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阶梯式护理对1 型糖尿病患儿情绪和病情的影响

2024-01-05

中国乡村医药 2023年24期
关键词:阶梯式低血糖病情

陈 飞

1 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B 细胞被破坏,需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并有针对性地控制其病情发展。1 型糖尿病患儿存在自我管理能力欠缺、对低血糖敏感、治疗依从性较差等特点,治疗过程中合适的健康管理尤为重要[1]。频繁地皮下注射、血糖监测、长期糖尿病饮食和定期门诊复查,也对患儿及家属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影响。阶梯式护理指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采用不同层次的护理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与治疗依从性,主要目标是满足对疾病长期管理的需求,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分配的有效性和效率[2]。本文将阶梯式护理应用于1 型糖尿病患儿的管理,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我院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收治的1 型糖尿病患儿100 例。纳入标准:符合1 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病程至少3 个月。排除标准:有认知障碍或精神类疾病,无法良好沟通;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本方案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原则,患儿家属知情同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 例。

1.2 干预方法

入院后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包括饮食管理、运动管理及血糖监测等。观察组采用阶梯式护理,包括多学科团队健康宣教、病情综合评估、调整阶段护理、维持阶段护理、并发症筛查等。

1.2.1 常规护理

① 饮食管理:医师以保持正常体重、减少血糖波动为原则,为患儿制定饮食方案。患儿保持相对规律的饮食,治疗初期尽量减少糖的摄入,鼓励患儿多吃蔬菜、水果、豆类等,可增加饱腹感并延缓胃肠道消化吸收的天然高纤维食物。遵医嘱在运动前可少量多餐或减少胰岛素用量,禁止患儿食用方案外的零食。② 运动管理:医师为患儿制定个性化的规律运动方案,防止运动后低血糖。由于晚餐质量较高,建议每日晚餐后适量运动,辅以降糖药物能平稳维持夜间血糖水平。③ 血糖监测:家属密切监测患儿血糖水平,防止出现低血糖。注射胰岛素后,应每隔4 ~6 h 监测1 次血糖。

1.2.2 阶梯式护理

① 成立多学科护理团队,以儿科医生为主导,内分泌科医生为骨干,保健医师为基础,责任护士为纽带。② 对患儿或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内容包括1 型糖尿病的诊断、治疗、生活方式干预、血糖监测等。③ 病情评估:了解患儿首次发现血糖升高或被诊断为1 型糖尿病的时间、并发症及伴随疾病、既往治疗、血糖控制情况、是否出现过低血糖等情况。④ 调整阶段护理:根据利益-风险评估,多数1 型糖尿病患儿血糖应控制在合理的低值。而对于频繁发生低血糖的患儿,由治疗团队成员根据患儿情况,遵医嘱适当调高血糖控制目标。开展一对一心理护理,通过倾听、疏导、交流等方式,缓解患儿因病引起的负性情绪,改善其心理状态。家属与团队成员密切配合,根据患儿的情况和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每两周至少复诊1 次。⑤ 维持阶段护理:患儿各项指标达标后,治疗进入相对平稳的维持阶段。定期监测患儿空腹和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针对性预防低血糖,每月至少复诊1 次。⑥ 并发症筛查:1型糖尿病因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极易引发各种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昏迷、糖尿病肾病等。对于1 型糖尿病患儿,建议每半年做1 次并发症的全面检查。

1.3 观察指标

两组干预前与干预3 个月后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负面情绪变化。使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估患儿焦虑抑郁情况,该量表包括焦虑(HADS-A)和抑郁(HADS-D)两个亚量表,共14 个条目,其中各有7 个条目评定焦虑和抑郁,量表设有0 ~3 共4个分级,得分越高表示焦虑或抑郁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年龄、病程、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ADS-A 及HADS-D 评分)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性别)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男27 例(54.0%),女23 例(46.0%);年龄6 ~13 岁,平均(8.6±4.1)岁;病程1 ~3 年,平均(2.3±0.5)年。观察组:男28 例(56.0%),女22 例(44.0%);年龄5 ~12 岁,平均(8.8±4.3)岁;病程1 ~4 年,平均(2.5±0.7)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04,t= 0.24、1.64;P>0.05)。

2.2 两组干预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由表1 可见,干预前两组各项血糖指标水平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较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干预前后两组血糖水平比较 ()

表1 干预前后两组血糖水平比较 ()

组 别 例数 空腹血糖(mmol/L) 餐后2 h 血糖(mmol/L) 糖化血红蛋白(%)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50 10.7±2.0 8.4±1.8 18.0±2.9 13.9±1.5 9.57±1.5 8.7±1.2观察组 50 10.8±2.1 6.3±1.4 17.6±2.7 9.2±0.9 9.63±1.5 6.3±0.9 t,P 0.17,>0.05 6.71,<0.01 0.67,>0.05 18.30,<0.01 0.21,>0.05 11.01,<0.01

2.3 两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由表2 可见,干预前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焦虑、抑郁评分均较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干预前后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

表2 干预前后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

组 别 例数 HADS-A 评分 HADS-D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50 11.7±3.2 9.4±1.8 12.4±2.5 9.8±1.8观察组 50 11.8±3.2 6.3±1.5 13.0±2.5 6.3±1.4 t,P 0.09,>0.05 9.46,<0.01 1.29,>0.05 10.70,<0.01

3 讨论

1 型糖尿病由于发病早、临床表现不典型,疾病管理十分复杂。应从整体出发,制订循序渐进的阶梯式护理方案。1 型糖尿病患儿对胰岛素一般较敏感,在使用胰岛素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因个体差异而出现低血糖。因此,护理人员及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出现低血糖时及时处置并调整治疗方案。血糖自我监测可以及时反映患儿病情及身体状况,是家长与患儿及时了解病情的有效方式,对控制糖尿病、防止并发症的出现有很大帮助。

阶梯式护理模式具有针对性强、易于施行等特点[3]。在治疗期间,多学科护理团队成员根据患儿病情变化,按糖尿病病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护理重点不同,如对于糖尿病前期患儿加强营养指导、健康教育,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对于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患儿及时治疗并控制血糖等。待病情稳定后,予患儿及家属健康教育,使其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帮助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血糖升高的风险。本文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各项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阶梯式护理可有效改善患儿病情。

1 型糖尿病患儿由于年纪小,在自我管理上会逐渐懈怠,治疗依从性也会降低,导致病情加重。阶梯式护理团队在患儿病情进展的不同阶段,根据患儿情况,针对性地给予心理支持和全程陪伴护理,有效缓解了患儿不良情绪,增强患儿及家属配合治疗的意愿。本文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HADS 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提示采用阶梯式护理可缓解1 型糖尿病患儿的负面情绪。

综上所述,阶梯式护理用于1 型糖尿病患儿,可有效缓解患儿负面情绪,改善病情。

猜你喜欢

阶梯式低血糖病情
冠心病支架后病情稳定,何时能停药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探讨个体化阶梯式疼痛管理模式在肿瘤晚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谈阶梯式朗读教学——以《天上的街市》为例
低血糖的5个真相,你都知道了吗?
糖尿病患者当心酒后低血糖
糖尿病反复低血糖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
普通高中音乐鉴赏模块阶梯式教学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