完成”[5]。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明了实现人的解放的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强调只有把先进的理论与无产阶级相结合,人才能真正获得解放。更加难能可贵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无情批驳资产阶级的同时,为广大劳苦大众勾勒了一个能够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并且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指出:“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422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告诉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创造出源自人民、属于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
二、人民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主体力量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牢牢立足于实践。习近平指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之源。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天才人物的主观臆想,都源于实践,从现实中产生。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无一不是实践的产物。新时代新征程理论工作者要推进理论创新,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必须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大潮,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投身于创造新的伟业的历史洪流。
理论源于实践,而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就量而言,人民群众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因而是实践的主力军;就实际情况而言,人民群众往往站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第一线,也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因此,人民群众处于实践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余年历史表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不断创新的源泉。毛泽东思想来源于亿万人民群众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人民群众在回答实践之问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实践经验为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提供了实践基础。正如邓小平指出:“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7]事实的确如此。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改革的理论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搞活商品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都是包括广大农民群众在内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从根本上说,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均是在人民群众创新实践的基础上生成和发展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不断积累新的经验。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源头活水,对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新经验进行提炼,形成新的理论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人民是推进理论创新的主体力量,只有坚持人民至上,充分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获取源源不竭的动力。离开人民群众谈理论创新无异于舍本逐末、南辕北辙,毫无意义。
三、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
习近平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8]从本质上看,任何政党都是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政治组织,都带有鲜明的政治立场。立场问题、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性质的试金石。从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实际运作情况来看,不论是两党制、多党制,还是一党专制,其执政党始终代表少数人的利益,即资产阶级利益。尽管政党之间可能会互相争论、互相打压甚至互相攻讦,然而它们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方面是完全一致的。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坚定地站在人民立场上,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习近平指出:“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9]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结合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具体实践,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人民立场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0]这一规定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价值导向。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共产党之初就阐明了共产党宗旨。《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411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地站在人民立场上,竭诚为广大人民谋利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浴血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人民翻身得解放,第一次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党的七大上,这一宗旨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一时期,中国共產党提出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重要标准,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总之,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恪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永远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要把人民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创新导向,创造为人民服务的理论。
四、坚持人民至上的内在要求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路径,是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而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新时代新征程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创新导向,应牢牢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心中装着人民是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心中装着人民,与人民心心相印,情为民所系,才能创造出属于人民的理论。习近平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常怀爱民之心,心中装着人民。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我们一定要始终同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11]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12]2018年初,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常怀忧民、爱民、惠民之心。”[13]基于人民立场,党把“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好干部焦裕禄树为榜样,要求党员干部始终心系人民、情暖百姓,密切联系群众,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践证明,只有心中装着人民,才能站稳人民立场,为人民呐喊欢呼,创造为人民谋利益的理论成果;只有心中装着人民,才能扑下身子,虚心向人民求教,为理论创作获取源源不断的素材;也只有心中装着人民,才能洞察人民冷暖安危,为理论创作指明方向。
(二)把握人民愿望是关键
人民愿望是理论创新的起点和原动力。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程看,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源于西欧无产阶级解放自身的迫切要求,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源于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烈愿望。把握人民愿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发展的根本所在。回望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百余年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需求。正是这些需求促使人们特别是理论工作者坚持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思考,不断提出满足人民愿望的新思想新理论新办法,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充实新的内容。比如,改革开放初期,人民渴望尽快改变落后的社会生产,早日摆脱贫困状况,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把握人民诉求,提出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形成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又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不再满足吃饱穿暖,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人民新期待,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愿望也是检验理论成果价值大小以及是否具有人民性的标尺。凡是令人民满意、赞成、高兴的理论,必然是为人民服务的理论,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凡是令人民群众不满、质疑、抵制的理论,必然是错误的甚至是损害人民利益的理论,迟早被人民抛弃。
(三)集中人民智慧是重点
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具有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在实践探索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成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源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无一不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1964年3月,毛泽东在谈到《毛泽东选集》时曾说过:“《毛选》里的这些东西,是群众教给我们的,是付出了流血牺牲的代价的。”[14]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集中人民智慧,发挥人民创造精神。一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人民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要深入基层,与人民保持密切联系,做人民的朋友,了解他们的愿望,摸清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洞悉他们的经验创造。要拜人民为师,真心真意地向人民取经,虚心接受他们的意见。二是分析概括人民经验并上升为成熟理论。人民虽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但这些经验大多是分散的、零碎的、不成体系的,属于“半成品”,需要进一步加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之所以能够作出杰出贡献,主要在于他们善于集中人民的經验与创造,并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上加以概括、深化,进而形成正确的、深刻的、系统的理论。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群众路线,集中人民经验,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科学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不断增进人民福祉的强大思想武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
[6]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1).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9]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8(1).
[10]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5.
[12]习近平春节前夕赴内蒙古调研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N].人民日报,2014-01-30(1).
[13]新华社.习近平春节前夕赴四川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 祝福全国各族人民新春吉祥 祝愿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昌盛[J].四川党的建设,2018(5).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87.
责任编辑:杨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