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政治认同的仪式形塑逻辑与增效路径

2024-01-05常志静宣朝庆

理论与现代化 2023年6期
关键词:政治认同青年

常志静 宣朝庆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返城知青的社会融入与身份认同研究”,项目编号:20CSH007。

作者简介:常志静(1991—),女,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宣朝庆(1971—),男,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摘要:青年政治认同是新时代做好青年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仪式实践通过符号、时空、事件的典型叙事把抽象的价值观念、政治观点、核心立场等具体化为可视、可感、可认知的学习载体和资源,达到形塑和强化青年政治认同的目的。青年政治认同的仪式形塑可以因循仪式实践的叙事逻辑,借助青年群体青睐的符号征用、形式呈现等极具时代特色的表达方式,可通过意义之网的编制、仪式展演的进行、仪式群体的形成等具体化策略,实现主流价值和政治观念的持续生产与有效传播,进而达到形塑青年政治认同、激发青年活力的功效,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保障。

关键词:青年;政治认同;仪式研究;政治仪式

中图分类号:D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23)05-0064-11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国家政治建设中的新生力量,其政治认同是一个国家政治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大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1]。这是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的重要战略方针。青年政治认同是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内容,其呈现形式必须为青年所乐见,为青年所乐为。仪式具有社会整合与形塑政治认同的功能,在青年政治认同中起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仪式研究为青年政治认同的形塑开辟了新途径。仪式通过符号浓缩、意义外显、事件激活等手段,化无形为有形,以借事件言观念的手法灌输和传递主流价值,将抽象的政治观念具体化为可视、可感、可体验的实践,为实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信仰坚定、素质优良的青年人才。

一、仪式:一个形塑青年政治认同的新视角

青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是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青年的政治认同水平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政治风气。认同的本义在于确立归属,而信息时代,多元情境的冲击导致青年难以在其中重寻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全球化改变了民族国家政治地域的界限,尤其是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多元化、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多样化,加之接踵而来的全球市场、世界公民和“普世政治文化”,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政治认同的现实式微[3],对青年政治认同形成了挑战。仪式是青年群体生活实践的重要方面,青年对仪式的追求和青睐为仪式形塑青年政治认同提供了可能。

归属感和认同感是个人对团体、组织或政治单位产生效忠、义务和责任的基础。而政治认同则是指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重要的主观意识上,这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这些认同包括那些他感觉要强烈效忠、尽义务或责任的单位和团体[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5]。政治认同的强化有赖于仪式对人们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形塑。在象征人类学视域中,仪式是一种裹缠在象征之网中的有意义的行为[6],包括仪式语中的物体、行动、关系、事件、体态和空间单位。维克多·特纳以“感觉极”和“理念极”区分仪式象征符号的呈现方式与内在本质。前者是唤起人最底层的、自然的欲望和感受;后者则通过秩序和价值引导或控制人,以在群体或社会给予的分类中安身立命。他认为,“理念极”对“感觉极”的价值引导或控制,正是仪式将主流价值观念、政治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为可操作的、对人的感官刺激产生影响的实践行为的过程,同时也是形塑政治认同、提升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力和感染力的重要切入点[7]。

就我国青年群体而言,其政治认同主要表现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同,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对国家强烈的忠诚、义务和责任。目前,学界就青年政治认同这一议题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两种研究面向:其一是聚焦青年政治認同的时代背景、面临困境与路径建构的分析,认为新时代青年政治认同陷入“感性、情感、价值”优先甚至屏蔽了“理性、事实、真相”的困境[8],进而从政治资源与政治事件的开发与再利用[4]、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与调整[9],以及政治认同的制度保障与政策引导[10]等视角进行了路径建构的探索。其二是就外部环境与资源对青年政治认同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外部资源的利用与场域建构是青年政治认同建构的宝贵资源。其中有的研究强调网络环境对青年政治认同的影响[11];对历史资源、红色记忆的挖掘为青年政治认同的强化提供了资源支撑[12]。对于不同进路的研究,学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已有研究虽然在青年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资源与环境支撑、建构路径等方面很好地进行了开拓,但是在青年政治认同建构的微观环境、载体与呈现方式创新等方面仍有可拓展的空间。

二、仪式实践与青年政治认同的叙事逻辑

仪式是凝聚群体认同的一种叙事媒介,通常被界定为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是特定群体强化秩序及整合社会的方式[13],程序性、重复性和主题性是仪式的主要特征。当前中国青年群体深受数字媒体的影响,以互联网为支撑的符号表达已经嵌入青年的认同逻辑,这种带有仪式性特征的表达会反复影响他们对政治认同的情感认知与内在理解。因此,通过对青年仪式实践中符号、空间、事件等核心表达要素的分析,进而呈现仪式形塑青年政治认同的基本叙事逻辑,对于勾连起个体与集体,达致青年群体的团结、凝聚和强化政治认同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符号:青年政治认同的话语呈现实践

符号承载一定思想内容和观念记忆,是仪式的表达形式之一。数字媒体的飞速发展,助益了符号话语表达功能的日益强大与广泛应用。不同于语言和文本,符号通过政治观念的搭载、价值内容的具象化与可操作化等直观、生动的呈现方式,带来更符合青年群体感官需要的视觉冲击,以实现其背后所承载的政治价值观的传递和内化。青年政治认同的仪式实践,首先表现为以仪式符号为主要特征的话语表达方式的革新。有研究表明,新时代青年群体具有较高的政治表达和政治参与诉求,他们积极尝试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和公共事务[14]。通过互联网表达诉求是青年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其中,仪式化的符号表达成为他们十分钟爱的呈现方式,青年创造了多样而有趣的符号来呈现深层次的情绪感觉与政治表达。例如,近年来青年群体通过国旗的展示、各种爱国表情包与符号语言的设计,表达对国家工作的声援和支持,依托爱国主题符号语言的反复使用、集体声援、刷屏等组织性、程序性、仪式性的群体行为,表现强烈的爱国情感。同时,与外交部官方账号的有趣评论互动也极大地强化了青年的民族自信感、归属感和政治认同感。符号表达盛行的当下,严肃的政治议题在官方正式宣传之外,也逐渐被轻松、独特的符号表达所呈现,青年则是这一现象的主要推动者和政治符号的积极传播者、创造者。正是这种话语呈现方式的创新,为青年政治认同的强化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路径,即收编与整合青年热衷的符号表达,以主流政治话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向意义的内容为呈现主体,以符号话语、仪式动员、群体整合等形式的创新实现青年政治认同的广泛聚合。

青年青睐符号表达的原因,是他们对技术、商品等现实存在物所具有的符号意义的自我解读和价值想象。事实上,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以文字传递抽象意义的表达方式,已经开始让位于建立在视觉、图像和符号基础上的更具视觉冲击力和交互性的新的话语表达方式,承载深层意义和价值的符号表达也成为政策宣传的新手段。就其深层的作用机制而言,符号是一种相互专注的情感和关注机制,它在青年群体中形成了一种瞬间共有的现实感,因而会形成群体团结[15]。这种符号表达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的情感能量,同时使他们共享一种情感状态并相互强化,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另外,符号与政治内容的链接机制深刻影响和建构着青年们对现实环境的认知,激发着他们的政治情感,形塑着他们的政治信仰,并通过强烈地作用于青年的心智体验与价值皈依方式,为他们提供更为明确的政治方向。同时,有趣的符号搭配特定意义的内容能够深化仪式实践所传达出的情感,符号表达也能够被更多青年所理解和接受。就青年政治认同的形塑而言,符号的话语功能在呈现政治诉求与政治认同主张的同时,带来轻松、愉悦的心理感受,其所搭载的政治价值观更易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播,并内化为青年群体自身的政治价值观念。因此,主流政治话语的建构势必借助符号的强大功能进行特定意义的表达和政治观念的传播,以深化青年群体的政治认同感。

(二)时空:青年政治认同的场域建构实践

青年政治认同的行为实践,还表现为以时空为重要活动场域的具体实践活动。时空场域是强化青年政治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载体,对青年政治认同的形塑具有重要功能。首先,青年仪式实践中的时空场域,可以起到唤醒集体记忆、明晰自我身份归属的政治意义。集体记忆作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16],是唤起青年情感共鸣,增进情感归属和群体认同的核心机制。仪式与集体记忆的融合,能够在特定时空规范化、程序化的象征活动中,唤起青年群体有关个人、社会与国家的深刻情感记忆,回忆的过程也是情感强化和认同的建构过程。其次,时间和空间是进行仪式展演的两个基本要素[17]。仪式中的时间与特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相关联,以历史积累和文化沉淀的方式勾连和唤醒人们共享的集体记忆,给人以强烈的亲近感和归属感,进而为个体自我更新和共同体凝聚提供能量。最后,仪式空间是政治象征意义的形象化呈现,它以可见可触的具象化载体在特定的场域氛围中唤醒人们的时间记忆,使人们既能在时间蕴含的某种意义中重拾记忆,也可以在空间集合的某种凝聚中找寻归属。探寻时空作为仪式要素的作用机制,是仪式形塑青年政治认同的重要面向。

物理时空不可无边界,而仪式实践中的时空观却具有破除物理时空限制的能力[18]。在仪式实践中,时空主要表现为过去与现在的“共时”进展。正是仪式的这一功能,使人们通过集体记忆的方式将过去与现在、前人与今人相联系,完成情感归属的确认和自我身份的识别。在青年仪式实践中,他们基于交往秩序而形成个体互动的时空场域,个体与符号都被结构化为意义关系网络中的一部分,符号的多元话语表达或不同符号的意义内容皆可通过这一关系结构得到呈现。同样,这一关系结构也影响着处于时空场域中的个体对符号的认知和使用。例如,春节联欢晚会是国人举国欢庆的重要时刻,近年来,春晚在抖音、快手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动方式尤为吸引青年群体。在这种仪式性的互动中,场内外观众在一声声祝福中回望历史与希冀未来,在特殊的场景铺设和欢乐氛围中感受祖国的繁荣昌盛,个人的奋斗经历与国家的繁荣富强以春晚为载体共同铭刻于国人的记忆之中。青年群體更是基于对互联网的熟悉运作,以刷屏、点赞、分享等方式实现对这一美好时刻的广泛传播。春晚这一艺术形式也作为一种镌刻于国家繁荣进程中的深刻时间记忆,在仪式化程序中形成广泛的舆论影响力,强烈刺激着青年群体的情感。这种时间与空间相结合而共同营造的场域氛围,使青年群体能够将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关键节点与当下社会事件甚至个人生活经历产生意识层面的链接,拉近个体与祖国的空间距离。青年们依托新媒体技术,以诸如中国红、国旗等各种爱国元素为符号表达,将抽象的爱国情感与政治认同具体化为各种爱国实践,体现了这一活动的仪式化特征,在更大范围内激发了个体的爱国热情。

(三)事件:青年政治认同的故事书写实践

事件以故事为言说,承载着政治价值的感性表达。人们通过事件记录历史、抒发情感,进而使其成为传承集体记忆、凝聚政治认同、抒发政治情感的重要叙事方式。事件的作用机制,首先表现为事件以故事化的叙事将抽象的、精神世界的价值观念、政治理念具体化为实在情感,在现实生活中凝聚起群体的归属感与安全感,进而生发出强烈的认同感。其次,事件沟通着现实与精神世界的双重维度,熔铸了事件参与者的真实经历,同时,旁观者通过事件中感人的情节设计与符号表达,对前人的记忆感同身受。最后,事件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互通,以故事化、情景化设计形塑着当代青年的政治认同。事件能够唤起和形成一个特定社会群体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16],这是社会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身份识别的过程。身份由时间沉淀而成,而事件能够从时间和自我两个元素中不间断地制造出身份这一合成物[19]。时空中的事件是构筑时间连续性和身份认同性的前提,正是多个时空沉淀累积的过往,构筑了身份认同本身。身份认同首先在于身份的确认,青年政治认同形塑首要在于政治身份的归属,事件正是抽象的政治身份具象化的重要中介叙事。

事件是形塑青年政治认同的重要中介,仪式实践中的事件串联起历史与当代、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为青年政治认同的形塑提供素材。首先,青年政治认同是较为抽象的存在,须以事件为叙事载体,通过故事化的情节设计,以自然的、感性的仪式化的方式将青年群体带入特定主题,即政治认同的强化。仪式实践可以事件为载体,将抽象的政治价值观念转化为青年具体可感可知的现实故事,这些素材可能源于共同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等。其次,仪式中的事件在特定时空中唤醒着青年群体共有的生活记忆,指向个体情感归属的明晰化和政治认同的强化。例如,青年群體以互联网为阵地,对红色记忆、红色景区、红色影视等的有力声援正是基于对中华民族共同的集体记忆及对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新时代各个时期团结奋斗的深刻共鸣。党的百年奋斗的具体事件成为串联起青年情感归属与政治认同的重要元素,其核心功能在于以情感唤起的方式将“共有一个祖国”的政治同一性彰显于人的感性经验之中,从而通过共同的情感归属和认同实现集体意识的集结与政治认同的形塑。最后,人是一种感性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20],甚至感情因素可能成为含有权力关系的心理崇拜的要素,从而实现政治生活中的移情现象[21]。例如,“祖国母亲”的形象刻画,正是通过唤起人们心中的传统孝道文化以构建集体主义的整体叙事,进而塑造中华民族共有的集体记忆,建构起个人与国家之间稳定的情感纽带和共同的意义空间。因此,青年政治认同的形塑,须重视情感因素对青年群体的影响,积极回应青年生活中的感性经历,丰富青年群体的政治情感体验。

三、仪式介入:新时代青年政治认同的增效路径

符号、时空、事件是仪式形塑青年政治认同的重要抓手,也是唤醒青年共同生活经历、彰显主流政治观念、呈现综合实力的重要实践形式。意义之网的建构突出青年政治认同的主题、仪式展演强化青年政治认同的效能、形成仪式群体以塑造群体共同的政治价值观念,这些是仪式介入青年政治认同形塑最为重要的增效路径,须将新技术、新表达、新关注等彰显时代轨迹、深受青年热爱的话语表达形式注入青年政治认同的仪式实践,在仪式中完成国家主流政治力量与个人政治认知之间的符号识别与内容呈现,深化青年的情感归属感与政治认同感,进而起到形塑青年政治认同的效果。

(一)生成意义之网:青年政治认同的内容呈现与话语建构

意义之网承载了仪式实践中青年政治认同形塑的核心主题,符号与意义互为表里,共同完成青年政治认同的内容呈现与话语建构。首先,突出意义内容的政治引导性。将国家主流政治话语叙事引入青年仪式实践的感性表达之中,突出青年政治认同形塑这一核心仪式主题。例如,微信在青年中应用广泛,做青年朋友的“圈内人”则成为形塑青年政治认同的重要方式。从官方媒体对主流政治观念相关文章的精准推送,到“圈内”好友点赞、学习的积极互动,再到朋友圈转发的持续扩散,都包含了各部门对推送内容的精心选择和宣传手法的推陈出新。这种关注青年兴趣取向,依循青年生活轨迹,进而更新主流媒体话语呈现方式的做法,提供了一种青年政治认同的重要形塑方向。其次,深化意义之网中内容呈现的持续性与互动性。仪式中主题的持续性和互动性是其得以深入人心的重要途径,仪式形塑青年政治认同,须将国家形象的正向话语建构反复呈现。例如,国旗、熊猫、中国红等具有国家形象符号化意义的指称反复出现,借助符号所营造的共意空间,实现了符号表达与爱国主题的互通置换。同时,共同生活经历的唤醒、意识形态话语的持续呈现以及多元化视觉修辞的运用,能够不断为当代青年政治认同形塑提供资源支持。这种多元互动与青年生活轨迹相结合的呈现方式,助推青年群体线上线下的双重参与及更具仪式感的政治参与和互动,使他们由被动接受政治身份的归属性认同转变为主动承担政治角色的建构性认同,勇于担当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时代使命。

仪式借助符号的表意实践,在依循传播意旨与主流话语体系规范而进行的象征性实践活动中,构筑起意义共享、情感共融的空间。青年政治认同的话语建构,要在内容编码、符号呈现、主题凸显等方面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就具体实施路径而言,仪式形塑青年政治认同要把鲜活的政治内容内嵌于青年政治认同的仪式表达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对外宣传工作时尤其强调宣传方式的创新,突出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对宣传工作的重要作用[22]。可见,在青年政治认同形塑中,灵活的政治宣传方式的运用和多样化表达方式的创新对于扩大主流政治话语影响力十分必要。就青年政治认同而言,符号的话语功能在呈现政治诉求与政治认同的同时,给青年带来轻松、愉悦的心理感受,其所搭载的政治价值观则更易入脑入心,更易内化为青年群体自身的政治价值观念。因此,主流话语的建构与传播势必借助符号的强大功能进行意义之网的编制和政治观念的传播,以形塑青年群体的政治认同。

(二)进行仪式展演:青年政治认同的反复表达与持续书写

现代社会,人们对仪式的使用逐渐远离神圣界域,而转向具有象征性、表演性、程式化特征的社会生活领域[23]。青年群体对仪式尤其重视,仪式展演是仪式鲜活的实践表达,没有展演,就没有仪式[24]。展演透过可见、可听、可触的现实活动传递展现社会信息。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仪式展演具有对内、对外两种功能,于形塑青年政治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仪式展演对内要达到强化忠诚与提升认同的效果。具体而言,仪式主要通过情境氛围的营造吸引青年群体,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仪式通过程序化、重复化的动作行为、话语呈现、象征符号表达等形成强大的时空场域。在场域氛围中青年们历经仪式的完整流程,实现历史与当代、时间与空间、新知与已知的融合,进而获得情感升华与观念认同。在这一过程中,青年个体与群体联结的加深与强化,使个体获得力量、找到方向,从而实现自我身份的确证与他者承认的尊重。仪式对外彰显形象展示与权威树立的功能。如青年政治认同形塑,主要就是通过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展示,实现国家政治权威外化与力量的形象化。国家政治庆典仪式就是通过规范化的人员配置、器物展示、集体记忆再现等创设和呈现一种强大的能量场,对全体公民实施影响,进而实现权力的生产与再生产功能。须注意的是,仪式内外功能的实现,有赖于场域氛围的渲染和烘托,其核心机制是在日常时空与神圣时空、日常场域与神圣场域、日常观念与神圣观念的区隔中获得一种“新知”与“超越”。因此,仪式的展演是国家政治形象构建的重要依托,它通过对内强化忠诚与提升认同、对外展示形象与树立权威实现了价值的自我确证,在广大受众和世界面前提升与呈现了国家形象和综合实力。

仪式展演需要同一表达主题的反复呈现,以强化受众群体的关注和理解。青年政治认同的仪式实践中,须通过可视、可感的具体符号反复呈现,达到形塑青年政治认同的效果。信息化时代,仪式展演的时空场域已经成为有效引导参与者相互沟通、体验,进而自我内化的重要方式,其核心在于设计能够引起青年情感共鸣、突出政治认同的仪式主题。首先,通过仪式展演强化国家话语的建构与青年政治身份的归属。仪式展演中的主题设计应彰显主流价值观,强化国家整体的话语建构逻辑与叙事能力。青年政治认同的形塑,可围绕以意识形态、主流价值和政治观念等构成的象征符號进行,在青年热衷的符号表达中嵌入国家主流话语叙事符号,突出政治引导性。例如,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为例,可通过塑造爱国人物典型,把爱国这一政治价值符号嵌入具体实践行为之中,以主流政治话语叙事的丰富表达影响和塑造青年群体的政治热情。另外,仪式展演不断重复的特征具有让仪式所要传达的信息能够被充分准确接收到的效力[25]。仪式的重复性能够以固定的模式不断重演和强化仪式的主题意义,并在仪式操演中得以传递给更广泛的参与者。在青年政治认同形塑中,青年就相关议题在互联网平台的讨论、评论、转发等行为也反映了仪式重复性的特征,这对主流政治观念的传播和引导方式的创新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也为青年政治认同的形塑提供多元化的策略手段和传播途径。

(三)形成仪式群体核心特征:公共性、事件性与情感性

仪式实现了从个体到群体归属感的建立和自我认同的确证。青年群体的仪式实践只有蕴含着明晰国家身份归属、强化国家话语力量、提升国家形象的价值功能,才能在事实上指向仪式形塑青年政治认同的核心旨归。公共性、事件性与情感性是仪式群体形成的核心特征。首先,公共性是公共领域的核心理念,表现为公开展现性和差异共在性[26]。仪式实践中的仪式群体具有公共性的特征,在共享差异的同时实现对仪式主题的共同遵守。形塑青年政治认同并形成仪式群体,公共性是重要的特征指向,它意味着对共同的价值或规范即主流政治价值观念的共同遵守与认同,并在此基础上确立群己关系,实现从个体到群体的自我确证。其中,事件是重要的连接点,它将不同生活经历的个体以共同的集体记忆和社会事件认知聚集起来,在仪式的反复展演中形成以情感为核心特征的场域氛围,进而发挥仪式建构国家政治话语、形塑青年政治认同的功效。例如,把仪式依托于国家和民族的共同集体记忆,以情感勾连起青年群体中的各个成员,在把家庭和国家结合成一个“民族家庭”中扮演重要角色,建立稳固的国家认同。或者借助先进媒介传播技术,利用群体的强大共情能力和影响力,以象征符号的组合巧妙地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渗透于青年仪式实践之中。隐喻性的话语修辞手法、生动鲜活的情感故事叙事和极具凝聚力的感性表达等,把国家政治意志锻造成凝结国家主流价值形态和政治信仰的精神符号,作用于青年群体的心理体验与情感反应,以形塑他们的政治认同与政治遵守。

青年的仪式实践不仅能在青年认知层面准确传达和强化特定的政治观念,而且能借由时空勾连起历史与当代的各种资源,在情感层面激发青年群体强烈的心理共鸣,继而影响他们对当代政治生态的正向感知,强化青年对党和国家的政治归属感与内在认同。另外,青年的政治认同还包括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等主观因素,反映的是青年对社会政治的情感取向,这种情感取向在政治生活中起到重要的凝聚作用。任何政治制度都不可能简单地建立在理性原则的基础上,并摆脱象征的含义。正是源于此,青年政治认同的形塑可通过征用或创新仪式的呈现方式,并借其所营造的情感状态影响和塑造青年的政治观念,使国家政策、政治观念等得到支持和肯定,从而在微观权力方面实现维护社会秩序、增强民众政治认同等目标。仪式群体的形成正是将蕴含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仰、价值取向、文化追求等内容通过情景化、规范化和可重复的方式传播和影响青年群体,并赢得青年的情感支持。例如,国家大型纪念仪式依托仪式场景的铺设,自上而下进行政治价值传递,能有效增强青年对党执政地位、执政能力以及对国家发展前景的信心,促使青年对党带领国家和人民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进行正向评价,增强青年对党和国家的思想认同。青年们因目睹仪式及系列形象而引发的情感,也会强化仪式传达的意义和观念。正如大卫·科泽所言,仪式所能营造出的情感氛围本身就是信仰和观念的有力铸造者[6]。因此,通过青年喜闻乐见的图像形式生产、传播意识形态话语是青年政治认同形塑的重要方式。

四、思考与启示

青年政治认同形塑工具的仪式实践,渗透着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与政治价值,仪式实践的两端,分别连接着青年群体的仪式化行为与国家主流政治价值观念,这一进程融合了感官、触觉、记忆和意义等内容,深层次地表征着国家政治认同的内在逻辑与外在展演。符号、时空和事件内嵌于青年政治认同的仪式实践之中,是仪式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元素。这些元素与青年政治认同的叙事逻辑相耦合,为仪式介入青年政治认同的形塑提供了可能路径。符号的表达、时空刻度、事件的定位是青年政治认同形塑中不可或缺的现实标签,政治认同的主题正是隐藏在这些元素中。青年群体出于对同一行为逻辑或仪式时空中主题内核的共同理解而建构起专属场域,在这个场域中,意义之网的生成、仪式展演的进行和仪式群体的形成渗透着主流政治价值观念的影响。就青年仪式化生动实践在内容上的收编和在形式呈现上的创新而言,专属场域强化了青年政治认同的形塑效果。

注重意义内容的深刻性与数字表达多样性的辩证关系。青年政治认同势必强调主流政治价值观的生产与维系,然而,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与数字洪流冲击的双重加持下,青年群体之间的技术联结越来越强,意义联结却日趋弱化。在青年政治认同的形塑中,意义内容的深刻性与数字表达的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是互联网时代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何将正向、深刻的政治内容精准、有趣地传递给青年,以加固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意识,也是新时代认同教育的一个重要技术难题。青年对仪式化实践的青睐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更多可能和空间,人人可为仪式的参与者,可做符号表达的构造者、呈现者和阐释者。另外,数字革命下的图像编辑、表达创新、话语革命更为直观、生动与迅速,这助益了数字表达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青年群体在互联网世界形成的规范化、重复化、组织化的群体活动也为主流政治观念的嵌入提供了契机。至此,深刻的政治内容得以通过仪式表达具象化地呈现于青年们的现实生活之中。事实上,未来青年政治认同的形塑仍需在意义内容的深刻性与数字表达的多样性之间寻求呈现空间,以创造出更具时效性和吸引力的话语内容。

仪式形塑青年政治认同的正向建构与潜在隐忧。研究认为,充分吸纳和收编青年群体热衷的潮流元素和个性表达,是针对认同教育受众特点做出的适应性调整,也是对新媒体时代技术更新与表达升级的回应。对符号、时空、事件等仪式理论中主要概念的征用与创新,正是迎合了时代与群体的表达偏好,并通过意义之网的编织、仪式展演的呈现、仪式群体的形成完整呈现了新时代青年政治认同的强化策略,同时构建了有别于传统认同教育的影响和传播路径。同时,也应该看到,青年仪式实践中符号元素的征用,本质上是一种符号的消费,这种符号消费的追随可能造成“交往的迷狂”与主体性的丧失。在技术与符号的双重控制和操作下,严肃的政治议题很容易在消费的符号中被忽视和遮蔽。因此,如何引导青年群体的符号追随与消费行为,在反思性的公共表达中进行深刻的政治实践,以提供青年政治认同形塑的持续动力机制,是仪式理论与青年政治认同形塑的另一可能性探索方向。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22-10-17.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5.

[3]ZHAN XIAOMEI,WANG SHIMIN.Political Identity:A Perspective from Cultural Identity [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4(2).

[4]威尔特·A.罗森堡姆.政治文化[M].陈鸿瑜,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4.

[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6]大卫·科泽.仪式、政治与权力[M].王海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7]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M].赵玉燕,欧阳敏,徐洪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8]李腾凯.“后真相”时代青年政治认同的困境及其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19(10).

[9]刘瑞.新时代青年政治认同建构的路径探析——以当代大学生为例[J].学习与探索,2020(2).

[10]石雪,张晓艳,冯飞.当前增强我国青年政治认同的对策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7(7).

[11]周士荣,黄海.网络政治视域中青年政治认同的引导与建构[J].江苏社会科学,2021(4).

[12]常轶军.政治认同的四大支柱:历史记忆、现实利益、价值观念与话语体系[J].新视野,2014(6).

[13]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4]郭元凯.新形势下我国新兴青年群体的特征变化、风险挑战及对策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22(1).

[15]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6]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7]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8]彭兆榮.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19]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1]哈罗德·D.拉斯韦尔.权力与人格[M].胡勇,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22]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23]王雪晔.符号、仪式与原型:图像事件中英雄形象建构的视觉修辞实践[J].南京社会科学,2021(10).

[24]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5]陈纬华.仪式的效力:理论回顾[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S1).

[26]张跣.公共性、对话与阐释[J].东南学术,2023(3).

Ritual Shaping Logic and the Path to Increasing Efficiency of Youth Political Identity

CHANG Zhijing,XUAN Chaoqing

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youth political ident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youth political work in the new era. Through typical narration of symbols, time and space, and events, ritual practice concretizes abstract values, political views, core positions, etc. into visible, perceptible and cognizable learning carriers and resources to shape and strengthen young people's political ident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narrative logic of ritual practice, and with the help of the expression methods feat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favored by young people, such as symbol expropriation and form presentation, the research holds that the continuous production and effective dissemination of mainstream values and political ideas can be realized through concrete strategies such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web of meaning, the conduct of ritual performances, and the formation of ritual groups, so as to shape the political identity of young people. It can 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young people and provide talent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Key words: youth; political identity education; ritual research; political ritual

责任编辑:翟   祎

猜你喜欢

政治认同青年
关于新课改理念下中学政治课堂在数字化教学平台环境下的多维互动性思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价值认同视阈下新时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研究